卷第一百八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
國河内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二百戶食實封九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
後學天台胡三省音注
唐紀一〔起着雍攝提格(戊寅)正月,盡七月,不滿一年。
〕 〔唐,古國名。
陸德明曰:周成王母弟叔虞封于唐,其地帝堯、夏禹所都之墟。
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嶽之野。
李唐之先,李虎與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為柱國,号八柱國家。
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生子昺,襲封。
昺生淵,襲封,起兵克長安,進封唐王,遂受隋禅,國因号曰唐。
〕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諱淵,字叔德,本隴西成紀人。
七世祖暠王西涼,是為涼武昭王。
至曾孫熙家于武川;熙孫虎,從周文帝,始家長安。
〕 武德元年〔(戊寅、六一八)是年五月受隋禅,始改元。
〕 1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劍履上殿,贊拜不名。
〔隋志:按漢自天子至于百官無不佩刀。
蔡谟議雲:大臣優禮者皆劍履上殿,非侍臣解之,蓋防刃也。
近代以木,未詳所起;東齊着令,謂為象劍,言象于劍。
周武帝時,百官燕會,并帶刀升座。
至開皇初,因襲舊式,朝服升殿,亦不解焉。
十二年,因蔡征上事,始制凡朝會應登殿坐者,劍履俱脫;其不坐者,敕召奏事,及須升殿,亦就席解劍乃登。
納言、黃門、内史令、侍郎、舍人既夾侍之官則不脫,其劍皆真刃非假。
又,準晉鹹康元年定令,故事自天子以下皆衣冠帶劍,今天子則玉具火珠镖首,惟侍臣帶劍上殿;自王公已下,非殊禮,引升殿,皆就席,解而後升。
複下曰舄,單下曰履。
諸非侍臣,皆脫履升殿。
舄唯冕服及具服着之;履則諸服皆用。
凡朝會贊拜,則曰某官某;不名,亦殊禮也。
上,時掌翻。
镖,纰招翻。
〕 唐王既克長安,以書谕諸郡縣,于是東自商洛,〔隋志:商洛縣屬上洛郡,取商山、洛水以名縣也。
〕南盡旵、蜀,郡縣長吏及盜賊渠帥、氐、羌酋長,争遣子弟入見請降,有司複書,日以百數。
〔長,知兩翻。
帥,所類翻。
酋,才由翻。
見,賢遍翻。
降,戶江翻。
〕 2王世充既得東都兵,進擊李密于洛北,敗之,〔敗,補邁翻。
〕遂屯鞏北。
〔鞏縣之北。
〕辛酉,世充命諸軍各造浮橋渡洛擊密,橋先成者先進,前後不一。
虎贲郎将王辯破密外栅,〔贲,音奔。
将,即亮翻。
〕密營中驚擾,将潰;世充不知,鳴角收衆,密因帥敢死士乘之,〔帥,讀曰率。
〕世充大敗,争橋溺死者萬餘人。
〔溺,奴狄翻。
〕王辯死,世充僅自免,洛北諸軍皆潰。
世充不敢入東都,北趣河陽,〔趣,七喻翻,又逡須翻。
〕是夜,疾風寒雨,軍士涉水沾濕,道路凍死者又以萬數。
世充獨與數千人至河陽,〔考異曰:隋書、北史李密傳曰:「世充複移營洛北,南對鞏縣,其後遂于洛水造橋,悉衆以擊密。
密出擊之,官軍稍卻,自相陷溺者數萬人;世充僅而獲免,不敢還東都,遂走河陽。
其夜,雨雪尺餘,衆随之者死亡殆盡。
」王世充傳曰:「充敗績,赴水溺死者萬餘人。
時天寒大雪,兵士既渡水,衣皆沾濕,在道凍死者又數萬人。
」蒲山公傳曰:「世充移營就洛水之忠,與密隔洛水以相望;密乃築長城,掘深塹,周回七十裡以自固。
十五日,世充與密戰于石窟寺東,密軍退敗,世充渡洛水以乘之,逼倉城為營塹,密縱兵疾戰,世充兵馬棄仗奔亡,沈溺死者不可勝數。
密又令露布上府曰:『世充以今月十一日平旦屯兵洛北,偷入月城。
其月十五日,世充及王辯才等又于倉城北偷渡水南,敢逼城堞。
』河洛記曰:十六日,「充與密戰于石窟寺東。
」又曰:「其夜,遇風寒疾雨,士卒凍死,十不存一,充脫身宵遁,直向河陽。
」餘如蒲山公傳。
略記曰:「辛酉,王世充等移兵洛北,仍令諸軍臨岸布兵,軍别造浮橋,橋先成者辄渡。
既前後不一,而李密伏發,我師敗績,争橋赴水溺死者十五六。
」雜記曰:「十二月,越王遣太常少卿韋霁等率留守兵三萬并受世充節度;」又曰:「王辯縱等敗,衆軍亦潰,争橋赴水,死者太半,王辯縱等皆沒,淮世充敗免,與數百騎奔大通城,敗兵得還者,于道遭大雨,凍死者六七千人。
世充停留大通十餘日,懼罪不還。
十四年,正月,越王遣世充兄世恽往大通慰谕,赦世充喪師之罪。
」按李道玄勸進于李密表雲:「于時律始太蔟,未宜霢霂,而澍雨忽降,凍殕将盡。
」今參取衆書,日從蒲山公傳,雨從河洛記。
〕自系獄請罪,越王侗遣使赦之,〔侗,他紅翻。
使,疏吏翻。
〕召還東都,賜金帛、美女以安其意。
世充收合亡散,得萬餘人,屯含嘉城,〔含嘉城,蓋在都城之北。
按舊書王世充傳,含嘉,倉城也。
〕不敢複屾。
〔複,扶又翻。
〕 密乘勝進據金墉城,修其門堞、廬舍而居之,〔堞,達協翻。
〕钲鼓之聲,聞于東都;〔聞,音問。
〕未幾,擁兵三十萬,陳于北邙,〔陳,讀曰陣。
〕南逼上春門。
乙醜,金紫光祿大夫段達、民部尚書韋津出兵拒之;達望見密兵盛,懼而先還,密縱兵乘之,軍遂潰,韋津死。
〔考異曰:隋書列傳不言戰日。
蒲山公此戰在四月九日。
略記亦雲:「四月,乙未,李密率衆北據邙山,南接上春門。
段達、韋津等出兵拒之,兵未交而達懼,先還入城,軍遂潰亂。
」乙未,一十一日也。
今據河洛記,「正月十九日,世充又與密戰于上春門,韋津沒焉。
」又,二月,房彥藻與窦建德書亦雲「幕府以去月十九日親董貔虎,西取洛邑。
」其蒲山公傳四月已後月日,與事多差互不合。
今日從河洛記,事從略記及隋達傳。
〕于是偃師、柏谷及河陽都尉獨孤武都、檢校河内郡丞柳燮、職方郎柳續等〔隋制:職方郎,屬兵部尚書。
〕各舉所部降于密。
窦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圓朗等并遣使奉表勸進,〔降,戶江翻。
使,疏吏翻。
考異曰:河洛記雲:「盧祖尚亦通表于密。
」按祖尚本起兵為隋,事恐不爾。
今不取。
〕密官屬裴仁基等亦上表請正位号,〔上,時掌翻。
〕密曰:「東都未平,不可議此。
」 3戊辰,唐王以世子建成為左元帥,秦公世民為右元帥,〔帥,所類翻。
〕督諸軍十餘萬人救東都。
4東都乏食,太府卿元文都等募守城不食公糧者進散官二品;于是商賈執象而朝者,不可勝數。
〔象者,象笏也;西魏以來,五品已上通用象牙。
賈,音古。
朝,直遙翻。
勝,音升。
〕 5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鄭元暃将兵出商、洛,徇南陽,〔炀帝改鄧州為南陽郡。
暃,殊玉翻。
将,即亮翻。
〕左領軍府司馬安陸馬元規徇安陸及荊、襄。
〔隋十二衛府各有長史、司馬。
炀帝改安州為安陸郡;荊州,南郡;襄州,襄陽郡。
〕 6李密遣房彥藻、鄭颋等〔颋,他鼎翻。
〕東出黎陽,分道招慰州縣。
以梁郡太守楊汪為上柱國、宋州總管,〔炀帝改宋州為梁郡。
守,式又翻。
〕又以手書與之曰:「昔在雍丘,曾相追捕,〔事見一百八十三卷大業十二年。
〕射鈎斬袂,不敢庶幾。
」〔管仲射齊桓公中帶鈎,桓公用之以相。
寺人披伐公子重耳,斬其袪,文公不怨。
今以袪為袂。
射,而亦翻。
幾,居希翻。
〕汪遣使往來通意,密亦羁縻待之。
〔使,疏吏翻。
〕彥藻以書招窦建德,使來見密。
建德複書,卑辭厚禮,托以羅藝南侵,請捍禦北垂。
彥藻還,至衛州,賊帥王德仁邀殺之。
〔帥,所類翻;下同。
〕德仁有衆數萬,據林慮山,〔衛州,隋為汲郡。
林慮山,在魏郡林慮縣。
慮,音廬。
〕四出抄掠,為數州之患。
〔抄,楚交翻。
〕 7三月,己酉,以齊公元吉為鎮北将軍、〔考異曰:創業注,改太原留守為鎮北府,在去年十二月己巳。
蓋因元吉進封齊公言之耳。
今從實錄。
〕太原道行軍元帥、都督十五郡諸軍事,聽以便宜從事。
8隋炀帝至江都,〔大業十二年,炀帝至江都。
〕荒淫益甚,宮中為百餘房,各盛供張,〔張,竹亮翻。
〕實以美人,日令一為主人。
江都郡丞趙元楷掌供酒馔,〔馔,雛戀翻,又雛皖翻。
〕帝與蕭後及幸姬曆就宴飲,酒卮不離口,從姬千餘人亦常醉。
〔離,力智翻。
從,才用翻。
〕然帝見天下危亂,意亦擾擾不自安,退朝則幅巾短衣,策杖步遊,徧曆台館,非夜不止,汲汲顧景,唯恐不足。
帝自曉占候蔔相,好為吳語;〔朝,直遙翻。
相,息亮翻。
好,呼到翻。
〕常夜置酒,仰視天文,謂蕭後曰:「外間大有人圖侬,〔吳人率自稱曰侬。
〕然侬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後,〔長城公,陳叔寶。
叔寶後沈氏。
〕且共樂飲耳!」〔樂,音洛。
〕因引滿沈醉。
〔沈,持林翻。
〕又嘗引鏡自照,顧謂蕭後曰:「好頭頸,誰當斫之!」後驚問故,帝笑曰:「貴賤苦樂,更疊為之,〔樂,音洛。
更,工衡翻。
〕亦複何傷!」〔複,扶又翻。
〕 帝見中原已亂,無心北歸,欲都丹陽,〔帝改蔣州為丹陽郡,蓋欲都建康也。
考異曰:大業記:「帝欲南巡會稽。
」今從隋書。
〕保據江東,命群臣廷議之,内史侍郎虞世基等皆以為善;石候衛大将軍李才極陳不可,請車駕還長安,與世基忿争而出。
門下錄事衡水李桐客曰:〔隋制,門下省置錄事、通事、令史各六人。
衡水縣屬信都郡,開皇十六年分信都北界、武邑西界、下博南界置。
宋白曰:衡水縣,本漢桃縣。
〕「江東卑濕,土地險狹,内奉萬乘,外給三軍,民不堪命,亦恐終散亂耳。
」禦史劾桐客謗毀朝政。
〔乘,繩證翻。
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朝,直遙翻。
〕于是公卿皆阿意言:「江東之民望幸已久,陛下過江,撫而臨之,此大禹之事也。
」〔禹南巡狩,會諸侯于會稽。
〕乃命治丹陽宮,将徙都之。
〔治,直之翻。
〕 時江都糧盡,從駕骁果多關中人,〔從,才用翻。
骁,堅堯翻。
〕久客思鄉裡,見帝無西意,多謀叛歸,郎将窦賢遂帥所部西走,〔将,即亮翻;下同。
帥,讀曰率。
〕帝遣騎追斬之,〔騎,奇寄翻。
〕,而亡者猶不止,帝患之。
虎贲郎将扶風司馬德戡素有寵于帝,〔贲,音奔。
戡,音堪。
〕帝使領骁果屯于東城,德戡與所善虎贲郎将元禮、直合裴虔通謀曰:〔炀帝制左、右監門府有直合各六人,正五品。
〕「今骁果人人欲亡,我欲言之,恐先事受誅;〔先,悉薦翻。
〕不言,于後事發,亦不免族滅,柰何﹖又聞關内淪沒,李孝常以華陰叛,〔事見上卷上年。
華,戶化翻。
〕上囚其二弟,欲殺之。
我輩家屬皆在西,能無此慮乎!」二人皆懼,曰:「然則計将安出﹖」德戡曰:「骁果若亡,不若與之俱去。
」二人皆曰:「善!」因轉相招引,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趙行樞、鷹揚郎将孟秉、符玺郎牛【章:十二行本「牛」上有「李覆」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方裕、直長許弘仁、薛世良、城門郎唐奉義、醫正張恺、勳侍楊士覽等〔隋初,門下省統城門、尚食、尚藥、符玺、禦府、殿内等六局,各有直長。
炀帝以城門、尚食、尚藥、禦府等五局隸殿内省;改符玺監為郎;城門置校尉,後又改尉為城門郎;又置司醫、醫佐等官。
意者醫正即司醫也。
勳侍,三侍之一也。
玺,斯氏翻。
長,知兩翻。
〕皆與之同謀,日夜相結約,于廣座明論叛計,無所畏避。
有宮人白蕭後曰:「外間人人欲反。
」後曰:「任汝奏之。
」宮人言于帝,帝大怒,以為非所宜言,斬之。
其後宮人複白後,〔複,扶又翻。
〕後曰:「天下事一朝至此,無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憂耳!」〔令,力丁翻。
〕自是無複言者。
趙行樞與将作少監宇文智及素厚,〔少,始照翻。
〕楊士覽,智及之甥也,二人以謀告智及;智及大喜。
德戡等期以三月望日結黨西遁,智及曰:「主上雖無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窦賢取死耳。
今天實喪隋,〔喪,息浪翻。
〕英雄并起,同心叛者已數萬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業也。
」德戡等然之。
行樞、薛世良請以智及兄右屯衛将軍許公化及為主,結約既定,乃告化及。
化及性驽怯,聞之,變色流汗,既而從之。
〔考異曰:蒲山公傳曰:「趙行樞、楊士覽以司馬德戡謀告化及,化及兄弟聞之大喜,因引德戡等相見。
士及說德戡等曰:『足下等因百姓之心,謀非常之事,直欲走逃,故非長策。
』德戡曰:『為之
〕 〔唐,古國名。
陸德明曰:周成王母弟叔虞封于唐,其地帝堯、夏禹所都之墟。
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嶽之野。
李唐之先,李虎與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為柱國,号八柱國家。
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生子昺,襲封。
昺生淵,襲封,起兵克長安,進封唐王,遂受隋禅,國因号曰唐。
〕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諱淵,字叔德,本隴西成紀人。
七世祖暠王西涼,是為涼武昭王。
至曾孫熙家于武川;熙孫虎,從周文帝,始家長安。
〕 武德元年〔(戊寅、六一八)是年五月受隋禅,始改元。
〕 1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劍履上殿,贊拜不名。
〔隋志:按漢自天子至于百官無不佩刀。
蔡谟議雲:大臣優禮者皆劍履上殿,非侍臣解之,蓋防刃也。
近代以木,未詳所起;東齊着令,謂為象劍,言象于劍。
周武帝時,百官燕會,并帶刀升座。
至開皇初,因襲舊式,朝服升殿,亦不解焉。
十二年,因蔡征上事,始制凡朝會應登殿坐者,劍履俱脫;其不坐者,敕召奏事,及須升殿,亦就席解劍乃登。
納言、黃門、内史令、侍郎、舍人既夾侍之官則不脫,其劍皆真刃非假。
又,準晉鹹康元年定令,故事自天子以下皆衣冠帶劍,今天子則玉具火珠镖首,惟侍臣帶劍上殿;自王公已下,非殊禮,引升殿,皆就席,解而後升。
複下曰舄,單下曰履。
諸非侍臣,皆脫履升殿。
舄唯冕服及具服着之;履則諸服皆用。
凡朝會贊拜,則曰某官某;不名,亦殊禮也。
上,時掌翻。
镖,纰招翻。
〕 唐王既克長安,以書谕諸郡縣,于是東自商洛,〔隋志:商洛縣屬上洛郡,取商山、洛水以名縣也。
〕南盡旵、蜀,郡縣長吏及盜賊渠帥、氐、羌酋長,争遣子弟入見請降,有司複書,日以百數。
〔長,知兩翻。
帥,所類翻。
酋,才由翻。
見,賢遍翻。
降,戶江翻。
〕 2王世充既得東都兵,進擊李密于洛北,敗之,〔敗,補邁翻。
〕遂屯鞏北。
〔鞏縣之北。
〕辛酉,世充命諸軍各造浮橋渡洛擊密,橋先成者先進,前後不一。
虎贲郎将王辯破密外栅,〔贲,音奔。
将,即亮翻。
〕密營中驚擾,将潰;世充不知,鳴角收衆,密因帥敢死士乘之,〔帥,讀曰率。
〕世充大敗,争橋溺死者萬餘人。
〔溺,奴狄翻。
〕王辯死,世充僅自免,洛北諸軍皆潰。
世充不敢入東都,北趣河陽,〔趣,七喻翻,又逡須翻。
〕是夜,疾風寒雨,軍士涉水沾濕,道路凍死者又以萬數。
世充獨與數千人至河陽,〔考異曰:隋書、北史李密傳曰:「世充複移營洛北,南對鞏縣,其後遂于洛水造橋,悉衆以擊密。
密出擊之,官軍稍卻,自相陷溺者數萬人;世充僅而獲免,不敢還東都,遂走河陽。
其夜,雨雪尺餘,衆随之者死亡殆盡。
」王世充傳曰:「充敗績,赴水溺死者萬餘人。
時天寒大雪,兵士既渡水,衣皆沾濕,在道凍死者又數萬人。
」蒲山公傳曰:「世充移營就洛水之忠,與密隔洛水以相望;密乃築長城,掘深塹,周回七十裡以自固。
十五日,世充與密戰于石窟寺東,密軍退敗,世充渡洛水以乘之,逼倉城為營塹,密縱兵疾戰,世充兵馬棄仗奔亡,沈溺死者不可勝數。
密又令露布上府曰:『世充以今月十一日平旦屯兵洛北,偷入月城。
其月十五日,世充及王辯才等又于倉城北偷渡水南,敢逼城堞。
』河洛記曰:十六日,「充與密戰于石窟寺東。
」又曰:「其夜,遇風寒疾雨,士卒凍死,十不存一,充脫身宵遁,直向河陽。
」餘如蒲山公傳。
略記曰:「辛酉,王世充等移兵洛北,仍令諸軍臨岸布兵,軍别造浮橋,橋先成者辄渡。
既前後不一,而李密伏發,我師敗績,争橋赴水溺死者十五六。
」雜記曰:「十二月,越王遣太常少卿韋霁等率留守兵三萬并受世充節度;」又曰:「王辯縱等敗,衆軍亦潰,争橋赴水,死者太半,王辯縱等皆沒,淮世充敗免,與數百騎奔大通城,敗兵得還者,于道遭大雨,凍死者六七千人。
世充停留大通十餘日,懼罪不還。
十四年,正月,越王遣世充兄世恽往大通慰谕,赦世充喪師之罪。
」按李道玄勸進于李密表雲:「于時律始太蔟,未宜霢霂,而澍雨忽降,凍殕将盡。
」今參取衆書,日從蒲山公傳,雨從河洛記。
〕自系獄請罪,越王侗遣使赦之,〔侗,他紅翻。
使,疏吏翻。
〕召還東都,賜金帛、美女以安其意。
世充收合亡散,得萬餘人,屯含嘉城,〔含嘉城,蓋在都城之北。
按舊書王世充傳,含嘉,倉城也。
〕不敢複屾。
〔複,扶又翻。
〕 密乘勝進據金墉城,修其門堞、廬舍而居之,〔堞,達協翻。
〕钲鼓之聲,聞于東都;〔聞,音問。
〕未幾,擁兵三十萬,陳于北邙,〔陳,讀曰陣。
〕南逼上春門。
乙醜,金紫光祿大夫段達、民部尚書韋津出兵拒之;達望見密兵盛,懼而先還,密縱兵乘之,軍遂潰,韋津死。
〔考異曰:隋書列傳不言戰日。
蒲山公此戰在四月九日。
略記亦雲:「四月,乙未,李密率衆北據邙山,南接上春門。
段達、韋津等出兵拒之,兵未交而達懼,先還入城,軍遂潰亂。
」乙未,一十一日也。
今據河洛記,「正月十九日,世充又與密戰于上春門,韋津沒焉。
」又,二月,房彥藻與窦建德書亦雲「幕府以去月十九日親董貔虎,西取洛邑。
」其蒲山公傳四月已後月日,與事多差互不合。
今日從河洛記,事從略記及隋達傳。
〕于是偃師、柏谷及河陽都尉獨孤武都、檢校河内郡丞柳燮、職方郎柳續等〔隋制:職方郎,屬兵部尚書。
〕各舉所部降于密。
窦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圓朗等并遣使奉表勸進,〔降,戶江翻。
使,疏吏翻。
考異曰:河洛記雲:「盧祖尚亦通表于密。
」按祖尚本起兵為隋,事恐不爾。
今不取。
〕密官屬裴仁基等亦上表請正位号,〔上,時掌翻。
〕密曰:「東都未平,不可議此。
」 3戊辰,唐王以世子建成為左元帥,秦公世民為右元帥,〔帥,所類翻。
〕督諸軍十餘萬人救東都。
4東都乏食,太府卿元文都等募守城不食公糧者進散官二品;于是商賈執象而朝者,不可勝數。
〔象者,象笏也;西魏以來,五品已上通用象牙。
賈,音古。
朝,直遙翻。
勝,音升。
〕 5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鄭元暃将兵出商、洛,徇南陽,〔炀帝改鄧州為南陽郡。
暃,殊玉翻。
将,即亮翻。
〕左領軍府司馬安陸馬元規徇安陸及荊、襄。
〔隋十二衛府各有長史、司馬。
炀帝改安州為安陸郡;荊州,南郡;襄州,襄陽郡。
〕 6李密遣房彥藻、鄭颋等〔颋,他鼎翻。
〕東出黎陽,分道招慰州縣。
以梁郡太守楊汪為上柱國、宋州總管,〔炀帝改宋州為梁郡。
守,式又翻。
〕又以手書與之曰:「昔在雍丘,曾相追捕,〔事見一百八十三卷大業十二年。
〕射鈎斬袂,不敢庶幾。
」〔管仲射齊桓公中帶鈎,桓公用之以相。
寺人披伐公子重耳,斬其袪,文公不怨。
今以袪為袂。
射,而亦翻。
幾,居希翻。
〕汪遣使往來通意,密亦羁縻待之。
〔使,疏吏翻。
〕彥藻以書招窦建德,使來見密。
建德複書,卑辭厚禮,托以羅藝南侵,請捍禦北垂。
彥藻還,至衛州,賊帥王德仁邀殺之。
〔帥,所類翻;下同。
〕德仁有衆數萬,據林慮山,〔衛州,隋為汲郡。
林慮山,在魏郡林慮縣。
慮,音廬。
〕四出抄掠,為數州之患。
〔抄,楚交翻。
〕 7三月,己酉,以齊公元吉為鎮北将軍、〔考異曰:創業注,改太原留守為鎮北府,在去年十二月己巳。
蓋因元吉進封齊公言之耳。
今從實錄。
〕太原道行軍元帥、都督十五郡諸軍事,聽以便宜從事。
8隋炀帝至江都,〔大業十二年,炀帝至江都。
〕荒淫益甚,宮中為百餘房,各盛供張,〔張,竹亮翻。
〕實以美人,日令一為主人。
江都郡丞趙元楷掌供酒馔,〔馔,雛戀翻,又雛皖翻。
〕帝與蕭後及幸姬曆就宴飲,酒卮不離口,從姬千餘人亦常醉。
〔離,力智翻。
從,才用翻。
〕然帝見天下危亂,意亦擾擾不自安,退朝則幅巾短衣,策杖步遊,徧曆台館,非夜不止,汲汲顧景,唯恐不足。
帝自曉占候蔔相,好為吳語;〔朝,直遙翻。
相,息亮翻。
好,呼到翻。
〕常夜置酒,仰視天文,謂蕭後曰:「外間大有人圖侬,〔吳人率自稱曰侬。
〕然侬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後,〔長城公,陳叔寶。
叔寶後沈氏。
〕且共樂飲耳!」〔樂,音洛。
〕因引滿沈醉。
〔沈,持林翻。
〕又嘗引鏡自照,顧謂蕭後曰:「好頭頸,誰當斫之!」後驚問故,帝笑曰:「貴賤苦樂,更疊為之,〔樂,音洛。
更,工衡翻。
〕亦複何傷!」〔複,扶又翻。
〕 帝見中原已亂,無心北歸,欲都丹陽,〔帝改蔣州為丹陽郡,蓋欲都建康也。
考異曰:大業記:「帝欲南巡會稽。
」今從隋書。
〕保據江東,命群臣廷議之,内史侍郎虞世基等皆以為善;石候衛大将軍李才極陳不可,請車駕還長安,與世基忿争而出。
門下錄事衡水李桐客曰:〔隋制,門下省置錄事、通事、令史各六人。
衡水縣屬信都郡,開皇十六年分信都北界、武邑西界、下博南界置。
宋白曰:衡水縣,本漢桃縣。
〕「江東卑濕,土地險狹,内奉萬乘,外給三軍,民不堪命,亦恐終散亂耳。
」禦史劾桐客謗毀朝政。
〔乘,繩證翻。
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朝,直遙翻。
〕于是公卿皆阿意言:「江東之民望幸已久,陛下過江,撫而臨之,此大禹之事也。
」〔禹南巡狩,會諸侯于會稽。
〕乃命治丹陽宮,将徙都之。
〔治,直之翻。
〕 時江都糧盡,從駕骁果多關中人,〔從,才用翻。
骁,堅堯翻。
〕久客思鄉裡,見帝無西意,多謀叛歸,郎将窦賢遂帥所部西走,〔将,即亮翻;下同。
帥,讀曰率。
〕帝遣騎追斬之,〔騎,奇寄翻。
〕,而亡者猶不止,帝患之。
虎贲郎将扶風司馬德戡素有寵于帝,〔贲,音奔。
戡,音堪。
〕帝使領骁果屯于東城,德戡與所善虎贲郎将元禮、直合裴虔通謀曰:〔炀帝制左、右監門府有直合各六人,正五品。
〕「今骁果人人欲亡,我欲言之,恐先事受誅;〔先,悉薦翻。
〕不言,于後事發,亦不免族滅,柰何﹖又聞關内淪沒,李孝常以華陰叛,〔事見上卷上年。
華,戶化翻。
〕上囚其二弟,欲殺之。
我輩家屬皆在西,能無此慮乎!」二人皆懼,曰:「然則計将安出﹖」德戡曰:「骁果若亡,不若與之俱去。
」二人皆曰:「善!」因轉相招引,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趙行樞、鷹揚郎将孟秉、符玺郎牛【章:十二行本「牛」上有「李覆」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方裕、直長許弘仁、薛世良、城門郎唐奉義、醫正張恺、勳侍楊士覽等〔隋初,門下省統城門、尚食、尚藥、符玺、禦府、殿内等六局,各有直長。
炀帝以城門、尚食、尚藥、禦府等五局隸殿内省;改符玺監為郎;城門置校尉,後又改尉為城門郎;又置司醫、醫佐等官。
意者醫正即司醫也。
勳侍,三侍之一也。
玺,斯氏翻。
長,知兩翻。
〕皆與之同謀,日夜相結約,于廣座明論叛計,無所畏避。
有宮人白蕭後曰:「外間人人欲反。
」後曰:「任汝奏之。
」宮人言于帝,帝大怒,以為非所宜言,斬之。
其後宮人複白後,〔複,扶又翻。
〕後曰:「天下事一朝至此,無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憂耳!」〔令,力丁翻。
〕自是無複言者。
趙行樞與将作少監宇文智及素厚,〔少,始照翻。
〕楊士覽,智及之甥也,二人以謀告智及;智及大喜。
德戡等期以三月望日結黨西遁,智及曰:「主上雖無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窦賢取死耳。
今天實喪隋,〔喪,息浪翻。
〕英雄并起,同心叛者已數萬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業也。
」德戡等然之。
行樞、薛世良請以智及兄右屯衛将軍許公化及為主,結約既定,乃告化及。
化及性驽怯,聞之,變色流汗,既而從之。
〔考異曰:蒲山公傳曰:「趙行樞、楊士覽以司馬德戡謀告化及,化及兄弟聞之大喜,因引德戡等相見。
士及說德戡等曰:『足下等因百姓之心,謀非常之事,直欲走逃,故非長策。
』德戡曰:『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