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八十四

關燈
之民獻舟者日以百數,仍置水軍。

    壬寅,孫華自邰陽輕騎渡河見淵。

    〔騎,奇寄翻;下同。

    〕淵握手與坐,慰獎之,以華為左光祿大夫、武鄉縣公,領馮翊太守,〔隋制,散職左光祿,正二品。

    馮翊縣,後魏曰華陰,西魏改曰武鄉,大業初,改曰馮翊。

    今以開皇舊縣名封華。

    守,式又翻。

    〕其徒有功者,委華以次授官,賞賜甚厚。

    使之先濟;繼遣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及左領軍長史陳演壽、〔陳演壽,建成府元僚。

    長,知兩翻。

    〕金紫光祿大夫史大柰〔金紫光祿,散職,正三品。

    〕将步騎六千自梁山濟,營于河西以待大軍。

    以任緕為招忍大使,緕說韓城,下之。

    淵謂長諧曰:「屈突通精兵不少,〔任,音壬。

    緕,古回翻。

    使,疏吏翻。

    說,式芮翻。

    少,詩沼翻。

    〕相去五十餘裡,不敢來戰,足明其衆不為之用。

    然通畏罪,不敢不出。

    若自濟河擊卿等,則我進攻河東,必不能守;若全軍守城,則卿等絕其河梁:〔河梁,謂蒲津橋。

    〕前扼其喉,後拊其背,彼不走必為擒矣。

    」 11骁果從炀帝在江都者多逃去,〔骁,堅堯翻。

    〕帝患之,以問裴矩,對曰:「人情非有匹偶,難以久處,〔處,邑呂翻。

    〕請聽軍士于此納室。

    」帝從之。

    九月,悉召江都境内寡婦、處女集宮下,恣将士所取;或先與奸者聽自首,〔處,昌邑翻。

    将,即亮翻。

    首,手又翻。

    〕即以配之。

     12武陽郡丞元寶藏以邵降李密,〔炀帝改魏州為武陽郡。

    降,戶江翻;下同。

    甲寅,密以寶藏為上柱國、武陽公。

    寶藏使其客巨鹿魏征為啟謝密,〔隋志,巨鹿縣屬襄國郡。

    〕且請改武陽為魏州;又請帥所部西取魏郡,〔炀帝改相州為魏郡。

    帥,讀曰率。

    〕南會諸将取黎陽倉。

    〔汲郡黎陽縣有黎陽倉。

    将,即亮翻。

    〕密喜,即以寶藏為魏州總管,召魏征為元帥府文學參軍,掌記室。

    〔帥,所類翻〕征少孤貧,好讀書,有大志,〔少,詩照翻。

    好,呼到翻。

    〕落拓不事生業。

    始為道士,寶藏召典書記。

    密愛其文辭,故召之。

     初,貴鄉長弘農魏德深,〔隋志:貴鄉縣,帶武陽郡。

    劉昫曰:魏州,漢魏郡元城縣之地。

    後魏天平二年,分館陶西界于今州西北三十裡古趙城置貴鄉縣。

    後魏建德七年,以趙城卑濕,西南移三十裡,就孔思集寺為貴鄉縣。

    大象二年,于縣置魏州,隋改名武陽郡。

    隋志,魏德深本巨鹿人,家弘農;隋河南郡陝縣,後魏之弘農郡也。

    弘農郡之弘農縣,後魏之西弘農郡也。

    魏避諱,「弘」作「恒」。

    長,知兩翻。

    〕為政清靜,不嚴而治。

    〔治,直吏翻。

    〕遼東之役,征稅百端,使者旁午,責成邵縣,民不堪命,唯貴鄉闾裡不擾,有無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給。

    元寶藏受诏捕賊,數調器械,〔數,所角翻。

    調,徒釣翻。

    〕動以軍法從事。

    其鄰城營造,皆聚于聽事,〔聽,讀曰廳。

    〕官吏遞相督責,晝夜喧嚣,猶不能濟。

    德深聽随便修營,官府叔然,恒若無事,〔恒,戶登翻。

    〕唯弁吏以不須過勝餘縣,使百姓勞苦;然民各自竭心,常為諸縣之最,民愛之如父母。

    寶藏深害其能,遣将千兵赴東都。

    〔将,即亮翻。

    〕所領兵聞寶藏降密,思其親戚,辄出都門,東向恸哭而返;或勸之降密,皆泣曰:「我與魏明府同來,何忍棄去!」 河南、山東大水,餓殍滿野,〔殍,平表翻。

    〕炀帝讱開黎陽倉赈之,吏不時給,死者日數萬人。

    徐世績言于李密曰:「天下大亂,本為饑馑。

    〔為,于僞翻。

    〕今更得黎陽倉,大事濟矣。

    」密遺世績帥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濟河,〔隋志:原武縣屬榮陽郡,開皇十六年置。

    帥,讀曰率。

    〕會元寶藏、郝孝德、李文相及洹水賊帥張升、清河賊帥趙君德共襲破黎陽倉,據之,〔隋志:洹水縣屬魏郡,後周置。

    洹,于元翻,又音桓。

    帥,所類翻。

    考異曰:河洛記,今年四月,祖君彥檄雲:「又得回洛,複取黎陽,天下之倉盡非隋有。

    」而九月魏征啟方勸取黎陽。

    蓋君彥為檄,欲虛張聲勢,非事實也。

    〕開倉恣民就食,浃旨間,得3勝兵二十餘萬。

    〔浃,子協翻。

    勝,音升。

    考異曰:唐李績傳:「績初得黎陽倉,就食者數十萬人。

    魏征、高季輔、杜正倫、郭孝恪皆客遊其所,一見于衆人,即加禮敬,引之卧内,談谑忘倦。

    」按征為元寶藏作啟,方謀取黎陽倉,高季輔已為汲令,杜正倫為羽騎都尉,郭孝恪先在密所:足知此事為虛。

    今不取。

    餘按隋置羽騎尉,「都」字衍。

    〕武安、永安、義陽、弋陽、齊郡相繼降密。

    〔炀帝改洛州為武安郡,黃州為永安郡。

    義陽郡,齊、梁曰司州,後魏曰郢州,後周改申州,大業二年改義州,尋改為郡。

    改光州為弋陽郡。

    改齊州為齊郡。

    〕窦建德、朱粲之徒亦遣使附密,〔使,疏吏翻。

    〕密以粲為揚州總管、鄧公。

    〔以粲總管揚州而爵為鄧公也。

    〕泰山道士徐洪客獻書于密,以為:「衆久聚,恐米盡人散,師老厭戰,難可成功。

    」勸密「乘進取之機,因士馬之銳,沿流東指,直向江都,執取獨夫,号令天下。

    」密壯其言,以書招之,洪客竟不出,莫知所之。

     13乙卯,張綸徇龍泉、文成等郡,〔炀帝改隰州為龍泉郡,治隰川縣,漢之蒲子縣也。

    改汾州為文城郡,治吉昌縣,後魏定陽縣也。

    〕皆下之,獲文成太守鄭元暃。

    元暃,譯之子也。

    〔成隋文帝業者,鄭譯也。

    守,式又翻。

    暃,殊玉翻。

    〕 14屈突通遣虎牙郎将桑顯和将骁果數千人夜襲王長諧等營,長諧等戰不利,〔将,即亮翻。

    考異曰:創業注雲:「桑顯和帥骁果精兵數千人夜馳掩襲長諧等軍營,諧及孫華等奉教備豫,故并覺之;伺和赴營,設伏分擊,應時摧散。

    」唐高祖本紀雲:「義師不利,太宗以遊騎數百掩其後,顯和潰散。

    」按太宗時未過河西。

    今從高祖實錄及唐史大柰傳。

    〕孫華、史大柰以遊騎自後擊顯和,大破之。

    〔騎,奇寄翻。

    〕顯和脫走入城,仍自絕河梁。

    丙辰,馮翊大守蕭造降于李淵。

    造,修之子也。

    〔梁宜豐候。

    「循」,一作「修」。

    〕 戊午,淵帥諸軍圍河東,〔降,戶江翻。

    帥,讀曰率。

    考異曰:創業注:「戊午,唐公親率諸軍圍河東郡,屈突通不敢出,閉門自守。

    城甚高峻,不易可攻,唐公觀義士等志,試遺登之,南面千餘人應時而上。

    時值雨甚,公命旋師。

    軍人時速上城,不時速下。

    公曰:『屈突宿衛舊人,解安陣隊,野戢非其所長,嬰城善為捍禦。

    我師常勝,入必輕之,骁銳先登,恐無還路。

    今且示戚而己,未是攻城之時,殺人得城,知何所用!』乃命還。

    」唐高祖實錄雲:「骁勇千餘人己登其南城,高祖在東原,不之見。

    會暴雨,高祖鳴角收衆,由是不克。

    」溫大雅因為虛美耳。

    今不取。

    〕屈突通嬰城自守。

     将佐複推淵領太尉,〔複,扶又翻。

    〕增置官屬,淵從之。

    時河東未下,三輔豪傑至者日以千數。

    淵欲引兵西趣長安,〔趣,七喻翻,又逡須翻。

    〕猶豫未決。

    裴寂曰:「屈突通擁大衆,戚堅城,吾拾之而去,若進攻長安不克,退為河東所踵,腹背受敵,此危道也。

    不若先克河東,然後西上。

    〔上,時掌翻。

    〕長安恃通為援,通敗,長安必破矣。

    」李世民曰:「不然。

    兵貴神速,吾席累勝之威,撫歸順之衆,鼓行而西,長安之人望風震駭,智不及謀,勇不及斷,〔斷,可亂翻。

    〕取之若振槁葉耳。

    若淹留自弊于堅城之下,彼得成謀修備以待我,坐費日月,衆心離沮,〔沮,在呂翻。

    〕則大事去矣。

    且關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屬,不可不早招懷也。

    〔将,即亮翻;下同。

    〕屈突通自守虜耳,不足為慮。

    」淵兩從之,留諸将圍河東,自引軍而西。

     朝邑法曹武功靳孝谟,以蒲津、中潬二城降,〔隋志:朝邑縣,屬馮翊郡,後魏曰南五泉,西魏改焉。

    其地當蒲津橋西,唐改為河西縣,梁大河為橋,故有中潬。

    朝,直遙翻。

    靳,居焮翻。

    潬,徒旱翻。

    降,戶江翻;下同。

    〕華陰令李孝常以之豐倉降,〔隋志:華陰縣屬京兆郡。

    華,戶化翻。

    〕仍應接河西諸2軍。

    孝常,圓通之子也。

    〔李圓通寵任于開皇之初。

    〕京兆諸縣亦多遣使請降。

    〔使,疏吏翻。

    〕 15王世充、韋霁、王辯及河内通守孟善誼、河陽郡尉獨孤武都〔河陽非郡也。

    隋制,舊有兵處,州刺史帶諸軍事以統之。

    炀帝罷州置郡,别置都尉領兵,與郡不相知。

    「郡尉」,當作「都尉」。

    〕各帥所領會東都,〔帥,讀曰率;下同。

    〕唯王隆後期不至。

    〔王隆、帥邛黃蠻者也。

    〕己未,越王侗使虎贲郎将劉長恭等帥留守兵,龐玉等帥偃師兵,與世充等合十餘萬衆,擊李密于洛口,〔贲,音奔。

    守,式又翻。

    帥,讀曰率。

    考異曰:略記作「乙醜」。

    河洛記作「十二曰」。

    蒲山公傳:「九月十一日,師出東都。

    」按長曆,是月己酉朔,乙醜十七日也。

    今從蒲山公傳。

    〕與密夾洛水相守。

    炀帝诏諸軍皆受世充節度。

    〔考異曰:略記雲:「世充擊密,罔不摧破,露布相續而來,百姓忻忻歡詠于道。

    」蒲山公傳雲:「自秋徂冬,凡經三十餘戰,世充多敗績。

    」河洛記雲:「四十餘戰,世充無功。

    」三書相違,莫知孰是,今皆不取,唯勝負有顯狀者存之。

    〕 帝遣攝江都郡丞馮慈明向東都,為密所獲,密素聞其名,〔慈明事炀帝于并省,曆位于朝,其名夙着。

    〕延坐勞問,〔勞,力到翻。

    〕禮意甚厚,因謂曰:「隋祚已盡,公能與孤立大功乎﹖」慈明曰:「公家曆事先朝,〔朝,直遙翻。

    〕榮祿兼備。

    不能善守門閥,乃與玄感舉兵,偶脫罔羅,得有今日,唯圖反噬,未谕高旨。

    莽、卓、敦、玄〔王莽、董卓、王敦、桓玄。

    〕非強盛,一朝夷滅,罪及祖宗。

    仆死而後已,不敢聞命!」密怒,囚之。

    慈明說防人席務本,〔說,輸芮翻。

    〕使亡走。

    奉表9江都,及緻書東都論賊形勢,至雍丘,為密将李公逸所獲,〔将,即亮翻;下同。

    〕密又義而釋之;山至營門,翟讓殺之。

    慈明,子琮之子也。

    〔馮子琮事高齊,死于琅邪王俨之難。

    〕 密之克洛口也,〔是年二月,密克洛口。

    〕箕山府郎将張季珣固守不下,〔大業十二年,移箕山、公路二府守洛口倉。

    〕密以其寡弱,遣人呼之。

    季珣罵密極口,密怒,遣兵攻之,不能克。

    時密衆數十萬在其城下,季珣四面阻絕,所領不過數百人,而執志彌固,誓以必死。

    久之,糧盡水竭,〔城在原上,汲道不通,故水竭。

    〕士卒赢病,〔赢,倫為翻。

    〕季珣撫循之,一無離叛,自三月至于是月,城遂陷。

    季珣見密不肯拜,曰:「天子爪牙,何容拜賊!」密猶欲降之,誘谕終不屈,乃殺之。

    〔降,戶江翻。

    考異曰:隋書季珣傳雲:「密攻之經三年,遂為所陷。

    」又雲:「密壯而釋之;翟讓從求金不得,遂殺之。

    」河洛記曰:「自三月至九月不下,後為糧盡水竭,乃被攤陷。

    生獲珣于牙門,遣人宣之,以降為度。

    珣更張目極罵,不肯低屈;遂殺之。

    」按密明年已降唐,安得三年攻守箕山之事,今參取二書,去其抵悟者而已。

    〕季珣,祥之子也。

    〔漢王諒舉兵,張祥守井陉下。

     16庚申,李淵帥諸軍濟河;〔帥,讀曰率;下同。

    〕甲子,至朝邑,舍于長春宮,〔隋志:朝邑縣有長春宮。

    〕關中士民歸之者如市。

    丙寅,淵遣世子建成、司馬劉文靜帥王長諧等諸軍數萬人屯永豐倉,守潼關以備東方兵,慰撫使窦軌等受其節度;郭煌公世民帥劉弘基等諸軍數萬人徇渭北,慰撫使殷開山等受其節度。

    軌,琮之兄也。

     冠氏長于志甯、贍養尉顔師古〔冠氏,春秋邑名。

    隋分館陶東界置冠氏縣,屬武陽郡。

    贍養縣,屬襄陽郡。

    劉昫曰:漢鄧城,古樊城也,宋改贍養縣,後周癈山都、樊城二縣入焉。

    使,疏吏翻。

    敦,徒門翻。

    〕及世民,婦兄長孫無忌谒見淵于長春宮。

    〔兄長,知兩翻。

    見,賢遍翻。

    〕師古名籀,以字行;〔籀,直又翻。

    〕志甯,宣敏之兄子;〔于宣敏見一百七十五卷陳宣帝太建十三年。

    〕師古,之推之孫也;〔顔之推見一百七十三卷陳宣帝太建九年。

    〕恉以文學知名,無忌仍有才略。

    淵皆禮而用之,以志甯為記室,師古為朝散大夫,無忌為渭北行軍典簽。

    〔朝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