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八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敗,戊午,還都,王慰撫,不責也。
于是發教募士庶商旅奴等,分置營壁,各立将帥統領而固守,其諸裡居民皆移入三城之内,于省寺府舍安置焉。
又使宋遵貴将兵鎮陝縣太原倉。
」雜記:「密稱魏公改年,于時倉猶自固守,既而密遣翟讓将兵夜襲倉城,官軍擊退之;明日,又引衆攻倉,連戰三日,陷外城,官軍猶捉子城。
月餘,外援不至,城盡陷沒,死者十六七。
」按二月壬什朔,無丙辰等日。
今從隋書。
〕乃命其護軍田茂廣築洛口城,方四十裡而居之,〔考異曰:壸關錄雲:「周四十八裡。
」今從隋書。
〕密遣房彥藻将兵東略地,取安陸、汝南、淮安、濟陽,〔炀帝改安州為安陸郡。
隋志:汝南郡,後魏置豫州。
帝改洛州為豫州,以此為秦州,又改曰蔡州,尋改為郡。
淮安郡,後魏置東荊州,西魏改為淮州,開皇五年又改為顯州,炀帝改為郡。
濟陽縣屬濟陰郡。
濟,子禮翻。
〕河南郡縣多陷于密。
8鴈門郡丞河東陳孝意與虎贲郎将王智辯共讨劉武周,圍其桑幹鎮。
〔桑幹,漢縣;後魏為桑幹郡,後周廢,隋以為鎮,在馬吧郡善陽縣界。
贲,音奔。
将,即亮翻。
幹,音幹。
〕壬寅,武周與突厥合兵擊智辯,殺之;孝意奔還鴈門。
三月,丁卯,武周襲破樓煩郡,進取汾陽宮,獲隋宮人,以賂突厥始畢可汗;〔厥,九勿翻。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始畢以馬報之,兵勢益振,又攻陷定襄。
〔炀定改雲州為定襄郡。
〕突厥立武周為定楊可汗,〔言将使之定楊州也。
考異曰:新、舊唐書武周皆無國号,惟創業起居注雲,國号定楊。
〕遺以狼頭纛。
〔隋書曰:突厥本狼種。
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本也。
遺,于季翻。
〕武周即皇帝位,立妻沮氏為皇後,〔沮,子餘翻。
〕改元天興。
以衛士楊伏念為尚書左仆射,妹伲同縣苑君璋為内史令。
武周引圍鴈門,陳孝意悉力拒守,乘間出擊武周,屢破之;〔間,古苋翻;下同。
〕既而外無救援,遣間使詣江都,皆不報。
〔使,疏吏翻。
〕孝意誓以必死,旦夕向诏敕庫俯伏流涕,悲動左右。
圍城百餘日,食盡,校尉張倫殺孝意以降。
〔校,戶教翻。
降,戶江翻。
〕 9梁師都略定雕陰、弘化、延安等郡,〔隋志:雕陰郡,西魏置綏州,大業初,改為上郡,尋改為雕陰郡。
改慶州為弘化郡。
〕遂即皇帝位,國号梁,改元永隆。
始畢遺以狼頭纛,号為大度毗伽可汗。
師都乃引突厥居河南之地,攻破鹽川郡。
〔隋志:鹽川郡,西魏置西安州,後改為鹽州,炀帝改為郡。
〕 10左翊衛蒲城郭子和〔郭子和,蓋衛士之屬左翊衛府者。
〕坐事徙榆林。
會郡中大饑,子和潛結敢死士十八人攻郡門,執郡丞王才,數以不恤百姓,斬之,〔數,所具翻。
〕開倉赈施。
自稱永樂王,〔施,式豉翻。
樂,音洛。
〕改元醜平。
尊其父為太公,以其弟子政為尚書令,子端、子升為左右仆射。
有二千餘騎,南連梁師都,北附突厥,各遣子為質以自固。
〔騎,奇寄翻。
厥,九勿翻。
質,音緻。
〕始畢以劉武周為定楊天子,梁師都為解事天子,〔解,戶買翻。
〕子和為平楊天子;〔平楊,猶定楊也。
〕子和固辭不敢當,乃更以為屋利設。
11汾陰薛舉,僑居金城,〔隋志,汾陰縣屬河東郡。
炀帝改蘭州為金城郡。
僑,寓也。
〕骁勇絕倫,家赀巨萬,交結豪傑,雄于西邊,為金城府校尉。
〔新唐志,金城郡有府二,曰廣武、金城。
校尉,其帥。
骁,堅堯翻。
校,戶教翻。
〕時隴右盜起,金城令郝瑗〔金城縣,帶郡。
郝,呼各翻。
瑗,于眷翻。
〕募兵得數千人,使舉将而讨之。
〔将,即亮翻。
〕夏,四月,癸未,方授甲,置酒飨士,舉與其子仁果及同黨十三人,于座劫瑗發兵,〔考異曰:唐高祖實先作「仁果」,後作「仁杲」。
新、舊高祖、太宗紀、薛舉傳、柳芳唐曆、柳宗元集皆作「仁杲」。
太宗實錄、吳兢太宗勳史,革命記、焦璐唐朝年代記、陳嶽唐統記皆作「仁果」。
今醴泉昭陵前有石馬六匹,其一銘曰:「白蹄烏,平薛仁果時所乘。
」此最可據,今從之。
〕囚郡縣官,開倉赈施。
〔赈,津忍翻。
施,式智翻。
〕自稱西秦霸王,改元秦興。
以仁果為齊公,少子仁越為晉公,招集群盜,掠官牧馬。
賊帥宗羅黃帥衆歸之,以為義興公。
〔少,詩照翻。
賊帥,所類翻。
黃帥,讀曰率。
〕将軍皇甫绾将兵一萬屯枹罕,〔楊帝改河州為枹罕郡。
绾将,即亮翻。
枹,音膚。
〕舉選精銳二千人襲之。
〔【章:十二行本「之」下有「遂克枹罕」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張校同;退齊校同。
】〕岷山羌酋利俗擁衆二萬歸之,〔隋志:臨洮郡臨洮縣有岷山。
酋,才由翻。
〕舉兵大振。
更以仁果為齊王,領東道行軍元帥,〔帥,所類翻。
〕仁越為晉王,兼河州刺史,〔複以枹罕郡為河州。
〕羅黃為興王,以副仁果;分兵略地,取西平、澆河二郡。
〔炀帝改鄯州為西平郡,周武帝逐吐谷渾,置廓州,炀帝改為澆河郡。
澆,古堯翻。
〕未幾,盡有隴西之地,衆至十三萬。
〔幾,居豈翻。
〕 12李密以孟讓為總管、齊郡公,〔考異曰:河洛記作「孟達」,今從隋書。
〕己醜夜,讓帥步騎二千入東都外郭,〔外郭,羅郭也。
帥,讀曰率。
騎,奇寄翻。
〕燒掠豐都市,比曉而去。
〔比,必寐翻。
〕于是東京居民悉遷入宮城,台省府寺皆滿。
鞏縣長柴孝和、監察禦史鄭颋以城降密,〔長,知兩翻;下同。
颋,他鼎翻。
降,戶江翻;下同〕密以孝各為護軍,颋為右長史。
裴仁基每破賊得軍資,悉以賞士卒,監軍禦史蕭懷靜不許,〔監,工銜翻。
〕士卒怨之;懷靜又屢求仁基長短劾奏之。
〔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倉城之戰,仁基失期不至,聞劉長恭等敗,懼不敢進,屯百花谷,〔百花谷蓋在汜水縣西,鞏縣東南。
〕固壘自守,又死獲罪于朝。
〔朝,直遙翻。
〕李密知其狼狽,〔集韻:狽,音貝。
狼屬生子,或久一足,二足相附而行,離則蹎,故猝遽謂之狼狽。
〕使人說之,〔說,輸芮翻。
〕啖以厚利。
〔啖,徒濫翻。
〕賈務本之子閏甫在軍中,〔賈務本,見上榮陽之戰。
〕勸仁基降密,仁基曰:「如蕭禦史何﹖」閏甫曰:「蕭君如栖上雞,若不知機變,在明公一刀耳。
」仁基從之,遣閏甫詣密請降。
密大喜,以閏甫為元帥府司兵參軍,兼直記室事,使之複命,遺仁基書,慰納之,〔遺,于季翻。
〕仁基還屯虎牢。
蕭懷靜密表其事,仁基知之,遂殺懷靜,帥其衆以虎牢降密。
密以仁基為上柱國、河東公;仁基子行俨,骁勇善戰,密亦以上柱國、绛郡公。
〔骁,堅堯翻;下同。
〕 密得秦叔寶及東阿程敻金,〔隋志,東阿縣,屬濟北郡。
敻,五巧翻。
〕皆用為骠騎。
〔骠騎,開皇官制也,炀帝改為鷹揚郎将。
骠,匹妙翻。
騎,奇寄翻。
〕選軍中尤骁勇者八千人,分隸四骠騎以自衛,号曰内軍,常曰:「此八千人足當百萬。
」敻金後更名知節。
〔更,工衡翻。
〕羅士信、趙仁基皆帥衆歸密,密署為總管,使各統所部。
癸巳,密遣裴仁基、孟讓帥二萬餘人襲回洛東倉,破之;〔新唐志:孟州河陽有回洛故城。
是地得名之由,見一百五十八卷梁武帝大同九年。
〕遂燒天津橋,〔炀帝使宇文恺營造東都,洛水貫都,有河滿之象,因名其橋為天津橋。
〕縱兵大掠。
東都出兵擊之,仁基等敗走,密自帥衆屯回洛倉。
東都兵尚二十餘萬人,乘城擊柝,〔柝,他各翻。
〕晝夜不解甲。
密攻偃帥、金墉,皆不克;〔偃帥縣,屬河南郡,在都城東六十裡。
晉金墉城,在洛城西北,隋營東都城,東去故都十八裡,則金墉亦在都城之東。
〕乙未,還洛口。
〔考異曰:略記:「三月辛未,密遣孟讓将二十餘人夜入都郭,燒豐都市,比曉而去。
癸末,密襲據都倉。
乙亥,密部衆入自上春門,于宣仁門東街立栅而住。
丙寅,燒上春門及街南北裡門樓,火接宣仁門,因逼門為陳,與城上弓矢相接,而退還倉。
」雜記:「密遣格謙将兵燒豐都市。
三月,越王侗教募力捉,宮城守固,官賞有差,撤天津等諸橋,運回略倉米入城。
四月,密攻偃師,圍金墉,東都兵出,密還洛口。
五月,裴仁基翻虎牢入賊,自荥陽以東至陳、谯、下邳、彭城、梁郡皆屬密,賊衆逾盛,并家口百萬。
」蒲山公傳:「三月乙亥,密帥衆入自上東門,攻宣仁門,不克。
丙寅,燒上東門而退」此三書月日交錯,皆不可憑。
今從隋、唐書。
〕 東都城内乏糧,而布帛山積,至以絹為汲绠,〔绠,古杏翻。
〕然布以爨。
越王侗使人運回洛倉米入城,遣兵五千屯豐都市,五千屯上春門,五千屯北邙山,為九營,首尾相應,以備密。
丁酉,房獻伯陷汝陰,〔炀帝改颎州為汝陰郡。
〕淮陽太守趙妷舉郡降密。
〔守,式又翻。
妷,徒河翻。
降,戶江翻。
考異曰:隋書作「趙佗」,今從蒲山公傳。
〕 己亥,密帥衆三萬複據回洛倉,大修營塹以逼東都;〔複,扶又翻。
塹,七豔翻。
〕段達等出兵七萬拒之。
辛醜,戰于倉北,隋兵敗走。
丁未,密使其幕府移檄郡縣,數炀帝十罪,〔數,所具翻,又所主翻。
〕且曰:「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祖君彥之辭也。
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達間行賊中,〔間,古苋翻。
〕詣江都奏稱:「李密有衆百萬,圍逼東都,據洛口倉,城内無食。
若陛下速還,烏合必散;不然者,東都決沒。
」因歔欷嗚咽,帝為之改容。
〔歔,音虛。
欷,音希,又許既翻。
為,于僞翻。
〕虞世基進曰:「越王年少,〔少,詩照翻。
〕此輩诳之。
〔诳,居況翻。
〕若如所言,善達何緣來至!」帝乃勃然怒曰:「善達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經賊中向東陽催運,〔此東陽,蓋指婺州東陽郡。
〕善達遂為群盜所殺。
是後人人杜口,莫敢以賊聞。
世基容貌沈審,〔沈,持林翻。
〕言多合意,特為帝所親愛,朝臣無與為比;親黨憑之,鬻官賣獄,賄賂公行,其門如市。
由是朝野共疾怨之。
〔朝,直遙翻。
〕内史舍人封德彜托附世基,以世基不閑吏務,〔閑,習也。
〕密為指畫,宣行诏命,谄順帝意,群臣表疏忤旨者,皆屏而不奏。
〔為,于僞翻。
忤,五故翻。
屏,必郢翻。
〕鞫獄用法,多峻文深诋,論功行賞,則抑削就薄。
故世基之寵日隆而隋政益壞,皆德彜所為也。
13初,唐公李淵娶于神武肅公窦毅,〔神武,郡名。
隋志,馬邑郡神武縣,舊置神武郡。
〕生四男,建成、世民、玄霸、元吉,一女,适太子千牛備身臨汾柴紹。
〔隋志:東宮左、右内率府有千牛備身八人,掌執千牛刀。
以千牛名刀者,取其解千牛而芒刃不頓。
臨汾縣,帶臨汾郡,本平陽也,開皇初,改名。
〕 世民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财結客,鹹得其歡心。
〔下,遐稼翻。
〕世民娶右骁衛将軍長孫晟之女;〔骁,堅堯翻。
長,知兩翻。
晟,承正翻。
〕右勳衛長孫順德,晟之族弟也,與右勳侍池陽劉弘基〔隋開皇置親、勳、武三衛,大業初,改為親、勳、武三侍。
順德蓋開皇中為勳衛,弘基則為大業勳恃也。
三衛、三侍皆分左、右。
劉弘基,雍州池陽入。
隋志,雍州有雲陽縣,無池陽。
舊唐志雲:貞觀三年,改石門為雲陽,雲陽為池陽。
通鑒據唐書,以唐州縣書之也。
〕皆避遼東之役,亡命在晉陽依淵,與世民善。
左親衛窦琮,熾之孫也,〔窦熾,隋初三公。
〕亦亡命在太原,素與世命有隙,每以自疑;世民加意待之,出入卧内,琮意乃安。
晉陽宮監猗氏裴寂,〔隋離宮皆置宮監,猗氏縣,屬河東郡。
〕晉陽令武功劉文靜,〔晉陽縣,帶太原郡。
武功縣,屬京郡。
〕相與同宿,見城上烽火,寂歎曰:「貧賤如此,複逢亂離,〔複,扶又翻。
〕将何以自存!」文靜笑曰:「時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憂貧賊!」文靜見李世民而異之,深自結納,謂寂曰:「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
」〔少,詩照翻。
〕寂初未然之。
〔未知文靜之言為是。
〕 文靜坐與李密連昏,系太
于是發教募士庶商旅奴等,分置營壁,各立将帥統領而固守,其諸裡居民皆移入三城之内,于省寺府舍安置焉。
又使宋遵貴将兵鎮陝縣太原倉。
」雜記:「密稱魏公改年,于時倉猶自固守,既而密遣翟讓将兵夜襲倉城,官軍擊退之;明日,又引衆攻倉,連戰三日,陷外城,官軍猶捉子城。
月餘,外援不至,城盡陷沒,死者十六七。
」按二月壬什朔,無丙辰等日。
今從隋書。
〕乃命其護軍田茂廣築洛口城,方四十裡而居之,〔考異曰:壸關錄雲:「周四十八裡。
」今從隋書。
〕密遣房彥藻将兵東略地,取安陸、汝南、淮安、濟陽,〔炀帝改安州為安陸郡。
隋志:汝南郡,後魏置豫州。
帝改洛州為豫州,以此為秦州,又改曰蔡州,尋改為郡。
淮安郡,後魏置東荊州,西魏改為淮州,開皇五年又改為顯州,炀帝改為郡。
濟陽縣屬濟陰郡。
濟,子禮翻。
〕河南郡縣多陷于密。
8鴈門郡丞河東陳孝意與虎贲郎将王智辯共讨劉武周,圍其桑幹鎮。
〔桑幹,漢縣;後魏為桑幹郡,後周廢,隋以為鎮,在馬吧郡善陽縣界。
贲,音奔。
将,即亮翻。
幹,音幹。
〕壬寅,武周與突厥合兵擊智辯,殺之;孝意奔還鴈門。
三月,丁卯,武周襲破樓煩郡,進取汾陽宮,獲隋宮人,以賂突厥始畢可汗;〔厥,九勿翻。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始畢以馬報之,兵勢益振,又攻陷定襄。
〔炀定改雲州為定襄郡。
〕突厥立武周為定楊可汗,〔言将使之定楊州也。
考異曰:新、舊唐書武周皆無國号,惟創業起居注雲,國号定楊。
〕遺以狼頭纛。
〔隋書曰:突厥本狼種。
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本也。
遺,于季翻。
〕武周即皇帝位,立妻沮氏為皇後,〔沮,子餘翻。
〕改元天興。
以衛士楊伏念為尚書左仆射,妹伲同縣苑君璋為内史令。
武周引圍鴈門,陳孝意悉力拒守,乘間出擊武周,屢破之;〔間,古苋翻;下同。
〕既而外無救援,遣間使詣江都,皆不報。
〔使,疏吏翻。
〕孝意誓以必死,旦夕向诏敕庫俯伏流涕,悲動左右。
圍城百餘日,食盡,校尉張倫殺孝意以降。
〔校,戶教翻。
降,戶江翻。
〕 9梁師都略定雕陰、弘化、延安等郡,〔隋志:雕陰郡,西魏置綏州,大業初,改為上郡,尋改為雕陰郡。
改慶州為弘化郡。
〕遂即皇帝位,國号梁,改元永隆。
始畢遺以狼頭纛,号為大度毗伽可汗。
師都乃引突厥居河南之地,攻破鹽川郡。
〔隋志:鹽川郡,西魏置西安州,後改為鹽州,炀帝改為郡。
〕 10左翊衛蒲城郭子和〔郭子和,蓋衛士之屬左翊衛府者。
〕坐事徙榆林。
會郡中大饑,子和潛結敢死士十八人攻郡門,執郡丞王才,數以不恤百姓,斬之,〔數,所具翻。
〕開倉赈施。
自稱永樂王,〔施,式豉翻。
樂,音洛。
〕改元醜平。
尊其父為太公,以其弟子政為尚書令,子端、子升為左右仆射。
有二千餘騎,南連梁師都,北附突厥,各遣子為質以自固。
〔騎,奇寄翻。
厥,九勿翻。
質,音緻。
〕始畢以劉武周為定楊天子,梁師都為解事天子,〔解,戶買翻。
〕子和為平楊天子;〔平楊,猶定楊也。
〕子和固辭不敢當,乃更以為屋利設。
11汾陰薛舉,僑居金城,〔隋志,汾陰縣屬河東郡。
炀帝改蘭州為金城郡。
僑,寓也。
〕骁勇絕倫,家赀巨萬,交結豪傑,雄于西邊,為金城府校尉。
〔新唐志,金城郡有府二,曰廣武、金城。
校尉,其帥。
骁,堅堯翻。
校,戶教翻。
〕時隴右盜起,金城令郝瑗〔金城縣,帶郡。
郝,呼各翻。
瑗,于眷翻。
〕募兵得數千人,使舉将而讨之。
〔将,即亮翻。
〕夏,四月,癸未,方授甲,置酒飨士,舉與其子仁果及同黨十三人,于座劫瑗發兵,〔考異曰:唐高祖實先作「仁果」,後作「仁杲」。
新、舊高祖、太宗紀、薛舉傳、柳芳唐曆、柳宗元集皆作「仁杲」。
太宗實錄、吳兢太宗勳史,革命記、焦璐唐朝年代記、陳嶽唐統記皆作「仁果」。
今醴泉昭陵前有石馬六匹,其一銘曰:「白蹄烏,平薛仁果時所乘。
」此最可據,今從之。
〕囚郡縣官,開倉赈施。
〔赈,津忍翻。
施,式智翻。
〕自稱西秦霸王,改元秦興。
以仁果為齊公,少子仁越為晉公,招集群盜,掠官牧馬。
賊帥宗羅黃帥衆歸之,以為義興公。
〔少,詩照翻。
賊帥,所類翻。
黃帥,讀曰率。
〕将軍皇甫绾将兵一萬屯枹罕,〔楊帝改河州為枹罕郡。
绾将,即亮翻。
枹,音膚。
〕舉選精銳二千人襲之。
〔【章:十二行本「之」下有「遂克枹罕」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張校同;退齊校同。
】〕岷山羌酋利俗擁衆二萬歸之,〔隋志:臨洮郡臨洮縣有岷山。
酋,才由翻。
〕舉兵大振。
更以仁果為齊王,領東道行軍元帥,〔帥,所類翻。
〕仁越為晉王,兼河州刺史,〔複以枹罕郡為河州。
〕羅黃為興王,以副仁果;分兵略地,取西平、澆河二郡。
〔炀帝改鄯州為西平郡,周武帝逐吐谷渾,置廓州,炀帝改為澆河郡。
澆,古堯翻。
〕未幾,盡有隴西之地,衆至十三萬。
〔幾,居豈翻。
〕 12李密以孟讓為總管、齊郡公,〔考異曰:河洛記作「孟達」,今從隋書。
〕己醜夜,讓帥步騎二千入東都外郭,〔外郭,羅郭也。
帥,讀曰率。
騎,奇寄翻。
〕燒掠豐都市,比曉而去。
〔比,必寐翻。
〕于是東京居民悉遷入宮城,台省府寺皆滿。
鞏縣長柴孝和、監察禦史鄭颋以城降密,〔長,知兩翻;下同。
颋,他鼎翻。
降,戶江翻;下同〕密以孝各為護軍,颋為右長史。
裴仁基每破賊得軍資,悉以賞士卒,監軍禦史蕭懷靜不許,〔監,工銜翻。
〕士卒怨之;懷靜又屢求仁基長短劾奏之。
〔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倉城之戰,仁基失期不至,聞劉長恭等敗,懼不敢進,屯百花谷,〔百花谷蓋在汜水縣西,鞏縣東南。
〕固壘自守,又死獲罪于朝。
〔朝,直遙翻。
〕李密知其狼狽,〔集韻:狽,音貝。
狼屬生子,或久一足,二足相附而行,離則蹎,故猝遽謂之狼狽。
〕使人說之,〔說,輸芮翻。
〕啖以厚利。
〔啖,徒濫翻。
〕賈務本之子閏甫在軍中,〔賈務本,見上榮陽之戰。
〕勸仁基降密,仁基曰:「如蕭禦史何﹖」閏甫曰:「蕭君如栖上雞,若不知機變,在明公一刀耳。
」仁基從之,遣閏甫詣密請降。
密大喜,以閏甫為元帥府司兵參軍,兼直記室事,使之複命,遺仁基書,慰納之,〔遺,于季翻。
〕仁基還屯虎牢。
蕭懷靜密表其事,仁基知之,遂殺懷靜,帥其衆以虎牢降密。
密以仁基為上柱國、河東公;仁基子行俨,骁勇善戰,密亦以上柱國、绛郡公。
〔骁,堅堯翻;下同。
〕 密得秦叔寶及東阿程敻金,〔隋志,東阿縣,屬濟北郡。
敻,五巧翻。
〕皆用為骠騎。
〔骠騎,開皇官制也,炀帝改為鷹揚郎将。
骠,匹妙翻。
騎,奇寄翻。
〕選軍中尤骁勇者八千人,分隸四骠騎以自衛,号曰内軍,常曰:「此八千人足當百萬。
」敻金後更名知節。
〔更,工衡翻。
〕羅士信、趙仁基皆帥衆歸密,密署為總管,使各統所部。
癸巳,密遣裴仁基、孟讓帥二萬餘人襲回洛東倉,破之;〔新唐志:孟州河陽有回洛故城。
是地得名之由,見一百五十八卷梁武帝大同九年。
〕遂燒天津橋,〔炀帝使宇文恺營造東都,洛水貫都,有河滿之象,因名其橋為天津橋。
〕縱兵大掠。
東都出兵擊之,仁基等敗走,密自帥衆屯回洛倉。
東都兵尚二十餘萬人,乘城擊柝,〔柝,他各翻。
〕晝夜不解甲。
密攻偃帥、金墉,皆不克;〔偃帥縣,屬河南郡,在都城東六十裡。
晉金墉城,在洛城西北,隋營東都城,東去故都十八裡,則金墉亦在都城之東。
〕乙未,還洛口。
〔考異曰:略記:「三月辛未,密遣孟讓将二十餘人夜入都郭,燒豐都市,比曉而去。
癸末,密襲據都倉。
乙亥,密部衆入自上春門,于宣仁門東街立栅而住。
丙寅,燒上春門及街南北裡門樓,火接宣仁門,因逼門為陳,與城上弓矢相接,而退還倉。
」雜記:「密遣格謙将兵燒豐都市。
三月,越王侗教募力捉,宮城守固,官賞有差,撤天津等諸橋,運回略倉米入城。
四月,密攻偃師,圍金墉,東都兵出,密還洛口。
五月,裴仁基翻虎牢入賊,自荥陽以東至陳、谯、下邳、彭城、梁郡皆屬密,賊衆逾盛,并家口百萬。
」蒲山公傳:「三月乙亥,密帥衆入自上東門,攻宣仁門,不克。
丙寅,燒上東門而退」此三書月日交錯,皆不可憑。
今從隋、唐書。
〕 東都城内乏糧,而布帛山積,至以絹為汲绠,〔绠,古杏翻。
〕然布以爨。
越王侗使人運回洛倉米入城,遣兵五千屯豐都市,五千屯上春門,五千屯北邙山,為九營,首尾相應,以備密。
丁酉,房獻伯陷汝陰,〔炀帝改颎州為汝陰郡。
〕淮陽太守趙妷舉郡降密。
〔守,式又翻。
妷,徒河翻。
降,戶江翻。
考異曰:隋書作「趙佗」,今從蒲山公傳。
〕 己亥,密帥衆三萬複據回洛倉,大修營塹以逼東都;〔複,扶又翻。
塹,七豔翻。
〕段達等出兵七萬拒之。
辛醜,戰于倉北,隋兵敗走。
丁未,密使其幕府移檄郡縣,數炀帝十罪,〔數,所具翻,又所主翻。
〕且曰:「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祖君彥之辭也。
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達間行賊中,〔間,古苋翻。
〕詣江都奏稱:「李密有衆百萬,圍逼東都,據洛口倉,城内無食。
若陛下速還,烏合必散;不然者,東都決沒。
」因歔欷嗚咽,帝為之改容。
〔歔,音虛。
欷,音希,又許既翻。
為,于僞翻。
〕虞世基進曰:「越王年少,〔少,詩照翻。
〕此輩诳之。
〔诳,居況翻。
〕若如所言,善達何緣來至!」帝乃勃然怒曰:「善達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經賊中向東陽催運,〔此東陽,蓋指婺州東陽郡。
〕善達遂為群盜所殺。
是後人人杜口,莫敢以賊聞。
世基容貌沈審,〔沈,持林翻。
〕言多合意,特為帝所親愛,朝臣無與為比;親黨憑之,鬻官賣獄,賄賂公行,其門如市。
由是朝野共疾怨之。
〔朝,直遙翻。
〕内史舍人封德彜托附世基,以世基不閑吏務,〔閑,習也。
〕密為指畫,宣行诏命,谄順帝意,群臣表疏忤旨者,皆屏而不奏。
〔為,于僞翻。
忤,五故翻。
屏,必郢翻。
〕鞫獄用法,多峻文深诋,論功行賞,則抑削就薄。
故世基之寵日隆而隋政益壞,皆德彜所為也。
13初,唐公李淵娶于神武肅公窦毅,〔神武,郡名。
隋志,馬邑郡神武縣,舊置神武郡。
〕生四男,建成、世民、玄霸、元吉,一女,适太子千牛備身臨汾柴紹。
〔隋志:東宮左、右内率府有千牛備身八人,掌執千牛刀。
以千牛名刀者,取其解千牛而芒刃不頓。
臨汾縣,帶臨汾郡,本平陽也,開皇初,改名。
〕 世民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财結客,鹹得其歡心。
〔下,遐稼翻。
〕世民娶右骁衛将軍長孫晟之女;〔骁,堅堯翻。
長,知兩翻。
晟,承正翻。
〕右勳衛長孫順德,晟之族弟也,與右勳侍池陽劉弘基〔隋開皇置親、勳、武三衛,大業初,改為親、勳、武三侍。
順德蓋開皇中為勳衛,弘基則為大業勳恃也。
三衛、三侍皆分左、右。
劉弘基,雍州池陽入。
隋志,雍州有雲陽縣,無池陽。
舊唐志雲:貞觀三年,改石門為雲陽,雲陽為池陽。
通鑒據唐書,以唐州縣書之也。
〕皆避遼東之役,亡命在晉陽依淵,與世民善。
左親衛窦琮,熾之孫也,〔窦熾,隋初三公。
〕亦亡命在太原,素與世命有隙,每以自疑;世民加意待之,出入卧内,琮意乃安。
晉陽宮監猗氏裴寂,〔隋離宮皆置宮監,猗氏縣,屬河東郡。
〕晉陽令武功劉文靜,〔晉陽縣,帶太原郡。
武功縣,屬京郡。
〕相與同宿,見城上烽火,寂歎曰:「貧賤如此,複逢亂離,〔複,扶又翻。
〕将何以自存!」文靜笑曰:「時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憂貧賊!」文靜見李世民而異之,深自結納,謂寂曰:「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
」〔少,詩照翻。
〕寂初未然之。
〔未知文靜之言為是。
〕 文靜坐與李密連昏,系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