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八十
關燈
小
中
大
,沖州。
塹,七豔翻。
〕抵臨清關,〔唐志:沖州新鄉縣東北有臨清關。
〕渡河至浚儀、襄城,〔浚儀,汴州。
襄城,汝州。
〕達于上洛,〔上洛,商州。
〕以置關防。
9壬子,陳叔寶卒;贈大将軍、長城縣公,〔長城縣屬吳郡,今長興縣是也。
卒,子恤翻。
〕谥曰炀。
〔谥法:好内怠政曰炀。
帝谥陳叔寶曰炀,豈知己不令終,亦谥曰炀乎!〕 10癸醜,下诏于伊洛建東京,仍曰:「宮室之制,本以便生,今所營構,務從儉約。
」〔【據章校補。
】〕 11蜀王秀之得罪也,〔見上卷二年。
〕右衛大将軍元冑坐與交通除名,久不得調。
〔調,徒鈞翻。
〕時慈州刺史上官政坐事徙嶺南,将軍丘和以蒲州失守除名,〔守,式又翻。
〕冑與和有舊,酒酣,謂和曰:「上官政,壯士也,今徙嶺表,得無大事乎!」因自拊腹曰:「若是公者,不徒然矣。
」和奏之,冑竟坐死。
〔元冑乘危而擠元旻于死,豈知丘和在其後乎!」于是征政為骁衛将軍,〔唐六典曰:漢武帝以李廣為骁騎将軍,後省。
光武改屯騎為骁騎。
晉文王立晉台,以為宿衛之官,曆宋、齊、梁、陳、後魏、北齊并有骁騎将軍之職。
後周有左、右骁騎,率上士二人;至隋炀帝改左、右備身為左、右骁衛,,尋以其所領名豹騎,而又别置備身。
骁,堅堯翻。
〕以和為代州刺史。
炀皇帝上之上〔諱廣,一名英,小子阿齑,高祖第二子也。
谥法:好内遠禮曰炀;去禮遠衆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 大業元年〔(乙醜、六〇五)〕 1春,正月,壬辰朔,赦天下,改元。
2立妃蕭氏為皇後。
3廢諸州總管府。
〔後周置諸州總管,隋因之,又有增置,,今廢之。
〕 4丙辰,立晉王昭為皇太子。
5高祖之未,群臣有言林邑多奇寶者。
時天下無事,劉方新平交州,〔劉方平交州見上卷仁壽三年。
〕乃授方驩州道行軍總管,〔隋志曰:南郡,梁置德州,開皇十八年,改曰驩州。
〕經略林邑。
方遣欽州刺史甯長真等以步騎萬餘出越裳,〔隋志:甯越郡,置欽州。
越裳縣屬日南郡。
〕方親帥大将軍張愻等以舟師出比景,〔比景,漢縣,屬日南郡,隋置比景郡。
帥,讀曰率。
愻,蘇困翻。
〕是月,軍至海口。
〔林邑出海之口。
〕 6二月,戊辰,敕有司大陳金寶、器物、錦彩、車馬,引楊素及諸将讨漢王諒有功者立于前,〔将,即亮翻。
〕使奇章公牛弘宣诏,稱揚功伐,〔隋志:巴州其章縣,梁置。
又符陽縣,屬置其章郡。
「其」,一作「奇」。
牛弘傳:封奇章郡公。
積功曰伐。
左傳:大夫稱伐。
漢紀:非有功伐。
〕賜赉各有差。
〔赉,來代翻。
〕素等再拜舞蹈而出。
己卯,以素為尚書令。
〔唐六典:秦變周法,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置尚書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
漢初因之。
武、宣之後,稍以委任。
及光武親總吏職,天下事皆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府,尚書令為端揆之官;魏、晉已來,其任尤重。
〕 7诏天下公除,惟帝服淺色黃衫、鐵裝帶。
8三月,丁未,诏楊素與納言楊達、将作大匠宇文恺營建東京,〔後周并齊,以洛陽為東京。
〕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諸州富商大賈數萬戶以實之。
廢二崤道,開綗冊道。
〔左道:晉禦秦師于殽。
殽有二陵焉,南陵,夏後臯之墓也。
北陵,文王所以避風雨也。
郦道元曰:言山徑委深,峰臯交陰,故可以避風雨。
水經有盤殽、石殽、千殽之山。
盤殽之山,殽水所出也。
石殽之山,石殽水所出也。
所謂殽有二陵,則石殽之山也。
千殽之山,千殽之水出焉,其水北流瀍、洛二道。
漢建安中,曹公西讨,惡南路之崄,更開北道,自後行旅率多從之。
山側附路,有石銘雲:「晉太康三年,弘農太守梁柳修複故道。
」太殽以東,東、西殽以西,明非一殽也。
魏書地形志,恒農郡有殽縣,太和十一年置,縣有三殽山,志又有西恒農郡,治恒農縣,有桃林。
隋志:河南郡桃林縣,開皇十六年置,有上陽宮。
陝縣,後魏置陝州恒農郡,後周又置殽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置恒農宮。
又熊耳縣,後周置,有後魏殽縣,大業初廢,有二殽及峽石山。
新唐志:陝州峽石縣,本殽,移治峽山塢,有繡嶺宮。
陵寶縣,本桃林;古函谷關在縣西;有桃源宮。
洛州永甯縣,本熊耳,西五裡有崎岫宮,南三十三裡有蘭峰宮。
此皆東、西二京往來緣道離宮,雜出于隋、唐所置,不載所謂綗冊道,不知此道起于何所,入于何所。
山海經曰:誇父之山,在湖縣西九裡,其山多鈩祱,其北曰桃林,或者「鈩祱」字後訛為「綗冊」,遂為綗冊道欤﹖無微不信,又當博考。
杜佑曰:隋大業七年,移潼關道于南北鎮城間,﨔獸檻谷置,去舊關西裡餘。
賈,音古。
﨔音阙。
﨔,子紅翻。
(按:「﨔」,今本杜佑通典作「坑」。
)〕 9戊申,诏曰:「聽采輿頌,謀及庶〔民,故能審刑政之得失;今将巡曆淮、海,觀省風俗。
」〔省,悉景翻。
〕 10敕宇文恺與内史舍人封德彜等營顯仁宮,南接阜澗,北跨洛濱。
隋志:河南郡壽安縣有顯仁宮。
水經注:洛水徑宜陽縣故城南,又東與黑澗水合,水出陸渾西山,曆黑澗西北入洛。
阜,,才早翻。
〕發大江之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陽;又求海内嘉木異草,珍禽奇獸,,以實園苑。
辛亥,命尚書右丞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
〔杜佑曰:陳留郡城西有通濟渠,炀帝開以通江、淮漕運,兼引汴水,即莨蕩渠也。
考異曰:雜記作「皇甫公儀」,又雲,,「發兵夫五十餘萬。
」今從略記。
〕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是歲營建東京,東去故都十八裡南直伊阙之口,北倚邙山之塞,東出瀍水之東,西出澗水之西;其城西面連苑,距上陽宮七裡。
苑牆周迥一百二十六裡,北拒北邙,西至孝水,南帶洛水支渠,谷、洛二水會于其間,故自苑引之為渠,以達于河。
〕複自闆渚引河曆荥澤入汴;〔闆渚在虎牢之東。
水經:河水東合汜水,又東過闆城,北有津謂之闆城渚口。
又東過荥陽縣,莨蕩渠出焉。
是渠南出為汴水,漢之荥陽石門即其地也。
隋志:荥陽郡荥澤縣,開皇四年置,曰廣武,仁壽元年改寫。
〕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于淮;〔大梁,即浚儀也。
引河入汴,汴入泗,蓋皆故道。
〕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楊子入江。
〔春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此亦因故道也。
邗溝,貫今揚州城中。
山陽,今淮安州。
楊子,今真州。
邗,音寒。
〕渠廣四十步,〔廣,古曠翻。
〕渠旁皆築禦道,樹以柳;自長安至江都,〔江都郡,揚州。
〕置離宮四十餘所。
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
〔艘,蘇遭翻。
〕東京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車載死丁,東至城臯,〔隋志:鄭州荥陽縣舊置成臯郡。
〕北至河陽,相望于道。
又作天經宮于東京,四時祭高祖。
〔經曰:夫孝,天之經也。
故以名宮。
〕 11林邑王梵志〔梵,扶泛翻。
〕遣兵守險,劉方擊走之。
師渡阇黎江,〔阇,視遮翻。
〕林邑兵乘巨象四面而至。
方戰不利,乃多掘小坑,草覆其上,〔覆,敷又翻。
〕以兵挑之,〔挑,徒了翻。
〕既戰,僞北;林邑逐之,象多陷地颠踬,〔踬,音緻。
〕轉相驚駭,軍遂亂。
方以弩射象,象卻了,蹂其陳,〔射,而亦翻。
蹂,人九翻。
陳,讀曰陣。
〕因以銳師繼之,林邑大敗,俘馘萬計。
方引兵追之,屢戰皆捷,過馬援銅柱南,〔新唐書:林邑奔浪陀州,其南大浦有五銅柱山,形若倚蓋,西重岩,東涯海,漢馬援所植也。
杜佑曰:林邑南水步二千餘裡,有西屠夷,馬援所樹兩銅柱表界處也。
銅柱山周十裡,形如倚蓋,西跨重岩,東臨大海。
宋白曰:馬援讨交趾,自日南南行四百餘裡至林邑,又南行二千餘裡,有西屠夷國,援至其國,鑄二銅柱于象林南界,與西屠夷分境。
計交州至銅柱五千裡。
宋、杜之說,銅柱在林邑南,今此所記,則林邑在銅柱南。
〕八日至其國都。
夏,四月,梵志棄城走入海。
方入城,獲其廟主十八,皆鑄金為之;刻石紀功而還。
士卒腫死,死者什四五,方亦得疾,卒于道。
〔卒,子恤翻。
〕 初,尚書右丞李綱以異議忤楊素及蘇威,〔數,色角翻。
忤,五故翻。
〕素薦綱于高祖,以為方行軍司馬。
方承素意,屈辱之,幾死。
〔幾,居希翻。
〕軍還,久不得調,〔調,徒釣翻。
〕威複遣綱詣南海應接林邑,久而不召。
綱自歸奏事,威劾奏綱擅離所職,下吏按問;〔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離,力智翻。
下,遐嫁翻。
〕會赦,免官,屏居于鄠。
〔鄠縣,屬京兆郡。
為李綱為何潘仁所逼緻張本。
屏,必郢翻。
鄠,音戶。
〕 12五月,築西苑,周二百裡;〔與六典所紀小異。
〕其内為海,周十餘裡;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象海中山神山。
〕高出水百餘尺,,台觀殿閣,羅絡山上,向背如神。
〔觀,古玩翻。
背,蒲妹翻。
〕北有龍鱗渠,萦纡注海内。
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内命婦之品視之品視百官。
〕堂殿樓觀,窮極華麗。
宮樹秋冬雕落,則翦彩為華業,綴于枝條,色渝則易以新者,常如陽春。
沼内亦翦彩為荷芰菱芡,乘輿遊幸,則去冰而布之。
〔芰,奇寄翻。
芡,,巨險翻。
乘,繩證翻。
去,羌呂翻。
〕十六院競以殽羞精麗相高,求市恩寵。
上好以月夜從宮女數千騎遊西苑,作清夜遊曲,于馬上奏之。
〔用曹植「清夜遊西園」之詩以名曲。
好,呼道翻。
騎,奇計翻。
〕 13帝待諸王恩薄,多所猜忌;滕王綸、衛王集内自憂懼,呼術者問吉兇及章醮求福。
或告其怨望菷詛,〔菷,職救翻。
詛,莊助翻。
〕有司奏請誅之;秋,七月,,丙午,诏除名為民,徙邊郡。
綸,瓒之子;集,爽之子也。
〔瓒,高祖之母弟;爽,異母弟。
瓒,藏旱翻。
〕 14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考異曰:雜記作九月,今從隋帝紀及略記。
〕發顯仁宮,王弘遣龍舟奉迎。
乙巳,上禦小朱航,自漕渠出洛口,〔洛水入河之口。
〕禦龍舟。
〔考異曰:略記雲,「甲子,進龍舟。
」按長曆,是月戊子朔,無甲子。
〕龍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重,直龍翻。
高,工号翻。
考異曰:略記雲高五丈,雜記言其制度尤詳,今從之。
〕長二百丈。
〔【章:十二行本「丈」作「尺」;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長,尺亮翻,〕上重有正殿、内殿、東.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飾以金玉,下重内侍處之。
〔朝,直遙翻。
處,直呂翻。
〕皇後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裝飾無異。
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
〔螭,醜知翻。
艘,蘇遭翻;下同。
〕又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飛羽、青凫、陵波、五樓、道場、玄壇、闆〔【章:十二行本「闆」上有「樓船」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﨓、黃篾等數千艘,〔﨓,托盍翻。
大船曰﨓。
篾,音蔑。
〕後宮、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尼,女夷翻。
〕及載内外百司供奉之物,共享挽船士八萬餘人,其挽漾彩以上者九千餘人,謂之殿腳,皆以錦彩為袍。
又有平乘、青龍、艨艟、艚礼、八棹、艇舸等數千艘,〔艨,莫公翻。
艟,尺庸翻。
艚,昨遭翻。
礼,字書阙。
棹,讀曰棹。
艇,徒頂翻。
舸,賈我翻。
〕并十二衛兵乘之,并載兵器帳幕,兵士自引,不給夫。
舳舻相接二百餘裡,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舳舻,音逐盧。
騎,奇寄翻;下同。
〕旌旗蔽野。
所過州縣,五百裡内皆令獻食,多者一州至百轝,〔轝,音餘。
〕極水陸珍奇;後宮厭饫,将發之際,多棄埋之。
〔饫,于據翻。
〕 15契丹寇營州,〔遼西郡,置營州。
契,欺訖翻,又音吃。
〕诏通事谒者韋雲起〔隋志:帝即位,增置谒者台,改内史省通事舍人為谒者台職,通事谒者員二十人,從六品。
〕護突厥兵讨之,啟民可汗發騎二萬,受其處分。
〔厥,九勿翻。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處,昌呂翻。
分,扶又翻。
〕雲起分為二十營,四道俱引,營相去一裡,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
塹,七豔翻。
〕抵臨清關,〔唐志:沖州新鄉縣東北有臨清關。
〕渡河至浚儀、襄城,〔浚儀,汴州。
襄城,汝州。
〕達于上洛,〔上洛,商州。
〕以置關防。
9壬子,陳叔寶卒;贈大将軍、長城縣公,〔長城縣屬吳郡,今長興縣是也。
卒,子恤翻。
〕谥曰炀。
〔谥法:好内怠政曰炀。
帝谥陳叔寶曰炀,豈知己不令終,亦谥曰炀乎!〕 10癸醜,下诏于伊洛建東京,仍曰:「宮室之制,本以便生,今所營構,務從儉約。
」〔【據章校補。
】〕 11蜀王秀之得罪也,〔見上卷二年。
〕右衛大将軍元冑坐與交通除名,久不得調。
〔調,徒鈞翻。
〕時慈州刺史上官政坐事徙嶺南,将軍丘和以蒲州失守除名,〔守,式又翻。
〕冑與和有舊,酒酣,謂和曰:「上官政,壯士也,今徙嶺表,得無大事乎!」因自拊腹曰:「若是公者,不徒然矣。
」和奏之,冑竟坐死。
〔元冑乘危而擠元旻于死,豈知丘和在其後乎!」于是征政為骁衛将軍,〔唐六典曰:漢武帝以李廣為骁騎将軍,後省。
光武改屯騎為骁騎。
晉文王立晉台,以為宿衛之官,曆宋、齊、梁、陳、後魏、北齊并有骁騎将軍之職。
後周有左、右骁騎,率上士二人;至隋炀帝改左、右備身為左、右骁衛,,尋以其所領名豹騎,而又别置備身。
骁,堅堯翻。
〕以和為代州刺史。
炀皇帝上之上〔諱廣,一名英,小子阿齑,高祖第二子也。
谥法:好内遠禮曰炀;去禮遠衆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 大業元年〔(乙醜、六〇五)〕 1春,正月,壬辰朔,赦天下,改元。
2立妃蕭氏為皇後。
3廢諸州總管府。
〔後周置諸州總管,隋因之,又有增置,,今廢之。
〕 4丙辰,立晉王昭為皇太子。
5高祖之未,群臣有言林邑多奇寶者。
時天下無事,劉方新平交州,〔劉方平交州見上卷仁壽三年。
〕乃授方驩州道行軍總管,〔隋志曰:南郡,梁置德州,開皇十八年,改曰驩州。
〕經略林邑。
方遣欽州刺史甯長真等以步騎萬餘出越裳,〔隋志:甯越郡,置欽州。
越裳縣屬日南郡。
〕方親帥大将軍張愻等以舟師出比景,〔比景,漢縣,屬日南郡,隋置比景郡。
帥,讀曰率。
愻,蘇困翻。
〕是月,軍至海口。
〔林邑出海之口。
〕 6二月,戊辰,敕有司大陳金寶、器物、錦彩、車馬,引楊素及諸将讨漢王諒有功者立于前,〔将,即亮翻。
〕使奇章公牛弘宣诏,稱揚功伐,〔隋志:巴州其章縣,梁置。
又符陽縣,屬置其章郡。
「其」,一作「奇」。
牛弘傳:封奇章郡公。
積功曰伐。
左傳:大夫稱伐。
漢紀:非有功伐。
〕賜赉各有差。
〔赉,來代翻。
〕素等再拜舞蹈而出。
己卯,以素為尚書令。
〔唐六典:秦變周法,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置尚書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
漢初因之。
武、宣之後,稍以委任。
及光武親總吏職,天下事皆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府,尚書令為端揆之官;魏、晉已來,其任尤重。
〕 7诏天下公除,惟帝服淺色黃衫、鐵裝帶。
8三月,丁未,诏楊素與納言楊達、将作大匠宇文恺營建東京,〔後周并齊,以洛陽為東京。
〕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諸州富商大賈數萬戶以實之。
廢二崤道,開綗冊道。
〔左道:晉禦秦師于殽。
殽有二陵焉,南陵,夏後臯之墓也。
北陵,文王所以避風雨也。
郦道元曰:言山徑委深,峰臯交陰,故可以避風雨。
水經有盤殽、石殽、千殽之山。
盤殽之山,殽水所出也。
石殽之山,石殽水所出也。
所謂殽有二陵,則石殽之山也。
千殽之山,千殽之水出焉,其水北流瀍、洛二道。
漢建安中,曹公西讨,惡南路之崄,更開北道,自後行旅率多從之。
山側附路,有石銘雲:「晉太康三年,弘農太守梁柳修複故道。
」太殽以東,東、西殽以西,明非一殽也。
魏書地形志,恒農郡有殽縣,太和十一年置,縣有三殽山,志又有西恒農郡,治恒農縣,有桃林。
隋志:河南郡桃林縣,開皇十六年置,有上陽宮。
陝縣,後魏置陝州恒農郡,後周又置殽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置恒農宮。
又熊耳縣,後周置,有後魏殽縣,大業初廢,有二殽及峽石山。
新唐志:陝州峽石縣,本殽,移治峽山塢,有繡嶺宮。
陵寶縣,本桃林;古函谷關在縣西;有桃源宮。
洛州永甯縣,本熊耳,西五裡有崎岫宮,南三十三裡有蘭峰宮。
此皆東、西二京往來緣道離宮,雜出于隋、唐所置,不載所謂綗冊道,不知此道起于何所,入于何所。
山海經曰:誇父之山,在湖縣西九裡,其山多鈩祱,其北曰桃林,或者「鈩祱」字後訛為「綗冊」,遂為綗冊道欤﹖無微不信,又當博考。
杜佑曰:隋大業七年,移潼關道于南北鎮城間,﨔獸檻谷置,去舊關西裡餘。
賈,音古。
﨔音阙。
﨔,子紅翻。
(按:「﨔」,今本杜佑通典作「坑」。
)〕 9戊申,诏曰:「聽采輿頌,謀及庶〔民,故能審刑政之得失;今将巡曆淮、海,觀省風俗。
」〔省,悉景翻。
〕 10敕宇文恺與内史舍人封德彜等營顯仁宮,南接阜澗,北跨洛濱。
隋志:河南郡壽安縣有顯仁宮。
水經注:洛水徑宜陽縣故城南,又東與黑澗水合,水出陸渾西山,曆黑澗西北入洛。
阜,,才早翻。
〕發大江之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陽;又求海内嘉木異草,珍禽奇獸,,以實園苑。
辛亥,命尚書右丞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
〔杜佑曰:陳留郡城西有通濟渠,炀帝開以通江、淮漕運,兼引汴水,即莨蕩渠也。
考異曰:雜記作「皇甫公儀」,又雲,,「發兵夫五十餘萬。
」今從略記。
〕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是歲營建東京,東去故都十八裡南直伊阙之口,北倚邙山之塞,東出瀍水之東,西出澗水之西;其城西面連苑,距上陽宮七裡。
苑牆周迥一百二十六裡,北拒北邙,西至孝水,南帶洛水支渠,谷、洛二水會于其間,故自苑引之為渠,以達于河。
〕複自闆渚引河曆荥澤入汴;〔闆渚在虎牢之東。
水經:河水東合汜水,又東過闆城,北有津謂之闆城渚口。
又東過荥陽縣,莨蕩渠出焉。
是渠南出為汴水,漢之荥陽石門即其地也。
隋志:荥陽郡荥澤縣,開皇四年置,曰廣武,仁壽元年改寫。
〕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于淮;〔大梁,即浚儀也。
引河入汴,汴入泗,蓋皆故道。
〕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楊子入江。
〔春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此亦因故道也。
邗溝,貫今揚州城中。
山陽,今淮安州。
楊子,今真州。
邗,音寒。
〕渠廣四十步,〔廣,古曠翻。
〕渠旁皆築禦道,樹以柳;自長安至江都,〔江都郡,揚州。
〕置離宮四十餘所。
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
〔艘,蘇遭翻。
〕東京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車載死丁,東至城臯,〔隋志:鄭州荥陽縣舊置成臯郡。
〕北至河陽,相望于道。
又作天經宮于東京,四時祭高祖。
〔經曰:夫孝,天之經也。
故以名宮。
〕 11林邑王梵志〔梵,扶泛翻。
〕遣兵守險,劉方擊走之。
師渡阇黎江,〔阇,視遮翻。
〕林邑兵乘巨象四面而至。
方戰不利,乃多掘小坑,草覆其上,〔覆,敷又翻。
〕以兵挑之,〔挑,徒了翻。
〕既戰,僞北;林邑逐之,象多陷地颠踬,〔踬,音緻。
〕轉相驚駭,軍遂亂。
方以弩射象,象卻了,蹂其陳,〔射,而亦翻。
蹂,人九翻。
陳,讀曰陣。
〕因以銳師繼之,林邑大敗,俘馘萬計。
方引兵追之,屢戰皆捷,過馬援銅柱南,〔新唐書:林邑奔浪陀州,其南大浦有五銅柱山,形若倚蓋,西重岩,東涯海,漢馬援所植也。
杜佑曰:林邑南水步二千餘裡,有西屠夷,馬援所樹兩銅柱表界處也。
銅柱山周十裡,形如倚蓋,西跨重岩,東臨大海。
宋白曰:馬援讨交趾,自日南南行四百餘裡至林邑,又南行二千餘裡,有西屠夷國,援至其國,鑄二銅柱于象林南界,與西屠夷分境。
計交州至銅柱五千裡。
宋、杜之說,銅柱在林邑南,今此所記,則林邑在銅柱南。
〕八日至其國都。
夏,四月,梵志棄城走入海。
方入城,獲其廟主十八,皆鑄金為之;刻石紀功而還。
士卒腫死,死者什四五,方亦得疾,卒于道。
〔卒,子恤翻。
〕 初,尚書右丞李綱以異議忤楊素及蘇威,〔數,色角翻。
忤,五故翻。
〕素薦綱于高祖,以為方行軍司馬。
方承素意,屈辱之,幾死。
〔幾,居希翻。
〕軍還,久不得調,〔調,徒釣翻。
〕威複遣綱詣南海應接林邑,久而不召。
綱自歸奏事,威劾奏綱擅離所職,下吏按問;〔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離,力智翻。
下,遐嫁翻。
〕會赦,免官,屏居于鄠。
〔鄠縣,屬京兆郡。
為李綱為何潘仁所逼緻張本。
屏,必郢翻。
鄠,音戶。
〕 12五月,築西苑,周二百裡;〔與六典所紀小異。
〕其内為海,周十餘裡;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象海中山神山。
〕高出水百餘尺,,台觀殿閣,羅絡山上,向背如神。
〔觀,古玩翻。
背,蒲妹翻。
〕北有龍鱗渠,萦纡注海内。
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内命婦之品視之品視百官。
〕堂殿樓觀,窮極華麗。
宮樹秋冬雕落,則翦彩為華業,綴于枝條,色渝則易以新者,常如陽春。
沼内亦翦彩為荷芰菱芡,乘輿遊幸,則去冰而布之。
〔芰,奇寄翻。
芡,,巨險翻。
乘,繩證翻。
去,羌呂翻。
〕十六院競以殽羞精麗相高,求市恩寵。
上好以月夜從宮女數千騎遊西苑,作清夜遊曲,于馬上奏之。
〔用曹植「清夜遊西園」之詩以名曲。
好,呼道翻。
騎,奇計翻。
〕 13帝待諸王恩薄,多所猜忌;滕王綸、衛王集内自憂懼,呼術者問吉兇及章醮求福。
或告其怨望菷詛,〔菷,職救翻。
詛,莊助翻。
〕有司奏請誅之;秋,七月,,丙午,诏除名為民,徙邊郡。
綸,瓒之子;集,爽之子也。
〔瓒,高祖之母弟;爽,異母弟。
瓒,藏旱翻。
〕 14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考異曰:雜記作九月,今從隋帝紀及略記。
〕發顯仁宮,王弘遣龍舟奉迎。
乙巳,上禦小朱航,自漕渠出洛口,〔洛水入河之口。
〕禦龍舟。
〔考異曰:略記雲,「甲子,進龍舟。
」按長曆,是月戊子朔,無甲子。
〕龍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重,直龍翻。
高,工号翻。
考異曰:略記雲高五丈,雜記言其制度尤詳,今從之。
〕長二百丈。
〔【章:十二行本「丈」作「尺」;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長,尺亮翻,〕上重有正殿、内殿、東.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飾以金玉,下重内侍處之。
〔朝,直遙翻。
處,直呂翻。
〕皇後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裝飾無異。
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
〔螭,醜知翻。
艘,蘇遭翻;下同。
〕又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飛羽、青凫、陵波、五樓、道場、玄壇、闆〔【章:十二行本「闆」上有「樓船」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﨓、黃篾等數千艘,〔﨓,托盍翻。
大船曰﨓。
篾,音蔑。
〕後宮、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尼,女夷翻。
〕及載内外百司供奉之物,共享挽船士八萬餘人,其挽漾彩以上者九千餘人,謂之殿腳,皆以錦彩為袍。
又有平乘、青龍、艨艟、艚礼、八棹、艇舸等數千艘,〔艨,莫公翻。
艟,尺庸翻。
艚,昨遭翻。
礼,字書阙。
棹,讀曰棹。
艇,徒頂翻。
舸,賈我翻。
〕并十二衛兵乘之,并載兵器帳幕,兵士自引,不給夫。
舳舻相接二百餘裡,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舳舻,音逐盧。
騎,奇寄翻;下同。
〕旌旗蔽野。
所過州縣,五百裡内皆令獻食,多者一州至百轝,〔轝,音餘。
〕極水陸珍奇;後宮厭饫,将發之際,多棄埋之。
〔饫,于據翻。
〕 15契丹寇營州,〔遼西郡,置營州。
契,欺訖翻,又音吃。
〕诏通事谒者韋雲起〔隋志:帝即位,增置谒者台,改内史省通事舍人為谒者台職,通事谒者員二十人,從六品。
〕護突厥兵讨之,啟民可汗發騎二萬,受其處分。
〔厥,九勿翻。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處,昌呂翻。
分,扶又翻。
〕雲起分為二十營,四道俱引,營相去一裡,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