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八十

關燈
淹十五日,徑據長安,其在京被黜停私之徙,并擢授高位,付以心膂,共守京城,則以東府縣非彼之有。

    然後大王總兵鼓行而西,聲勢一接,天下可指揮而定也。

    』諒不從。

    」大業雜記雲:「文帝又說曰:『先人有奪人之心,殿下選精騎一萬,徑往京師奔喪,曉夜兼行,誰敢止!約至京徑掩仁壽宮,彼縱征召,未暇禦我,大軍駱驿随王而至,此則次計。

    王直資河北,彼率天下之兵,百道攻我,則難為主人,此下計也。

    』」今從隋書。

    〕諒大悅,于是遣所署大将軍餘公理出太谷,趣河陽,〔姓範:餘姓,由餘之後。

    隋志:太谷縣,屬太原郡,舊曰陽邑,開皇十八年改焉。

    水經注:太谷,谷名,在祁縣東南。

    河陽縣屬懷州,欲由此渡孟津。

    趣,七喻翻;下同。

    〕大将軍綦良出滏口,趣黎陽,〔綦,姓也。

    此二軍皆欲使渡河,略河南。

    滏,音釜。

    〕大将軍劉建出井陉,略燕、趙,〔陉,音陉。

    〕柱國喬锺葵出鴈門,〔鴈門郡,代州也。

    時李景以代州拒諒,使锺葵自岚州攻之。

    〕署文安為柱國,與柱國纥單貴、王聃等直指京師。

    〔纥單,虜複姓。

    纥,下沒翻。

    單,多寒翻,又達演翻。

    聃,他酣翻。

    〕 帝以右武衛将軍洛陽丘和〔隋制,左右武衛将軍,領外軍宿衛。

    風俗通:丘姓,左丘明之後。

    又雲:太公封于營丘,支孫以地為氏。

    又魏書官氏志:後魏獻帝次弟丘敦氏,後改為丘氏。

    按拓跋南都洛陽,凡北人從之南遷者,三字姓、複姓皆改從單字姓,為河南洛陽人。

    丘合既洛陽人,蓋即丘敦氏之後。

    〕為蒲州刺史,鎮蒲津。

    諒選精銳數百騎戴羃,羃,莫狄翻。

    﨎,音離。

    新唐志曰:婦人施羃﨎以蔽身。

    永徽中,始用帷冒,施屌及頸。

    武後時,帷冒益盛。

    中宗後,無複羃﨎矣。

    按帷冒起于隋。

    騎,奇寄翻;下同。

    〕詐稱諒宮人還長安,門司弗覺,徑入蒲州,〔門司,蒲州之掌城門者。

    〕城中豪傑亦有應之者;丘合覺其變,踰城,逃歸長安。

    蒲州長史勃海高義明、司馬北平榮毗〔勃海郡,開皇六年置棣州。

    大業二年改滄州。

    北平郡,舊置平州。

    榮姓,周榮公之後。

    〕皆為反者所執。

    裴文安等末至蒲津百餘裡,諒忽改圖,令纥單貴斷河橋,守蒲州,〔此蒲津之橋也,諒欲斷河,謂可坐有舊齊之地耳。

    斷,音丁管翻。

    〕而召文安還。

    文安至,謂諒曰:「兵機詭速,本欲出其不意。

    王既不行,文安又返,使彼計成,大事去矣。

    」諒不對。

    以王聃為蒲州刺史,裴文安為晉州刺史,薛粹為绛州刺史,梁菩薩為潞州刺史,韋道正為韓州刺史,張伯英為澤州刺史。

    〔隋志:臨汾郡,晉州。

    绛郡,後魏置東雍州,後周改绛州。

    上黨郡,後周置潞州。

    上黨郡襄垣縣,後周置韓州,大業初,州廢。

    長平郡,舊曰建州,開皇初,改澤州。

    菩,蒲乎翻。

    薩,桑葛翻。

    聃,他甘翻。

    〕代州總管天水李景發兵拒諒,諒遣其将劉暠襲景;〔将,即亮翻。

    暠,古老翻。

    〕景擊斬之。

    諒複遣喬锺葵帥勁勇三萬攻之,〔複,扶又翻。

    帥,讀曰率;下同。

    〕景戰士不過數千,加以城池不固,為锺葵所攻,崩毀相繼,景且戰且築,士卒皆殊死鬬;锺葵屢敗。

    司馬馮孝慈、司法呂玉〔司法,即法曹行參軍。

    〕并骁勇善戰,〔骁,堅堯翻。

    〕儀同三司侯莫陳多謀畫,工拒守之術,景知三人可用,推誠任之,己無所關預,唯在合持重,時撫循而已。

     楊素将輕騎五千襲王聃、纥單貴于蒲州,夜,至河際,收商賈船,得數百艘,〔賈,音古。

    艘,蘇遭翻。

    〕船内多置草,踐之無聲,遂銜枚而濟;遲明,擊之;〔遲,直二翻。

    〕纥單貴敗走,聃懼,以城降。

    〔降,戶江翻。

    〕有诏征素還。

    初,素将行,計日破賊,皆如所量,〔量,音良。

    〕于是以素為并州道行軍總管、河北道安撫大使,帥衆數萬以讨諒。

    〔使,疏吏翻。

    〕 諒之初起兵也,妃兄豆盧毓為府主簿,苦谏,不從,私謂其弟懿曰:「吾匹馬歸朝,自得免禍,此乃身計,非為國也,不若且僞從之,徐伺其便。

    」〔朝,直遙翻。

    為,于僞翻。

    〕毓,績之子也。

    〔豆盧績見一百七十四卷陳宣帝太建十二年。

    績,則曆翻。

    〕毓兄顯州刺史賢〔隋志:淮安郡,後魏置東荊州,西魏改淮州,開皇五年又改顯州。

    〕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懷志節,必不從亂,但逼兇威,不能自遂,臣請從軍,與毓為表裡,諒不足圖也。

    」帝許之。

    賢密遣家人赍敕書至毓所,與之計議。

     諒出城,将往介州,〔隋志:西河郡,後魏置汾州,後齊置南朔州,後周改曰介州。

    〕令毓與總管屬朱濤留守。

    〔屬在掾下。

    守,手又翻。

    〕毓謂濤曰:「漢王構逆,敗不旋踵,吾屬豈可坐受夷滅,孤負國家邪!〔邪,音耶。

    〕當與卿出兵拒之。

    」濤驚曰:「王以大事相付,何得有是語!」因服拂衣而去,毓追斬之。

    出皇甫誕于獄,與之協計,及開府儀同三司宿勤武等〔宿勤,虜複姓,後魏未有宿勤明達叛亂。

    〕閉城拒諒。

    部分未定,〔分,扶問翻。

    〕有人告諒,諒襲擊之。

    〔考異曰:皇甫誕傳雲:「楊素将至,諒屯清澈以拒之。

    」按諒屯清源時,素軍已迫,何暇自還襲毓!今從毓傳。

    〕毓見諒至,給其衆曰:「此賊軍也!」〔給,徒亥翻。

    〕諒攻城南門,稽胡守南城,〔稽胡,步落稽也,散居介、石二州。

    〕不識諒,射之;〔射,而亦翻。

    〕失下如雨;諒移攻西門,守兵識諒,即開門納之,,毓、誕皆死。

     綦良攻慈州刺史上官政,不克,〔隋志:魏郡滏陽縣,後周置;開皇十年,置慈州,大業初,州廢。

    〕引兵攻行相州事薛冑,又不克,〔魏郡,置相州,,治安陽。

    相,息亮翻;下同。

    〕遂自滏口攻黎州,〔隋志:汲郡黎陽縣,舊置黎州。

    〕塞白馬津。

    〔白馬津在東郡白馬縣,北對黎陽岸,塞之使不得渡。

    塞,悉則翻。

    〕餘公理自太行下河内,〔行,戶剛翻。

    〕帝以右衛将軍史祥為行軍總管,軍于河陰。

    〔河陰縣,屬洛陽郡,北對河陽岸。

    〕祥謂軍吏曰:「餘公理輕而無謀,〔輕,墟政翻。

    〕恃衆而驕,不足破也。

    」公理屯河陽,祥具舟南岸,公理聚兵當之。

    祥簡精銳于下流潛濟,公理聞之,引兵拒之,戰于須水。

    〔按九域志:鄭州榮陽縣有須水鎮。

    然其地在河南。

    史祥既濟河擊餘公理,當遇戰于河陽界。

    水經注:湨水出原城西北山勳掌谷,東南流過河陽無辟城,又南入于河。

    疑「須水」當作「湨水」。

    湨,古阒翻。

    杜佑通典作湨水,音同。

    則「須」字誤明矣。

    〕公理未成列,祥擊之,公理大敗。

    祥東趣黎陽,綦良軍不戰而潰。

    祥,甯之子也。

    〔史甯從宇文氏于兵間,屢有戰功。

    〕 帝将發幽州兵,疑幽州總管窦抗有貳心,問可使取抗者于楊素,素薦前江州刺史勃海李子雄,〔隋志:九江郡,舊置江州。

    〕授上大将軍,拜廣州刺史。

    〔拜廣州而使之往幽州,未得之廣州。

    〕又以左領将軍長孫晟為相州刺史,〔隋志:左右領軍府,各掌十二軍籍帳、差科、辭訟之事。

    〕發山東兵,與李子雄共經略之。

    晟辭以男行布在諒所部,帝曰:「公體國之深,終不以兒害義,朕今相委,公其勿辭。

    」李子雄馳至幽州,止傳舍,〔傳,直戀翻。

    〕召募得千餘人。

    抗來詣子雄,子雄伏甲擒之。

    抗,榮定之子也。

    〔窦榮定見一百七十五卷陳長城公至德二年。

    〕 子雄遂發幽州兵布騎三萬,自井陉西擊諒。

    時劉建圍戍将兆張祥于井陉,子雄破建于抱犢山下,〔隋志:恒州石邑縣有抱犢山。

    〕建遁去。

    李景被圍月餘,〔被,皮義翻。

    〕诏朔州刺史代人楊義臣救之。

    〔馬邑郡,朔州,與代州接境。

    楊義臣,本姓尉遲。

    尉遲迥之亂,義臣父崇,以宗族之故自囚于獄,高祖慰釋之。

    後崇與突厥戰死,義臣尚幼,養于宮中,以其父誠節,賜姓楊氏。

    〕義臣帥馬步二萬,夜出西陉,〔新唐志:代州鴈門縣有東陉關、西陉關。

    帥,讀曰率。

    〕喬锺葵悉衆拒之。

    義臣自以兵少,〔少,詩沼翻。

    〕悉取軍中牛驢,得數千頭,複令兵數百人持一鼓,潛驅之,匿于澗谷間。

    晡後,義臣複與锺葵戰,〔複,扶又翻。

    〕兵初合,命驅牛驢者疾進,一時鳴鼓,塵埃漲天,锺葵軍不知,以為伏兵發,因而奔潰;義臣縱擊,大破之。

    晉、绛、呂三州皆為諒城守,〔隋志:臨汾郡霍邑縣,後魏置永安郡,開皇十六年置汾州,十八年改呂州。

    為,于僞翻。

    〕&prime楊素各以二千人麋之而去。

    諒遣其将趙子開擁衆十餘萬,栅絕徑路,屯據高壁,〔高壁,嶺名。

    将,即亮翻;下同。

    〕布陳五十裡。

    〔陳,讀曰陣。

    〕素令諸将以兵臨之,自引奇兵潛入霍山,〔霍山在霍邑東北,亦曰太白山,禹貢所謂嶽陽,指是山之陽也。

    史記謂之霍太山。

    〕緣崖谷而進。

    素營于谷口,自坐營外,使軍司入營簡留三百人守營,〔漢、晉謂軍司馬為軍司;今軍吏亦謂之軍司。

    〕軍士憚北兵之強,不欲出戰,多願守營,因爾緻遲。

    素責所由,軍司具對,素即召所留三百人出營,悉斬之;更令簡留,人皆無願留者。

    素乃引軍馳進,出北軍之北,直指其營,,鳴鼓縱火;北軍不知所為,自相蹂踐,殺傷數萬。

    〔蹂,人九翻。

    〕諒所著介州刺史梁修羅屯介休,〔隋介州治隰城縣,而介休縣屬焉。

    〕聞素至,棄城走。

     諒聞趙子開敗,大懼,自将衆且十萬,拒素于高澤。

    會大雨,諒欲〔引軍還,王頍谏曰:「楊素懸軍深入,士馬疲弊,王以銳卒自将擊之,其勢必克。

    今望敵而退,示人以怯,沮戰士之心,益西軍之氣,〔楊素軍自長安來,故謂之西軍。

    〕願王勿還。

    」諒不從,退守清源。

    〔開皇十六年,分晉陽置清源縣,在晉陽西南。

    宋白曰:地理志:榆次縣梗陽〔鄉,魏戊邑。

    今梗陽故城在清源縣南一百二十步。

    此縣自漢至晉皆為榆次縣地,隋置清源縣,因縣西清源水為名。

    〕 王頍謂其子曰:「氣候殊不佳,兵必敗,汝可随我。

    」楊素進擊諒,大破之,擒蕭摩诃。

    諒退保晉陽,素進兵圍之,諒窮蹙,請降,〔降,戶江翻。

    〕餘黨悉平。

    帝遣楊約麧赍手诏勞素。

    〔勞,力到翻。

    〕王頍将奔突厥,至山中,徑路斷絕,知必不免,謂其子曰:「吾之計數不減楊素,但坐言不見從,遂至于此,不能坐受擒獲,以成豎子名,吾死之後,汝慎勿過親故。

    」于是自殺,瘗之石窟中。

    其子數日不得食,遂過其故人,〔過,古合翻。

    瘗,于計翻。

    〕竟為所擒;并獲頍屍,枭于晉陽。

    〔枭其首也。

    枭,工堯翻。

    〕 群臣奏漢王諒當死,帝不許,除名為民,絕其屬籍,竟以幽死。

    諒所部吏民坐諒死徙者二十餘萬家。

    初,高祖與獨孤後甚相愛重,誓無異生之子,嘗謂群臣曰:「前世天子,溺于嬖幸,〔溺,奴狄翻。

    嬖,卑義翻,又博計翻;下同。

    〕嫡庶分争,遂有廢立,或至亡國;朕旁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有此憂邪!」〔邪,音耶。

    〕帝又懲周室諸王微弱,故使諸子分據大鎮,專制方面,權侔帝室。

    及其晚節,父子兄弟疊相猜忌,五子皆不以壽終。

     臣光曰:昔卒伯谂周桓公曰:「内寵并後,外寵貳政,嬖子配嫡,大都偶國,亂之本也。

    」〔左傳辛伯有是言,而狐突引之。

    谂,式甚翻,告也,深谏也。

    〕人主誠能慎此四者,亂何自生哉!隋高祖徒知嫡庶之多事,孤弱之易搖,〔易,以鼓翻。

    〕曾不知勢鈞位逼,雖同産至親,不能無相傾奪。

    考諸辛伯之言,得其一而失其言乎! 5冬,十月,己卯,葬文皇帝于太陵,廟号高祖,與文獻皇後同墳異穴。

     6诏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之課,男子二十二成丁。

    〔隋因周、齊之制,婦人及奴婢、部曲課役各随給田為差;軍人以二十二成丁。

    至是,以戶口益多,府庫盈溢,故有是诏。

    是後兵役繁興,盜賊倮起,而是诏為其文矣。

    〕 7章仇太翼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州為破木之沖,〔本旺在卯;雍州在西,西位也,故為破木之沖。

    雍,于用翻。

    〕不可久居。

    又谶雲:『修治洛陽還晉家。

    』」〔治,直之翻。

    〕帝深以為然。

    十一月,乙未,幸洛陽,留晉王昭守長安。

    楊素以功拜其子萬石、仁行、侄女挺為儀同三司,赉物五萬段,以绮羅千匹,諒妓妾二十人。

    〔妓,渠绮翻。

    〕 8丙申,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龍門縣,屬蒲州。

    長平郡,澤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