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七十五

關燈
聖賢,文武不備而能成其功業者鮮矣。

    〔鮮,息淺翻。

    〕雄雖不敏,頗觀前志,但不守章句耳。

    既文且武,兄何病焉!」及将如并省,帝謂雄曰:「吾兒更事未多,〔更,工衡翻。

    〕以卿兼文武才,吾無北顧之憂矣。

    」 二王欲為奢侈非法,韶、岩辄不奉教,或自銷,或排合切谏。

    二王甚憚之,每事谘而後行,不敢違法度。

    帝聞而賞之。

    〔隋文帝擇人以輔其子,可謂用心矣。

    而二子皆不克令終,何也﹖中人已下之性,束縛之雖急,一縱則不可複收也。

    〕 又以秦王俊為河南道行台尚書令、洛州刺史,領關東兵。

    〔洛州,治洛陽。

    〕 3癸亥,以長沙王叔堅為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骠,匹妙翻。

    〕蕭摩诃為車騎将軍、南徐州刺史,封綏遠公,始興王〔【章:十二行本「王」下有「叔陵」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家金帛累巨萬,悉以賜之。

    以司馬申為中書通事舍人。

     乙醜,尊皇後為皇太後。

    時帝病創,〔創,初良翻;下同。

    〕卧承和殿,下能聽政。

    太後居柏梁殿,百司衆務,皆決于太後,帝創愈,乃歸政焉。

     丁卯,封皇弟叔重為始興王,奉昭烈王祀。

    〔叔陵既誅,以叔重奉昭烈王祀。

    〕 4隋元景山出漢口,〔漢口,漢水入江之口。

    〕遣上開府儀同三司鄧孝儒将卒四千攻甑山。

    鎮将軍陸綸以舟師救之,為孝儒所敗;〔敗,補邁翻。

    〕涢口、甑山、沌陽守将皆棄城走。

    〕漢水記:自漢口入二百裡,得涢口,有村;又三百裡,得涢城,楚邑也,漢安陸縣居之。

    沌陽在沌水之北。

    五代志:沔陽郡漢陽縣有沌水。

    涢,音雲。

    沌,柱兖翻。

    将,即亮翻。

    〕戊辰,遣使請和于隋,歸其胡墅。

    〔去年周羅黃拔胡墅。

    使,疏吏翻。

    〕 5己巳,立妃沈氏為皇後。

    辛未,立皇弟叔俨為尋陽王,叔慎為嶽陽王,叔達為義陽王,叔熊為巴山,叔虞為武昌王。

    〔宣帝諸子,唯叔達後仕于唐,貴顯。

    〕 6隋高颎奏,禮不伐喪;〔春秋公羊傳:襄公十九年,晉士伹帥師侵齊。

    至縠,聞齊侯卒,仍還。

    還者何﹖善辭也。

    何善爾﹖大其不伐喪也。

    〕二月,己醜,隋主诏颎等班師。

     7三月,己巳,以尚左仆射晉安王伯恭為湘州刺史,〔湘州治長沙。

    〕永陽王伯智為尚書仆射。

     8夏,四月,庚寅,隋大将軍韓僧壽破突厥于雞頭山,〔雞頭山,泾水所出,在原州平高縣西。

    〕上柱國李充跛突厥于河北山。

    〔北山蓋在北河之北。

    〕 9丙申,立皇子永康公胤為太子。

    胤,孫姬之子,沈後養以為子。

     10五月,己未,高寶甯引突厥寇隋平州,〔丕代志:北平郡,舊置平州,治盧龍。

    〕突厥悉發五可汗涳弦之士四十萬人長城。

    〔沙缽畈呵汗,第二可汗,達頭可汗,阿波可汗,貪汗可汗,凡五可汗。

    〕 11壬戌,隋任穆公于翼卒。

    〔任,古國名。

    谥法: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

    任,音壬。

    卒,子恤翻。

    〕 12甲子,隋更命傳國玺曰「受命玺」。

    〔更,工衡翻。

    玺,斯氏翻。

    〕 13六月,甲申,隋遣使來吊。

    〔使,疏使翻。

    〕 14乙酉,隋上柱國李光敗突厥于馬邑。

    〔「李光」,當作「李充」。

    馬邑,朔州治所。

    大業初,改馬邑縣為善陽縣。

    敗,補邁翻;下同。

    〕突厥又寇蘭州,〔五代志:金城郡,開皇初,置蘭州總管府。

    〕涼州總管賀婁子幹敗之于可洛峐。

    〔山苶草木曰峐。

    崒,古哀翻。

    〕 15隋主嫌長安城制度狹小,又宮内多妖異。

    〔妖,于驕翻。

    〕納言蘇威勸帝遷都,帝以初受命難之;夜,與威及高颎共議。

    明旦,通直散騎庾季才奏曰:「臣仰觀幹象,俯察圖記,必有遷都之事。

    且漢營此城,将八百歲,漢高帝五年徙都長安,歲在己亥,是年歲在壬寅,凡八百四歲。

    惠帝元年城長安,歲在丁未,距是年七百九十六年。

    〕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京都地大人衆,加以歲久壅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洩,則水多鹹鹵。

    鹵,郎古翻。

    〕願陛下協天人之心,為遷徙之計。

    」帝愕然,謂颎、威曰:「是何神也!」太師李穆亦上表請遷都。

    帝省表曰:「天道聰明,已有征應;〔上,時掌翻。

    省,悉景翻。

    征,證也。

    〕太師人望,複抗此請;無不可矣。

    」〔複,扶又翻。

    〕丙申,诏高颎等創造新都于龍首山。

    〕三秦記:龍首山長六十裡,首入渭水,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可六七丈,色赤。

    舊傳有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其行道因行成迹。

    〕以太子左庶子宇文恺有巧思,領營新都副監。

    〔晉志:太子庶子四人,職比散騎常侍、中書監令,隋分置門下坊左庶子二人,典書坊右庶子二人。

    監者,監領營新都事。

    思,相吏翻。

    〕恺,忻之弟也。

     16秋,七月,辛未,大赦。

     17九月,丙午,設無鼈太會于太極殿,〔鼈,與礙同,釋氏書也。

    〕拾身及乘輿禦服。

    〔乘,繩證翻。

    〕大赦 18丙午,以長沙王叔堅為司空,将軍、刺史如故。

    〔骠騎将軍,揚州刺史。

    〕 19冬,十月,癸酉,隋太子勇屯兵鹹陽以備突厥。

    〔鹹陽在長安西北,隔渭水耳。

    屯兵于此以備突厥,蓋其兵勢強盛,欲窺長安,此亦猶漢霸上、棘門、細柳之屯耳。

    〕 20十二月,丙子,隋命新都曰大興城。

     行軍總管達奚長儒将兵二千,與突厥沙缽略可汗遇于周盤,〔據則傳,長儒别道邀賊,為虜所圍,慶則按營不救,則周盤亦當在弘化縣界。

    「長儒」,當作「長孺」。

    〕沙缽略有衆十餘萬,軍中大懼。

    長儒神色慷慨,且戰且行,為虜所沖,散而複聚,〔複,扶又翻。

    〕四面抗拒。

    轉鬬三日,晝夜凡十四戰,五兵鹹盡,士卒以拳毆之,〔毆,烏口翻。

    〕手皆骨見,〔見,賢遍翻。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五兵鹹盡,士卒奮拳擊虜,以言死鬬則可;若虜以全師四面蹙之,安能免乎!史但極筆叙長儒力戰之綪耳,觀者不以辭憲意可也。

    〕殺傷萬計。

    虜氣稍奪,于是解去。

    長儒身被五瘡,通中者二;〔被,皮義翻。

    中,竹仲翻。

    〕其戰士死〔【章:十二行本「死」下有「傷」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者什八九。

    诏以長儒為上柱國,餘勳回授一子。

     時柱國馮昱屯夕弗泊,〔乙弗泊當在鄯州之西。

    〕蘭州總管叱列長叉守臨洮,〔五代志:後周武帝逐吐谷渾,置洮陽郡,尋立洮州,大業初置臨洮郡。

    洮,土刀翻。

    〕上柱國李崇屯幽州,皆為突厥所敗。

    〔敗,補邁翻。

    〕于是突厥縱兵自木硖、石門兩道人寇武威、天水、〔【章:十二行本「水」下有「安定」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鹹盡。

    〔木峽、石門兩關,皆在夕化郡平高縣界。

    此由虞慶則按營不戰,達奚長儒孤軍摧饂,故沙缽略縱兵兩道而入。

    然五可汗之兵,東西齊舉,西自乙弗泊,東至幽州,盡隋西北二邊,無不被寇。

    若武威至延安,則達頭、沙缽略之兵耳。

    天水、上郡皆古郡,天水則秦州,上郡則敷州也。

    安延安郡,後魏置。

    東夏州,西魏改為延州。

    畜,許又翻。

    〕 沙缽略更欲南入,達頭不從,引兵而去。

    長孫晟又說沙缽略之子染幹〔說,輸芮翻。

    〕詐告沙缽略曰:「鐵勒等反,欲襲其牙。

    」〔鐵勒之先本匈奴苗裔,種類最多,自西海之東,依據山谷,往往不絕,至北海之南,雖姓氏不同,總謂之鐵勒。

    〕沙缽略懼,回兵出塞。

     22隋主既立,待遇梁主,恩禮彌厚。

    是歲,納梁主女為晉王妃,〔按隋書蕭後傳及蕭巋傳,初皆雲巋女,詳考之,則後本巋生。

    江南風俗,一月生子者不舉。

    後以一月生,故季父岌收而養之。

    未幾,岌夫妻俱死,轉養于舅氏張轲家。

    高祖為晉王選妃于梁,徧占諸女,皆不吉。

    巋迎後于舅氏,占之曰吉,遂為王妃。

    〕又欲以其子玚尚蘭陵公主。

    〔玚,雉杏翻,又音暢。

    〕由是罷江陵總管,〔西魏遷梁主慽于江陵,置勵防,曰「防主」,後遂置總管,今罷之。

    〕梁主始得專制其國。

     長城公上〔諱叔寶,字符秀,小字黃奴,宜帝嫡長子也。

    〕 至德元年〔(癸卯、五八三)〕 1春,正月,庚子,隋将入新都,大赦。

     2壬寅,大赦,改元。

     3初,上病創,〔創,初良翻。

    〕不能視事,政無大小,皆決于長沙王叔堅,權傾朝廷。

    叔堅頗驕縱,上由是忌之。

    都官尚書山陰孔範,〔山陰,漢古縣,屬會稽郡。

    〕中書舍人施文慶,皆惡叔堅而有寵于上,〔惡,烏路翻;下同。

    〕日夕求其短,〔日夕,猶言朝夕也。

    〕構之于上。

    上乃即叔堅骠騎将軍本号,用三司之儀,出為江州刺史。

    以祠部尚書江總為吏部尚書。

     4癸卯,立皇子深為始安王。

     5二月,己巳朔,日有食之。

     6癸酉,遣兼散騎常侍賀徹等聘于隋。

    〔散,悉亶翻。

    騎,奇寄翻。

    〕 7突厥寇隋北邊。

    〔厥,九勿翻。

    〕 8癸巳,葬孝宣皇帝于顯甯陵,廟号高宗。

     9右衛将軍兼中書通事舍人司馬申既掌機密,頗作威福,多所谮毀。

    能候人主顔色,有忤己者,必以微言谮之;〔忤,五故翻。

    〕附己者,因機進之。

    是以朝廷内外,皆從風而靡。

     上欲用侍中、吏部尚書毛喜為仆射,申惡喜強直,言于上曰:「喜,臣之妻兄,高宗時稱陛下有酒德,〔周公戒成王曰:「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注雲:言纣心迷政亂,以酗酒為德。

    〕請逐去宮臣,〔去,羌呂翻。

    〕陛下甯忘之邪﹖」〔邪,音耶。

    〕上乃止。

     上創愈,置酒于後殿以自慶,引吏部尚書江總以下展樂賦詩。

    〔展,舒而陳之也。

    創,初良翻。

    〕既醉而命毛喜。

    于時山陵初畢,喜見之,不怿;欲谏,則上已醉。

    喜升階,陽為心疾,仆于階下,移出省中。

    上醒,謂江總曰:「我悔召毛,喜彼實無疾,但欲阻我歡宴,非我所為耳。

    」〔言喜以帝所為為非也。

    〕及與司馬申謀曰:「北人負氣,吾欲乞鄱陽兄弟,聽其報雠,可乎﹖」〔鄱陽兄弟,世祖諸子也。

    高宗之篡,殺劉師知、韓子高、到仲舉父子以及始興王伯茂,皆毛喜之謀。

    後主怒喜,欲以喜乞鄱陽兄弟,聽其報雠,于臣為不君,于父為不子。

    乞,音氣□與也。

    〕對曰:「彼終不為官用,〔陳之臣子率稱其君曰官。

    〕願如聖旨。

    」中書通事舍人北地傅縡争之〔傳稱縡少依蕭循,蓋循自關中歸,縡與之俱南也。

    縡,作代翻。

    〕曰:「不燃。

    若許報雠,欲置先皇何地﹖」上曰:「當乞一小郡勿令見人事耳。

    」乃以喜為氶嘉内史。

    〔考異曰:司馬申傳雲:「右仆射沈君理卒,朝議以毛喜代之。

    」按君理卒在太建五年,非後主時。

    又毛喜傳雲:「時山陵初畢,未及踰年。

    」按高宗,殂過翆乃葬,而雲未及踰年,恐誤也。

    〕 10三月,丙辰,隋遷于新都。

    〔考異曰;隋食貨志:「正月,帝入新宮。

    」今從帝紀。

    〕 初令民二十一成丁,減者役者每歲十二番為二十日役,減調絹一匹為二丈。

    〔後周之制,民年十八成丁,今增三歲。

    每歲十二番,則三十日役,今改為二十昌役,及調絹減半。

    調,徒吊翻。

    〕周末榷酒坊、鹽池、鹽井,至是恉罷之。

    周末,官置酒坊收利,鹽池、鹽井皆禁百姓采用。

    池鹽,則河東鹽池。

    井鹽,則蜀中處處有之。

    榷,古嶽翻。

    〕 秘書監牛弘〔隋書牛弘傳:弘,安定鹑觚人,本姓様氏。

    父允仕魏,賜姓牛氏。

    〕上表,以「典籍屢經喪亂,〔上,時掌翻。

    喪,息浪翻。

    〕率多散逸。

    周氏聚書,僅盈萬卷。

    平齊所得,除其重雜,裁益五千。

    興集之期,屬膺聖世。

    〔重,直龍翻。

    裁,與纔同。

    屬,之欲翻。

    膺,當也。

    〕為國之本,莫此為先。

    豈可使之流落私家,不歸王府!必須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則異典必臻,觀閣斯積。

    」〔漢東觀及天祿、石渠等閣,皆荿書之所,故雲。

    觀,古玩翻。

    〕隋主從之。

    丁巳,诏購求遺書于天下,每獻書一卷,赉缣一匹。

    〔赉,洛代翻,賜也,與也。

    缣,絹也;說文曰:井絲缯。

    〕 11夏,四月,庚午,吐谷渾寇隋臨洮。

    洮州刺史皮子信出戰,敗死;汶州總管梁遠擊走之。

    又寇廓州,州兵擊走之。

    〔五代志:後周武帝逐吐谷渾,置洮陽郡,尋立洮州。

    汶山郡,後周置汶州。

    宋白曰:晉置廣陽縣于茂州汶山縣西北五十裡,今不詳其處所。

    後周又立廣陽縣于石鏡山西,六十裡至舊廣陽,即今縣也。

    又置汶州于此。

    汶,讀曰。

    隋改會州澆河郡,亦周逐吐谷渾以置廓州。

    〕 12壬申,隋以尚書右仆射趙煚兼内史令。

    〔煚,古迥翻。

    〕 13突厥數為隋寇。

    厥,九勿翻。

    數,所角翻。

    〕隋主下诏曰:「往者周、齊抗衡,分割諸夏,〔夏,戶雅翻。

    〕突厥之虜俱通二國。

    周人東慮,恐齊好之深,〔好,呼到翻。

    〕齊氏西虞,懼周交之厚;謂虜意輕重,國遂安危,蓋并有大敵之憂,思減一邊之防也。

    朕朕以為厚斂中兆庶,〔斂,力贍翻。

    〕多,惠豺狼,未嘗感恩,資而為賊。

    節之以禮,不為虛費,省傜薄賦,國用有餘。

    因入賊之物,加賜将士;〔将,即亮翻;下同。

    〕息道路之民,務為耕織;清邊制勝,成策在心。

    兇醜愚闇,未知深旨,将大定之日,比戰國之時;乘昔世之驕,結令時之恨。

    近者盡其巢窟,俱犯北邊,蓋上天所忿,驅就齊斧。

    〔齊,讀曰齋,言齊戒而授斧钺于将帥。

    二讀曰資,應劭曰:利斧也。

    〕諸将今行,議兼含育,有降者納,〔降,戶江翻。

    〕有違者死,使其幹敢南望,永服威刑。

    何用侍子之朝,甯勞渭橋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