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七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谏議大夫充集賢殿修撰提舉西京嵩
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内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六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
後學天台胡三省音注
陳紀九〔起重光赤奮若(辛醜),盡昭陽單阏(癸卯),凡三年。
〕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 太建十三年〔(辛醜、五八一)〕 1春,正月,壬午,以晉安王伯恭為尚書左仆射,吏部尚書袁憲為右仆射。
憲,樞之弟也。
2周改元大定。
3二月,甲寅,隋王始受相國、百揆、九錫,〔自初命至是五十一日,乃受。
【章:十一行本「錫」下有「之命」二字;乙十一行;本孔本同;張校同。
】〕建台置官。
〔置百官也。
丙辰,诏進王妃獨孤氏為王後,世子勇為太子。
開府儀同大将軍庾季才,勸隋王宜以今月甲子應天受命。
〔庾季才持正旒宇文護擅權之時,而勸進于楊氏革命之日,巫史之學自信其術耳,非胸中真有所見也。
〕太傅李穆、開府儀同大将軍盧贲亦勸之。
于是周主下诏,遜居别宮。
甲子,命兼太傅杞公椿奉冊,大宗伯趙煚奉皇帝玺绂,禅位于隋。
〔冊,冊書也。
周制:皇帝八玺,有傳國玺,皆寶而不用。
神玺,明受之于天;傳國玺,明受之于運。
皇帝負扆,則置神玺于筵前之右,置傳國玺于筵前之左。
又有六玺:其一,皇帝行玺,封命諸侯及三公用之;其二,皇帝之玺,與諸侯及三公書用之;其三,皇帝信玺,發諸夏之兵用之;其四,天子行玺,封命蕃國之君用之;其五,天子之玺,與蕃國之君書用之;其六,天子信玺,征蕃國之兵用之。
六玺皆白玉為之,方一寸五分,高寸,螭虎鈕。
梁敬帝太平元年,周闵帝受魏禅,五主,二十四年而亡。
隋主本襲封随公,故國号曰随。
以周、齊不遑甯處,故去「蠇」作「隋」,以「蠇」訓走故也。
蠇,音綽。
煚,俱永翻。
玺,斯氏翻。
绂,音弗。
〕隋主冠遠遊冠;〔遠遊冠,制似通天冠而前無山述,有展筩橫于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後諸王服之。
主冠,古玩翻。
〕受冊、玺,改服紗帽、黃袍;〔紗帽,白紗帽也,名高頂帽。
皇帝服绛紗袍。
志曰:開皇初,高祖常服烏沙帽。
紀雲:秋,七月,上始服黃,百寮畢賀。
蓋以黃為常服。
〕入禦臨光殿,服衮冕,如元會之儀。
〔元會,止日大朝會也。
大物充庭,群官各入,就位,再拜。
上公一人,詣西陛,解劍升賀,降階,帶劍複位而拜。
群官在位又再拜,搢笏三稱萬歲。
〕大赦,改元開皇。
命有司奉冊祀于南郊。
〔告天以受命。
〕遣少耱宰元孝矩代太子勇鎮洛陽。
〔「少耱宰」,當作「小耱宰」。
〕孝矩名矩,以字行,天賜之孫也;〔按隋書元孝矩傳,祖修義,不言以字行。
汝陰王天賜,當魏太和之世,距此時百餘年。
當考。
〕女為太子妃。
少内史崔仲方勸隋主除周六官,〔周定六官事,始一百六十六卷梁敬帝紀泰元年。
「少内史」,當作「小内史」。
〕依漢、魏之舊,從之。
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内史、秘書、内侍五省,〔隋志:三師不主事,不置府僚,蓋與天子坐而論道者也。
三公參議國之大事,依後齊置府僚,無其人則阙。
祭祀則太尉亞獻,司徒奉俎,司空行掃除;其位多曠,皆攝行事;尋省府及火佐。
置公,則坐于尚書都省。
朝之衆務,總歸于台閣。
尚書省事無不總,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總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事。
屬官左.右丞各一人,都事八人,分司管轄。
六曹尚書,分統三十六侍郎,各司曹務,直宿禁省,如漢之制。
門下省置納言、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侍郎.通直.員外、谏議,大夫等官。
内史省置監、令、侍郎、舍人等官、秘書省置監、丞、郎等官,領著作、太史二曹。
内史省即中書省,避武元諱,改曰内史。
門下、内史二省,主出納、朝直、代言,猶有職事。
秘書省較優閑。
内侍省則皆宦官也。
〕禦史、都水二台,〔禦史台置大夫、治書侍禦史、侍禦史、殿内侍禦史、監察禦史等官。
都水台置使者及丞、參軍、河堤谒者,又領掌船局及諸津都水尉、津尉、丞、長等官。
〕太常等十一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胪、司農、太府九寺,并置卿、少卿、丞、主簿、錄事等員。
國子寺置祭酒,屬官有主簿、錄事、國子.太學.四門.書等學、各置博士、助教。
将作寺置大匠、丞、主簿、錄事,統左、右校署令。
〕左右衛等十二府,〔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左.右領左右、左.右監門、左.右領軍,各置大将軍、将軍、長史、司馬、錄事、功.倉.兵.騎等曹參軍、法曹.铠曹行參軍、行參軍等員。
〕以分司統職。
又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勳官,以酬勤勞;〔隋采後周之制,置上柱國、柱國、上大将軍、大将軍、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大都督、帥都督、都督,總十一等。
〕特進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特進、左.右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朝議大夫、朝散大夫,總七等。
朝,直遙翻。
散,悉亶翻。
〕以加文武官之有德聲者。
改侍中為納言。
〔以考諱忠,故改侍中為納言。
〕以相國司馬高颎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颎,古迥翻。
射,音夜。
〕相國司錄京兆虞慶則為内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内郎李德林為内史令。
〔相,息亮翻。
相國内郎,相國府從事中郎,避諱改為内郎。
〕 乙醜,追尊皇考為武元皇帝,〔皇考,周随國桓公楊忠。
〕廟号太祖;皇妣呂氏為元明皇後。
丙寅,修廟社。
〔時自高祖以下置四親廟,同殿異室而已,無受命之祧。
塺稷并列于含光門内之右。
〕立王後獨孫為皇後,〔「獨孤」之之下逸「氏」字。
【章:十一行本正有「氏」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王太子勇為皇太子。
丁卯,以太尉〔【章:十二行本作「大将軍」三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趙煚為尚書右仆射。
己巳,封周靜帝為介公。
〔煚,居永翻。
周主雖禅死乃有谥,通鑒先以谥書之。
介,古國名。
〕周氏諸王皆降爵為公。
初,劉、鄭矯诏以隋主輔政,〔劉、鄭,劉昉、鄭譯朼也。
矯诏事見上卷上年。
〕楊後雖不預謀,然以嗣子幼沖,恐權在他族,聞之,甚喜。
後知其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形于言色,及禅位,憤惋逾甚。
〔嗣,祥吏翻。
惋,烏貫翻。
〕隋主内甚愧之,改封樂平公主,〔樂平郡公主。
五代志:太原郡樂平縣,舊置樂平郡。
樂,音洛。
〕久之,欲奪其志;公主誓不許,乃止。
隋主與周載下大夫北平榮建緒有舊,〔「載」下逸「師」字。
後周置載師之官,屬地官,有中大夫,有下大夫。
北平郡,治盧龍。
榮姓出周榮公。
莊子有榮啟期。
〕隋主将受禅,建緒為息州刺史;〔五代志:汝南郡新息縣,後魏置東豫州,梁改西豫州,又改淮州,東魏複曰東豫州,後周改曰息州。
〕将之官,隋主謂曰:「且躊躇,〔躊,直由翻。
躇,陳如翻。
躊躇,住足也。
〕當共取富貴。
」建緒正色曰:「明公此旨,非仆所聞。
」及即位,來朝,帝謂之曰:「卿亦悔不﹖」〔朝,直遙翻。
不,讀曰否。
〕建緒稽首曰:「臣位非徐廣,情類楊彪。
」〔稽,音啟。
徐廣事見一百一十九卷宋高祖永初元年。
楊彪事見六十九卷魏主帝黃初二年。
〕帝恕曰:「朕雖不曉書語,亦知卿此言不遜!」 上柱國窦毅之女,聞隋受禅,自投堂下,撫膺太曰:「恨我不為男子,救舅氏之患!」〔撫,與拊同,拍也。
膺,胸也。
太息,憤而舒氣長也。
〕毅及襄陽公主掩其口曰:「汝勿妄言,滅吾族!」毅由是奇之。
及長,以适唐公李淵。
淵,?之也。
〔?,周柱國李虎之子。
李淵始見于此。
長,知兩翻。
?,音丙。
〕 虞慶則勸隋主盡滅宇文氏,高颎、楊惠亦依違從之,〔依違者,不敢言其不可。
〕李德林固争,以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書生,不足與議此!」于是周太祖孫谯公幹恽、冀公絢,〔恽,于粉翻。
絢,許縣翻。
〕闵帝子紀公湜,〔湜,常職翻。
〕明帝小酆公貞、宋公實,高祖子漢公贊、秦公贽、曹公允、道公充、蔡公兌、荊公元,宣帝子萊公衍、郢公術皆死。
〔通鑒書宣帝子衍始終備,但目錄書大成元年立太子衍,亦自背馳。
〕德林由此品位不進。
4乙亥,上耕藉田。
〔藉,在亦翻。
〕 5隋主封其弟邵公慧為滕王,安公爽為衛王,〔邵、安皆以州為封國。
〕子鴈門公廣為晉王,俊為秦王,秀為越王,諒為漢王。
6隋主賜李穆诏曰:「公既舊德,且又父黨。
〔李穆與隋主之父忠比肩事周,皆為功臣。
〕敬惠來旨,義無有違。
〔謂穆勸之受命也。
〕即以今月十三日恭膺天命。
」〔孔安國曰:膺,當也。
〕俄而穆入朝,〔自并州入朝。
朝,直遙翻。
〕帝以穆為太師,贊拜不名;子孫雖在襁褓,〔襁,居兩翻,負兒衣。
褓,博抱翻,抱兒衣。
〕悉拜儀同,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隋志曰:按禮:笏,諸侯以象,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受命書于笏。
笏,畢用也。
五經要義曰:所以記事,防忽忘。
禮圖雲:度二尺有六寸,中博二寸,其殺六分去一。
晉、宋以來,謂之手闆,此乃不,經今還謂之笏,以法古名。
自西魏以降,五品以上,通用象牙,六品已下,兼用竹木。
笏,呼骨翻。
〕貴盛無比。
又以上柱國窦熾為太傅,幽州總管于翼為太尉。
李穆上表乞骸骨,〔人臣緻身以事君,身非己有,故求閑者自言乞骸骨。
上,時掌翻。
〕诏曰:「呂尚以期頤佐周,〔記:百年曰期頤。
呂尚遇文王,年八十矣,佐文王以及武王,則是期頤之夫也。
〕張蒼以華皓相漢,〔華皓,謂白首也。
張蒼免相後,口中無齒,食乳,年百餘歲乃卒。
〕高才命世,不拘常禮。
」仍以穆年耆,敕蠲朝集,〔蠲,免也。
朝集,猶言朝會也。
朝,直遙翻。
〕有大事,就第詢訪。
〔用古人「欲有謀焉則就之」之意。
隋主姑以是恩李穆耳,非欲與之大有為也。
〕 美陽公蘇威,〔美陽,古縣名,漢、晉屬扶風,五代志不見,蓋已省廢,姑以古縣名封爵之耳。
〕綽之子也,〔蘇綽佐宇文泰以興周。
〕少有令名,周晉公護強以女妻之。
〔少,詩照翻。
強,其兩翻。
妻,七細翻。
〕威見護專權,恐禍及己,屏居山寺,以諷讀為娛。
〔屏,必郢翻。
〕周高祖聞其賢,除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騎,奇寄翻。
〕又除稍伯下大夫,〔稍,所教翻。
〕皆辭疾不拜;宣帝就除開府儀同大将軍。
隋主為丞相,高颎薦之,隋主召見,與語,大悅;居月餘,聞将受禅,遁歸田裡。
〔觀蘇威之初,其立身何可議哉至于末節,展轉于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之朝,何其可鄙也!君子是以知令終之難。
〕颎請追之,〔追者,尋其後而召之。
〕隋主曰:「此不欲預吾事耳,置之。
」及受禅,征拜太子少保,追封其大為邳公,〔邳亦以州名為公國。
少,始照翻。
〕以威襲爵。
7丁醜,隋以晉王廣為并州總管。
三月,戊子,以上開府儀同三司賀若弼為吳州總管,鎮廣陵;〔考異曰:隋書帝紀雲「楚州」,今從弼傳。
〕和州刺史河南韓擒虎為廬州總管,鎮廬江。
〔廣陵為吳州,仍周舊也。
曆陽為和州,仍齊舊也。
隋書:韓擒虎,河東垣人。
「河南」當作「河東」。
五代志:廬江郡,梁置南豫州,又改合州,開皇初改廬州。
蓋梁之南豫、合州,皆治合肥,合州因合肥而名也。
廬江在合肥東五十裡,既徙治廬江,故以廬名州。
若,人者翻。
〕隋主有并吞江南之志,問将帥于高颎,〔将,即亮翻。
帥,所類翻。
〕颎薦弼與擒虎,故置于南邊,使潛為經略。
戊戌,以太子少保蘇威兼納言、度支尚書。
〔度支尚書,統度支、戶部、金部、倉部。
度,徒洛翻。
〕 初,蘇綽在西魏,以國用不足,制征稅法頗重,〔後周太祖作相,置載師,掌任土之法,辨夫家田裡之數,會六畜車乘之稽,審賦役斂弛之節,制畿疆修廣之域,頒施惠之要,審牧産之政。
司均,掌田裡之政令,凡人口十巳上,宅五畝;口九已上,宅四畝;口五已下,宅三畝。
有室者田百四十畝,丁者田百畝。
司賦,掌功賦之政令,凡人自十八以至六十有四與輕癃者皆賦之。
其賦之法,有室者歲不過絹一疋,綿八兩,粟五斛;丁者半之。
其非桑土,有室者布一疋,麻十斤;丁者又半之。
豐年則全賦,中年半之,下年一之,皆以時征焉。
若艱荒兇劄,則不征其賦。
又有市門之稅。
自今觀之,亦不為重矣而蘇綽猶望後之弛之,可謂志于民矣。
〕既而歎曰:「今所為者,譬如張弓,非平世法也。
後之君子,誰能弛之!」威聞其言,每以為己任。
至是,奏減賦役,務從輕簡,隋主悉從之,〔蘇威為度支尚書,居可言可行之地。
〕漸見親重,與高颎參掌朝政。
〔朝,直遙翻。
〕帝嘗怒一人,将殺之;威入合進谏,帝不納,将自出斬之,威當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帝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謝曰:「公能若是,吾無憂矣。
」賜馬二匹,錢十餘萬,尋複兼大理卿、京兆尹、禦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書侍禦史安定梁毗,以威兼領五職,〔漢宣帝幸宣室,齋居決事,令侍禦史二人治書侍側,魏、晉因别置治書侍禦史。
安定郡,泾州。
五職,納言、度支尚書、大理卿、京兆尹、禦史大夫也。
治,平聲。
〕安繁戀劇,無舉賢自代之心,抗表劾威,〔劾,戶慨翻,又戶得翻。
〕帝曰:「蘇威朝夕孜孜,〔孜孜,不怠也。
〕志存遠大,何遽迫之
〕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 太建十三年〔(辛醜、五八一)〕 1春,正月,壬午,以晉安王伯恭為尚書左仆射,吏部尚書袁憲為右仆射。
憲,樞之弟也。
2周改元大定。
3二月,甲寅,隋王始受相國、百揆、九錫,〔自初命至是五十一日,乃受。
【章:十一行本「錫」下有「之命」二字;乙十一行;本孔本同;張校同。
】〕建台置官。
〔置百官也。
丙辰,诏進王妃獨孤氏為王後,世子勇為太子。
開府儀同大将軍庾季才,勸隋王宜以今月甲子應天受命。
〔庾季才持正旒宇文護擅權之時,而勸進于楊氏革命之日,巫史之學自信其術耳,非胸中真有所見也。
〕太傅李穆、開府儀同大将軍盧贲亦勸之。
于是周主下诏,遜居别宮。
甲子,命兼太傅杞公椿奉冊,大宗伯趙煚奉皇帝玺绂,禅位于隋。
〔冊,冊書也。
周制:皇帝八玺,有傳國玺,皆寶而不用。
神玺,明受之于天;傳國玺,明受之于運。
皇帝負扆,則置神玺于筵前之右,置傳國玺于筵前之左。
又有六玺:其一,皇帝行玺,封命諸侯及三公用之;其二,皇帝之玺,與諸侯及三公書用之;其三,皇帝信玺,發諸夏之兵用之;其四,天子行玺,封命蕃國之君用之;其五,天子之玺,與蕃國之君書用之;其六,天子信玺,征蕃國之兵用之。
六玺皆白玉為之,方一寸五分,高寸,螭虎鈕。
梁敬帝太平元年,周闵帝受魏禅,五主,二十四年而亡。
隋主本襲封随公,故國号曰随。
以周、齊不遑甯處,故去「蠇」作「隋」,以「蠇」訓走故也。
蠇,音綽。
煚,俱永翻。
玺,斯氏翻。
绂,音弗。
〕隋主冠遠遊冠;〔遠遊冠,制似通天冠而前無山述,有展筩橫于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後諸王服之。
主冠,古玩翻。
〕受冊、玺,改服紗帽、黃袍;〔紗帽,白紗帽也,名高頂帽。
皇帝服绛紗袍。
志曰:開皇初,高祖常服烏沙帽。
紀雲:秋,七月,上始服黃,百寮畢賀。
蓋以黃為常服。
〕入禦臨光殿,服衮冕,如元會之儀。
〔元會,止日大朝會也。
大物充庭,群官各入,就位,再拜。
上公一人,詣西陛,解劍升賀,降階,帶劍複位而拜。
群官在位又再拜,搢笏三稱萬歲。
〕大赦,改元開皇。
命有司奉冊祀于南郊。
〔告天以受命。
〕遣少耱宰元孝矩代太子勇鎮洛陽。
〔「少耱宰」,當作「小耱宰」。
〕孝矩名矩,以字行,天賜之孫也;〔按隋書元孝矩傳,祖修義,不言以字行。
汝陰王天賜,當魏太和之世,距此時百餘年。
當考。
〕女為太子妃。
少内史崔仲方勸隋主除周六官,〔周定六官事,始一百六十六卷梁敬帝紀泰元年。
「少内史」,當作「小内史」。
〕依漢、魏之舊,從之。
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内史、秘書、内侍五省,〔隋志:三師不主事,不置府僚,蓋與天子坐而論道者也。
三公參議國之大事,依後齊置府僚,無其人則阙。
祭祀則太尉亞獻,司徒奉俎,司空行掃除;其位多曠,皆攝行事;尋省府及火佐。
置公,則坐于尚書都省。
朝之衆務,總歸于台閣。
尚書省事無不總,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總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事。
屬官左.右丞各一人,都事八人,分司管轄。
六曹尚書,分統三十六侍郎,各司曹務,直宿禁省,如漢之制。
門下省置納言、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侍郎.通直.員外、谏議,大夫等官。
内史省置監、令、侍郎、舍人等官、秘書省置監、丞、郎等官,領著作、太史二曹。
内史省即中書省,避武元諱,改曰内史。
門下、内史二省,主出納、朝直、代言,猶有職事。
秘書省較優閑。
内侍省則皆宦官也。
〕禦史、都水二台,〔禦史台置大夫、治書侍禦史、侍禦史、殿内侍禦史、監察禦史等官。
都水台置使者及丞、參軍、河堤谒者,又領掌船局及諸津都水尉、津尉、丞、長等官。
〕太常等十一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胪、司農、太府九寺,并置卿、少卿、丞、主簿、錄事等員。
國子寺置祭酒,屬官有主簿、錄事、國子.太學.四門.書等學、各置博士、助教。
将作寺置大匠、丞、主簿、錄事,統左、右校署令。
〕左右衛等十二府,〔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左.右領左右、左.右監門、左.右領軍,各置大将軍、将軍、長史、司馬、錄事、功.倉.兵.騎等曹參軍、法曹.铠曹行參軍、行參軍等員。
〕以分司統職。
又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勳官,以酬勤勞;〔隋采後周之制,置上柱國、柱國、上大将軍、大将軍、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大都督、帥都督、都督,總十一等。
〕特進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特進、左.右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朝議大夫、朝散大夫,總七等。
朝,直遙翻。
散,悉亶翻。
〕以加文武官之有德聲者。
改侍中為納言。
〔以考諱忠,故改侍中為納言。
〕以相國司馬高颎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颎,古迥翻。
射,音夜。
〕相國司錄京兆虞慶則為内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内郎李德林為内史令。
〔相,息亮翻。
相國内郎,相國府從事中郎,避諱改為内郎。
〕 乙醜,追尊皇考為武元皇帝,〔皇考,周随國桓公楊忠。
〕廟号太祖;皇妣呂氏為元明皇後。
丙寅,修廟社。
〔時自高祖以下置四親廟,同殿異室而已,無受命之祧。
塺稷并列于含光門内之右。
〕立王後獨孫為皇後,〔「獨孤」之之下逸「氏」字。
【章:十一行本正有「氏」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王太子勇為皇太子。
丁卯,以太尉〔【章:十二行本作「大将軍」三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趙煚為尚書右仆射。
己巳,封周靜帝為介公。
〔煚,居永翻。
周主雖禅死乃有谥,通鑒先以谥書之。
介,古國名。
〕周氏諸王皆降爵為公。
初,劉、鄭矯诏以隋主輔政,〔劉、鄭,劉昉、鄭譯朼也。
矯诏事見上卷上年。
〕楊後雖不預謀,然以嗣子幼沖,恐權在他族,聞之,甚喜。
後知其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形于言色,及禅位,憤惋逾甚。
〔嗣,祥吏翻。
惋,烏貫翻。
〕隋主内甚愧之,改封樂平公主,〔樂平郡公主。
五代志:太原郡樂平縣,舊置樂平郡。
樂,音洛。
〕久之,欲奪其志;公主誓不許,乃止。
隋主與周載下大夫北平榮建緒有舊,〔「載」下逸「師」字。
後周置載師之官,屬地官,有中大夫,有下大夫。
北平郡,治盧龍。
榮姓出周榮公。
莊子有榮啟期。
〕隋主将受禅,建緒為息州刺史;〔五代志:汝南郡新息縣,後魏置東豫州,梁改西豫州,又改淮州,東魏複曰東豫州,後周改曰息州。
〕将之官,隋主謂曰:「且躊躇,〔躊,直由翻。
躇,陳如翻。
躊躇,住足也。
〕當共取富貴。
」建緒正色曰:「明公此旨,非仆所聞。
」及即位,來朝,帝謂之曰:「卿亦悔不﹖」〔朝,直遙翻。
不,讀曰否。
〕建緒稽首曰:「臣位非徐廣,情類楊彪。
」〔稽,音啟。
徐廣事見一百一十九卷宋高祖永初元年。
楊彪事見六十九卷魏主帝黃初二年。
〕帝恕曰:「朕雖不曉書語,亦知卿此言不遜!」 上柱國窦毅之女,聞隋受禅,自投堂下,撫膺太曰:「恨我不為男子,救舅氏之患!」〔撫,與拊同,拍也。
膺,胸也。
太息,憤而舒氣長也。
〕毅及襄陽公主掩其口曰:「汝勿妄言,滅吾族!」毅由是奇之。
及長,以适唐公李淵。
淵,?之也。
〔?,周柱國李虎之子。
李淵始見于此。
長,知兩翻。
?,音丙。
〕 虞慶則勸隋主盡滅宇文氏,高颎、楊惠亦依違從之,〔依違者,不敢言其不可。
〕李德林固争,以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書生,不足與議此!」于是周太祖孫谯公幹恽、冀公絢,〔恽,于粉翻。
絢,許縣翻。
〕闵帝子紀公湜,〔湜,常職翻。
〕明帝小酆公貞、宋公實,高祖子漢公贊、秦公贽、曹公允、道公充、蔡公兌、荊公元,宣帝子萊公衍、郢公術皆死。
〔通鑒書宣帝子衍始終備,但目錄書大成元年立太子衍,亦自背馳。
〕德林由此品位不進。
4乙亥,上耕藉田。
〔藉,在亦翻。
〕 5隋主封其弟邵公慧為滕王,安公爽為衛王,〔邵、安皆以州為封國。
〕子鴈門公廣為晉王,俊為秦王,秀為越王,諒為漢王。
6隋主賜李穆诏曰:「公既舊德,且又父黨。
〔李穆與隋主之父忠比肩事周,皆為功臣。
〕敬惠來旨,義無有違。
〔謂穆勸之受命也。
〕即以今月十三日恭膺天命。
」〔孔安國曰:膺,當也。
〕俄而穆入朝,〔自并州入朝。
朝,直遙翻。
〕帝以穆為太師,贊拜不名;子孫雖在襁褓,〔襁,居兩翻,負兒衣。
褓,博抱翻,抱兒衣。
〕悉拜儀同,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隋志曰:按禮:笏,諸侯以象,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受命書于笏。
笏,畢用也。
五經要義曰:所以記事,防忽忘。
禮圖雲:度二尺有六寸,中博二寸,其殺六分去一。
晉、宋以來,謂之手闆,此乃不,經今還謂之笏,以法古名。
自西魏以降,五品以上,通用象牙,六品已下,兼用竹木。
笏,呼骨翻。
〕貴盛無比。
又以上柱國窦熾為太傅,幽州總管于翼為太尉。
李穆上表乞骸骨,〔人臣緻身以事君,身非己有,故求閑者自言乞骸骨。
上,時掌翻。
〕诏曰:「呂尚以期頤佐周,〔記:百年曰期頤。
呂尚遇文王,年八十矣,佐文王以及武王,則是期頤之夫也。
〕張蒼以華皓相漢,〔華皓,謂白首也。
張蒼免相後,口中無齒,食乳,年百餘歲乃卒。
〕高才命世,不拘常禮。
」仍以穆年耆,敕蠲朝集,〔蠲,免也。
朝集,猶言朝會也。
朝,直遙翻。
〕有大事,就第詢訪。
〔用古人「欲有謀焉則就之」之意。
隋主姑以是恩李穆耳,非欲與之大有為也。
〕 美陽公蘇威,〔美陽,古縣名,漢、晉屬扶風,五代志不見,蓋已省廢,姑以古縣名封爵之耳。
〕綽之子也,〔蘇綽佐宇文泰以興周。
〕少有令名,周晉公護強以女妻之。
〔少,詩照翻。
強,其兩翻。
妻,七細翻。
〕威見護專權,恐禍及己,屏居山寺,以諷讀為娛。
〔屏,必郢翻。
〕周高祖聞其賢,除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騎,奇寄翻。
〕又除稍伯下大夫,〔稍,所教翻。
〕皆辭疾不拜;宣帝就除開府儀同大将軍。
隋主為丞相,高颎薦之,隋主召見,與語,大悅;居月餘,聞将受禅,遁歸田裡。
〔觀蘇威之初,其立身何可議哉至于末節,展轉于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之朝,何其可鄙也!君子是以知令終之難。
〕颎請追之,〔追者,尋其後而召之。
〕隋主曰:「此不欲預吾事耳,置之。
」及受禅,征拜太子少保,追封其大為邳公,〔邳亦以州名為公國。
少,始照翻。
〕以威襲爵。
7丁醜,隋以晉王廣為并州總管。
三月,戊子,以上開府儀同三司賀若弼為吳州總管,鎮廣陵;〔考異曰:隋書帝紀雲「楚州」,今從弼傳。
〕和州刺史河南韓擒虎為廬州總管,鎮廬江。
〔廣陵為吳州,仍周舊也。
曆陽為和州,仍齊舊也。
隋書:韓擒虎,河東垣人。
「河南」當作「河東」。
五代志:廬江郡,梁置南豫州,又改合州,開皇初改廬州。
蓋梁之南豫、合州,皆治合肥,合州因合肥而名也。
廬江在合肥東五十裡,既徙治廬江,故以廬名州。
若,人者翻。
〕隋主有并吞江南之志,問将帥于高颎,〔将,即亮翻。
帥,所類翻。
〕颎薦弼與擒虎,故置于南邊,使潛為經略。
戊戌,以太子少保蘇威兼納言、度支尚書。
〔度支尚書,統度支、戶部、金部、倉部。
度,徒洛翻。
〕 初,蘇綽在西魏,以國用不足,制征稅法頗重,〔後周太祖作相,置載師,掌任土之法,辨夫家田裡之數,會六畜車乘之稽,審賦役斂弛之節,制畿疆修廣之域,頒施惠之要,審牧産之政。
司均,掌田裡之政令,凡人口十巳上,宅五畝;口九已上,宅四畝;口五已下,宅三畝。
有室者田百四十畝,丁者田百畝。
司賦,掌功賦之政令,凡人自十八以至六十有四與輕癃者皆賦之。
其賦之法,有室者歲不過絹一疋,綿八兩,粟五斛;丁者半之。
其非桑土,有室者布一疋,麻十斤;丁者又半之。
豐年則全賦,中年半之,下年一之,皆以時征焉。
若艱荒兇劄,則不征其賦。
又有市門之稅。
自今觀之,亦不為重矣而蘇綽猶望後之弛之,可謂志于民矣。
〕既而歎曰:「今所為者,譬如張弓,非平世法也。
後之君子,誰能弛之!」威聞其言,每以為己任。
至是,奏減賦役,務從輕簡,隋主悉從之,〔蘇威為度支尚書,居可言可行之地。
〕漸見親重,與高颎參掌朝政。
〔朝,直遙翻。
〕帝嘗怒一人,将殺之;威入合進谏,帝不納,将自出斬之,威當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帝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謝曰:「公能若是,吾無憂矣。
」賜馬二匹,錢十餘萬,尋複兼大理卿、京兆尹、禦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書侍禦史安定梁毗,以威兼領五職,〔漢宣帝幸宣室,齋居決事,令侍禦史二人治書侍側,魏、晉因别置治書侍禦史。
安定郡,泾州。
五職,納言、度支尚書、大理卿、京兆尹、禦史大夫也。
治,平聲。
〕安繁戀劇,無舉賢自代之心,抗表劾威,〔劾,戶慨翻,又戶得翻。
〕帝曰:「蘇威朝夕孜孜,〔孜孜,不怠也。
〕志存遠大,何遽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