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七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帝。
其地在齊,未得改葬。
平齊之後,乃得改葬于冀州。
〕周主服缞,〔缞,倉回翻。
〕哭于太極殿;百官素服 11周人誣溫公高緯與宜州刺史穆提婆謀反,并其宗族皆賜死。
衆人多自陳無之,高延宗獨攘袂泣而不言,以椒塞口而死。
〔塞,悉則翻。
〕唯緯弟仁英以清狂,仁雅以瘖疾得免,〔漢張敞奏言,「昌邑王賀清狂不惠。
」蘇林曰:凡狂者陰陽脈盡濁,今此人不狂似狂,故言清狂。
或曰:色理清徐而心不慧,故曰清狂。
清狂,如今白癡也。
瘖,于今翻,糦也。
〕徒于蜀。
其餘親屬,不殺者散配西土,〔西土,謂長安西邊州郡。
〕皆死于邊裔。
周主以高湝妻盧氏賜其将斛斯征。
〔湝,戶皆翻,又音皆。
将,即亮翻;下同。
〕盧氏蓬首垢面,長齋,不言笑。
征放之,乃為尼。
〔盧氏,山東高門,史言其能守節。
長齋者,依佛教茹蔬素,不食葷肉。
尼,女夷翻,女僧。
〕齊後、妃貧者,至以賣燭為業。
12十一月,壬申,周主皇子衍〔【嚴:「衍」改「克」。
】〕為道王,〔道,古國名,春秋有江、黃、道、鲩。
「皇子」,當作「皇孫」。
衍,周太子之長子。
此有可疑者,後注屢之。
通鑒一百七十一卷太建五年六月,書周皇孫衍生。
〕兌為蔡王。
13癸酉,周遣上大将軍王軌将兵救徐州。
14初,周人敗齊師于晉州,乘勝逐北,齊人所棄甲仗,未暇收斂;〔事見上卷八年。
敗,補邁翻。
〕稽胡乘間竊出,〔間,古苋翻。
〕并盜而有之。
仍立劉蠡升之孫沒铎為主,〔劉蠡升為高歡所滅,見一百五十七卷梁武帝大同元年。
〕号聖武皇帝,改元石平。
周人既克關東,〔謂克齊也。
〕将讨稽胡,議欲窮其巢穴。
齊主憲曰:「步落稽種類既,〔種,章勇翻。
〕又山谷險絕,王師一舉,未可盡除。
且當翦其魁首,餘加慰撫。
」周主從之,以憲為行軍元帥,督諸軍讨之。
〔行軍元帥始此。
帥,所類翻。
〕至馬邑,分道俱進。
沒铎分遣其黨天柱守河東,穆支守河西,據險以拒之。
〔此西河離石之河東、河西也。
〕憲命谯王儉擊天柱,滕王逌擊穆支,〔逌,以周翻。
〕并破之,斬首萬餘級。
趙王招擊沒铎,禽之,餘衆皆降。
〔降,戶江翻。
〕 15周诏:「自永熙三年以來,東土之民掠為奴婢,〔後魏孝武帝永熙三年西入關,自是宇文氏、高氏交兵,互相侵掠,得其民口,各以為奴婢。
〕及克江陵之日,良人沒為奴婢者,〔梁世祖承聖三年,江陵破,事見一百六十五卷。
〕并于為良。
」又诏:「後宮唯置妃二人,世婦三人,禦妻三人,此外皆減之。
」 周主性節儉,常服布袍,寝布被,後宮不過十餘人;每行兵,親在行陳,〔行陳,上戶剛翻,下讀曰陣。
〕步涉山谷,人所不堪;撫将士有恩,而明察果斷,〔斷,丁亂翻。
〕用法嚴峻。
由是将士畏威而樂為之死。
〔将,即亮翻。
樂,音洛。
為,于僞翻。
〕 16己亥晦,日有食之。
17周初行刑書要制:群盜贓一匹,及止、長隐五丁、若地頃以上,皆死。
〔隋因周制,制人五家為保,保有長;保五為闾,闾四為族,皆有正。
畿外置裡正,比闾正;黨長,比族正;以相檢察,所謂正、長也。
百畝為頃。
長,知兩翻。
〕 18十二月,戊申,新作東宮成,太子徙居之。
19庚申,周主如并州,徙并州軍民四萬戶于關中。
戊辰,廢并州宮及六府。
〔是年春,周置并州宮及六府。
〕 20高寶甯自黃龍上表勸進于高紹義,〔黃龍,即和龍,今之黃龍府。
上,時掌翻。
〕紹義遂稱皇帝,改元武平,以寶甯為丞相。
突厥佗缽可汗舉兵助之。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 十年〔(戊戌、五七八)〕 1春,正月,壬午,周主幸邺;辛卯,幸懷州;〔懷州,治河内郡野王。
自此以後,周、陳之君,書「如」、書「幸」,雜出其間,未悉義例所安。
〕癸巳,幸洛州。
置懷州宮。
2二月,甲辰,周谯孝王儉卒。
〔卒,子恤翻。
〕 4吳明徹圍周彭城,環列舟艦于城下,攻之甚急。
艦,戶黯翻。
〕王軌引兵輕行,據淮口,〔淮口,清水入淮之口,即清口也。
〕結長圍,以鐵鎖買車輪數百,沈之清水,〔沈,持林翻。
郦道元曰:清水,即泗水之别名。
〕以遏陳船歸路;軍中忷懼。
〔忷,許勇翻。
〕谯州刺史蕭摩诃言于明徹曰:「聞王軌始鎮下流,其兩端築城,今尚未立,公若見遣擊之,彼必不敢相拒。
水路未斷,賊勢王堅;彼城若立,則吾屬心為虜矣。
」明徹奮髯曰:「搴旗陷陳,将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
」摩诃失色而退。
〔史言明徹驕而愎谏以緻敗。
髯,而占翻。
搴,起虔翻,拔取也。
陳,讀曰陣。
〕一旬之間,水路遂斷。
周兵益至,諸将議破堰拔軍,以舫載馬而去,馬主裴子烈曰:「若破堰下船,船必傾倒,不如先遣馬出。
」〔考異曰:南史作「馬明主」,今從陳書。
馬主,馬軍主也。
堰,于建翻。
舫,府妄翻,并兩船也。
倒,都皓翻。
〕時明徹苦背疾甚笃,蕭摩诃複請曰:「今求戰不得,進退無路。
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
願公帥步卒、乘馬轝徐行,摩诃領鐵騎數千驅馳前後,必當使公穴達京邑。
」〔京邑,謂建康。
觀摩诃此言,亦知軍退後周師繼至,必不能守淮南。
複,扶又翻。
帥,讀曰率。
轝,考字書皆無此字,唯類篇有之,音羊茹切,舁車也。
今言乘馬轝,則當讀與輿字同,從平聲。
騎,奇寄翻;下同。
〕明徹曰:「弟之此策,乃良圖也。
然步軍既多,吾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後,相帥兼行。
〔帥,讀曰率;下同。
〕弟馬軍宜速,在前,不可遲緩。
」摩诃因帥馬軍夜發。
甲子,明徹決堰,乘水勢退,冀以入淮。
至清口,水勢漸微舟艦并礙車輪,不複得過。
王軌引兵圍而蹙之,衆潰。
明徹為周人所執,将士三萬并器械辎重皆沒于周。
〔将,即亮翻。
重,直用翻。
〕蕭摩诃以精騎八十居前突圍,衆騎繼之,〔騎,奇寄翻。
〕比旦,達淮南,〔淮水南岸也。
比,必寐翻。
〕與将軍任忠、周羅黃獨全軍得還。
〔任,音壬。
還,音旋,又如字。
〕 初,帝謀取彭、汴,以問五兵尚書毛喜,〔彭、汴,謂彭城、汴水之地。
五兵尚書,以掌中兵、外兵、别兵、都兵、騎兵名官。
〕對曰:「淮左新平,邊民未輯。
周氏始吞齊國,難與争鋒。
且棄舟懢之工,〔懢,與楫同。
〕踐車騎之地,〔徐、兖之地四平,車騎便于馳突。
踐,慈演翻。
騎,奇寄翻。
〕去長就短,非吳人所便。
臣愚以為不若安民保境,寝兵結好,〔好,呼到翻。
〕斯久長之術也。
」及明徹敗,帝謂喜曰:「卿謂喜曰:言驗于今矣。
」即日,召蔡景曆,複以為征南咨議參軍。
〔以其言驗也。
〕 周主封吳明徹為懷德公,〔懷德郡公。
五代志:巴東郡武甯縣,後周置南都郡源陽縣,尋改郡曰懷德,縣曰武甯。
〕位大将軍。
〔其朝列于大将軍,無職事也。
〕明徹憂憤而卒。
〔卒,子恤翻。
〕 5乙醜,周以越王盛為大耱宰。
6三月,戊辰,周于蒲州置宮,〔五代志:河東郡,後魏曰秦州;後周改蒲州,因蒲坂似名州也。
〕廢同州及長春二宮。
〔同州治馮翊。
宇文泰輔魏,多居同州,其後受魏禅,遂以同州置别宮。
長春宮在朝邑,馮翊之屬縣也。
是宮蓋亦宇文所置。
〕 7甲戌,周主初服常冠,以皁紗全褔向後幞發,仍裁為四腳。
〔今之揺頭始此,制微有不同耳。
杜佑曰:「後漢末,王公卿士以幅巾為雅,用全幅皁而向後幞發,謂之頭巾,俗人因号為揺發,謂之頭巾,俗人因号為揺頭。
後周武帝因裁幅巾為四腳。
幞,與揺同,房玉翻。
皁,才早翻。
〕 8丙子,命中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淳于量為大都督,〔陳制:中軍大将軍,品第二,秩中二千石。
開府儀同三司,品第一,其秩則萬石矣。
〕總水陸諸軍事,鎮西将軍孫玚都督荊、郢諸軍,〔玚,雉杏翻,又音暢。
〕平北将軍樊毅都督清口上至荊山緣淮諸軍,甯遠将軍任忠都督壽陽、新蔡、霍州諸軍,以備周。
〔甯遠将軍,梁置;陳制,拟官品第五。
此新蔡在化陽郡界。
五代志:梁置平高、新蔡、新城三郡于殷城;後齊置新蔡郡于固始,二縣皆屬弋陽。
任,音壬。
〕 9乙酉,大赦。
10壬辰,周改元宣政。
11夏,四月,庚申,突厥寇周幽州,殺掠吏民。
〔厥,九勿翻。
〕 12戊午,樊毅遣軍渡淮北,對清口築城。
壬戌,清口城不守。
13五月,己醜,周高祖帥諸軍伐突厥,〔周主以是役殂于軍中,故書其廟号。
帥,讀曰率。
〕遣柱國原公姬願、〔原,古國名。
〕東平公神舉等将兵五道俱入。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領也。
〕 癸巳,帝不豫,留止雲陽宮;〔五代志:京兆郡雲陽縣,後周置雲陽郡。
蓋亦置别宮于此。
〕丙申,诏停諸軍驿。
召宗師宇文孝伯赴行在所,〔後周置宗師之官,蓋掌諸宗室。
杜佑曰:宗師屬天官,中大夫也,五命;小宗師,下大夫,四命。
宇文孝伯寺留長安,故驿召之。
天子所至為行在所。
〕帝執其手曰:「吾自量必無濟理,〔量,音良。
〕後事付君。
」是夜,授孝伯司衛上大夫,總宿衛兵。
〔後周之制,凡上大夫,皆六命。
〕又令馳驿入京鎮守,以備非常。
六月,丁酉朔,帝疾甚,還長安;是夕殂,年三十六。
〔還,從宣翻,又音始字。
殂,祚乎翻。
〕 戊戌,太子即位。
尊皇後阿史那氏為皇太後。
〔阿史那氏,天和三年娶于突厥者也。
〕宣帝初立,即逞奢欲。
大行在殡,曾無戚容,〔在戚而有嘉容,魯昭公所以不終也。
〕扪其杖痕,大罵曰:「死晚矣!」〔扪,以手撫摸也。
杖良,為太子時受之良。
〕閱視高祖宮人,逼為淫欲。
〔周武帝未祔廟而書高祖者,史筆也。
〕超拜吏部下大夫鄭譯為開府儀同大将軍、内史中大夫,魏以朝政。
〔鄭譯有寵,事始上卷八年。
朝,直遙翻。
〕 己未,葬武皇帝于孝陵,廟号高祖。
既葬,诏内外公除帝及六宮,皆議即吉。
京兆郡丞樂運上疏,以為「葬期既促,事訖即除,太為汲汲。
」帝不從。
〔樂運擢京兆郡丞,見一百七十一卷五年。
自丁酉至己未二十三日而葬,太速矣。
〔上,時掌翻。
〕 帝以齊炀王憲屬尊望重,忌之。
〔齊王于周主,叔父也,屬尊。
出将入相,着功名,其望重。
谥法:好内遠禮曰炀。
憲豈有是哉﹖周主殺之而加以惡谥耳。
炀,餘亮翻。
〕謂宇文孝伯曰:「公能為朕圖齊王,〔為,于僞翻。
〕當以其官相授。
」孝伯叩頭曰:「先帝遺诏,不許濫誅骨肉。
齊王,陛下之叔父,功高德茂,社稷重臣。
陛下若無故害之,〔【章:十二行本「之」下有「臣又順旨曲從」六字;乙十一行本同;孔釭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則臣為不忠之臣,陛下為不孝之子矣。
」帝不怿,由是疏之。
乃與開府儀同大将軍于智、鄭譯等密謀之,使智就宅候憲,因告憲有異謀。
甲子,帝遣宇文孝伯語憲,〔語,牛倨翻。
〕欲以憲為太師,〔太師,三師之首。
〕憲辭讓。
又使孝伯召憲,曰:「晚與諸王俱入。
」既至殿,憲獨被引進。
〔被,皮義翻。
〕帝先伏壯士于别室,至,即執之。
憲自辯理,帝使于智證憲,憲目光如炬,與智相質。
〔質,證也,驗也。
〕或謂憲曰:「以王今日事勢,何用多言!」憲曰:「死生有命,甯,複圖存!〔複,扶又翻。
〕但老母在堂,恐留茲恨耳!」〔言既誣以異謀,恐罪及其母也。
〕因擲笏于地。
遂缢之。
〔缢,于賜翻,經也,絞也。
〕 帝召憲僚屬,使證成憲罪。
參軍勃海李綱,誓之以死,終無桡辭。
〔桡,奴教翻,曲也。
〕有司以露車載憲屍而山,〔車無帷蓋曰露車。
〕故吏皆散,唯李綱撫棺号恸,躬,自瘗之,〔綱在憲府,先此未有聞焉,而
其地在齊,未得改葬。
平齊之後,乃得改葬于冀州。
〕周主服缞,〔缞,倉回翻。
〕哭于太極殿;百官素服 11周人誣溫公高緯與宜州刺史穆提婆謀反,并其宗族皆賜死。
衆人多自陳無之,高延宗獨攘袂泣而不言,以椒塞口而死。
〔塞,悉則翻。
〕唯緯弟仁英以清狂,仁雅以瘖疾得免,〔漢張敞奏言,「昌邑王賀清狂不惠。
」蘇林曰:凡狂者陰陽脈盡濁,今此人不狂似狂,故言清狂。
或曰:色理清徐而心不慧,故曰清狂。
清狂,如今白癡也。
瘖,于今翻,糦也。
〕徒于蜀。
其餘親屬,不殺者散配西土,〔西土,謂長安西邊州郡。
〕皆死于邊裔。
周主以高湝妻盧氏賜其将斛斯征。
〔湝,戶皆翻,又音皆。
将,即亮翻;下同。
〕盧氏蓬首垢面,長齋,不言笑。
征放之,乃為尼。
〔盧氏,山東高門,史言其能守節。
長齋者,依佛教茹蔬素,不食葷肉。
尼,女夷翻,女僧。
〕齊後、妃貧者,至以賣燭為業。
12十一月,壬申,周主皇子衍〔【嚴:「衍」改「克」。
】〕為道王,〔道,古國名,春秋有江、黃、道、鲩。
「皇子」,當作「皇孫」。
衍,周太子之長子。
此有可疑者,後注屢之。
通鑒一百七十一卷太建五年六月,書周皇孫衍生。
〕兌為蔡王。
13癸酉,周遣上大将軍王軌将兵救徐州。
14初,周人敗齊師于晉州,乘勝逐北,齊人所棄甲仗,未暇收斂;〔事見上卷八年。
敗,補邁翻。
〕稽胡乘間竊出,〔間,古苋翻。
〕并盜而有之。
仍立劉蠡升之孫沒铎為主,〔劉蠡升為高歡所滅,見一百五十七卷梁武帝大同元年。
〕号聖武皇帝,改元石平。
周人既克關東,〔謂克齊也。
〕将讨稽胡,議欲窮其巢穴。
齊主憲曰:「步落稽種類既,〔種,章勇翻。
〕又山谷險絕,王師一舉,未可盡除。
且當翦其魁首,餘加慰撫。
」周主從之,以憲為行軍元帥,督諸軍讨之。
〔行軍元帥始此。
帥,所類翻。
〕至馬邑,分道俱進。
沒铎分遣其黨天柱守河東,穆支守河西,據險以拒之。
〔此西河離石之河東、河西也。
〕憲命谯王儉擊天柱,滕王逌擊穆支,〔逌,以周翻。
〕并破之,斬首萬餘級。
趙王招擊沒铎,禽之,餘衆皆降。
〔降,戶江翻。
〕 15周诏:「自永熙三年以來,東土之民掠為奴婢,〔後魏孝武帝永熙三年西入關,自是宇文氏、高氏交兵,互相侵掠,得其民口,各以為奴婢。
〕及克江陵之日,良人沒為奴婢者,〔梁世祖承聖三年,江陵破,事見一百六十五卷。
〕并于為良。
」又诏:「後宮唯置妃二人,世婦三人,禦妻三人,此外皆減之。
」 周主性節儉,常服布袍,寝布被,後宮不過十餘人;每行兵,親在行陳,〔行陳,上戶剛翻,下讀曰陣。
〕步涉山谷,人所不堪;撫将士有恩,而明察果斷,〔斷,丁亂翻。
〕用法嚴峻。
由是将士畏威而樂為之死。
〔将,即亮翻。
樂,音洛。
為,于僞翻。
〕 16己亥晦,日有食之。
17周初行刑書要制:群盜贓一匹,及止、長隐五丁、若地頃以上,皆死。
〔隋因周制,制人五家為保,保有長;保五為闾,闾四為族,皆有正。
畿外置裡正,比闾正;黨長,比族正;以相檢察,所謂正、長也。
百畝為頃。
長,知兩翻。
〕 18十二月,戊申,新作東宮成,太子徙居之。
19庚申,周主如并州,徙并州軍民四萬戶于關中。
戊辰,廢并州宮及六府。
〔是年春,周置并州宮及六府。
〕 20高寶甯自黃龍上表勸進于高紹義,〔黃龍,即和龍,今之黃龍府。
上,時掌翻。
〕紹義遂稱皇帝,改元武平,以寶甯為丞相。
突厥佗缽可汗舉兵助之。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 十年〔(戊戌、五七八)〕 1春,正月,壬午,周主幸邺;辛卯,幸懷州;〔懷州,治河内郡野王。
自此以後,周、陳之君,書「如」、書「幸」,雜出其間,未悉義例所安。
〕癸巳,幸洛州。
置懷州宮。
2二月,甲辰,周谯孝王儉卒。
〔卒,子恤翻。
〕 4吳明徹圍周彭城,環列舟艦于城下,攻之甚急。
艦,戶黯翻。
〕王軌引兵輕行,據淮口,〔淮口,清水入淮之口,即清口也。
〕結長圍,以鐵鎖買車輪數百,沈之清水,〔沈,持林翻。
郦道元曰:清水,即泗水之别名。
〕以遏陳船歸路;軍中忷懼。
〔忷,許勇翻。
〕谯州刺史蕭摩诃言于明徹曰:「聞王軌始鎮下流,其兩端築城,今尚未立,公若見遣擊之,彼必不敢相拒。
水路未斷,賊勢王堅;彼城若立,則吾屬心為虜矣。
」明徹奮髯曰:「搴旗陷陳,将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
」摩诃失色而退。
〔史言明徹驕而愎谏以緻敗。
髯,而占翻。
搴,起虔翻,拔取也。
陳,讀曰陣。
〕一旬之間,水路遂斷。
周兵益至,諸将議破堰拔軍,以舫載馬而去,馬主裴子烈曰:「若破堰下船,船必傾倒,不如先遣馬出。
」〔考異曰:南史作「馬明主」,今從陳書。
馬主,馬軍主也。
堰,于建翻。
舫,府妄翻,并兩船也。
倒,都皓翻。
〕時明徹苦背疾甚笃,蕭摩诃複請曰:「今求戰不得,進退無路。
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
願公帥步卒、乘馬轝徐行,摩诃領鐵騎數千驅馳前後,必當使公穴達京邑。
」〔京邑,謂建康。
觀摩诃此言,亦知軍退後周師繼至,必不能守淮南。
複,扶又翻。
帥,讀曰率。
轝,考字書皆無此字,唯類篇有之,音羊茹切,舁車也。
今言乘馬轝,則當讀與輿字同,從平聲。
騎,奇寄翻;下同。
〕明徹曰:「弟之此策,乃良圖也。
然步軍既多,吾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後,相帥兼行。
〔帥,讀曰率;下同。
〕弟馬軍宜速,在前,不可遲緩。
」摩诃因帥馬軍夜發。
甲子,明徹決堰,乘水勢退,冀以入淮。
至清口,水勢漸微舟艦并礙車輪,不複得過。
王軌引兵圍而蹙之,衆潰。
明徹為周人所執,将士三萬并器械辎重皆沒于周。
〔将,即亮翻。
重,直用翻。
〕蕭摩诃以精騎八十居前突圍,衆騎繼之,〔騎,奇寄翻。
〕比旦,達淮南,〔淮水南岸也。
比,必寐翻。
〕與将軍任忠、周羅黃獨全軍得還。
〔任,音壬。
還,音旋,又如字。
〕 初,帝謀取彭、汴,以問五兵尚書毛喜,〔彭、汴,謂彭城、汴水之地。
五兵尚書,以掌中兵、外兵、别兵、都兵、騎兵名官。
〕對曰:「淮左新平,邊民未輯。
周氏始吞齊國,難與争鋒。
且棄舟懢之工,〔懢,與楫同。
〕踐車騎之地,〔徐、兖之地四平,車騎便于馳突。
踐,慈演翻。
騎,奇寄翻。
〕去長就短,非吳人所便。
臣愚以為不若安民保境,寝兵結好,〔好,呼到翻。
〕斯久長之術也。
」及明徹敗,帝謂喜曰:「卿謂喜曰:言驗于今矣。
」即日,召蔡景曆,複以為征南咨議參軍。
〔以其言驗也。
〕 周主封吳明徹為懷德公,〔懷德郡公。
五代志:巴東郡武甯縣,後周置南都郡源陽縣,尋改郡曰懷德,縣曰武甯。
〕位大将軍。
〔其朝列于大将軍,無職事也。
〕明徹憂憤而卒。
〔卒,子恤翻。
〕 5乙醜,周以越王盛為大耱宰。
6三月,戊辰,周于蒲州置宮,〔五代志:河東郡,後魏曰秦州;後周改蒲州,因蒲坂似名州也。
〕廢同州及長春二宮。
〔同州治馮翊。
宇文泰輔魏,多居同州,其後受魏禅,遂以同州置别宮。
長春宮在朝邑,馮翊之屬縣也。
是宮蓋亦宇文所置。
〕 7甲戌,周主初服常冠,以皁紗全褔向後幞發,仍裁為四腳。
〔今之揺頭始此,制微有不同耳。
杜佑曰:「後漢末,王公卿士以幅巾為雅,用全幅皁而向後幞發,謂之頭巾,俗人因号為揺發,謂之頭巾,俗人因号為揺頭。
後周武帝因裁幅巾為四腳。
幞,與揺同,房玉翻。
皁,才早翻。
〕 8丙子,命中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淳于量為大都督,〔陳制:中軍大将軍,品第二,秩中二千石。
開府儀同三司,品第一,其秩則萬石矣。
〕總水陸諸軍事,鎮西将軍孫玚都督荊、郢諸軍,〔玚,雉杏翻,又音暢。
〕平北将軍樊毅都督清口上至荊山緣淮諸軍,甯遠将軍任忠都督壽陽、新蔡、霍州諸軍,以備周。
〔甯遠将軍,梁置;陳制,拟官品第五。
此新蔡在化陽郡界。
五代志:梁置平高、新蔡、新城三郡于殷城;後齊置新蔡郡于固始,二縣皆屬弋陽。
任,音壬。
〕 9乙酉,大赦。
10壬辰,周改元宣政。
11夏,四月,庚申,突厥寇周幽州,殺掠吏民。
〔厥,九勿翻。
〕 12戊午,樊毅遣軍渡淮北,對清口築城。
壬戌,清口城不守。
13五月,己醜,周高祖帥諸軍伐突厥,〔周主以是役殂于軍中,故書其廟号。
帥,讀曰率。
〕遣柱國原公姬願、〔原,古國名。
〕東平公神舉等将兵五道俱入。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領也。
〕 癸巳,帝不豫,留止雲陽宮;〔五代志:京兆郡雲陽縣,後周置雲陽郡。
蓋亦置别宮于此。
〕丙申,诏停諸軍驿。
召宗師宇文孝伯赴行在所,〔後周置宗師之官,蓋掌諸宗室。
杜佑曰:宗師屬天官,中大夫也,五命;小宗師,下大夫,四命。
宇文孝伯寺留長安,故驿召之。
天子所至為行在所。
〕帝執其手曰:「吾自量必無濟理,〔量,音良。
〕後事付君。
」是夜,授孝伯司衛上大夫,總宿衛兵。
〔後周之制,凡上大夫,皆六命。
〕又令馳驿入京鎮守,以備非常。
六月,丁酉朔,帝疾甚,還長安;是夕殂,年三十六。
〔還,從宣翻,又音始字。
殂,祚乎翻。
〕 戊戌,太子即位。
尊皇後阿史那氏為皇太後。
〔阿史那氏,天和三年娶于突厥者也。
〕宣帝初立,即逞奢欲。
大行在殡,曾無戚容,〔在戚而有嘉容,魯昭公所以不終也。
〕扪其杖痕,大罵曰:「死晚矣!」〔扪,以手撫摸也。
杖良,為太子時受之良。
〕閱視高祖宮人,逼為淫欲。
〔周武帝未祔廟而書高祖者,史筆也。
〕超拜吏部下大夫鄭譯為開府儀同大将軍、内史中大夫,魏以朝政。
〔鄭譯有寵,事始上卷八年。
朝,直遙翻。
〕 己未,葬武皇帝于孝陵,廟号高祖。
既葬,诏内外公除帝及六宮,皆議即吉。
京兆郡丞樂運上疏,以為「葬期既促,事訖即除,太為汲汲。
」帝不從。
〔樂運擢京兆郡丞,見一百七十一卷五年。
自丁酉至己未二十三日而葬,太速矣。
〔上,時掌翻。
〕 帝以齊炀王憲屬尊望重,忌之。
〔齊王于周主,叔父也,屬尊。
出将入相,着功名,其望重。
谥法:好内遠禮曰炀。
憲豈有是哉﹖周主殺之而加以惡谥耳。
炀,餘亮翻。
〕謂宇文孝伯曰:「公能為朕圖齊王,〔為,于僞翻。
〕當以其官相授。
」孝伯叩頭曰:「先帝遺诏,不許濫誅骨肉。
齊王,陛下之叔父,功高德茂,社稷重臣。
陛下若無故害之,〔【章:十二行本「之」下有「臣又順旨曲從」六字;乙十一行本同;孔釭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則臣為不忠之臣,陛下為不孝之子矣。
」帝不怿,由是疏之。
乃與開府儀同大将軍于智、鄭譯等密謀之,使智就宅候憲,因告憲有異謀。
甲子,帝遣宇文孝伯語憲,〔語,牛倨翻。
〕欲以憲為太師,〔太師,三師之首。
〕憲辭讓。
又使孝伯召憲,曰:「晚與諸王俱入。
」既至殿,憲獨被引進。
〔被,皮義翻。
〕帝先伏壯士于别室,至,即執之。
憲自辯理,帝使于智證憲,憲目光如炬,與智相質。
〔質,證也,驗也。
〕或謂憲曰:「以王今日事勢,何用多言!」憲曰:「死生有命,甯,複圖存!〔複,扶又翻。
〕但老母在堂,恐留茲恨耳!」〔言既誣以異謀,恐罪及其母也。
〕因擲笏于地。
遂缢之。
〔缢,于賜翻,經也,絞也。
〕 帝召憲僚屬,使證成憲罪。
參軍勃海李綱,誓之以死,終無桡辭。
〔桡,奴教翻,曲也。
〕有司以露車載憲屍而山,〔車無帷蓋曰露車。
〕故吏皆散,唯李綱撫棺号恸,躬,自瘗之,〔綱在憲府,先此未有聞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