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七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肱将前軍先進,仍節度諸軍。
〔将,即亮翻。
〕 甲戌,周以上開府儀同大将軍安定梁士彥為晉州刺史,留精兵一萬鎮之。
十一月,己卯,齊主至平陽。
周主以齊兵新集,聲勢甚盛,且欲西還以避其鋒。
開府儀同大将軍宇文忻谏曰:「以陛下之聖武,乘敵人之荒縱,何患不克!若使齊得令主,君臣協力,雖湯、武之勢,未易平也。
〔易,以豉翻。
〕今主暗臣愚,士無鬬志,雖有百萬之衆實為陛下春耳。
」軍正京兆王纮〔【章:十二行本「纮」作「韶」;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曰:〔時因行軍,仿漢制置軍正之官,不常置也。
〕「齊失紀綱,于茲累世。
〔世祖嗣位,齊政不綱,今再世矣。
〕天狀周室,一戰而扼其喉。
取亂侮亡,正在今日。
〔取亂侮亡,商仲虺之诰。
〕釋之而去,臣所未谕。
」周主雖善其言,竟引軍還。
忻,貴之子也。
〕宇文貴本朔方人,徙京兆,仕周為大司馬,非周之族也。
〕 周主留齊王憲為後拒,齊師追之,憲與宇文忻各将百騎與戰,斬其骁将賀蘭豹子等,〔将,即亮翻;下同。
騎,奇寄翻。
骁,堅堯翻。
〕齊師乃退。
憲引軍渡汾,追及周主于玉壁。
齊師遂圍平陽,晝夜攻之。
城中危急,樓堞皆盡,〔樓,城上敵樓。
堞,城短垣。
堞,徒協翻。
〕所存之城,尋仞而已。
〔六尺為尋,七尺為仞。
〕或短兵相接,〔槍槊為短兵。
〕或交馬出入,外援不至,衆皆震懼。
梁士彥媖慨自若,〔媖,苦朗翻。
〕謂将士曰:「死在今日,吾為爾先。
」于是勇烈齊奮,呼聲動地,〔呼,火故翻。
〕無不一當百。
齊師少卻,〔少,詩沼翻。
〕乃令妻妾、軍民、婦女,晝夜修城,三日而就。
周主使齊王憲将兵六萬屯涑川,遙為平陽聲援。
齊人作地道攻平陽,城陷十餘步,将士乘勢欲入。
齊主敕且止,召馮淑妃觀之。
淑妃妝點,不時至,周人以木拒塞之,〔塞,悉則翻。
〕城木造遠橋。
舊橋近城,别造遠橋。
〕齊主與淑妃度橋,橋壞,至夜乃還。
癸巳,周主還長安。
甲午,複下诏,以齊人圍晉州,更帥諸軍擊之。
丙申,縱齊降人使還。
〔帥,讀曰率。
縱之使還,齊師知周師将複至而懼,亦以堅晉州守者之心。
降,戶江翻。
〕丁酉,周主發長安;〔還長安僅三日,複出師,明引歸者,欲使齊師疲于攻平陽而後取之。
〕壬寅,濟河,與諸軍合。
十二月,丁未,周主至高顯,〔高顯蓋近涑川。
〕遣齊王〔【章:十二行本「王」下有「憲」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帥所部先向平陽。
戊申,周主至平陽。
庚戌,諸軍總集,凡八萬人,稍進,逼城置陳,東西二十餘裡。
先是齊人恐周師猝至,于城南穿塹,自喬山屬于汾水;齊主大出兵,陳于塹北,〔陳,讀日陣。
先,悉薦翻。
塹,七豔翻。
屬,之欲翻。
喬山當在平陽城西。
〕周主命齊王憲馳往觀之。
憲複命曰:「易與耳,〔易,以豉翻。
〕請破之而後食。
」〔左傳:齊、晉戰于濯。
齊侯曰:「餘姑翦滅此而後朝食。
」〕周主悅,曰:「如汝言,吾無憂矣!」周主乘常禦馬,從數人巡陳,所至辄呼主帥姓名慰勉之。
〔帥,所類翻。
〕将士喜于見知,成思自奮。
将戰,有司請換馬。
周主曰:「朕獨乘良馬,欲何之!」周主欲薄齊師,礙塹而止,自旦至申,相持不決。
齊主謂高阿那肱曰:「戰是邪﹖不戰是邪﹖」〔邪,音耶。
〕阿那肱曰:「吾兵雖多,堪戰不過十萬,病傷及繞城樵爨者複三分居一。
〔複,扶又翻。
〕昔攻玉壁,援軍來即退。
〔攻玉壁,事見一百五十九卷梁武帝中大同元年。
〕今日将士,豈勝神武時邪﹗〔高歡谥神武皇帝。
〕不如勿戰,卻守高梁橋。
」〔地形志:晉州平陽縣有高梁城。
水經注:汾水徑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垆也,晉文公害懷公于此。
汾水又南平陽縣東。
新唐志:晉州臨汾縣東北十裡有高梁堰。
〕安吐根曰:「一撮許賊,馬上剌取,擲着汾水中耳﹗」〔一撮,言其少也。
撮,倉括翻。
剌,七亦翻。
着,直略翻。
不知兵勢而輕敵大言,未有不敗者也。
〕齊王意未決。
諸内參曰:「彼亦天子,我亦天子。
彼尚能遠來,我何為守塹示弱﹗」齊主曰:「此言是也。
」于是填塹南引。
周主大喜,勒諸軍擊之。
兵纔合,齊主與馮淑妃并騎觀戰。
東偏少卻,淑妃布曰:「軍敗矣﹗」〔騎,奇寄翻。
少,詩沼翻。
怖,普故翻,惶懼也。
〕錄尚書事城陽王穆提婆曰:「大家去﹗大家去﹗」齊主即以淑妃奔高梁橋。
開府儀同三司爰長谏曰:「半進半退,戰之常體。
今兵衆全整,未有虧傷,陛下舍此安之﹗馬足一動,人情駭亂,不可複振。
願速還安慰之﹗」〔複,扶又翻。
,還從宜翻,又音如字;下同。
〕武衛張常山自後至,〔武衛,屬左、右武衛将軍。
〕亦曰:「軍尋收訖,甚完整。
圍城兵亦不動。
至尊宜回。
不信臣言,乞将内參往視。
〔将,領也,與也,偕也,龎也,挾也。
〕齊主将從之。
穆提婆引齊主肘曰:「此言難信。
」齊主遂以淑妃北走。
齊師大潰,死者萬餘人,軍資器械,數百裡間,委棄山積。
〔齊人所棄,皆為稽胡所取,後周人由此讨稽胡。
〕安德王延宗獨全軍而還。
〔延宗在亂能整,未易才也。
惜大廈将颠,非一木所支耳。
〕 齊主至洪洞,淑妃方以粉鏡自玩,〔施粉添妝,臨鏡以自玩也。
〕後聲亂,唱賊至,于是複走。
〔複,扶又翻。
〕先是齊主以淑妃為有功勳,将立為左皇後,遣内參詣晉陽取皇後服禦袆翟等。
〔五代志:梁制:皇後谒廟,服捿镅大衣,蓋嫁服也,皁上皁下;親蠶則青上缥下。
齊制:皇後助祭、朝會以袆衣,祠郊禖以褕狄,小宴以阙狄,親蠶以鞠衣,禮見皇帝以展方,宴居以綠衣。
六服俱有蔽膝,織成绲帶。
周制:皇後翟衣六:祀郊禖、朝享,則翚衣,素質,五色;祭陰社、朝命,婦,則面衣,青質,五色;祭群小祀、受獻玺,則鷩衣,赤色;采桑,則鸨衣,黃色;從皇帝見賓客、聽女教則鵫衣,白色;食命婦、歸甯,則麼衣,玄色。
隋制:皇後袆衣,深青,熾成為之,為翚翟之形,素質五色十二等。
先,悉薦翻。
袆,許韋翻。
捿,涓畦翻。
釋名:婦人上服曰捿,具下垂者。
镅,朱欲翻。
缥,匹小翻。
褕,音遙。
展,與襢同陟戰翻。
沈,将辇翻。
绲,古本翻。
面,與褕同音。
鷩,必列翻,亦雉也。
鸨,補抱翻。
鵫,敕角翻,雉名。
麼,直質翻。
〕至是,遇于中塗,齊主為按辔,〔為,于僞翻。
〕命淑妃着之,然後去。
〔史言齊師之敗,皆由馮小憐以婦人從軍,國之禍也。
齊主既敗,而寵其所嬖以速亡。
着,職略翻。
〕 辛亥,周主入平陽。
梁士彥見周主,持周主須而泣曰:「臣幾不見陛下!」周主亦為之流涕。
〔史叙後周君臣相與之情。
須,與須同。
幾,居依翻。
為,于僞翻;上主為、下善為同。
〕 周主以将士疲弊,欲引還。
〔将,息亮翻。
還,所宣翻,又音如字。
〕士彥叩馬谏曰:「今齊師遁散,衆心皆動,因其懼而攻之,其勢必舉。
」周主從之,執其手曰:「餘得晉州,為平齊之基,若不固守,則大事不成。
朕無前憂,唯慮後變,汝善為我守之!」〔用兵而能慮後患者,善師者也。
〕遂帥諸将追齊師。
〔帥,讀曰率。
〕諸将固請西還,周主曰:「縱敵患生。
卿等若疑,朕将獨往。
」諸将乃不敢言。
癸醜,至汾水關。
齊主入晉陽,憂懼不知所之。
甲寅,齊大赦。
齊主問計于朝臣,皆曰:「宜省賦息役,以慰民心;收遺兵,背城死戰,以安社稷。
」〔朝,直遙翻。
背,蒲妹翻。
〕齊主欲留安德王延宗、廣甯王孝珩守晉陽,〔珩,音行。
〕自向北朔州。
〔魏孝昌中,改懷朔鎮為朔州,本漢五原郡地;尋即陷沒,而朔州寄治并州界。
後齊置朔州于古馬邑城,于西河郡置南朔州,故謂馬邑為北朔州。
新唐志曰:朔州本治善陽,建中中,馬遂徙治馬邑。
大元以朔州置順義節度,領鄯陽、窟谷二縣,而以馬邑縣置固州。
〕若晉陽不守,則奔突厥,〔厥,九勿翻。
〕群臣皆以為不可,帝不從。
高阿那肱所部兵尚一萬,守高壁,〔高壁,嶺名,在雀鼠谷南。
括地志:汾州靈石縣有高壁嶺。
杜佑曰:在縣東南。
宋白曰:靈石縣東南有高壁嶺、雀鼠谷、汾水關,皆汾西險固之所。
〕餘衆保洛女砦。
〔砦,與寨同,柴夬翻;下同。
〕周主引軍向高壁,阿那肱望風退走。
齊王憲攻洛女砦,拔之。
有軍士告阿那肱招引西軍,齊主令侍中斛律孝卿檢校,孝卿以為妄。
還,至晉陽,阿那肱腹心複告阿那肱謀反,〔複,扶又翻。
〕又以為妄,斬之。
乙卯,齊主诏安德王延宗、廣甯不孝珩募兵。
延宗入見,〔珩,音行。
見,賢遍翻。
〕齊主告以欲向北朔州,〔後魏太和中,置朔州于定襄故城。
高齊天保,于馬吧西南置朔州,相去三百八十裡。
故定襄古城之朔州有北朔州之稱。
〕延宗泣谏,不從,密遣左右先送皇太後、太子于北朔州。
丙辰,周主與齊王憲會于介休。
〔介休縣屬西河郡。
〕齊開府儀同三司韓建業舉城降,以為上柱國,封郇公。
〔降,戶江翻。
郇,音荀。
郇,古國名。
〕 是夜,齊主欲遁去,諸将不從。
〔将,即亮翻。
〕丁巳,周師至晉陽。
齊主複大赦,〔複,扶又翻。
〕改元隆化。
以安德王延宗為相國、并州刺史,總山西兵,〔并,卑經翻。
邺都謂并州之地為山西。
〕謂曰:「并州兄自取之,兒今去矣!」延宗曰:「陛下為社稷勿動。
臣為陛下出死力戰,必能破之。
」〔為,于僞翻。
〕穆提婆曰:「至尊計已成,王不得辄沮!」〔沮,在呂翻。
〕齊主乃夜斬五龍門而出,欲奔突厥,從官多散。
〔厥,九勿翻。
從,才用翻;下同。
〕領軍梅勝郎叩馬谏,乃回向邺。
時唯高唯高阿那肱等十餘騎從,〔騎,奇寄翻。
〕廣甯王孝珩、襄城王彥道
〔将,即亮翻。
〕 甲戌,周以上開府儀同大将軍安定梁士彥為晉州刺史,留精兵一萬鎮之。
十一月,己卯,齊主至平陽。
周主以齊兵新集,聲勢甚盛,且欲西還以避其鋒。
開府儀同大将軍宇文忻谏曰:「以陛下之聖武,乘敵人之荒縱,何患不克!若使齊得令主,君臣協力,雖湯、武之勢,未易平也。
〔易,以豉翻。
〕今主暗臣愚,士無鬬志,雖有百萬之衆實為陛下春耳。
」軍正京兆王纮〔【章:十二行本「纮」作「韶」;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曰:〔時因行軍,仿漢制置軍正之官,不常置也。
〕「齊失紀綱,于茲累世。
〔世祖嗣位,齊政不綱,今再世矣。
〕天狀周室,一戰而扼其喉。
取亂侮亡,正在今日。
〔取亂侮亡,商仲虺之诰。
〕釋之而去,臣所未谕。
」周主雖善其言,竟引軍還。
忻,貴之子也。
〕宇文貴本朔方人,徙京兆,仕周為大司馬,非周之族也。
〕 周主留齊王憲為後拒,齊師追之,憲與宇文忻各将百騎與戰,斬其骁将賀蘭豹子等,〔将,即亮翻;下同。
騎,奇寄翻。
骁,堅堯翻。
〕齊師乃退。
憲引軍渡汾,追及周主于玉壁。
齊師遂圍平陽,晝夜攻之。
城中危急,樓堞皆盡,〔樓,城上敵樓。
堞,城短垣。
堞,徒協翻。
〕所存之城,尋仞而已。
〔六尺為尋,七尺為仞。
〕或短兵相接,〔槍槊為短兵。
〕或交馬出入,外援不至,衆皆震懼。
梁士彥媖慨自若,〔媖,苦朗翻。
〕謂将士曰:「死在今日,吾為爾先。
」于是勇烈齊奮,呼聲動地,〔呼,火故翻。
〕無不一當百。
齊師少卻,〔少,詩沼翻。
〕乃令妻妾、軍民、婦女,晝夜修城,三日而就。
周主使齊王憲将兵六萬屯涑川,遙為平陽聲援。
齊人作地道攻平陽,城陷十餘步,将士乘勢欲入。
齊主敕且止,召馮淑妃觀之。
淑妃妝點,不時至,周人以木拒塞之,〔塞,悉則翻。
〕城木造遠橋。
舊橋近城,别造遠橋。
〕齊主與淑妃度橋,橋壞,至夜乃還。
癸巳,周主還長安。
甲午,複下诏,以齊人圍晉州,更帥諸軍擊之。
丙申,縱齊降人使還。
〔帥,讀曰率。
縱之使還,齊師知周師将複至而懼,亦以堅晉州守者之心。
降,戶江翻。
〕丁酉,周主發長安;〔還長安僅三日,複出師,明引歸者,欲使齊師疲于攻平陽而後取之。
〕壬寅,濟河,與諸軍合。
十二月,丁未,周主至高顯,〔高顯蓋近涑川。
〕遣齊王〔【章:十二行本「王」下有「憲」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帥所部先向平陽。
戊申,周主至平陽。
庚戌,諸軍總集,凡八萬人,稍進,逼城置陳,東西二十餘裡。
先是齊人恐周師猝至,于城南穿塹,自喬山屬于汾水;齊主大出兵,陳于塹北,〔陳,讀日陣。
先,悉薦翻。
塹,七豔翻。
屬,之欲翻。
喬山當在平陽城西。
〕周主命齊王憲馳往觀之。
憲複命曰:「易與耳,〔易,以豉翻。
〕請破之而後食。
」〔左傳:齊、晉戰于濯。
齊侯曰:「餘姑翦滅此而後朝食。
」〕周主悅,曰:「如汝言,吾無憂矣!」周主乘常禦馬,從數人巡陳,所至辄呼主帥姓名慰勉之。
〔帥,所類翻。
〕将士喜于見知,成思自奮。
将戰,有司請換馬。
周主曰:「朕獨乘良馬,欲何之!」周主欲薄齊師,礙塹而止,自旦至申,相持不決。
齊主謂高阿那肱曰:「戰是邪﹖不戰是邪﹖」〔邪,音耶。
〕阿那肱曰:「吾兵雖多,堪戰不過十萬,病傷及繞城樵爨者複三分居一。
〔複,扶又翻。
〕昔攻玉壁,援軍來即退。
〔攻玉壁,事見一百五十九卷梁武帝中大同元年。
〕今日将士,豈勝神武時邪﹗〔高歡谥神武皇帝。
〕不如勿戰,卻守高梁橋。
」〔地形志:晉州平陽縣有高梁城。
水經注:汾水徑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垆也,晉文公害懷公于此。
汾水又南平陽縣東。
新唐志:晉州臨汾縣東北十裡有高梁堰。
〕安吐根曰:「一撮許賊,馬上剌取,擲着汾水中耳﹗」〔一撮,言其少也。
撮,倉括翻。
剌,七亦翻。
着,直略翻。
不知兵勢而輕敵大言,未有不敗者也。
〕齊王意未決。
諸内參曰:「彼亦天子,我亦天子。
彼尚能遠來,我何為守塹示弱﹗」齊主曰:「此言是也。
」于是填塹南引。
周主大喜,勒諸軍擊之。
兵纔合,齊主與馮淑妃并騎觀戰。
東偏少卻,淑妃布曰:「軍敗矣﹗」〔騎,奇寄翻。
少,詩沼翻。
怖,普故翻,惶懼也。
〕錄尚書事城陽王穆提婆曰:「大家去﹗大家去﹗」齊主即以淑妃奔高梁橋。
開府儀同三司爰長谏曰:「半進半退,戰之常體。
今兵衆全整,未有虧傷,陛下舍此安之﹗馬足一動,人情駭亂,不可複振。
願速還安慰之﹗」〔複,扶又翻。
,還從宜翻,又音如字;下同。
〕武衛張常山自後至,〔武衛,屬左、右武衛将軍。
〕亦曰:「軍尋收訖,甚完整。
圍城兵亦不動。
至尊宜回。
不信臣言,乞将内參往視。
〔将,領也,與也,偕也,龎也,挾也。
〕齊主将從之。
穆提婆引齊主肘曰:「此言難信。
」齊主遂以淑妃北走。
齊師大潰,死者萬餘人,軍資器械,數百裡間,委棄山積。
〔齊人所棄,皆為稽胡所取,後周人由此讨稽胡。
〕安德王延宗獨全軍而還。
〔延宗在亂能整,未易才也。
惜大廈将颠,非一木所支耳。
〕 齊主至洪洞,淑妃方以粉鏡自玩,〔施粉添妝,臨鏡以自玩也。
〕後聲亂,唱賊至,于是複走。
〔複,扶又翻。
〕先是齊主以淑妃為有功勳,将立為左皇後,遣内參詣晉陽取皇後服禦袆翟等。
〔五代志:梁制:皇後谒廟,服捿镅大衣,蓋嫁服也,皁上皁下;親蠶則青上缥下。
齊制:皇後助祭、朝會以袆衣,祠郊禖以褕狄,小宴以阙狄,親蠶以鞠衣,禮見皇帝以展方,宴居以綠衣。
六服俱有蔽膝,織成绲帶。
周制:皇後翟衣六:祀郊禖、朝享,則翚衣,素質,五色;祭陰社、朝命,婦,則面衣,青質,五色;祭群小祀、受獻玺,則鷩衣,赤色;采桑,則鸨衣,黃色;從皇帝見賓客、聽女教則鵫衣,白色;食命婦、歸甯,則麼衣,玄色。
隋制:皇後袆衣,深青,熾成為之,為翚翟之形,素質五色十二等。
先,悉薦翻。
袆,許韋翻。
捿,涓畦翻。
釋名:婦人上服曰捿,具下垂者。
镅,朱欲翻。
缥,匹小翻。
褕,音遙。
展,與襢同陟戰翻。
沈,将辇翻。
绲,古本翻。
面,與褕同音。
鷩,必列翻,亦雉也。
鸨,補抱翻。
鵫,敕角翻,雉名。
麼,直質翻。
〕至是,遇于中塗,齊主為按辔,〔為,于僞翻。
〕命淑妃着之,然後去。
〔史言齊師之敗,皆由馮小憐以婦人從軍,國之禍也。
齊主既敗,而寵其所嬖以速亡。
着,職略翻。
〕 辛亥,周主入平陽。
梁士彥見周主,持周主須而泣曰:「臣幾不見陛下!」周主亦為之流涕。
〔史叙後周君臣相與之情。
須,與須同。
幾,居依翻。
為,于僞翻;上主為、下善為同。
〕 周主以将士疲弊,欲引還。
〔将,息亮翻。
還,所宣翻,又音如字。
〕士彥叩馬谏曰:「今齊師遁散,衆心皆動,因其懼而攻之,其勢必舉。
」周主從之,執其手曰:「餘得晉州,為平齊之基,若不固守,則大事不成。
朕無前憂,唯慮後變,汝善為我守之!」〔用兵而能慮後患者,善師者也。
〕遂帥諸将追齊師。
〔帥,讀曰率。
〕諸将固請西還,周主曰:「縱敵患生。
卿等若疑,朕将獨往。
」諸将乃不敢言。
癸醜,至汾水關。
齊主入晉陽,憂懼不知所之。
甲寅,齊大赦。
齊主問計于朝臣,皆曰:「宜省賦息役,以慰民心;收遺兵,背城死戰,以安社稷。
」〔朝,直遙翻。
背,蒲妹翻。
〕齊主欲留安德王延宗、廣甯王孝珩守晉陽,〔珩,音行。
〕自向北朔州。
〔魏孝昌中,改懷朔鎮為朔州,本漢五原郡地;尋即陷沒,而朔州寄治并州界。
後齊置朔州于古馬邑城,于西河郡置南朔州,故謂馬邑為北朔州。
新唐志曰:朔州本治善陽,建中中,馬遂徙治馬邑。
大元以朔州置順義節度,領鄯陽、窟谷二縣,而以馬邑縣置固州。
〕若晉陽不守,則奔突厥,〔厥,九勿翻。
〕群臣皆以為不可,帝不從。
高阿那肱所部兵尚一萬,守高壁,〔高壁,嶺名,在雀鼠谷南。
括地志:汾州靈石縣有高壁嶺。
杜佑曰:在縣東南。
宋白曰:靈石縣東南有高壁嶺、雀鼠谷、汾水關,皆汾西險固之所。
〕餘衆保洛女砦。
〔砦,與寨同,柴夬翻;下同。
〕周主引軍向高壁,阿那肱望風退走。
齊王憲攻洛女砦,拔之。
有軍士告阿那肱招引西軍,齊主令侍中斛律孝卿檢校,孝卿以為妄。
還,至晉陽,阿那肱腹心複告阿那肱謀反,〔複,扶又翻。
〕又以為妄,斬之。
乙卯,齊主诏安德王延宗、廣甯不孝珩募兵。
延宗入見,〔珩,音行。
見,賢遍翻。
〕齊主告以欲向北朔州,〔後魏太和中,置朔州于定襄故城。
高齊天保,于馬吧西南置朔州,相去三百八十裡。
故定襄古城之朔州有北朔州之稱。
〕延宗泣谏,不從,密遣左右先送皇太後、太子于北朔州。
丙辰,周主與齊王憲會于介休。
〔介休縣屬西河郡。
〕齊開府儀同三司韓建業舉城降,以為上柱國,封郇公。
〔降,戶江翻。
郇,音荀。
郇,古國名。
〕 是夜,齊主欲遁去,諸将不從。
〔将,即亮翻。
〕丁巳,周師至晉陽。
齊主複大赦,〔複,扶又翻。
〕改元隆化。
以安德王延宗為相國、并州刺史,總山西兵,〔并,卑經翻。
邺都謂并州之地為山西。
〕謂曰:「并州兄自取之,兒今去矣!」延宗曰:「陛下為社稷勿動。
臣為陛下出死力戰,必能破之。
」〔為,于僞翻。
〕穆提婆曰:「至尊計已成,王不得辄沮!」〔沮,在呂翻。
〕齊主乃夜斬五龍門而出,欲奔突厥,從官多散。
〔厥,九勿翻。
從,才用翻;下同。
〕領軍梅勝郎叩馬谏,乃回向邺。
時唯高唯高阿那肱等十餘騎從,〔騎,奇寄翻。
〕廣甯王孝珩、襄城王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