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揚州刺史安成王顼、吏部尚書袁樞、中書舍人劉師知人侍醫藥。
樞,君正之子也。
〔袁君正見一百六十三卷梁武帝太清三年。
〕太子伯宗柔弱,上憂其不能守位,謂顼曰:「吾欲遵太伯之事。
」〔言以天下讓也。
〕顼拜伏泣涕,固辭。
上又謂仲舉、奂等曰:「今三方鼎峙,西海事重,宜須長君。
〔長,知兩翻。
〕朕欲近則晉成,遠隆殷法,〔晉成帝立母弟為嗣,事見九十七卷鹹康八年。
殷法,兄死弟及。
〕卿等宜遵此意。
」孔奂流涕對曰:「陛下禦膳違和,痊複非久。
〔痊,愈也;複,謂複初。
痊,且綠翻。
〕皇太子春秋鼎盛,聖德日跻。
〔毛苌曰:跻,升也。
鄭玄曰:言日進也。
〕安成介弟之尊,足為周旦。
若有廢立之心,臣等愚,誠不敢聞诏。
」上曰:「古之遺直,複見于卿。
」〔複,扶又翻。
〕乃以奂為太子詹事。
臣光曰:夫人臣之事君,宜将順其美,正救其惡。
〔孝經記夫子之言。
〕孔奂在陳,處腹心之重任,〔處,昌呂翻。
〕決塺稷之大計,苟以世祖之言為不誠,則當如窦嬰面辯,袁盎廷争,〔窦嬰事見十六卷漢景帝三年。
袁盎事見十二年。
争,讀曰诤。
〕防微杜漸以絕觊觎之心。
〔,觊,音冀。
觎,音俞。
〕以為誠邪,〔邪,音耶。
〕則當請明下诏書,宣告中外,使世祖有宋宣之美,高宗無楚靈之惡。
〔左傳:宋宣公舍其子與夷而立其弟穆公。
穆公卒,舍其子馮而立與夷。
君子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
」楚康王有疾,其弟圍入問王疾,缢而弒之,遂殺其二子幕及平夏而自立,是為靈王。
〕不然,謂太子嫡嗣,不可動搖,欲保輔而安全之,則當盡忠竭節,〔【章:十二行本「節」下有「以死繼之」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如晉之荀息,趙之肥義。
〔左傳:晉獻公有疾,屬其子奚齊于荀息。
息曰:「臣竭其股肱之力,繼之以死。
」公薨,裡克殺奚齊。
荀息将死之。
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輔之。
」荀息立卓子以葬獻公。
裡克殺卓子,荀息死之。
肥義事見卷四周赧王二十年。
〕柰何于君之存,則逆探其情而求合焉;〔探,吐南翻。
〕厏其既沒,則權臣移國而能救,嗣主失位而不能死!斯乃奸谀之尤者,而世祖謂之遺直,以托六尺之孤,豈不悖哉!〔悖,蒲内翻。
〕 13癸酉,上殂。
〔殂,祚于翻。
〕 上起自艱難,知民疾苦。
性明察儉約,每夜刺閨取外事分判者,前後相續。
〔以錐薾物曰刺;閨,宮中小門也。
就閨中刺史取外事,故曰「刺閨」。
刺,七賜翻。
〕敕傳更簽于殿中者,必投簽于階石之上,令鎗然有聲,〔更,工衡翻。
更簽,更籌也。
鎗,楚庚翻。
〕曰:「吾雖眠,亦令驚覺。
」〔覺,古孝翻。
〕 太子即位,大赦。
五月,己卯,尊皇太後曰太皇太後,皇後曰皇太後。
14乙酉,齊以兼尚書左仆射武興王普為尚書令。
15吐谷渾龍涸王莫昌帥部落附于周,以其地為扶州。
〔五代志:同昌郡嘉誠縣,後周置縣,并龍涸郡及扶州總管府。
吐,從暾入聲。
谷,音浴。
帥,讀曰率。
〕 16庚寅,以安成王顼為骠騎大将軍、司徒、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
〔顼,籲玉翻。
骠,匹妙翻。
騎,奇寄翻。
〕丁酉,以中軍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度為司空,以吏部尚書袁樞為左仆射,吳興太守沈欽為右仆射,〔守,式又翻。
〕禦史中丞徐陵為吏部尚書。
陵以梁末以來,選授多濫,乃為書示衆曰:「梁元帝承侯景之兇荒,王太尉接荊州之禍敗,〔王太尉,謂僧辯也。
荊州禍敗,謂江陵陷沒也。
〕故使官方,窮此紛雜。
〔方,法也。
窮,極也。
〕永安之時,〔南史徐陵傳作「永定」。
永定,高祖受禅初元也,當從之。
〕聖朝草創,白銀難得,黃劄易營,〔朝,直遙翻。
易,以豉翻。
〕權以官階,代于錢絹。
緻令員外、常侍,路上比肩,咨議、參軍,市中無數,豈是朝章固應如此!〔朝,直遙翻。
〕今衣冠禮樂,日富年華,〔謂一日富于一日,一年華于一年也。
〕何可猶作舊意〔【退:「意」作「章」。
】〕非理望也!」衆鹹服之。
17己亥,齊立上皇子弘為齊安王,仁固為北平王,仁英為高平王,仁光為淮南王。
18六月,齊遣兼散騎常侍韋道儒來聘。
〔散,悉亶翻。
騎,奇寄翻。
〕 19丙寅,葬文皇帝于永甯陵,廟号世祖。
20秋,七月,戊寅,周築,武功等諸城以置軍士。
〔武功,即漢扶風武功縣周紀:築功、郿、斜谷、武都、留谷、津坑諸城。
〕 21丁酉,立妃王氏為皇後。
〔臨海王立後。
〕 22八月,齊上皇如晉陽。
23周信州蠻冉令賢、向五子王等據巴崃反,〔巴峽,在巴郡巴縣,有明月、廣德等峽,亦謂之三峽。
〕攻陷白帝,常與連結二千餘裡。
周遣開府儀同三司元契、趙剛等等後讨之,終不克。
九月,诏開府儀同三司陸騰督開府儀同三司王亮、司馬裔讨之。
勝軍于湯口,〔水經:江水自朐鐵縣東徑睢巫灘,左則湯溪水注之,謂之湯口。
〕令賢于江南據險要,置十城,遠結涔陽蠻為聲援,〔涔,鉏簪翻。
丁度曰:涔陽渚在郢中。
此蓋荊州蠻也。
又水經: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旱山,東北流,徑成固縣南城北,北至沔陽縣,南入于沔。
水經又曰:涔水出作唐縣西北天門郡界,東南流,注于澧水。
九域志:江陵府公安縣有涔陽鎮。
此涔陽當從九域志。
〕自帥精卒固守水邏城。
〔帥,讀曰率。
邏,郎佐翻。
〕騰召諸将問計,皆欲先取水邏,後攻江南。
騰曰:「令賢内恃水邏金湯之固,外托涔陽輔車之援,資糧充實,器械精新。
以我懸軍,攻其嚴壘,脫一戰不克,更成其氣。
不如頓軍湯口,先取江南,翦其羽毛,然後進軍水邏,此制勝之術也。
」乃還〔【章:十二行本「還」作「遣」;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
】〕王亮帥衆渡江,旬日,拔其八城,捕虜及納降各千計。
遂間募骁勇,〔「間」當作「簡」。
骁,堅堯翻。
〕數道進攻水邏。
蠻帥冉伯犁、冉安西素與令賢有仇,騰說誘,賂以金帛,使為鄉導。
〔帥,讀曰率。
說,式芮翻。
鄉,讀曰向。
〕水邏之旁有石勝城,今賢使其兄子龍真據之。
騰密誘龍真,龍真遂以城降。
水邏衆潰,斬首萬餘級,捕虜萬餘口。
令賢走,追獲,斬之。
騰積骸于水邏城側為京觀。
是後群蠻望之,辄大哭,不敢複叛。
〔觀,古玩翻。
複,扶又翻。
〕 向五子王據石墨城,使其子寶勝據雙城。
〔今歸州巴東縣,北臨大江,有鐵槍頭,長數丈,經數百年不損,目曰「向王槍」,蓋諸向所據處也。
〕水邏既平,騰頻遣谕之,猶不下。
進擊,皆擒之,盡斬諸向酋長,捕虜萬餘口。
〔酋,慈秋翻。
長,知兩翻。
〕 信州舊治白帝,騰徙之于八陳灘北,〔諸葛亮壘石為八陣于魚複平沙之上,今謂之八陣碛。
夔州圖經雲:八陣碛在奉節縣西南七裡。
又雲:在永安宮南一裡。
渚下平碛,上聚細石為之,各高五丈,皆碁布相當。
中間相去九尺,正中開南北巷,悉廣五尺,凡六十四聚。
或為人散亂,及為夏水所沒,水退則依然如故。
又有二十四聚,作兩層,其後每層各十二聚。
陳,讀曰陣。
〕以司馬裔為信州刺史。
小吏部隴西辛昂,〔周既建六官,以六部分屬六官,小吏部屬天官。
〕奉使梁、益,且為騰督軍糧。
〔使,疏吏翻;下同。
為,于僞翻。
〕時臨、信、楚、合等州,民多從亂,〔五代志:巴東郡臨江縣,後周置臨川。
巴郡,梁置楚州。
涪陵郡,西魏置合州、唐改臨州為忠州。
〕昂谕以禍福,赴者如歸。
乃令老弱負糧,壯夫拒戰,鹹樂為用。
〔樂,音洛。
〕使還,會巴州萬榮郡民反,〔五代志:清化郡,梁置巴州,所領永穆縣,舊置萬榮郡。
唐志:永穆縣屬通州,我朝改通州為達州。
〕攻圍郡城,遏絕山路。
昂謂其徒曰:「兇狡猖狡,若待上聞,孤城必陷。
苟利百姓,專之可也。
」遂募通、開二州,〔五代志:通川郡,梁置萬州,西魏曰通川。
所領西流縣,後魏之漢興縣也,西魏置開州;唐省西流縣入盛山縣。
杜佑曰:通州,漢宕渠之地,梁于此置萬州,以州内地萬餘頃,故以為名;西魏改通州,以居四達之地。
〕得三千人。
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直趣賊壘。
〔趣,七喻翻。
〕賊以為爻軍至,望風瓦解,一郡獲全。
周朝嘉之,以為渠州刺史。
〔五代志:宕渠郡,梁置渠州。
朝,直遙翻。
〕 冬,十月,齊以侯莫陳相為太傅,任城王湝為太保,婁叡為大司馬,馮翊王潤為太尉,開府儀同三司韓祖念為司徒。
26十一月,乙亥,周遣使來吊。
〔使,疏吏翻。
〕 27丙戌,周主行視武功等新城;〔行,下孟翻。
〕十二月,庚申,還長安。
28齊河間王孝琬怨執政,〔怨讒殺其兄孝瑜也。
〕為草人而射之。
〔射,而亦翻。
〕和士開、祖珽谮之于上皇曰:「草人以拟聖躬也。
」又,前突厥至并州,孝琬脫兜鍪扺地,〔扺,諸氏翻,側擊也;北齊書作「抵」,丁禮翻。
〕雲:『我豈老妪,須着此物!』此言屬大家也。
〔妪,威遇翻。
着,陟略翻。
屬,之欲翻。
比時已謂天子為「大家」,言比上皇于婦人。
〕又,魏世謠言:『河南種谷河北生,白楊樹上金雞鳴。
』河南、北者,河間也。
孝琬将建金雞大赦耳。
」〔五代志曰:後齊赦日,武庫令設金雞及鼓于阙門外之石,集囚于阙前,撾鼓千聲,釋焉。
爾雅翼曰:海中星占曰:天雞聲動為有赦。
故後魏、北齊赦日,皆設金雞揭于竿。
〕上皇頗惑之。
〕 會孝琬得佛牙,置第内,夜有光。
上皇聞之,使搜之,得填庫擡幡數百,〔填,讀曰鎮。
擡色角翻。
〕上皇以為反具,收訊。
諸姬有陳氏者,無寵,誣孝琬雲:「孝琬常畫陛下像而哭之」,其實世宗像也。
〔孝琬父澄,谥文襄皇帝,廟号世宗。
〕上皇怒,使武衛赫連輔玄倒鞭撾之。
〔倒鞭者,執小頭,以大頭撾之。
〕孝琬呼叔。
上皇曰:「何敢呼我為叔!」孝琬曰:「臣神武皇帝嫡孫,文襄皇帝嫡子,魏孝靜皇帝之甥,何為不得呼叔!」上皇愈怒,折其兩胫而死。
〔折,而設翻。
〕 安德王延宗哭之,淚赤。
〔延宗亦文襄之子,幼為文宣所養,問:「欲作何王﹖」對曰:「欲作沖天王。
」文宣問楊惜。
愔曰:「天下無此郡名,願使安于德。
」乃封安德王。
淚赤者,泣盡而繼之以血也。
魏中興初,分樂陵,置安德郡。
〕又為草草人,鞭而訊之曰:「何故殺我兄﹖」奴告之,上皇覆延宗于地,馬鞭鞭之二百,幾死。
〔幾,居依翻。
〕 29是歲,齊賜侍中、中書監元文遙姓高氏,〔文遙,孝昭帝之後黨也。
〕頃遷尚書左仆射。
魏末以來,縣令多用厮役,〔厮,音斯,今相傳讀從诜入聲。
〕由是士流恥為之。
文遙以為縣令治民之本,〔治,直之翻。
〕遂請革選,〔革,更改也。
〕密擇貴遊子弟,發敕用之;猶恐其披訴,悉召之集神武門,令趙郡王叡宣旨唱名,厚加尉谕而遣之。
齊之士人為縣自此始。
樞,君正之子也。
〔袁君正見一百六十三卷梁武帝太清三年。
〕太子伯宗柔弱,上憂其不能守位,謂顼曰:「吾欲遵太伯之事。
」〔言以天下讓也。
〕顼拜伏泣涕,固辭。
上又謂仲舉、奂等曰:「今三方鼎峙,西海事重,宜須長君。
〔長,知兩翻。
〕朕欲近則晉成,遠隆殷法,〔晉成帝立母弟為嗣,事見九十七卷鹹康八年。
殷法,兄死弟及。
〕卿等宜遵此意。
」孔奂流涕對曰:「陛下禦膳違和,痊複非久。
〔痊,愈也;複,謂複初。
痊,且綠翻。
〕皇太子春秋鼎盛,聖德日跻。
〔毛苌曰:跻,升也。
鄭玄曰:言日進也。
〕安成介弟之尊,足為周旦。
若有廢立之心,臣等愚,誠不敢聞诏。
」上曰:「古之遺直,複見于卿。
」〔複,扶又翻。
〕乃以奂為太子詹事。
臣光曰:夫人臣之事君,宜将順其美,正救其惡。
〔孝經記夫子之言。
〕孔奂在陳,處腹心之重任,〔處,昌呂翻。
〕決塺稷之大計,苟以世祖之言為不誠,則當如窦嬰面辯,袁盎廷争,〔窦嬰事見十六卷漢景帝三年。
袁盎事見十二年。
争,讀曰诤。
〕防微杜漸以絕觊觎之心。
〔,觊,音冀。
觎,音俞。
〕以為誠邪,〔邪,音耶。
〕則當請明下诏書,宣告中外,使世祖有宋宣之美,高宗無楚靈之惡。
〔左傳:宋宣公舍其子與夷而立其弟穆公。
穆公卒,舍其子馮而立與夷。
君子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
」楚康王有疾,其弟圍入問王疾,缢而弒之,遂殺其二子幕及平夏而自立,是為靈王。
〕不然,謂太子嫡嗣,不可動搖,欲保輔而安全之,則當盡忠竭節,〔【章:十二行本「節」下有「以死繼之」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如晉之荀息,趙之肥義。
〔左傳:晉獻公有疾,屬其子奚齊于荀息。
息曰:「臣竭其股肱之力,繼之以死。
」公薨,裡克殺奚齊。
荀息将死之。
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輔之。
」荀息立卓子以葬獻公。
裡克殺卓子,荀息死之。
肥義事見卷四周赧王二十年。
〕柰何于君之存,則逆探其情而求合焉;〔探,吐南翻。
〕厏其既沒,則權臣移國而能救,嗣主失位而不能死!斯乃奸谀之尤者,而世祖謂之遺直,以托六尺之孤,豈不悖哉!〔悖,蒲内翻。
〕 13癸酉,上殂。
〔殂,祚于翻。
〕 上起自艱難,知民疾苦。
性明察儉約,每夜刺閨取外事分判者,前後相續。
〔以錐薾物曰刺;閨,宮中小門也。
就閨中刺史取外事,故曰「刺閨」。
刺,七賜翻。
〕敕傳更簽于殿中者,必投簽于階石之上,令鎗然有聲,〔更,工衡翻。
更簽,更籌也。
鎗,楚庚翻。
〕曰:「吾雖眠,亦令驚覺。
」〔覺,古孝翻。
〕 太子即位,大赦。
五月,己卯,尊皇太後曰太皇太後,皇後曰皇太後。
14乙酉,齊以兼尚書左仆射武興王普為尚書令。
15吐谷渾龍涸王莫昌帥部落附于周,以其地為扶州。
〔五代志:同昌郡嘉誠縣,後周置縣,并龍涸郡及扶州總管府。
吐,從暾入聲。
谷,音浴。
帥,讀曰率。
〕 16庚寅,以安成王顼為骠騎大将軍、司徒、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
〔顼,籲玉翻。
骠,匹妙翻。
騎,奇寄翻。
〕丁酉,以中軍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度為司空,以吏部尚書袁樞為左仆射,吳興太守沈欽為右仆射,〔守,式又翻。
〕禦史中丞徐陵為吏部尚書。
陵以梁末以來,選授多濫,乃為書示衆曰:「梁元帝承侯景之兇荒,王太尉接荊州之禍敗,〔王太尉,謂僧辯也。
荊州禍敗,謂江陵陷沒也。
〕故使官方,窮此紛雜。
〔方,法也。
窮,極也。
〕永安之時,〔南史徐陵傳作「永定」。
永定,高祖受禅初元也,當從之。
〕聖朝草創,白銀難得,黃劄易營,〔朝,直遙翻。
易,以豉翻。
〕權以官階,代于錢絹。
緻令員外、常侍,路上比肩,咨議、參軍,市中無數,豈是朝章固應如此!〔朝,直遙翻。
〕今衣冠禮樂,日富年華,〔謂一日富于一日,一年華于一年也。
〕何可猶作舊意〔【退:「意」作「章」。
】〕非理望也!」衆鹹服之。
17己亥,齊立上皇子弘為齊安王,仁固為北平王,仁英為高平王,仁光為淮南王。
18六月,齊遣兼散騎常侍韋道儒來聘。
〔散,悉亶翻。
騎,奇寄翻。
〕 19丙寅,葬文皇帝于永甯陵,廟号世祖。
20秋,七月,戊寅,周築,武功等諸城以置軍士。
〔武功,即漢扶風武功縣周紀:築功、郿、斜谷、武都、留谷、津坑諸城。
〕 21丁酉,立妃王氏為皇後。
〔臨海王立後。
〕 22八月,齊上皇如晉陽。
23周信州蠻冉令賢、向五子王等據巴崃反,〔巴峽,在巴郡巴縣,有明月、廣德等峽,亦謂之三峽。
〕攻陷白帝,常與連結二千餘裡。
周遣開府儀同三司元契、趙剛等等後讨之,終不克。
九月,诏開府儀同三司陸騰督開府儀同三司王亮、司馬裔讨之。
勝軍于湯口,〔水經:江水自朐鐵縣東徑睢巫灘,左則湯溪水注之,謂之湯口。
〕令賢于江南據險要,置十城,遠結涔陽蠻為聲援,〔涔,鉏簪翻。
丁度曰:涔陽渚在郢中。
此蓋荊州蠻也。
又水經: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旱山,東北流,徑成固縣南城北,北至沔陽縣,南入于沔。
水經又曰:涔水出作唐縣西北天門郡界,東南流,注于澧水。
九域志:江陵府公安縣有涔陽鎮。
此涔陽當從九域志。
〕自帥精卒固守水邏城。
〔帥,讀曰率。
邏,郎佐翻。
〕騰召諸将問計,皆欲先取水邏,後攻江南。
騰曰:「令賢内恃水邏金湯之固,外托涔陽輔車之援,資糧充實,器械精新。
以我懸軍,攻其嚴壘,脫一戰不克,更成其氣。
不如頓軍湯口,先取江南,翦其羽毛,然後進軍水邏,此制勝之術也。
」乃還〔【章:十二行本「還」作「遣」;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
】〕王亮帥衆渡江,旬日,拔其八城,捕虜及納降各千計。
遂間募骁勇,〔「間」當作「簡」。
骁,堅堯翻。
〕數道進攻水邏。
蠻帥冉伯犁、冉安西素與令賢有仇,騰說誘,賂以金帛,使為鄉導。
〔帥,讀曰率。
說,式芮翻。
鄉,讀曰向。
〕水邏之旁有石勝城,今賢使其兄子龍真據之。
騰密誘龍真,龍真遂以城降。
水邏衆潰,斬首萬餘級,捕虜萬餘口。
令賢走,追獲,斬之。
騰積骸于水邏城側為京觀。
是後群蠻望之,辄大哭,不敢複叛。
〔觀,古玩翻。
複,扶又翻。
〕 向五子王據石墨城,使其子寶勝據雙城。
〔今歸州巴東縣,北臨大江,有鐵槍頭,長數丈,經數百年不損,目曰「向王槍」,蓋諸向所據處也。
〕水邏既平,騰頻遣谕之,猶不下。
進擊,皆擒之,盡斬諸向酋長,捕虜萬餘口。
〔酋,慈秋翻。
長,知兩翻。
〕 信州舊治白帝,騰徙之于八陳灘北,〔諸葛亮壘石為八陣于魚複平沙之上,今謂之八陣碛。
夔州圖經雲:八陣碛在奉節縣西南七裡。
又雲:在永安宮南一裡。
渚下平碛,上聚細石為之,各高五丈,皆碁布相當。
中間相去九尺,正中開南北巷,悉廣五尺,凡六十四聚。
或為人散亂,及為夏水所沒,水退則依然如故。
又有二十四聚,作兩層,其後每層各十二聚。
陳,讀曰陣。
〕以司馬裔為信州刺史。
小吏部隴西辛昂,〔周既建六官,以六部分屬六官,小吏部屬天官。
〕奉使梁、益,且為騰督軍糧。
〔使,疏吏翻;下同。
為,于僞翻。
〕時臨、信、楚、合等州,民多從亂,〔五代志:巴東郡臨江縣,後周置臨川。
巴郡,梁置楚州。
涪陵郡,西魏置合州、唐改臨州為忠州。
〕昂谕以禍福,赴者如歸。
乃令老弱負糧,壯夫拒戰,鹹樂為用。
〔樂,音洛。
〕使還,會巴州萬榮郡民反,〔五代志:清化郡,梁置巴州,所領永穆縣,舊置萬榮郡。
唐志:永穆縣屬通州,我朝改通州為達州。
〕攻圍郡城,遏絕山路。
昂謂其徒曰:「兇狡猖狡,若待上聞,孤城必陷。
苟利百姓,專之可也。
」遂募通、開二州,〔五代志:通川郡,梁置萬州,西魏曰通川。
所領西流縣,後魏之漢興縣也,西魏置開州;唐省西流縣入盛山縣。
杜佑曰:通州,漢宕渠之地,梁于此置萬州,以州内地萬餘頃,故以為名;西魏改通州,以居四達之地。
〕得三千人。
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直趣賊壘。
〔趣,七喻翻。
〕賊以為爻軍至,望風瓦解,一郡獲全。
周朝嘉之,以為渠州刺史。
〔五代志:宕渠郡,梁置渠州。
朝,直遙翻。
〕 冬,十月,齊以侯莫陳相為太傅,任城王湝為太保,婁叡為大司馬,馮翊王潤為太尉,開府儀同三司韓祖念為司徒。
26十一月,乙亥,周遣使來吊。
〔使,疏吏翻。
〕 27丙戌,周主行視武功等新城;〔行,下孟翻。
〕十二月,庚申,還長安。
28齊河間王孝琬怨執政,〔怨讒殺其兄孝瑜也。
〕為草人而射之。
〔射,而亦翻。
〕和士開、祖珽谮之于上皇曰:「草人以拟聖躬也。
」又,前突厥至并州,孝琬脫兜鍪扺地,〔扺,諸氏翻,側擊也;北齊書作「抵」,丁禮翻。
〕雲:『我豈老妪,須着此物!』此言屬大家也。
〔妪,威遇翻。
着,陟略翻。
屬,之欲翻。
比時已謂天子為「大家」,言比上皇于婦人。
〕又,魏世謠言:『河南種谷河北生,白楊樹上金雞鳴。
』河南、北者,河間也。
孝琬将建金雞大赦耳。
」〔五代志曰:後齊赦日,武庫令設金雞及鼓于阙門外之石,集囚于阙前,撾鼓千聲,釋焉。
爾雅翼曰:海中星占曰:天雞聲動為有赦。
故後魏、北齊赦日,皆設金雞揭于竿。
〕上皇頗惑之。
〕 會孝琬得佛牙,置第内,夜有光。
上皇聞之,使搜之,得填庫擡幡數百,〔填,讀曰鎮。
擡色角翻。
〕上皇以為反具,收訊。
諸姬有陳氏者,無寵,誣孝琬雲:「孝琬常畫陛下像而哭之」,其實世宗像也。
〔孝琬父澄,谥文襄皇帝,廟号世宗。
〕上皇怒,使武衛赫連輔玄倒鞭撾之。
〔倒鞭者,執小頭,以大頭撾之。
〕孝琬呼叔。
上皇曰:「何敢呼我為叔!」孝琬曰:「臣神武皇帝嫡孫,文襄皇帝嫡子,魏孝靜皇帝之甥,何為不得呼叔!」上皇愈怒,折其兩胫而死。
〔折,而設翻。
〕 安德王延宗哭之,淚赤。
〔延宗亦文襄之子,幼為文宣所養,問:「欲作何王﹖」對曰:「欲作沖天王。
」文宣問楊惜。
愔曰:「天下無此郡名,願使安于德。
」乃封安德王。
淚赤者,泣盡而繼之以血也。
魏中興初,分樂陵,置安德郡。
〕又為草草人,鞭而訊之曰:「何故殺我兄﹖」奴告之,上皇覆延宗于地,馬鞭鞭之二百,幾死。
〔幾,居依翻。
〕 29是歲,齊賜侍中、中書監元文遙姓高氏,〔文遙,孝昭帝之後黨也。
〕頃遷尚書左仆射。
魏末以來,縣令多用厮役,〔厮,音斯,今相傳讀從诜入聲。
〕由是士流恥為之。
文遙以為縣令治民之本,〔治,直之翻。
〕遂請革選,〔革,更改也。
〕密擇貴遊子弟,發敕用之;猶恐其披訴,悉召之集神武門,令趙郡王叡宣旨唱名,厚加尉谕而遣之。
齊之士人為縣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