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六

關燈
徽栅,俘數百人。

    收其家,得其琵琶及鷹,遣使送之曰:「昨至弟處得此,今以相還。

    」〔使,疏吏翻;下同。

    〕嗣徽大懼。

    丙辰,陳霸先對冶城立航,〔航,戶剛翻,連舟為橋也。

    〕悉渡衆軍,攻其水南二栅。

    〔即倉門、水南二栅。

    〕柳達摩等渡淮置陳,〔陳,讀曰陣。

    〕霸先督兵疾戰,縱火燒栅,齊兵大敗,争舟相擠,〔擠,箋西翻,又子細翻。

    〕溺水者以千數,呼聲震天地,〔溺,奴狄翻。

    呼,火故翻。

    〕盡收其船艦。

    是日,嗣徽與任約引齊兵水步萬餘人還據石頭,霸先遣兵詣江甯,據要險。

    嗣徽等水步不敢進,頓江甯浦口,霸先遣侯安都将水軍襲破之,嗣徽等單舸脫走,〔舸,古我翻。

    〕盡收其軍資器械。

     己未,霸先四面攻石頭,城中無水,升水直絹一匹。

    庚申,達摩遣使請和于霸先,且求質子。

    〔請和而求質子者,恐還以無功得罪,欲以質子藉手。

    質,音緻。

    〕時建康虛弱,糧運不繼,朝臣皆欲與齊和,〔朝,直遙翻。

    〕請以霸先從子昙朗為質。

    〔昙朗時留鎮京口。

    從,才用翻。

    昙,苦含翻。

    〕霸先曰:「今在位諸賢欲息肩于齊,〔左傳:鄭成公疾,子驷請息肩于晉。

    杜預注曰:以負擔谕。

    〕若違衆議,謂孤愛昙朗,不恤國家,今決遣昙朗,棄之寇庭。

    齊人無信,謂我微弱,必當背盟。

    〔背,蒲妹翻。

    〕齊寇若來,諸君須為孤力鬬也!」〔霸先知齊人恥于無功,必增兵複至,故先以此谕衆,責其效死。

    為,于僞翻。

    〕乃與昙朗及永嘉王莊、丹楊尹王沖之子為質,〔「與」,當作「以」,則文意明順。

    【章:乙十一行本正作「以」;退齋校同。

    】〕與齊人盟于城外,〔城外者,石頭城外。

    〕将士恣其南北。

    〔徐嗣徽等南人恣其南,柳達摩等北人恣其北。

    恣其南北,言唯意所适也。

    〕辛酉,霸先陳兵石頭南門,送齊人歸北,徐嗣徽、任約皆奔齊。

    收齊馬仗船米,不可勝計。

    〔勝,音升。

    〕齊主誅柳達摩。

    壬戌,齊和州長史烏丸遠南州奔還曆陽。

    〔劉昫曰:齊、梁通和,置和州于曆陽郡。

    烏丸蓋出于東胡烏丸之種,因以為姓。

    〕 江甯令陳嗣、黃門侍郎曹朗據姑孰反,霸先命侯安都等讨平之。

    霸先恐陳昙朗亡竄,自帥步騎至京口迎之。

    〔帥,讀曰率。

    〕 35交州刺史劉元偃帥其屬數千人歸王琳。

     36魏以侍中李遠為尚書左仆射。

     37魏益州刺史宇文貴使谯淹從子子嗣誘說淹,以為大将軍,〔從,才用翻。

    說,式芮翻。

    〕淹不從,斬子嗣。

    貴怒,攻之,淹自東遂甯徙屯墊江。

    〔晉于德陽縣界東南置遂甯郡。

    五代志:遂甯郡方義縣,梁曰小溪,置東遂甯郡。

    墊江縣,漢屬巴郡,梁為楚州治所,隋為渝州。

    墊,音疊。

    〕 38初,晉安民陳羽,〔吳立東安縣,晉武帝更名晉安。

    太康三年,分建安立晉安郡。

    五代志:建安郡南安縣舊曰晉安。

    今之泉州即其地。

    〕世為閩中豪姓,其子寶應多權詐,郡中畏服。

    侯景之亂,晉安太守賓化侯雲以郡讓羽,羽老,但治郡事,今寶應典兵。

    時東境荒馑,而晉安獨豐衍,寶應數自海道出,寇抄臨安、永嘉、會稽,〔沈約志:吳分餘杭為臨水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臨安。

    五代志無臨安郡及臨安縣,但有餘杭郡耳。

    數,所角翻。

    抄,楚交翻。

    會,工外翻。

    〕或載米粟與之貿易,由是能緻富強。

    侯景平,世祖因以羽為晉安太守。

    及陳霸先輔政,羽求傳位于寶應,霸先許之。

    〔為後陳寶應亂閩中張本。

    〕 39是歲,魏宇文泰諷淮安王育上表請如古制降爵為公,于是宗室諸王皆降為公。

     40突厥木杆可汗擊柔然鄧叔子,滅之,〔厥,九勿翻。

    杆,公旦翻。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叔子收其餘燼奔魏。

    木杆西破嚈哒,〔嚈,益涉翻。

    哒,當割翻,又宅軋翻。

    〕東走契丹,北并契骨,〔契骨,即唐之結骨。

    唐書曰:黠戛斯,古堅昆國,或曰居勿,或曰結骨。

    蓋堅昆語訛為結骨,稍号纥骨,亦曰纥扢斯。

    契丹,欺訖翻,又音吃。

    契骨,苦結翻。

    〕威服塞外諸國。

    其地東自遼海,西至西海,長萬裡,〔長,直亮翻。

    〕南自沙漠以北五六千裡皆屬焉。

    木杆恃其強,請盡誅鄧叔子等于魏,使者相繼于道;太師泰收叔子以下三千餘人付其使者,盡殺之于青門外。

    〔長安城東出南頭第一門曰霸城門,民見門色青,名曰青城門,或曰青門。

    秦東陵侯召平種瓜于青門外,即其地。

    使,疏吏翻。

    〕 41初,魏太師泰以漢、魏官繁,命蘇綽及尚書令盧辯依周禮更定六官。

    〔更,工衡翻。

    〕 太平元年〔(丙子、五五六)是年九月方改元太平。

    〕 1春,正月,丁醜,魏初建六官,以宇文泰為太師、大冢宰,柱國李弼為太傅、大司徒,趙貴為太保、大宗伯,〔宗伯以上,以三公兼六卿之職。

    北史盧辯傳:置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是曰三孤。

    〕獨孤信為大司馬,于謹為大司寇,侯莫陳崇為大司空。

    自餘百官,皆仿周禮。

     2戊寅,大赦,其與任約、徐嗣徽同謀者,一無所問。

    癸未,陳霸先使從事中郎江旰說徐嗣徽使南歸,〔說,式芮翻;下因說同。

    〕嗣徽執旰送齊。

     3陳蒨、周文育合軍攻杜龛于吳興。

    龛勇而無謀,嗜酒常醉,其将杜泰陰與蒨等通。

    龛與蒨等戰敗,泰因說龛使降,〔将,即亮翻。

    說,輸芮翻。

    降,戶江翻。

    〕龛然之。

    其妻王氏曰:〔王氏,僧辯女也。

    〕「霸先雠隙如此,何可求和!」因出私财賞募,複擊蒨等,大破之。

    〔複,扶又翻。

    〕既而杜泰降于蒨,龛尚醉未覺,〔覺,古效翻,又如字。

    〕蒨遣人負出,于項王寺前斬之。

    〔項羽起吳下,故後人為立寺于吳興。

    考異曰:梁書:「太平元年,正月癸未,杜龛降,诏賜死。

    」陳書:「紹泰元年,十二月,杜龛以城降;明年,正月癸未,誅杜龛于吳興,龛從弟北叟、司馬沈敦并賜死」。

    典略:「魏恭帝二年,十二月,蒨命劉澄等攻龛,大敗之,龛乃降;明年,正月丁亥,周鐵虎送杜龛祠項王神,使力士拉龛于坐,從弟北叟、司馬沈孝敦并賜死。

    」今從南史。

    〕王僧智與其弟豫章太守僧愔俱奔齊。

    〔愔,于今翻。

    考異曰:梁書、南史王僧辯傳:「僧辯既亡,僧智得就任約。

    約敗走,僧智肥不能行,又遇害。

    僧智弟僧愔位谯州刺史,征蕭勃,及聞兄死,引軍還。

    時吳州刺史羊亮隸在僧愔下,與僧愔不平,密召侯瑱見禽。

    僧愔以名義責瑱,瑱乃委罪于将羊鲲,斬之,僧愔複得奔齊。

    」陳書、南史侯瑱傳則雲:「僧辯使其弟僧愔與瑱共讨蕭勃,及陳武帝誅僧辯,僧愔陰欲圖瑱及奪其軍,瑱知之,盡收僧愔徒黨,僧愔奔齊。

    」典略:「魏恭帝三年,正月初,僧愔與瑱共讨曲江侯勃,至是,吳州刺史羊亮說僧愔襲瑱,而翻以告瑱,瑱攻之,僧愔奔齊。

    」凡此諸說,莫知孰是。

    今約其梗概言之。

     東揚州刺史張彪素為王僧辯所厚,不附霸先,二月,庚戌,陳蒨、周文育輕兵襲會稽,彪兵敗,走入若邪山中,〔簡文帝大寶元年,張彪起兵于若邪山。

    邪,音耶。

    〕蒨遣其将吳興章昭達追斬之。

    〔将,即亮翻;下同。

    〕東陽太守留異饋蒨糧食,霸先以異為缙州刺史。

    〔因缙雲山而置缙州。

    五代志:處州栝蒼縣有缙雲山。

    缙,音晉。

    〕 江州刺史侯瑱本事王僧辯,亦擁兵據豫章及江州,不附霸先。

    霸先以周文育為南豫州刺史,使将兵擊湓城,庚申,又遣侯安都、周鐵虎将舟師立栅于梁山,以備江州。

     4癸亥,徐嗣徽、任約襲采石,執戍主明州刺史張懷鈞送于齊。

    〔五代志:日南郡交谷縣,梁置明州。

    張懷鈞蓋帶刺史而戍采石也。

    〕 5後梁主擊侯平于公安,平與長沙王韶引兵還長沙。

    王琳遣平鎮巴州。

     6三月,壬午,诏雜用古今錢。

     7戊戌,齊遣儀同三司蕭軌、庫狄伏連、堯難宗、東方老等與任約、徐嗣徽合兵十萬入寇,出栅口,〔栅口,栅江口也,在今和州曆陽縣西南百五十裡,與無為軍分界,即古之濡須口。

    宋白曰:廬州東南至栅口,今謂之新婦口,三百八十四裡,對縣即舊南陵縣地,對岸為繁昌縣。

    〕向梁山。

    陳霸先帳内蕩主黃叢逆擊,破之,〔蕩主,主勇士以突蕩敵人。

    〕齊師退保蕪湖。

    霸先遣定州刺史沈泰等就侯安都,共據梁山以禦之。

    周文育攻湓城,未克,召之還。

    夏,四月,丁巳,霸先如梁山巡撫諸軍。

     8乙醜,齊儀同三司婁叡讨魯陽蠻,破之。

     9侯安都輕兵襲齊行台司馬于曆陽,〔考異曰:梁書雲:「壬午,安都襲恭。

    」按長曆,是月乙巳朔,無壬午。

    〕大破之,俘獲萬計。

     10魏太師泰尚孝武妹馮翊公主,生略陽公覺;姚夫人生甯都公毓。

    毓于諸子最長,〔五代志:西城郡安康縣,舊曰甯都。

    毓,餘六翻。

    長,知兩翻;下同。

    〕娶大司馬獨孤信女。

    泰将立嗣,謂公卿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馬有疑,如何﹖」衆默然,未有言者。

    尚書左仆射李遠曰:「夫立子以嫡不以長,〔春秋公羊傳之言。

    〕略陽公為世子,公何所疑!若以信為嫌,請先斬之。

    」遂拔刀而起。

    泰亦起,曰:「何至于是!」信又自陳解,遠乃止。

    于是群公并從遠議。

    遠出外,拜謝信曰:「臨大事不得不爾!」信亦謝遠曰:「今日賴公決此大議。

    」遂立覺為世子。

     太師泰北巡 12五月,齊人召建安公淵明,詐許退師,〔考異曰:典略雲:「五月,齊主在東山飲酒,投杯赫怒,召魏收于前,立為制書,欲自将西讨長安,令上黨王渙将兵伐梁,于是渙南侵。

    」按梁、陳、北齊帝紀及渙傳皆無是事,今去之。

    〕陳霸先具舟送之。

    癸未,淵明疽發背卒。

    甲申,齊兵發蕪湖,庚寅,入丹楊縣,〔此丹楊縣乃漢古縣,非今鎮江府之丹楊縣也。

    據沈約志,晉武帝太康三年,分丹楊縣立于湖縣。

    于湖,今太平州也。

    丹楊縣地當在太平州東北。

    〕丙申,至秣棱故治。

    〔沈約曰:秣陵本治去京邑六十裡,今故治村是也。

    晉安帝義熙九年移治京邑,在鬬場。

    鬬場,猶今言教場。

    晉成帝鹹和中,诏内外諸軍戲于南郊之場,因名戲場,因名戲場,亦曰鬬場。

    〕陳霸先遣周文育屯方山,〔丹楊,秦始皇鑿方山,其斷處為渎,則今淮水。

    〕徐度頓馬牧,〔馬牧,牧馬之地。

    〕杜棱頓大航南以禦之。

     13齊漢陽敬懷王洽卒。

    〔洽,齊主之弟。

    〕 14辛醜,齊人跨淮立橋栅渡兵,夜至方山,徐嗣徽等列艦于青墩,至于七矶,以斷周文育歸路。

    〔艦,戶黯翻;下同。

    墩,音敦。

    斷,音短。

    〕文育鼓噪而發,嗣徽等不能制;至旦,反攻嗣徽。

    嗣徽骁将鮑砰獨以小艦殿軍,〔骁,堅堯翻。

    将,即亮翻;下同。

    砰,普耕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