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四

關燈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谏議大夫充集賢殿修撰提舉西京嵩 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内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六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 後學天台胡三省音注 梁紀二十〔起重光協洽(辛未),盡玄黓涒灘(壬申),凡二年。

    〕 太宗簡文皇帝下 太寶二年〔(辛未、五五一)〕 1春,正月,新吳餘孝頃舉兵拒侯景,〔漢靈帝中平中,立新吳縣,屬豫章郡,隋省新吳入建昌縣。

    〕景遣于慶攻之,不克。

     2庚戌,湘東王繹遣護軍将軍尹悅、安東将軍杜幼安、巴州刺史王珣将兵二萬自江夏趣武昌,〔江夏,今鄂州。

    武昌,今壽昌軍。

    将,即亮翻。

    夏,戶雅翻。

    趣,七喻翻。

    考異曰:典略在去年十一月。

    今從太清紀。

    〕受徐文盛節度。

     3楊幹運攻拔劍閣,楊法昌【章:乙十一行本「昌」作「鳘□」,按本卷三葉作「琛」。

    】退保石門,〔去年,武陵王紀遣楊幹運讨楊法琛。

    祝穆曰:大劍山在今劍門關之劍門縣,大劍山西北三十裡有小劍山。

    輿地廣記曰:山有小石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即秦所通石牛道也。

    又魏收志:武都郡治石門縣,隋為将利縣。

    魏志:東益州武興郡有石門縣。

    仇池郡有西石門縣。

    輿地紀勝:龍州江油縣東百裡有石門戍。

    杜佑曰:龍州治江油縣,有石門山,與氐分界。

    蓋蜀多山險,地之以石門名者多矣。

    唐志,利州景谷縣西有石門關,此蓋楊法昌退保之地。

    〕幹運據南陰平。

    〔晉永嘉流寓,置南陰平于鼦竹之苌楊。

    楊幹運既拔劍閣,無緣棄險退據鼦竹。

    五代志,南梁州有陰平縣,宋之北陰平郡也。

    九域志,劍州東北五十五裡有劍門縣,西北百六十裡有陰平縣。

    幹運所據,其此陰平欤﹖若漢志之陰平道,則今之文州是也。

    又在西北,故以此為南陰平。

    〕 4辛亥,齊主祀圜丘。

     5張彪遣其将趙棱圍錢塘,孫鳳圍富春,侯景遣儀同三司田遷、趙伯超救之,棱、鳳敗走。

    〔考異曰:典略:去年十一月,「彪自圍錢塘,與趙伯超戰敗于臨平,死者八萬餘人,走還剡。

    伯超兄子棱在彪軍中,謀殺彪,為請與彪盟,引小刀披心出血自歃。

    彪信之,亦取刀刺血報之,刀适至心,棱以手按之,刀斜入灴深,彪頓絕。

    棱謂已死,出外告彪諸将雲:『彪已死,當共求富貴。

    』彪左右韓武入視之,彪已蘇,細聲謂曰:『我尚活,可與手。

    』武遂誅棱。

    彪複奉表于湘東王繹。

    」今從太清紀。

    〕棱,伯超之兄子也。

     6癸亥,齊主耕藉田。

    乙醜,享太廟。

     7魏楊忠圍汝南,李素戰死。

    〔李素納邵陵王綸見上卷上年。

    〕二月,乙亥,城陷,執邵陵攜王綸,殺之,〔考異曰:太清紀雲:「宇文泰遣忠襲綸,詐稱來相禮接,綸白服與相見,執而害之。

    」今從梁書、南史。

    〕投屍江岸;嶽陽王詧取而葬之。

     8或告齊太尉彭樂謀反;壬辰,樂坐誅。

     9齊遣散騎常侍曹文皎使于江陵,〔散,悉亶翻。

    騎,奇寄翻。

    使,疏吏翻。

    考異曰:典略在正月,丙午朔。

    今從太清紀。

    〕湘東王繹使兼散騎常侍王子敏報之。

     10侯景以王克為太師,宋子仙為太保,元羅為太傅,郭元建為太尉,張化仁為司徒,〔或曰:張化仁即支化仁。

    【章:乙十一行本正作「支」;退齋校同。

    按胡刻本卷八葉作「支」。

    】〕任約為司空,王偉為尚書左仆射,索超世為謀主,于子悅、彭隽主擊斷,〔斷,丁亂翻。

    〕陳慶、呂季略、盧晖略、丁和等為爪牙。

    梁人為景用者,則故将軍趙伯超,前制局監周石珍,内監嚴亶,〔内監,領内器仗。

    〕邵陵王記室伏知命。

    自餘王克、元羅及侍中殷中害、太常周弘正等,景從人望,加以尊位,非腹心之任也。

     11北兖州刺史蕭邕謀降魏,侯景殺之。

     12楊幹運進據平興,平興者,楊法琛所治也。

    法琛退保魚石洞,幹運焚平興而歸。

    〔五代志:義城郡景谷縣,舊曰白水,置平興郡。

    唐志:武德四年,以州之景谷及龍州之方維置沙州,貞觀元年,州廢,省方維為鎮,以景谷還屬利州。

    西有石門關,西北有白埧、魚老二鎮城。

    九域志:文州曲水縣有方維鎮。

    劉昫曰:利州景谷縣,漢白水縣地,宋置平興縣,隋為景谷縣。

    〕 13李遷仕收衆還擊南康,〔去年李遷仕敗走,保甯都。

    〕陳霸先遣其将杜僧明等拒之,〔将,即亮翻。

    〕生擒遷仕,斬之。

    〔考異曰:太清紀在四月,雲「遷仕追霸先于雩都縣,連營相持百餘日。

    是月,廣州刺史蕭勃遣歐陽隗水步萬餘人來援,隗與戰,大破之,斬遷仕首,餘黨悉降。

    霸先引軍前進。

    」今從陳書。

    〕湘東王繹使霸先進兵取江州,以為江州刺史。

     14三月,丙午,齊襄城王淯卒。

     15庚戌,魏文帝殂,〔年四十五。

    〕太子欽立。

    〔欽,文帝之長子也,母乙弗後。

    〕 16乙卯,徐文盛等克武昌,進軍蘆洲。

    〔蘆洲在武昌西。

    昔伍胥去楚出關,于江上求渡,漁父歌曰:「灼灼兮已私,與子期蘆之漪。

    」子胥既渡,解劍與之,辭不受,漁父遂覆舟而死,即其處。

    水經注:漢邾縣故城,南對蘆洲。

    蘇轼曰:武昌縣劉郎洑正與蘆洲相對,伍子胥奔吳所從渡江也;亦曰伍洲。

    〕 17己未,齊以湘東王繹為梁相國,建梁台,總百揆,承制。

     18齊司空司馬子如自求封王,齊主怒,庚子,免子如官。

     19任約告急,侯景自帥衆西上,攜太子大器從軍以為實,〔帥,讀曰率。

    上,時掌翻。

    質,音緻。

    〕留王偉居守。

    〔守,手又翻。

    〕閏月,景發建康,〔考異曰:梁帝紀,「三月,丁未,景發京師。

    」典略雲「閏三月,丁未。

    」按乙卯,徐文盛克武昌,不容丁未景已發建康。

    閏三月甲戌朔,無丁未,蓋字誤也。

    〕自石頭至新林,舳舻相接。

    〔舳,音逐。

    舻,音盧。

    〕約分兵襲破定州刺史田龍祖于齊安。

    〔上卷作「田祖龍」,此作「田龍祖」,必有一誤。

    五代志:黃州黃岡縣,齊曰南安,置齊安郡。

    九域志:黃岡縣有齊安鎮。

    〕壬寅,景軍至西陽,與徐文盛夾江築壘。

    癸卯,文盛擊破之,射其右丞庫狄式和,墜水死,〔射,而亦翻。

    〕景遁走還營。

     20夏,四月,甲辰,魏葬文帝于永陵。

     21郢州刺史蕭方諸,年十五,以行事鮑泉和弱,常每易之,〔易,以豉翻。

    〕或使伏床,騎背為馬;恃徐文盛軍在近,不複設備,日以蒱酒為樂。

    〔複,扶又翻。

    蒱酒,摴蒱飲酒也。

    樂,音洛。

    〕侯景聞江夏空虛,〔夏,戶雅翻。

    〕乙巳,使宋子仙、任約帥精騎四百,由淮内襲郢州。

    〔自西陽至江夏自五十餘裡,景使宋子仙等蓋由蘆洲上流渡兵以襲之。

    帥,讀曰率。

    騎,奇寄翻;下同。

    〕丙午,大風疾雨,天色晦冥,有登陴望見賊者,告昄曰:「虜騎至矣!」泉曰:「徐文盛大軍在下,賊何由得至!當是王珣軍人還耳。

    」既而走告者稍衆,始命閉門,子仙等已入城。

    方諸方踞泉腹,以五色彩辮其遷;〔辮,補典翻,交結也。

    〕見子仙至,方諸迎拜,泉匿于床下;子仙俯窺見泉素遷間彩,〔間,古苋翻。

    〕驚愕,遂擒之,及司馬虞豫,送于景所。

    景因便風,中江舉帆,遂越文盛等軍,丁未,入江夏。

    文盛衆懼而潰,與長沙王韶等逃歸江陵。

    〔上甲侯韶,去年繹封為長沙王。

    〕王珣、杜幼安以家在江夏,遂降于景。

    〔降,戶江翻。

    〕 湘東王繹以王僧辯為大都督,帥巴州刺史丹楊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龛、宜州刺史王琳、郴州刺史裴之橫東擊景,〔五代志:巴陵郡,梁置巴州。

    夷陵郡,梁置宜州。

    桂陽郡,梁置郴州。

    龛,苦含翻。

    郴,醜林翻。

    〕徐文盛以下并受節度。

    戊申,僧辯等軍至巴陵,〔自江陵至巴陵四百一十裡;自巴陵至江夏三百五十裡。

    〕聞郢州已陷,因留戍之。

    繹遺僧辯書曰:「賊既乘勝,必将西下,〔遺,于季翻。

    自江夏指江陵,當作「西上」。

    〕不勞遠擊;但守巴丘,〔巴丘,即巴陵,有巴丘山。

    〕以逸待勞,無慮不克。

    」又謂将佐曰:「賊若水步兩道,直指江陵,此上策也。

    據夏首,積兵糧,中策也。

    悉力攻巴陵,下策也。

    巴陵城小而固。

    僧辯足可委任。

    景攻城不拔,野無所掠,暑疫時起,食盡兵疲,破之必矣。

    」〔湘東安能料敵如此,當時作史者為之辭耳。

    将,即亮翻。

    夏,戶雅翻。

    〕乃命羅州刺史徐嗣徽自嶽陽,武州刺史杜崱自武陵引兵會僧辯。

    〔五代志:湘陰縣,梁置羅州及嶽陽郡。

    湘陰,隋屬巴陵郡。

    又梁置武州于武陵郡。

    崱,士力翻。

    〕 景使丁和将兵五千守夏首,宋子仙将兵一萬為前驅,趣巴陵,〔趣,七喻翻。

    〕分遣任約直指江陵,景帥大兵水步繼進。

    于是緣江戍邏,望風請服,景拓邏至于隐矶。

    〔拓,斥開也。

    邏,遮也,巡也。

    拓開巡邏以張兵勢。

    邏,魯可翻,又魯佐翻。

    水經:江水自公安而東,過下隽縣北,又東徑彭城矶北。

    彭城矶北對隐矶,二矶之間,大江之中也。

    〕僧辯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無人。

    壬戌,景衆濟江,〔自隐矶濟江。

    考異曰:梁帝紀作「甲子」。

    今從太清紀。

    〕遣輕騎至城下,問:「城内為誰﹖」答曰:「王領軍。

    」騎曰:「何不早降﹖」〔降,戶江翻。

    〕僧辯曰:「大軍但向荊州,此城自當非礙。

    」〔言兵若向荊州,此城當非遮礙。

    〕騎去。

    頃之,執王珣等至城下,使說其弟琳。

    琳曰:「兄受命讨賊,不能死難,〔說,式芮翻。

    難,乃旦翻。

    〕曾不内慚,翻欲賜誘!」取弓射之,珣慚而退。

    〔誘,音酉。

    射,而亦翻。

    〕景肉薄百道攻城,〔薄,伯各翻。

    〕城中鼓噪,矢石雨下,景士卒死者甚衆,乃退。

    僧辯遣輕兵出戰,凡十餘返,皆捷。

    景被甲在城下督戰,〔被,皮義翻。

    〕僧辯着绶、乘輿、奏鼓吹巡城,〔着,陟略翻。

    绶,音受。

    吹,昌瑞翻。

    〕景望之,服其膽勇。

     嶽陽王詧聞侯景克郢州,遣蔡大寶将兵一萬進據武甯,〔五代志:竟陵郡樂鄉縣,舊置武甯郡。

    劉昫曰:樂鄉,漢鄀縣也,其地當在今郢州長壽縣西北。

    宋白曰:桓玄立武甯郡于故編縣城,其屬有長林縣,與郡俱立,分編縣所置也。

    〕遣使至江陵,詐稱赴援。

    〔使,疏吏翻。

    〕衆議欲答以侯景已破,令其退軍。

    湘東王繹曰:「今語以退軍,〔語,牛倨翻。

    〕是趣之令進也。

    」〔趣,讀曰促。

    〕乃使謂大寶曰:「嶽陽累啟連和,不相侵犯,卿那忽據武甯﹖今當遣天門太守胡僧佑精甲二萬、鐵馬五千頓湕水,待時進軍。

    」詧聞之,召其軍還。

    〔湕,居偃翻。

    還,從宣翻,又如字。

    〕僧佑,南陽人也。

     22五月,魏隴西襄公李虎卒。

     23侯景晝夜攻巴陵,不克,軍中食盡,疾疫死傷太半。

    湘東王繹遣晉州刺史蕭惠正将兵援巴陵,惠正辭不堪,舉胡僧佑自代。

    僧佑時坐謀議午旨系獄,〔據梁書胡僧佑傳:時西沮蠻反,使僧佑讨之,令盡誅其渠帥,僧佑谏,忤旨下獄。

    忤,五故翻。

    〕繹即出之,拜武猛将軍,令赴援,戒之曰:「賊若水戰,但以大艦臨之,必克。

    〔艦,戶黯翻。

    〕若欲步戰,自可鼓棹直就巴丘,不須交鋒也。

    」僧佑至湘浦,〔湘水入湖之口曰浦。

    〕景遣任約帥銳卒五千據白塉以待之。

    〔塉,及尺翻。

    〕僧佑由他路西上,〔上,時掌翻。

    〕約謂其畏己,急追之,及于芊口,〔據姚思廉梁書,芹口在南平郡安南縣界。

    〕呼僧佑曰:「吳兒,何不早降,〔降,戶江翻。

    〕走何所之!」僧佑不應,潛引兵至赤沙亭;〔水經注:沣〔澧〕水過作唐縣北而東,徑安南縣南,又東與赤湖水會。

    二縣皆屬南平郡。

    巴陵志: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連青草,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