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三

關燈
甯、宿松、望江、太湖等縣,皆漢皖縣地。

    蓋此城即皖縣古城也。

    皖,戶闆翻。

    〕嗣未及行,任約軍至,洛等引去;嗣遂失援,出戰,敗死。

    約遂略地至湓城,尋陽王大心遣司馬韋質出戰而敗,帳下猶有戰士千餘人,鹹勸大心走保建州;〔後漢汝南郡有苞信縣,江左僑置于弋陽界。

    五代志:弋陽郡殷城縣,舊曰苞信,梁置義城郡及建州。

    帳下勸大心走保之者,便于入濟也。

    九域志:殷城縣并入固始。

    〕大心不能用,戊辰,以江州降約。

    先是,大心使太子洗馬韋臧鎮建昌,〔降,戶江翻;下同。

    先,悉薦翻,洗亦同音。

    〕有甲士五千,聞尋陽不守,欲帥衆奔江陵,帥,讀曰率;下同。

    〕未發,為麾下所殺。

    臧,粲之子也。

    〔太清三年,青塘之戰,韋粲死之。

    〕 45于慶略地至豫章,侯瑱力屈,降之,慶送瑱于建康。

    景以瑱同姓,待之甚厚,留其妻子及弟為質,〔質,音緻。

    〕遣瑱随慶徇蠡南諸郡,〔蠡南,謂彭蠡湖以南也。

    〕以瑱為湘州刺史。

    〔考異曰:太清紀在十一月。

    今從典略。

    〕 46初,巴山人去黃法氀,有勇力,〔五代志:臨川郡崇仁縣,梁置巴山郡。

    劉昫曰:吳分臨汝為新建縣;梁置巴山郡。

    鳓,巨俱翻。

    〕侯景之亂,合徒衆保鄉裡。

    太守賀诩下江州,〔自巴山順流赴江州為下。

    〕命法鳓監郡事。

    〔監,工衡翻。

    〕法鳓屯新淦,于慶自豫章分兵襲新淦,〔新淦縣,漢屬豫章郡;五代志屬廬陵郡。

    淦,古暗翻。

    〕法鳓敗之。

    〔敗,補邁翻。

    〕陳霸先使周文育進軍擊慶,法鳓引兵會之。

     47邵陵王綸聞任約将至,使司馬蔣思安将精兵五千襲之,約衆潰;思安不設備,約收兵襲之,思安敗走。

     48湘東王繹改宜都為宜州,〔沈約曰:劉備分南郡立宜都郡;梁以宜都郡置宜州;隋并宜都入夷陵郡。

    〕以王琳為刺史。

     49是月,以南郡王大連為江州刺史。

     50魏丞相泰以齊主稱帝,帥諸軍讨之。

    〔帥,讀曰率;下同。

    〕以齊王廓鎮隴右,征秦州刺史宇文導為大将軍、都督二十三州諸軍事,屯鹹陽,鎮關中。

     51益州沙門孫天英帥徒數千人夜攻州城,武陵王紀與戰,斬之。

     52邵陵王綸大修铠仗,将讨侯景。

    湘東王繹惡之,〔惡綸由此兵力益強,将不利于己也。

    惡,烏路翻。

    〕八月,甲午,遣左衛将軍王僧辯、信州刺史鮑泉等帥舟師一萬東趣江、郢。

    〔趣,七喻翻。

    考異曰:典略:「九月戊申朔,繹遣僧辯。

    」按太清紀事在八月末。

    今從梁簡文帝紀。

    〕聲言拒任約,且雲迎邵陵王還江陵,授以湘州。

     53齊主初立,勵精為治。

    〔治,直吏翻。

    〕趙道德以事屬黎陽太守清河房超,〔屬,之欲翻;下請屬同。

    守,式又翻。

    〕超不發書,棓殺其使;〔魏收志:孝昌中,分汲郡置黎陽郡,屬司州,治黎陽城。

    棓,步項翻。

    使,疏吏翻;下同。

    〕齊主善之,命守宰各設棓以誅屬請之使。

    久之,都官中郎【張:「中郎」作「郎中」。

    】宋軌奏曰:〔「中郎」當作「郎中」。

    五代志:都官郎中,掌畿内非違得失事。

    此齊制也。

    〕「若受使請赇,猶緻大戮,身為枉法,何以加罪!」乃罷之。

     司都功曹張老上書請定齊律,〔司都功曹,司州之功曹也。

    時都邺,以邺為司州治所。

    按北齊主或居晉陽,不常居邺也。

    〕诏右仆射薛琡等取魏麟趾格,更讨論損益之。

    〔麟趾格,見一百五十八卷武帝大同七年。

    琡,昌六翻。

    〕 齊主簡練六坊之人,每一人必當百人,任其臨陳必死,〔魏、齊之間,六軍宿衛之士,分為六坊。

    任,保任也。

    陳,讀曰陣。

    〕然後取之,謂之「百保鮮卑」。

    〔百保,言其勇可保一人當百人也。

    高氏以鮮卑創業,當時号為健鬬,故衛士皆用鮮卑,猶今北人謂勇士為霸都魯也。

    〕又簡華人之勇力絕倫者,謂之「勇士」,以備邊要。

    〔邊要,邊上要害之地。

    〕 始立九等之戶,〔戶有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是為九等。

    〕富者稅其錢,貧者稅其錢,貧者役其力。

     54九月,丁巳,魏軍發長安。

    〔發長安而東代齊。

    〕 55王僧辯軍至鹦鹉洲,〔鹦鹉洲在江夏江中,昔黃祖使祢衡賦鹦鹉賦于此洲,因以得名,洲之下即黃鹄矶。

    〕郢州司馬劉龍虎等潛送質于僧辯,〔質,音緻。

    〕邵陵王綸聞之,遣其子威正侯礩将兵擊之,〔礩,職日翻。

    〕龍虎敗,奔于僧辯。

    綸以書責僧辯曰:「将軍前年殺人之侄,〔謂殺河東王譽也。

    〕今歲伐人之兄,〔綸于繹兄也。

    〕以此求榮,恐天下不許!」僧辯送書于湘東王繹,繹命進軍。

    辛酉,綸集其麾下于西園,〔園在郢城西偏,故曰西園。

    又有東園,在城東東湖上。

    〕涕泣言曰:「我本無他,志在滅賊,湘東常謂與之争帝,遂爾見伐。

    今日欲守則交絕糧儲,欲戰則取笑千載,〔載,子亥翻。

    〕不容無事受縛,當于下流避之。

    」麾下壯士争請出戰,綸不從,與礩自倉門登舟北出。

    〔據姚思廉梁書,倉門,郢城北門,帶江阻險。

    〕僧辯入據郢州。

    繹以南平王恪為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世子方諸為郢州刺史,王僧辯為領軍将軍。

     綸遇鎮東将軍裴之高于道,之高之子畿掠其軍器,綸與左右輕舟奔武昌澗飲寺,〔武昌,今壽昌軍是也。

    〕僧法馨匿綸于岩穴之下。

    綸長史韋質、司馬姜律等聞綸尚存,馳往迎之,說七栅流民以求糧仗。

    〔時流民于北江州結七栅以相保。

    說,式芮翻。

    〕綸出營巴水,流民八九千人附之,稍收散卒,屯于齊昌。

    〔據魏收志:梁武帝置北江州,治鹿城關,領義陽、齊昌、新昌、梁安、齊興、光城郡。

    五代志:黃州木蘭縣,梁曰梁安郡。

    又有義陽郡,後齊置湘州,後改曰北江州。

    則齊昌亦當在木蘭縣界,唐省木蘭入黃岡縣。

    宋白曰:吳置蕲春郡,晉惠帝改西陽郡,南齊、北齊改西陽為齊昌郡,唐為蕲州。

    〕遣使請和【章:十二行本「和」作「降」;乙一行本同;孔本同。

    】于齊,〔使,疏吏翻。

    〕齊以綸為梁王。

     56湘東王繹改封皇子大款為臨川王,大成為桂陽王,大封為汝南王。

     57癸亥,魏軍至潼關。

     58庚午,齊主如晉陽,命太子殷居涼風堂監國。

    〔據北史齊樂陵王百年傳:涼風堂在邺宮玄都苑。

    監,工銜翻。

    〕 59南郡王中兵參軍張彪等〔南郡王大連之鎮會稽也,以張彪為中兵參軍。

    〕起兵于若邪山,〔若邪山,在今越州東南四十裡。

    〕攻破浙東諸縣,有衆數萬。

    吳郡人陸令公等說太守南海王大臨往依之,〔說,式芮翻。

    〕大臨曰:「彪若成功,不資我力;如其桡敗,〔桡,奴教翻。

    杜預曰:桡,曲也。

    勢屈為桡。

    〕以我自解,〔言将歸罪于大臨以自懈于侯景。

    〕不可往也。

    」 60任約進寇西陽、武昌。

    初,甯州刺史彭城徐文盛募兵數萬人讨侯景,湘東王繹以為秦州刺史,〔五代志:江都郡六合縣,舊置秦郡,後齊置秦州。

    抑梁已置之欤﹖〕使将兵東下,與約遇于武昌。

    繹以廬陵王應為江州刺史,以文盛為長史行府州事,督諸将拒之。

    〔将,即亮翻;下同。

    〕應,續之子也。

    〔廬陵王續,卒于武帝太清元年。

    〕邵陵王綸引齊兵未至,移營馬栅,距西陽八十裡,〔西陽,即今黃州黃岡縣,古之邾城也。

    〕任約聞之,遣儀同叱羅子通等将鐵騎二百襲之,〔叱羅,虜複姓。

    騎,奇寄翻。

    〕綸不為備,策馬亡走。

    時湘東王繹亦與齊連和,故齊人觀望,不助綸。

    定州刺史田祖龍迎綸,綸以祖龍為繹所厚,懼為所執,複歸齊昌。

    〔複,扶又翻。

    〕行至汝南,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綸之故吏也,開城納之,〔魏收志:郢州有汝南郡,治上蔡縣。

    五代志:竟陵郡舊置郢州,所領有漢東縣,舊曰上蔡。

    則汝南城即漢東縣城也。

    又按姚思廉梁書:汝南治安陸重城。

    宋白曰:晉汝南郡人流寓夏口,因僑立汝南郡汝南縣于潼口。

    荊湘記雲:金水北岸有汝南舊城是也。

    〕任約遂據西陽、武昌。

    〔考異曰:梁帝紀在十一月。

    今從太清紀。

    〕 61裴之高帥子弟部曲千餘人至夏首,〔帥,讀曰率。

    夏,戶雅翻。

    〕湘東王繹召之,以為新興、永甯二郡太守。

    〔新興郡置于江陵縣界,永甯郡置于襄陽南漳縣界。

    〕又以南平王恪為武州刺史,鎮武陵。

    〔武陵,唐為朗州,至我朝改為鼎州。

    〕 62初,邵陵王綸以衡陽王獻為齊州刺史,鎮齊昌,任約擊擒之,送建康,殺之。

    〔考異曰:梁帝紀在十一月。

    今從太清紀。

    〕獻,暢之孫也。

    〔暢,武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