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韶歸之,遂以為長沙王,非禮也。
〕 22丙午,侯景請上幸西州,上禦素辇,侍衛四百餘人,景浴鐵數千,翼衛左右。
〔浴鐵者,言鐵甲堅滑,若以水浴之也。
〕上聞絲竹,凄然泣下,命景起舞;景亦請上起舞。
酒闌坐散,〔坐,徂卧翻。
〕上抱景于床曰:「我念丞相。
」景曰:「陛下如不念臣,臣何得至此!」逮夜乃罷。
時江南連年旱蝗,江、揚尤甚,百姓流亡,相與入山谷、江湖,采草根、木葉,菱芡而食之,〔菱,芰也。
芡,巨險翻;說文曰:雞頭也。
方言曰:南楚謂之雞頭,北燕謂之蕧,青、徐、淮、泗之間謂之芡。
〕所在皆盡,死者蔽野。
富室無食,皆鳥面鹄形,衣羅绮,懷珠玉,俯伏床帷,待命聽終。
千裡絕疴,〔衣,于既翻。
疴,與煙同。
〕人迹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景性殘酷,于石頭立大确,〔确,都内翻。
〕有犯法者搗殺之。
常戒諸将曰:「破栅平城,當淨殺之,使天下知吾威名。
」故諸将每戰勝,專以焚掠為事,斬刈人如草芥,以資戲笑。
由是百姓雖死,終不附之。
〔史言侯景将敗。
〕又禁人偶語,犯者刑及外族。
〔男子謂舅家為外家,婦人謂父母之家為外家。
外族,外家之族。
〕為其将帥者,悉稱行台,來降附者,悉稱開府,其親寄隆重者曰左右廂公,勇力兼人者曰庫直都督。
〔南史侯景傳作「庫真部督」。
誤也。
〕 23魏封皇子儒為燕王,公為吳王。
24侯景召宋子仙還京口。
〔去年宋子仙克東揚州,今召還京口。
〕 25邵陵王綸在郢州,以聽事為正陽殿,内外齊合,悉加題署。
其部下陵暴軍府,郢州佐莫不怨之。
咨議參軍江仲舉,南平王恪之謀主也,說恪圖綸,〔說,式芮翻。
〕恪驚曰:「若我殺邵陵,甯靜一鎮,荊、益兄弟必皆内喜,〔帝既蒙塵,綸于兄弟之次當立。
恪若除綸,則人望歸于荊、益,必當内以為喜。
時湘東王繹在荊州,武陵王紀在益州。
〕海内苦平,則以大義責我矣。
且巨逆未枭,〔巨逆,謂侯景。
枭,謂枭其首。
枭,堅堯翻。
〕骨肉相殘,自亡之道也。
卿且息之。
」仲舉不從,部分諸将,〔分,扶問翻。
〕刻日将發,謀洩,綸壓殺之。
恪狼狽往謝,綸曰:「群小所作,非由兄也。
兇黨已斃,兄勿深憂!」〔南平王恪,偉之子也,于綸為兄。
〕 26王僧辯急攻長沙,辛巳,克之。
執河東王譽,斬之,傳首江陵,湘東王繹反其首而葬之。
〔反其首于長沙,與身俱葬。
〕初,世子方等之死,〔見上卷上年。
〕臨蒸周鐵虎功最多,〔吳立臨蒸縣,以縣臨蒸水而名,屬衡陽郡,晉屬湘東郡。
郦道元曰:臨蒸即故酃縣,縣即湘東郡。
劉昫曰:隋改臨蒸為衡陽縣,今衡州所治衡陽縣是也。
衡州志:吳分酃縣立臨蒸縣,俯臨蒸水,其氣如蒸。
姚思廉陳書曰:周鐵虎,不知何許人,梁世南渡,事河東王譽,為臨蒸令。
如此,則通鑒逸「令」字。
〕譽委遇甚重。
僧辯得鐵虎,令烹之,呼曰:〔呼,火故翻。
〕「侯景未滅,柰何殺壯士!」僧辯奇其言而釋之,還其麾下。
繹以僧辯為左衛将軍,加侍中、鎮西長史。
繹自去歲聞高祖之喪,以長沙未下,故匿之。
壬寅,始發喪,刻檀為高祖像,置于百福殿,事之甚謹,動靜必咨焉。
繹以為天子制于賊臣,不肯從大寶之号,猶稱太清四年。
丙午,繹下令大舉讨侯景,移檄遠近。
27鄱陽王範至湓城,以晉熙為晉州,〔晉安帝分廬江郡立晉熙郡。
五代志:同安郡懷甯縣舊置晉熙郡。
唐以同安郡為舒州。
〕遣其世子嗣為刺史,江州郡縣多辄改易。
〔改易郡縣守令也。
〕尋陽王大心,政令所行,不出一郡。
〔惟尋一郡而已。
〕大心遣兵擊莊鐵,嗣與鐵素善,請發兵救之,範遣侯瑱帥精甲五千助鐵。
〔瑱,他甸翻,又音鎮。
帥,讀曰率;下同。
〕由是二鐵互相猜忌,無複讨賊之志。
〔複,扶又翻。
〕大心使徐嗣徽帥衆二千,築壘稽亭以備範,〔據齊書晉安王子懋傳:子懋謀舉兵于江州,宣城王遣裴叔業襲取湓城,子懋先已具船于稽亭渚,聞叔業得湓城,乃據州自衛。
則稽亭渚在江州城東也。
帥,讀曰率。
〕市籴不通,範數萬之衆,無所得食,多餓死。
範憤恚,疽發于背,五月,乙卯,卒。
〔恚,于避翻。
考異曰:典略作「己酉」。
今從太清紀。
〕範衆秘不發喪,奉範弟安南恬為主,有衆數千人。
28丙辰,侯景以先思虔為東道大行台,鎮錢唐。
丁巳,以侯子鑒為南兖州刺史。
29東魏齊王洋之為開府也,〔洋為開府,見一百五十七卷武帝大同元年。
〕勃海高德政為管記,〔管記,即記室參軍之職。
〕由是親昵,言無不盡。
〔昵,尼質翻。
〕金紫光祿大夫丹楊徐之子、北平太守廣宗宋景業,〔漢、晉以來,中山有北平縣,後魏孝昌中,分置北平郡,屬定州。
廣宗縣,漢屬巨鹿郡,後屬安平國,後魏太和二十一年,分置廣宗郡;時屬司州。
〕皆善圖谶,〔谶,楚谮翻。
〕以為太歲在午,當有革命,因德政以白洋,勸之受禅。
洋以告婁太妃,太妃曰:「汝父如龍,兄如虎,猶以天位不可妄據,終身北面,汝獨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洋以告之才,之才曰:「正為不及父兄,〔為,于僞翻。
〕故宜早升尊位耳。
」洋鑄像蔔之而成,乃使開府儀同三司段韶問肆州刺史斛律金,金來見洋,固言不可,以宋景業首陳符命,請殺之。
洋與諸貴議于太妃前,太妃曰:「吾兒懦直,必無此心,高德政樂禍,教之耳。
」〔樂,音洛。
〕洋以人心不壹,遣高德政如邺察公卿之意,未還;洋擁兵而東,至平都城,〔九域志:遼州遼山縣有平城鎮。
宋白曰:遼州平城縣本漢湟縣地,晉置武鄉縣,此地屬焉。
隋開皇十六年,于趙簡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縣。
〕召諸勳貴議之,莫敢對。
長史杜弼曰:「關西,國之勍敵,〔謂宇文氏也。
勍,渠京翻。
〕若受魏禅,恐彼挾天子,自稱義兵而東向,〔此天子,謂西魏主。
〕王何以待之!」徐之才曰:「今與王争天下者,彼亦欲為王所為,縱其屈強,〔屈,其勿翻。
強,其兩翻。
〕不過随我稱帝耳。
」弼無以應。
高德政至邺,諷公卿,莫有應者。
司馬子如逆洋于遼陽,〔遼陽縣自漢末以來屬樂平郡,隋開皇十一年,改曰遼山縣,我朝為遼州治所。
〕固言未可。
洋欲還,倉丞李集曰:〔北齊之制,太倉及水次諸倉皆有令、丞。
北齊紀作「尚書丞李集」。
〕「王來為何事,而今欲還﹖」〔為,于僞翻。
〕洋僞使于東門殺之,而别令賜绡十匹,遂還晉陽。
自是居常不悅。
徐之才、宋景業等日陳陰陽雜占,雲宜早受命。
高德政亦敦勸不已。
洋使術士李密蔔之,還大橫,曰:「漢文之卦也。
」〔大橫見十三卷漢高後八年。
〕又使宋景業筮之,遇幹之鼎,〔幹之初九、九五二爻,動變而之鼎。
〕曰:「幹,君也。
鼎,五月卦也。
宜以仲夏受禅。
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終于其位。
」〔陰陽家之說,上官忌正月、五月、九月。
〕景業曰:「王為天子,無複下期,〔複,扶又翻。
〕豈得不終于其位乎!」洋大刨,乃發晉陽。
高德政錄在邺在諸事,條進于洋,洋令左右陳山提馳驿赍事條,并密書與楊愔。
〔愔,于今翻。
〕是月,山提至邺,楊愔即召太常卿邢邵議造儀注,秘書監魏收草九錫、禅讓、勸進諸文;〔凡禅代皆奉表三讓,百僚三表勸進而後即位,故令收預草諸文。
〕引魏宗室諸王入北宮,留于東齋。
甲寅,東魏進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
洋行至前亭,〔前亭,在晉陽之東,平都城之西。
〕所乘馬忽倒,意甚惡之,至平都城,不複肯進。
〔惡,烏路翻。
複,扶又翻。
〕高德政、徐之才苦請曰:「山提先去,恐其漏洩。
」即命司馬子如、杜弼馳驿續入,觀察物情。
子如等至邺,衆人以事勢已決,無敢異言。
洋至邺,召夫〔夫,民夫也。
〕赍築具集城南。
高隆之請曰:「用此何為﹖」洋作色曰:「我自有事,君何問為!欲族滅邪!」隆之謝而退。
于是作圜丘,備法物。
丙辰,司空潘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深等求入啟事,東魏孝靜帝在昭陽殿見之。
亮曰:「五行遞運,有始有終,〔謂五德之運,以木代水,以火代木,以土代火,以金代土,以水代金也。
〕齊王聖德欽明,萬方歸仰,願陛下遠法堯、舜。
」帝斂容曰:「此事推挹已久,〔推,吐雷翻。
挹,遜也。
〕謹當遜避。
」又曰:「若爾,須作制書。
」中書郎崔劼、裴讓之曰:〔劼,丘八翻
〕 22丙午,侯景請上幸西州,上禦素辇,侍衛四百餘人,景浴鐵數千,翼衛左右。
〔浴鐵者,言鐵甲堅滑,若以水浴之也。
〕上聞絲竹,凄然泣下,命景起舞;景亦請上起舞。
酒闌坐散,〔坐,徂卧翻。
〕上抱景于床曰:「我念丞相。
」景曰:「陛下如不念臣,臣何得至此!」逮夜乃罷。
時江南連年旱蝗,江、揚尤甚,百姓流亡,相與入山谷、江湖,采草根、木葉,菱芡而食之,〔菱,芰也。
芡,巨險翻;說文曰:雞頭也。
方言曰:南楚謂之雞頭,北燕謂之蕧,青、徐、淮、泗之間謂之芡。
〕所在皆盡,死者蔽野。
富室無食,皆鳥面鹄形,衣羅绮,懷珠玉,俯伏床帷,待命聽終。
千裡絕疴,〔衣,于既翻。
疴,與煙同。
〕人迹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景性殘酷,于石頭立大确,〔确,都内翻。
〕有犯法者搗殺之。
常戒諸将曰:「破栅平城,當淨殺之,使天下知吾威名。
」故諸将每戰勝,專以焚掠為事,斬刈人如草芥,以資戲笑。
由是百姓雖死,終不附之。
〔史言侯景将敗。
〕又禁人偶語,犯者刑及外族。
〔男子謂舅家為外家,婦人謂父母之家為外家。
外族,外家之族。
〕為其将帥者,悉稱行台,來降附者,悉稱開府,其親寄隆重者曰左右廂公,勇力兼人者曰庫直都督。
〔南史侯景傳作「庫真部督」。
誤也。
〕 23魏封皇子儒為燕王,公為吳王。
24侯景召宋子仙還京口。
〔去年宋子仙克東揚州,今召還京口。
〕 25邵陵王綸在郢州,以聽事為正陽殿,内外齊合,悉加題署。
其部下陵暴軍府,郢州佐莫不怨之。
咨議參軍江仲舉,南平王恪之謀主也,說恪圖綸,〔說,式芮翻。
〕恪驚曰:「若我殺邵陵,甯靜一鎮,荊、益兄弟必皆内喜,〔帝既蒙塵,綸于兄弟之次當立。
恪若除綸,則人望歸于荊、益,必當内以為喜。
時湘東王繹在荊州,武陵王紀在益州。
〕海内苦平,則以大義責我矣。
且巨逆未枭,〔巨逆,謂侯景。
枭,謂枭其首。
枭,堅堯翻。
〕骨肉相殘,自亡之道也。
卿且息之。
」仲舉不從,部分諸将,〔分,扶問翻。
〕刻日将發,謀洩,綸壓殺之。
恪狼狽往謝,綸曰:「群小所作,非由兄也。
兇黨已斃,兄勿深憂!」〔南平王恪,偉之子也,于綸為兄。
〕 26王僧辯急攻長沙,辛巳,克之。
執河東王譽,斬之,傳首江陵,湘東王繹反其首而葬之。
〔反其首于長沙,與身俱葬。
〕初,世子方等之死,〔見上卷上年。
〕臨蒸周鐵虎功最多,〔吳立臨蒸縣,以縣臨蒸水而名,屬衡陽郡,晉屬湘東郡。
郦道元曰:臨蒸即故酃縣,縣即湘東郡。
劉昫曰:隋改臨蒸為衡陽縣,今衡州所治衡陽縣是也。
衡州志:吳分酃縣立臨蒸縣,俯臨蒸水,其氣如蒸。
姚思廉陳書曰:周鐵虎,不知何許人,梁世南渡,事河東王譽,為臨蒸令。
如此,則通鑒逸「令」字。
〕譽委遇甚重。
僧辯得鐵虎,令烹之,呼曰:〔呼,火故翻。
〕「侯景未滅,柰何殺壯士!」僧辯奇其言而釋之,還其麾下。
繹以僧辯為左衛将軍,加侍中、鎮西長史。
繹自去歲聞高祖之喪,以長沙未下,故匿之。
壬寅,始發喪,刻檀為高祖像,置于百福殿,事之甚謹,動靜必咨焉。
繹以為天子制于賊臣,不肯從大寶之号,猶稱太清四年。
丙午,繹下令大舉讨侯景,移檄遠近。
27鄱陽王範至湓城,以晉熙為晉州,〔晉安帝分廬江郡立晉熙郡。
五代志:同安郡懷甯縣舊置晉熙郡。
唐以同安郡為舒州。
〕遣其世子嗣為刺史,江州郡縣多辄改易。
〔改易郡縣守令也。
〕尋陽王大心,政令所行,不出一郡。
〔惟尋一郡而已。
〕大心遣兵擊莊鐵,嗣與鐵素善,請發兵救之,範遣侯瑱帥精甲五千助鐵。
〔瑱,他甸翻,又音鎮。
帥,讀曰率;下同。
〕由是二鐵互相猜忌,無複讨賊之志。
〔複,扶又翻。
〕大心使徐嗣徽帥衆二千,築壘稽亭以備範,〔據齊書晉安王子懋傳:子懋謀舉兵于江州,宣城王遣裴叔業襲取湓城,子懋先已具船于稽亭渚,聞叔業得湓城,乃據州自衛。
則稽亭渚在江州城東也。
帥,讀曰率。
〕市籴不通,範數萬之衆,無所得食,多餓死。
範憤恚,疽發于背,五月,乙卯,卒。
〔恚,于避翻。
考異曰:典略作「己酉」。
今從太清紀。
〕範衆秘不發喪,奉範弟安南恬為主,有衆數千人。
28丙辰,侯景以先思虔為東道大行台,鎮錢唐。
丁巳,以侯子鑒為南兖州刺史。
29東魏齊王洋之為開府也,〔洋為開府,見一百五十七卷武帝大同元年。
〕勃海高德政為管記,〔管記,即記室參軍之職。
〕由是親昵,言無不盡。
〔昵,尼質翻。
〕金紫光祿大夫丹楊徐之子、北平太守廣宗宋景業,〔漢、晉以來,中山有北平縣,後魏孝昌中,分置北平郡,屬定州。
廣宗縣,漢屬巨鹿郡,後屬安平國,後魏太和二十一年,分置廣宗郡;時屬司州。
〕皆善圖谶,〔谶,楚谮翻。
〕以為太歲在午,當有革命,因德政以白洋,勸之受禅。
洋以告婁太妃,太妃曰:「汝父如龍,兄如虎,猶以天位不可妄據,終身北面,汝獨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洋以告之才,之才曰:「正為不及父兄,〔為,于僞翻。
〕故宜早升尊位耳。
」洋鑄像蔔之而成,乃使開府儀同三司段韶問肆州刺史斛律金,金來見洋,固言不可,以宋景業首陳符命,請殺之。
洋與諸貴議于太妃前,太妃曰:「吾兒懦直,必無此心,高德政樂禍,教之耳。
」〔樂,音洛。
〕洋以人心不壹,遣高德政如邺察公卿之意,未還;洋擁兵而東,至平都城,〔九域志:遼州遼山縣有平城鎮。
宋白曰:遼州平城縣本漢湟縣地,晉置武鄉縣,此地屬焉。
隋開皇十六年,于趙簡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縣。
〕召諸勳貴議之,莫敢對。
長史杜弼曰:「關西,國之勍敵,〔謂宇文氏也。
勍,渠京翻。
〕若受魏禅,恐彼挾天子,自稱義兵而東向,〔此天子,謂西魏主。
〕王何以待之!」徐之才曰:「今與王争天下者,彼亦欲為王所為,縱其屈強,〔屈,其勿翻。
強,其兩翻。
〕不過随我稱帝耳。
」弼無以應。
高德政至邺,諷公卿,莫有應者。
司馬子如逆洋于遼陽,〔遼陽縣自漢末以來屬樂平郡,隋開皇十一年,改曰遼山縣,我朝為遼州治所。
〕固言未可。
洋欲還,倉丞李集曰:〔北齊之制,太倉及水次諸倉皆有令、丞。
北齊紀作「尚書丞李集」。
〕「王來為何事,而今欲還﹖」〔為,于僞翻。
〕洋僞使于東門殺之,而别令賜绡十匹,遂還晉陽。
自是居常不悅。
徐之才、宋景業等日陳陰陽雜占,雲宜早受命。
高德政亦敦勸不已。
洋使術士李密蔔之,還大橫,曰:「漢文之卦也。
」〔大橫見十三卷漢高後八年。
〕又使宋景業筮之,遇幹之鼎,〔幹之初九、九五二爻,動變而之鼎。
〕曰:「幹,君也。
鼎,五月卦也。
宜以仲夏受禅。
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終于其位。
」〔陰陽家之說,上官忌正月、五月、九月。
〕景業曰:「王為天子,無複下期,〔複,扶又翻。
〕豈得不終于其位乎!」洋大刨,乃發晉陽。
高德政錄在邺在諸事,條進于洋,洋令左右陳山提馳驿赍事條,并密書與楊愔。
〔愔,于今翻。
〕是月,山提至邺,楊愔即召太常卿邢邵議造儀注,秘書監魏收草九錫、禅讓、勸進諸文;〔凡禅代皆奉表三讓,百僚三表勸進而後即位,故令收預草諸文。
〕引魏宗室諸王入北宮,留于東齋。
甲寅,東魏進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
洋行至前亭,〔前亭,在晉陽之東,平都城之西。
〕所乘馬忽倒,意甚惡之,至平都城,不複肯進。
〔惡,烏路翻。
複,扶又翻。
〕高德政、徐之才苦請曰:「山提先去,恐其漏洩。
」即命司馬子如、杜弼馳驿續入,觀察物情。
子如等至邺,衆人以事勢已決,無敢異言。
洋至邺,召夫〔夫,民夫也。
〕赍築具集城南。
高隆之請曰:「用此何為﹖」洋作色曰:「我自有事,君何問為!欲族滅邪!」隆之謝而退。
于是作圜丘,備法物。
丙辰,司空潘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深等求入啟事,東魏孝靜帝在昭陽殿見之。
亮曰:「五行遞運,有始有終,〔謂五德之運,以木代水,以火代木,以土代火,以金代土,以水代金也。
〕齊王聖德欽明,萬方歸仰,願陛下遠法堯、舜。
」帝斂容曰:「此事推挹已久,〔推,吐雷翻。
挹,遜也。
〕謹當遜避。
」又曰:「若爾,須作制書。
」中書郎崔劼、裴讓之曰:〔劼,丘八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