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樯,船上桅竿也,所以挂帆,帆泛風則船行。
自洞庭至江陵,泝江而上,故曰上水。
遺,于季翻。
上,時掌翻。
〕嶽陽在雍,共謀不逞。
」江陵遊軍主朱榮〔遊軍主,領遊軍之将也。
〕亦遣使告繹雲:「桂陽留此,欲應譽、詧」〔使,疏吏翻。
〕繹懼,鑿船,沈米,斬纜,〔沈,持林翻。
纜,盧阚翻,維舟索也。
〕自蠻中步道馳歸江陵,囚慥,殺之。
〔繹與譽、詧自此隙矣。
〕 侯景以前臨江太守董紹先為江北行台,〔五代志:曆陽郡烏江縣,梁置臨江郡。
董紹先降侯景,見上卷上年。
〕使赍上手敕,召南兖州刺史南康王會理。
壬午,紹先至廣陵,衆不滿二百,皆積日饑疲,會理士馬甚盛,僚佐說會理曰:〔說,式芮翻。
〕「景已陷京邑,欲先除諸藩,然後篡位。
若四方拒絕,立當潰敗,柰何委全州之地以資寇手!不如殺紹先,發兵固守,與魏連和,以待其變。
」會理素懦,即以城授之。
紹先既入,衆莫敢動。
會理弟通理請先還建康,謂其姊曰:「事既如此,豈可合家受斃!前途亦思立效,但未知天命如何耳。
」紹先悉收廣陵文武部曲、铠仗、金帛,〔铠,可亥翻。
〕遣會理單馬還建康。
〔為會理兄弟謀誅王偉不克而死張本。
〕 11湘潭侯退與北兖州刺史定襄侯祇出奔東魏。
侯景以蕭弄璋為北兖州,州民發兵拒之;景遣直合将軍羊海将兵助之,海以其衆降東魏,〔将,即亮翻;下同。
降,戶江翻。
〕東魏遂據淮陰、祗,偉之子也。
12癸未,侯景遣于子悅等将羸兵數百東略吳郡。
〔羸,倫為翻。
〕新城戍主戴僧籂有精甲五千,〔沈約曰:浙江西南,名曰相溪,吳立為新城縣,屬吳郡。
今杭州新城縣即其地。
籂,他曆翻。
〕說太守袁君正曰:〔說,式芮翻。
〕「賊今乏食,台中所得,不支一旬,若閉關拒守,立可餓死。
」土豪陸映公恐不能勝而資産被掠,皆勸君正迎之。
〔被,皮義翻。
〕君正素怯,載米及牛酒郊迎。
子悅執君正,掠奪财物、子女,東人皆立堡拒之。
景又以任約為南道行台,鎮姑孰。
〔任,音壬。
〕 13夏,四月,湘東世子方等至江陵,湘東王繹始知台城不守,命于江陵四旁七裡樹木為栅,掘塹三重而守之。
〔塹,七豔翻。
重,直龍翻。
〕 14東魏高嶽等攻魏颍川,不克。
大将軍澄益兵助之,道路相繼,踰年猶不下。
〔去年四月,高嶽等攻颍川。
〕山鹿忠武公劉豐生建策,堰洧水以灌之,〔五代志:朔方郡長澤縣,後魏置闡熙郡及山鹿縣。
水經:洧水出河密縣西南馬領山,東南過長社縣北。
堰,于扇翻。
〕城多崩頹,嶽悉衆分休疊進。
〔言分兵為十數部,甲休則乙進,乙休則丙進,丙休則丁進,至于癸休,則甲複進矣;攻者得番休而應者不勝其勞也。
〕王思政身當矢石,與士卒同勞苦,城中泉湧,懸釜而炊。
太師泰遣大将軍趙貴督東南諸州兵救之,自長社以北,皆為陂澤,兵至穰,〔穰,即穰城。
〕不得前。
東魏使善射者乘大艦臨城射之,〔艦,戶黯翻。
射之,而亦翻;下射殺同。
〕城垂陷;燕郡景惠公慕容紹宗與劉豐生臨堰視之,〔燕,因肩翻。
〕見東北塵起,同入艦坐避之。
俄而暴風至,遠近晦冥,纜斷,飄船徑向城;〔纜,盧瞰翻。
〕城上人以長鈎牽船,弓弩亂發,紹宗赴水溺死,〔溺,奴狄翻。
〕豐生遊上,向土山,〔浮水而行曰遊。
上,時掌翻。
〕城上人射殺之。
15甲辰,東魏進大将軍勃海王澄位相國,封齊王,加殊禮。
〔時令澄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丁未,澄入朝于邺,固辭;不許。
澄召将佐密議之,皆勸澄宜膺朝命;〔朝,直遙翻。
〕獨散騎常侍陳元康以為未可,澄由是嫌之,崔暹乃薦陸元規為大行台郎以分元康之權。
16湘東王繹之入援也,令所督諸州皆發兵,雍州刺史嶽陽王詧遣府司馬劉方貴将兵出漢口;〔雍,于用翻。
将,即亮翻;下同。
〕繹召詧使自行,詧不從。
方貴潛與繹相知,謀襲襄陽,未發;會詧以他事召方貴,方貴以為謀洩,遂據樊城拒命,詧遣軍攻之。
繹厚資遣張缵使赴鎮,缵至大堤,〔沈約志:華山郡治大堤。
五代志:襄陽郡漢南縣,宋置華山郡;唐并漢南入宜城縣。
九域志:宜城在襄州南九十裡。
曾鞏曰:宋武帝築宜城之大堤為城,今縣治是也。
〕詧已拔樊城,斬方貴。
缵至襄陽,詧推遷未去,但以城西白馬寺處之;〔處,昌呂翻。
〕詧猶總軍府之政,聞台城陷,遂不受代。
助防杜岸绐缵曰:「觀嶽陽勢不容使君,不如且往西山以避禍。
」〔西山,謂萬山以西,中廬縣諸山也。
绐,待亥翻。
〕岸既襄陽豪族,兄弟九人,皆以骁勇著名。
〔杜氏兄弟,嵩、岑、嶷、岌、巘、岸、崱、嵷、幼安,凡九人。
骁,堅堯翻。
〕缵乃與岸結盟,着婦人衣,〔着,陟略翻。
〕乘青布輿,逃入西山。
詧使岸将兵追擒之,缵乞為沙門,更名法缵,詧許之。
〔張缵間構譽、詧兄弟于湘東,兇于而身,害于而國。
更,工衡翻。
〕 17荊州長史王沖等上箋于湘東王繹,請以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承制主盟;〔主盟者,主諸藩之盟。
〕繹不許。
丙辰,又請以司空主盟;亦不許。
18上雖外為侯景所制,而内甚不平。
景欲以宋子仙為司空,上曰:「調和陰陽,安用此物!」〔三公燮理陰陽,言宋子仙非其人也。
〕景又請以其黨二人更便殿主帥,〔梁禁中諸殿皆有主帥。
杜佑曰:凡言便殿者,皆非正大之處。
又曰:便殿,寝側之别殿。
帥,所類翻。
〕上不許。
景不能強,〔強,其兩翻。
〕心甚憚之。
太子入,泣谏,上曰:「誰令汝來!若社稷有靈,猶當克複;如其不然,何事流涕!」景使其軍士入直省中,或驅驢馬,帶弓刀,出入宮庭,上怪而問之,直合将軍周石珍對曰:「侯丞相甲士。
」上大怒,叱石珍曰:「是侯景,何謂丞相!」左右皆懼。
是後上所求多不遂志,飲膳亦為所裁節,憂憤成疾。
太子以幼子大圜屬湘東王繹,〔屬,之欲翻,托也。
〕并剪爪發以寄之。
五月,丙辰,上卧淨居殿,口苦,索蜜不得,〔索,山客翻。
〕再曰「荷!荷!」〔荷,下可翻。
〕遂殂。
年八十六。
景秘不發喪,遷殡于昭陽殿,〔侯景時居昭陽殿。
〕迎太子于永福省,使如常入朝。
〔朝,直遙翻。
〕王偉、陳慶皆侍太子,太子嗚咽流涕,不敢洩聲,殿外文武皆莫之知。
19東魏高嶽既失慕容紹宗等,志氣沮喪,不敢複逼長社城。
〔杜佑曰:許州長葛縣故長社城,王思政所守也。
沮,在呂翻。
喪,息浪翻。
複,扶又翻。
〕陳元康言于大将軍澄曰:「王自輔政以來,未有殊功,雖破侯景,本非外賊。
〔太清元年,高澄輔政,次年破侯景。
〕今颍川垂陷,願王自以為功。
」澄從之。
戊寅,自将步騎十萬攻長社,〔将,即亮翻。
騎,奇寄翻。
〕親臨作堰,堰三決,澄怒,推負土者及囊并塞之。
〔推,吐雷翻。
塞,悉則翻。
〕 20辛巳,發高祖喪,〔帝殂二十六日而後發喪。
〕升梓宮于太極殿。
是日,太子即皇帝位,大赦,侯景出屯朝堂,分兵守衛。
〔景自昭陽殿出屯朝堂。
朝堂,蓋在太極殿左右。
朝,直遙翻。
〕 21壬午,诏北人在南為奴婢者,皆免之,所免萬計;景或更加超擢,冀收其力。
高祖之末,建康士民服食、器用,争尚豪華,糧無半年之儲,常資四方委輸。
〔毛晃曰:漢有三輔委輸宮,掌委輸者也。
凡以物送之曰輸,則音平聲;指所送之物曰輸,則音去聲。
委輸之委,亦音去聲。
〕自景作亂,道路斷絕,數月之間,人至相食,猶不免餓死,存者百無一二。
〔金陵記曰:梁都之時,戶二十八萬。
西石頭記,東至倪塘,南至石子岡,北過蔣山,南北各四十裡。
侯景之亂至于陳時,中外人物不迨宋、齊之半。
〕貴戚、豪放皆自出采電,〔電,音呂。
禾不因播種而生曰電。
〕填委溝壑,不可勝紀。
〔勝,音升。
〕 癸未,景遣儀同三司來亮入宛陵,〔宛陵縣,漢屬丹楊郡,晉分為宣城郡治所。
五代志:宣城郡治宣城縣,舊曰宛陵。
〕宣城太守楊白華誘而斬之。
甲申,景遣其将李賢明攻之,不克。
〔華,讀曰花。
誘,音酉。
将,即亮翻;下同。
考異曰:典略在四月。
今從太清紀。
〕景又遣中軍侯子鑒入吳郡,〔中軍,中軍都督也。
〕以廂公蘇單于為吳郡太守,〔單,音蟬。
〕遣儀同未子仙等将兵東屯錢塘,新城戍主戴僧籂拒【章:十二行本「拒」上有「據縣」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
】之。
禦史中丞沈浚避難東歸,〔難,乃旦翻。
〕至吳興,太守張嵊與之合謀,舉兵讨景。
嵊,稷之子也。
〔嵊,石證翻。
張稷弒齊東昏侯,後死于郁洲。
〕東揚州刺史臨城公大連,亦據州不受景命。
〔五代志:會稽郡,梁置東揚州。
〕景号令所行,唯吳郡以西、南陵以北而已。
22魏诏:「太和中代人改姓者皆複其舊。
」〔改姓,見一百四十卷齊明帝建武三年。
〕 23六月,丙戌,以南康王會理為侍中、司空。
〔考異曰:梁紀作「戊戌」。
今從太清紀。
〕 24丁亥,立宣城王大器為皇太子。
〔考異曰:太清紀雲「七日」。
今從梁帝紀及典略。
〕 25初,侯景将使太常卿南陽劉之遴授臨賀王正德玺绶,之遴剃發僧服而逃之。
〔遴,良刃翻。
玺,斯氏翻。
绶,音受。
剃,他計翻。
〕之遴博學能文,嘗湘東東王繹長史;将歸江陵,繹素嫉其才,己醜,之遴至夏口,繹密送藥殺之,〔夏,戶雅翻。
〕而自為志銘,厚其赙贈。
〔赙,音附。
〕 26壬辰,封皇子大心為尋陽王,大款為江陵王,大臨為南海王,大連為南郡王,大春為安陸王,大成為山陽王,大封為宜都王。
〔考異曰:太清紀、典略并與立太子同日。
今從梁帝紀。
〕 27長社城中無鹽,人病攣腫,〔攣,呂緣翻。
〕死者什八九。
大風從西北起,吹水入城,城壞。
東魏大将軍澄令城中曰:「有能生緻王大将軍者封侯;若大将軍身有損傷,親近左右皆斬。
」〔太清元年,西魏授王思政大将軍,故以稱之。
〕王思政帥衆據土山,〔東魏築土山以攻颍川,思政奪而據之。
帥,讀曰率。
〕告之曰:「吾力屈計窮,唯當以死謝國。
」因仰天大哭,西向再拜,欲自刎,〔刎,扶粉翻。
〕都督駱訓曰:「公常語訓等:〔語,牛倨翻。
〕『汝赍我頭出降,〔降,戶江翻。
〕非但得富貴,亦完一城人。
』今高相既有此令,〔相,息亮翻。
〕公獨不哀士卒之死乎!」衆共執之,不得引決。
澄遣通直散騎趙彥深就土山遺以白羽扇,〔遺,于季翻。
〕執手申意,牽之以下。
澄不令拜,延而禮之。
思政初入颍川,将士八千人,〔将,即亮翻;下同。
〕及城陷,纔三千人,卒無叛者。
〔卒,子恤翻。
〕澄悉散配其将卒于遠方,改颍州為鄭州,〔按魏收志:颍州本治長社,既改鄭州,徙治颍陰城,領許昌、颍川、陽翟郡。
〕禮遇思政甚重。
西合祭酒盧潛曰:〔後齊之制,三師、二大、三公,各置東西合祭酒。
二大,大司馬、大将軍也。
〕「思政不能死節,何足可重!」澄謂左右曰:「我有盧潛,乃是更得一王思政。
」潛,度世之曾孫也。
〔盧度世,事魏太武帝。
〕 初,思政屯襄城,欲以長社為行台治所,遣使者魏仲啟陳于太師泰,〔使,疏吏翻。
〕并緻書于淅州刺史崔猷。
〔魏收志:淅州領修陽、朱陽、朱陽、南上洛、淅陽、固郡。
五代志:淅陽郡,西魏置淅州。
唐志:鄧州内鄉縣本淅陽郡治。
〕猷複書曰:「襄城控帶京、洛,寔當今之要地,如有動靜,易相應接。
颍川既鄰寇境,又無山川之固,賊若潛來
自洞庭至江陵,泝江而上,故曰上水。
遺,于季翻。
上,時掌翻。
〕嶽陽在雍,共謀不逞。
」江陵遊軍主朱榮〔遊軍主,領遊軍之将也。
〕亦遣使告繹雲:「桂陽留此,欲應譽、詧」〔使,疏吏翻。
〕繹懼,鑿船,沈米,斬纜,〔沈,持林翻。
纜,盧阚翻,維舟索也。
〕自蠻中步道馳歸江陵,囚慥,殺之。
〔繹與譽、詧自此隙矣。
〕 侯景以前臨江太守董紹先為江北行台,〔五代志:曆陽郡烏江縣,梁置臨江郡。
董紹先降侯景,見上卷上年。
〕使赍上手敕,召南兖州刺史南康王會理。
壬午,紹先至廣陵,衆不滿二百,皆積日饑疲,會理士馬甚盛,僚佐說會理曰:〔說,式芮翻。
〕「景已陷京邑,欲先除諸藩,然後篡位。
若四方拒絕,立當潰敗,柰何委全州之地以資寇手!不如殺紹先,發兵固守,與魏連和,以待其變。
」會理素懦,即以城授之。
紹先既入,衆莫敢動。
會理弟通理請先還建康,謂其姊曰:「事既如此,豈可合家受斃!前途亦思立效,但未知天命如何耳。
」紹先悉收廣陵文武部曲、铠仗、金帛,〔铠,可亥翻。
〕遣會理單馬還建康。
〔為會理兄弟謀誅王偉不克而死張本。
〕 11湘潭侯退與北兖州刺史定襄侯祇出奔東魏。
侯景以蕭弄璋為北兖州,州民發兵拒之;景遣直合将軍羊海将兵助之,海以其衆降東魏,〔将,即亮翻;下同。
降,戶江翻。
〕東魏遂據淮陰、祗,偉之子也。
12癸未,侯景遣于子悅等将羸兵數百東略吳郡。
〔羸,倫為翻。
〕新城戍主戴僧籂有精甲五千,〔沈約曰:浙江西南,名曰相溪,吳立為新城縣,屬吳郡。
今杭州新城縣即其地。
籂,他曆翻。
〕說太守袁君正曰:〔說,式芮翻。
〕「賊今乏食,台中所得,不支一旬,若閉關拒守,立可餓死。
」土豪陸映公恐不能勝而資産被掠,皆勸君正迎之。
〔被,皮義翻。
〕君正素怯,載米及牛酒郊迎。
子悅執君正,掠奪财物、子女,東人皆立堡拒之。
景又以任約為南道行台,鎮姑孰。
〔任,音壬。
〕 13夏,四月,湘東世子方等至江陵,湘東王繹始知台城不守,命于江陵四旁七裡樹木為栅,掘塹三重而守之。
〔塹,七豔翻。
重,直龍翻。
〕 14東魏高嶽等攻魏颍川,不克。
大将軍澄益兵助之,道路相繼,踰年猶不下。
〔去年四月,高嶽等攻颍川。
〕山鹿忠武公劉豐生建策,堰洧水以灌之,〔五代志:朔方郡長澤縣,後魏置闡熙郡及山鹿縣。
水經:洧水出河密縣西南馬領山,東南過長社縣北。
堰,于扇翻。
〕城多崩頹,嶽悉衆分休疊進。
〔言分兵為十數部,甲休則乙進,乙休則丙進,丙休則丁進,至于癸休,則甲複進矣;攻者得番休而應者不勝其勞也。
〕王思政身當矢石,與士卒同勞苦,城中泉湧,懸釜而炊。
太師泰遣大将軍趙貴督東南諸州兵救之,自長社以北,皆為陂澤,兵至穰,〔穰,即穰城。
〕不得前。
東魏使善射者乘大艦臨城射之,〔艦,戶黯翻。
射之,而亦翻;下射殺同。
〕城垂陷;燕郡景惠公慕容紹宗與劉豐生臨堰視之,〔燕,因肩翻。
〕見東北塵起,同入艦坐避之。
俄而暴風至,遠近晦冥,纜斷,飄船徑向城;〔纜,盧瞰翻。
〕城上人以長鈎牽船,弓弩亂發,紹宗赴水溺死,〔溺,奴狄翻。
〕豐生遊上,向土山,〔浮水而行曰遊。
上,時掌翻。
〕城上人射殺之。
15甲辰,東魏進大将軍勃海王澄位相國,封齊王,加殊禮。
〔時令澄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丁未,澄入朝于邺,固辭;不許。
澄召将佐密議之,皆勸澄宜膺朝命;〔朝,直遙翻。
〕獨散騎常侍陳元康以為未可,澄由是嫌之,崔暹乃薦陸元規為大行台郎以分元康之權。
16湘東王繹之入援也,令所督諸州皆發兵,雍州刺史嶽陽王詧遣府司馬劉方貴将兵出漢口;〔雍,于用翻。
将,即亮翻;下同。
〕繹召詧使自行,詧不從。
方貴潛與繹相知,謀襲襄陽,未發;會詧以他事召方貴,方貴以為謀洩,遂據樊城拒命,詧遣軍攻之。
繹厚資遣張缵使赴鎮,缵至大堤,〔沈約志:華山郡治大堤。
五代志:襄陽郡漢南縣,宋置華山郡;唐并漢南入宜城縣。
九域志:宜城在襄州南九十裡。
曾鞏曰:宋武帝築宜城之大堤為城,今縣治是也。
〕詧已拔樊城,斬方貴。
缵至襄陽,詧推遷未去,但以城西白馬寺處之;〔處,昌呂翻。
〕詧猶總軍府之政,聞台城陷,遂不受代。
助防杜岸绐缵曰:「觀嶽陽勢不容使君,不如且往西山以避禍。
」〔西山,謂萬山以西,中廬縣諸山也。
绐,待亥翻。
〕岸既襄陽豪族,兄弟九人,皆以骁勇著名。
〔杜氏兄弟,嵩、岑、嶷、岌、巘、岸、崱、嵷、幼安,凡九人。
骁,堅堯翻。
〕缵乃與岸結盟,着婦人衣,〔着,陟略翻。
〕乘青布輿,逃入西山。
詧使岸将兵追擒之,缵乞為沙門,更名法缵,詧許之。
〔張缵間構譽、詧兄弟于湘東,兇于而身,害于而國。
更,工衡翻。
〕 17荊州長史王沖等上箋于湘東王繹,請以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承制主盟;〔主盟者,主諸藩之盟。
〕繹不許。
丙辰,又請以司空主盟;亦不許。
18上雖外為侯景所制,而内甚不平。
景欲以宋子仙為司空,上曰:「調和陰陽,安用此物!」〔三公燮理陰陽,言宋子仙非其人也。
〕景又請以其黨二人更便殿主帥,〔梁禁中諸殿皆有主帥。
杜佑曰:凡言便殿者,皆非正大之處。
又曰:便殿,寝側之别殿。
帥,所類翻。
〕上不許。
景不能強,〔強,其兩翻。
〕心甚憚之。
太子入,泣谏,上曰:「誰令汝來!若社稷有靈,猶當克複;如其不然,何事流涕!」景使其軍士入直省中,或驅驢馬,帶弓刀,出入宮庭,上怪而問之,直合将軍周石珍對曰:「侯丞相甲士。
」上大怒,叱石珍曰:「是侯景,何謂丞相!」左右皆懼。
是後上所求多不遂志,飲膳亦為所裁節,憂憤成疾。
太子以幼子大圜屬湘東王繹,〔屬,之欲翻,托也。
〕并剪爪發以寄之。
五月,丙辰,上卧淨居殿,口苦,索蜜不得,〔索,山客翻。
〕再曰「荷!荷!」〔荷,下可翻。
〕遂殂。
年八十六。
景秘不發喪,遷殡于昭陽殿,〔侯景時居昭陽殿。
〕迎太子于永福省,使如常入朝。
〔朝,直遙翻。
〕王偉、陳慶皆侍太子,太子嗚咽流涕,不敢洩聲,殿外文武皆莫之知。
19東魏高嶽既失慕容紹宗等,志氣沮喪,不敢複逼長社城。
〔杜佑曰:許州長葛縣故長社城,王思政所守也。
沮,在呂翻。
喪,息浪翻。
複,扶又翻。
〕陳元康言于大将軍澄曰:「王自輔政以來,未有殊功,雖破侯景,本非外賊。
〔太清元年,高澄輔政,次年破侯景。
〕今颍川垂陷,願王自以為功。
」澄從之。
戊寅,自将步騎十萬攻長社,〔将,即亮翻。
騎,奇寄翻。
〕親臨作堰,堰三決,澄怒,推負土者及囊并塞之。
〔推,吐雷翻。
塞,悉則翻。
〕 20辛巳,發高祖喪,〔帝殂二十六日而後發喪。
〕升梓宮于太極殿。
是日,太子即皇帝位,大赦,侯景出屯朝堂,分兵守衛。
〔景自昭陽殿出屯朝堂。
朝堂,蓋在太極殿左右。
朝,直遙翻。
〕 21壬午,诏北人在南為奴婢者,皆免之,所免萬計;景或更加超擢,冀收其力。
高祖之末,建康士民服食、器用,争尚豪華,糧無半年之儲,常資四方委輸。
〔毛晃曰:漢有三輔委輸宮,掌委輸者也。
凡以物送之曰輸,則音平聲;指所送之物曰輸,則音去聲。
委輸之委,亦音去聲。
〕自景作亂,道路斷絕,數月之間,人至相食,猶不免餓死,存者百無一二。
〔金陵記曰:梁都之時,戶二十八萬。
西石頭記,東至倪塘,南至石子岡,北過蔣山,南北各四十裡。
侯景之亂至于陳時,中外人物不迨宋、齊之半。
〕貴戚、豪放皆自出采電,〔電,音呂。
禾不因播種而生曰電。
〕填委溝壑,不可勝紀。
〔勝,音升。
〕 癸未,景遣儀同三司來亮入宛陵,〔宛陵縣,漢屬丹楊郡,晉分為宣城郡治所。
五代志:宣城郡治宣城縣,舊曰宛陵。
〕宣城太守楊白華誘而斬之。
甲申,景遣其将李賢明攻之,不克。
〔華,讀曰花。
誘,音酉。
将,即亮翻;下同。
考異曰:典略在四月。
今從太清紀。
〕景又遣中軍侯子鑒入吳郡,〔中軍,中軍都督也。
〕以廂公蘇單于為吳郡太守,〔單,音蟬。
〕遣儀同未子仙等将兵東屯錢塘,新城戍主戴僧籂拒【章:十二行本「拒」上有「據縣」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
】之。
禦史中丞沈浚避難東歸,〔難,乃旦翻。
〕至吳興,太守張嵊與之合謀,舉兵讨景。
嵊,稷之子也。
〔嵊,石證翻。
張稷弒齊東昏侯,後死于郁洲。
〕東揚州刺史臨城公大連,亦據州不受景命。
〔五代志:會稽郡,梁置東揚州。
〕景号令所行,唯吳郡以西、南陵以北而已。
22魏诏:「太和中代人改姓者皆複其舊。
」〔改姓,見一百四十卷齊明帝建武三年。
〕 23六月,丙戌,以南康王會理為侍中、司空。
〔考異曰:梁紀作「戊戌」。
今從太清紀。
〕 24丁亥,立宣城王大器為皇太子。
〔考異曰:太清紀雲「七日」。
今從梁帝紀及典略。
〕 25初,侯景将使太常卿南陽劉之遴授臨賀王正德玺绶,之遴剃發僧服而逃之。
〔遴,良刃翻。
玺,斯氏翻。
绶,音受。
剃,他計翻。
〕之遴博學能文,嘗湘東東王繹長史;将歸江陵,繹素嫉其才,己醜,之遴至夏口,繹密送藥殺之,〔夏,戶雅翻。
〕而自為志銘,厚其赙贈。
〔赙,音附。
〕 26壬辰,封皇子大心為尋陽王,大款為江陵王,大臨為南海王,大連為南郡王,大春為安陸王,大成為山陽王,大封為宜都王。
〔考異曰:太清紀、典略并與立太子同日。
今從梁帝紀。
〕 27長社城中無鹽,人病攣腫,〔攣,呂緣翻。
〕死者什八九。
大風從西北起,吹水入城,城壞。
東魏大将軍澄令城中曰:「有能生緻王大将軍者封侯;若大将軍身有損傷,親近左右皆斬。
」〔太清元年,西魏授王思政大将軍,故以稱之。
〕王思政帥衆據土山,〔東魏築土山以攻颍川,思政奪而據之。
帥,讀曰率。
〕告之曰:「吾力屈計窮,唯當以死謝國。
」因仰天大哭,西向再拜,欲自刎,〔刎,扶粉翻。
〕都督駱訓曰:「公常語訓等:〔語,牛倨翻。
〕『汝赍我頭出降,〔降,戶江翻。
〕非但得富貴,亦完一城人。
』今高相既有此令,〔相,息亮翻。
〕公獨不哀士卒之死乎!」衆共執之,不得引決。
澄遣通直散騎趙彥深就土山遺以白羽扇,〔遺,于季翻。
〕執手申意,牽之以下。
澄不令拜,延而禮之。
思政初入颍川,将士八千人,〔将,即亮翻;下同。
〕及城陷,纔三千人,卒無叛者。
〔卒,子恤翻。
〕澄悉散配其将卒于遠方,改颍州為鄭州,〔按魏收志:颍州本治長社,既改鄭州,徙治颍陰城,領許昌、颍川、陽翟郡。
〕禮遇思政甚重。
西合祭酒盧潛曰:〔後齊之制,三師、二大、三公,各置東西合祭酒。
二大,大司馬、大将軍也。
〕「思政不能死節,何足可重!」澄謂左右曰:「我有盧潛,乃是更得一王思政。
」潛,度世之曾孫也。
〔盧度世,事魏太武帝。
〕 初,思政屯襄城,欲以長社為行台治所,遣使者魏仲啟陳于太師泰,〔使,疏吏翻。
〕并緻書于淅州刺史崔猷。
〔魏收志:淅州領修陽、朱陽、朱陽、南上洛、淅陽、固郡。
五代志:淅陽郡,西魏置淅州。
唐志:鄧州内鄉縣本淅陽郡治。
〕猷複書曰:「襄城控帶京、洛,寔當今之要地,如有動靜,易相應接。
颍川既鄰寇境,又無山川之固,賊若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