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本朝五嶽、五鎮之祀,多因前代,其來遠矣。

    泰山為東嶽,在今山東泰安州;東鎮為沂山,在今青州府臨朐縣。

    華山為西嶽,在今陝西華陰縣;吳山為西鎮,在今隴州。

    衡山為南嶽,在今湖廣衡山縣;南鎮為會稽山,在今浙江山陰縣。

    北嶽為恒山,在今大同府渾源州;醫巫闾山為北鎮,在今遼東廣甯衛。

    中嶽為嵩山,在今河南府登封縣;霍山為中鎮,在今山西霍州東。

    西嶽、鎮相去不遠;北嶽、北鎮相望千裡;而山脈一帶,惟南嶽去南鎮三千餘裡,雖同在江南,而間隔絕不相屬;中嶽、中鎮南北對峙,而黃河界之。

    今京師正當北嶽、北鎮之中,東西亦勻停;而華山稍南于泰山,若龍虎然;南嶽在西南,南鎮在東南,五嶺為案,而江河兩水為襟帶,嶺南諸山為朝拜,嶺南之南則南海,為外明堂,我朝形勝真天造地設哉。

     至正二十六年丙午,中山武甯王将兵二十萬,開平忠武王副之,以取浙西。

    十一月,由太湖直趨湖州。

    士誠悉發境中兵及赤龍船,親軍戰毗山,戰舊館,戰皂林、烏鎮,相繼而敗,生擒其兵六萬。

    十四日,取吳江,士誠遣銳卒迎戰于尹山橋,康蕲公持戟督戰,銳卒盡覆。

    乃進圍蘇城,塞其六門,刀劍林立,金鼓雷震,将士盡降,城中食盡,至煮靴以充饑。

    凡十閱月,城陷,時吳元年丁未九月也。

    王封府庫,縛士誠,送京師,藉其兵二十有五萬。

    檄曰:“總兵官、準中書省咨敬奉令旨:餘聞伐罪救民,王者之師,考之往古,世代昭然。

    軒轅氏誅蚩尤,成湯征葛伯,文王伐崇侯,三聖人之起兵也,非富天下,本為救民。

    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宮,臣操威福;官以賄成,罪以情免;台憲舉親而劾仇,有司差貧而優富,廟堂不以為憂;方添冗官,又改鈔法;役數十萬民,湮塞黃河,死者枕籍于道,哀苦聲聞于天。

    緻使愚民誤中妖術,不解偈言之妄誕,酷信彌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蘇其苦,聚為燒香之黨,根據汝穎,蔓延河洛。

    妖言即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

    元以天下錢糧兵馬大勢而讨之,略無功效,愈見猖獗,終不能濟世安民。

    是以有志之士,旁觀熟慮,乘勢而起,或假元氏為名,或托香軍為号,或以孤軍獨立,皆欲自為,由是天下土崩瓦解。

    餘本濠梁之民,初列行伍,漸至提兵,灼見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運難與立功,遂引兵渡江。

    賴天地祖宗之靈及将相之力,一鼓而有江左,再戰而定浙東。

    陳氏稱号,據我上遊,興問罪之師。

    彭蠡交兵,元惡授首,其父子兄弟面縛與襯,既待以不死,又封以列爵,将相皆置于朝班,民庶各安于田裡,荊湘湖廣盡入版圖,雖德化未及,而政令頗修。

    惟茲姑蘇張士誠,為民,則私販鹽貨,行劫于江湖;興兵,則首聚兇徒,負固于海島,其罪一也。

    又恐海隅一區,難抗天下全勢,詐降于元,抗其參政趙琏,囚其待制孫撝,其罪二也。

    厥後,掩襲浙西,兵不滿萬數,地不足千裡,僭号改元,其罪三也。

    初寇我邊,一戰生擒其親弟,再犯浙省,楊苗直搗其近郊,首尾畏縮,又乃詐降于元,其罪四也。

    陽受元朝之名,陰行假王之令,挾制達丞相,謀害楊左丞,其罪五也。

    占據浙江錢糧,十年不貢,其罪六也。

    知元綱已墜,公然害其丞相達夫帖木兒、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兒,其罪七也。

    恃其地險食足,誘我叛将,掠我邊氓,其罪八也。

    凡此八罪,有甚于蚩尤、葛伯、崇侯,雖黃帝、湯、文與之同世,亦所不容,理宜征讨,以靖天下,以安斯民。

    ”受命中書左丞相徐達總率馬步、舟師,分道并進,攻取浙西諸處城池。

    已行,戒饬軍将:“征讨所到,殲厥渠魁,脅從罔治,備有條章。

    凡我逋逃臣民,被陷軍士,悔悟來歸,鹹宥其罪。

    其爾張氏臣僚,果能明哲識時,或全城附順,或棄刃投降,名爵賞賜,餘所不吝。

    凡爾百姓,果能安業不動,即我良民,舊有田産房屋仍前為生,依額納糧,以供軍儲,餘無科取,使汝等永保鄉裡,以全室家,此興師之故也。

    敢有千百相聚,旅拒王師,即當移兵剿滅,遷徙宗族于五溪、兩廣,永離鄉土,以禦邊戎。

    凡餘之言,信如皎日,咨爾臣庶,毋或自疑,敬此。

    ”除敬尊外,合備榜曉谕通知須至榜者。

     按:此檄簡質昌大,廟勝已蔔于此,固不待擒士誠而後為烈也。

    檄中所指官以賄成,罪以情免,台谏舉親而劾仇,有司差貧而優富,此元之末造啟聖之資也。

    《詩》稱:“殷鑒又安。

    ”得吾輩不蹶,然有省于斯。

    初至正庚寅,問參議賈魯,以當承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