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異錄卷下論述下

關燈
徒,不敢比周而望進,唯□□戒所以崇聖德。

     ○韓愈《柳宗元墓志銘略》 嗚呼!士窮乃見節義。

    今夫平居裡巷相慕悅,酒食遊戲相征逐,诩诩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

    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富弼《辭樞密副使奏略》 臣執性至愚,惟道為務,不是飾讓,亦非好名。

    美祿高官,人之所欲,但看事理,有可受與不可受爾。

    苟無後悔,受之無疑。

    禍若相随,以死不受。

    今北虜雖暫通和,向去事未可知。

    臣若受賞,恐他日複有變動,朝廷責使人冒賞之罪,臣斷不敢避斧钺之誅。

    設或朝廷謂使人隻是幹一時之事,後來不可加責,且怒重誅,其如天下公論,亦不肯放臣矣。

    畏懼公論,甚于斧钺,臣所以累次不敢受賞功之命者,實欲逃他日斧钺之責,公論之逼也。

     ○蘇轼《上神宗書略》 臣之所欲言者三,願□□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而已。

    人主之所恃者人心,失人心則亡,此必然之理。

    是以君子未論行事之是非,先觀衆心之向背,謝安之用諸桓未必是,而衆之所樂,則國以安。

    庾亮之如蘇峻來必非,而勢有不可,則反為危辱。

    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衆而不安,剛果自用而不危者也。

     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而不在乎強與弱。

    曆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厚薄,而不在乎富與貧。

    道德誠深,風俗誠厚,雖貧且弱,不害于長而存。

    道德誠淺,風俗誠薄,雖疆且富,不救于短而亡。

    人君知此,則知所輕重矣。

    夫國之短長,如人之壽夭。

    人之壽天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

    世有尪羸而壽考,亦有盛壯而亡。

    若元氣猶存,則尪羸而無害。

    及其已耗,則盛壯而愈危。

    故臣願□□愛惜風俗,如護元氣,古之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以齊衆。

    勇悍之夫,可以集事。

    忠厚近于迂闊,老成初若遲鈍,終不肯以彼而易此者,顧其所得小,而所喪大也。

    自古用人,必須曆試,雖有卓異之器,必有已試之效。

    一則使其更變而知難,事不輕作;一則待其功高而望重,人自無辭。

    大抵名器爵祿,人所奔趨,積勞而後遷,則人各安分。

    今若多開驟進之門,使有意外之得,公卿侍從,跬步可圖,其得者既不肯以僥幸自名,則不得者必皆以沉淪為恨。

    使天下常調,舉生妄心,恥不若人,何所不至?欲望風俗之厚,豈可得哉? 自建隆以來,未嘗罪一言者,縱有薄責,旋即超升。

    許以風聞而無官長,風采所系,不問尊卑。

    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

    聖人深意,流俗豈知?知蓋台谏未必皆賢,所言未必皆是。

    然須養其銳氣,而借之重權者,豈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也。

    夫奸臣之始,以台谏折之而有餘,及其既成,以幹戈取之而不足。

    臣自幼小所記,及聞長老之談,皆謂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議。

    公議所與,台谏亦與之。

    公議所擊,台谏亦擊之。

    及至英廟之初,始建稱親之議,本非人主大過,亦無典禮明文,徒以衆心未安,公議不允,當時台谏以死争之。

    今者物論沸騰,怨人交至,公議所在,亦可知矣。

    相顧不發,中外失望。

    夫彈劾積威之後,雖庸人亦可以奮揚風采。

    消委之餘,雖豪傑有所不能振起。

    臣恐自茲以往,習慣成風,盡為執政私人,以緻人主孤立,紀綱一廢,何事不生?孔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臣始讀此書,疑其太過,以為鄙夫之患,失不過備位而苟容。

    及觀李斯憂蒙恬之奪其權,則立二世以亡秦。

    盧杞憂懷,光之數其惡則誤。

    德宗以再亂其心,本生于患,失其禍乃至于喪邦。

    孔子之言,良不為過。

    是以知為國者,平居必當有忘軀犯顔之士,則臨難庶幾有徇義守死之臣。

     ○陳瓘《論蔡京疏略》 自古為人臣者,官無高下,幹犯人主,未必得禍,一觸權臣則破碎必矣。

    或以為離間君臣,或以為賣直歸怨,或托以他事,陰中傷之,或于已黜之後,責其怨望,此古之人所不免也。

     ○蘇轼《快哉亭記略》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将何适而非快? ○劉摯《分析助役論略》 近歲台谏官,疊以言事罷免,豈其言皆無補于事與?豈皆願為讦激險直之語,以自為名而潔去與?嘗以謂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