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異錄卷下論述下
關燈
小
中
大
○劉更生《災異封事略》
臣聞舜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
衆賢和于朝,則萬物和于野。
故箫韶九成,而鳳凰來儀,百獸率舞。
四海之内,靡不和甯。
文武周公,崇推讓之風,諸侯和于下,天應報于上。
幽厲之際,朝廷不和,自此之後,天下大亂。
春秋之世,災異并起,禍亂辄應,殺君亡國,不可勝數。
由此觀之,和氣緻祥,乖氣緻異,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今□□開三代之業,招文學之士,優遊寬容,使得并進。
今賢不肖,渾淆白黑,不分邪正雜揉。
忠讒并進,轉相是非,毀譽混亂,所以熒惑耳目,感移心意,不可勝載。
分曹為黨,往往群朋,将同心以陷正臣。
正臣進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亂之機也。
乘治亂之機,未知孰任,而災異數見,此臣所以寒心者也。
夫乘權籍勢之人,子弟叢集于朝,羽翼陰附者衆,輻辏于前,毀譽将必用以終乖離之咎。
是以日月無光,雪霜夏隕,海水沸出,陵谷易處,列星失行,皆怨氣之所緻也。
原其所以然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賢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則賢人退而善政還。
夫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待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
讒邪進則衆賢退,群枉盛則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否者閉而亂也,泰者通而治也。
《詩》雲:雨雪麃麃,見睍曰消,與易同義。
昔者鲧、共工、骧兜與舜、禹雜處堯朝,周公與管、蔡并居周位。
當是時疊進相毀,流言相謗,豈可勝道哉?帝堯成王,能賢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察,故以大治,榮華至今。
孔子與孟季,偕仕于魯,李斯與叔孫,俱宦于秦。
魯君、始皇賢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孫,故以大亂,污辱至今。
故治亂榮辱之端,在所信任,信任既賢,在于堅固而不移。
《詩》雲: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言守善笃也。
《易》曰:渙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返者也。
今出善令,未能逾時而反,是反汗也。
用賢未能,三旬而退,是轉石也。
《論語》曰:見不善如探湯,今二府奏佞谄不當在位,曆年而不去,故出令則如反汗,用賢則如轉石,去佞則如拔山。
如此望陰陽之調,不亦難乎?昔孔子與顔淵子貢,更相稱譽,不為朋黨。
禹稷與臯陶,傅相汲引,不為比周。
何則?忠于為國,無邪心也。
故賢人在上位,則引其類。
《易》曰:飛龍在天,大人聚也。
在下位則思與其類俱進。
《易》曰:拔茅茹以其彙征吉,在上則引其類,在下則推其類,故湯用伊尹,不仁者遠而衆賢至,類相緻也。
今佞邪與賢臣并,交戟之内,合黨共謀,違善依惡,歙歙訾訾,數設危險之言,欲以傾移主上,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災異之所以重至者也。
自古明聖,未有無誅而治者也。
故舜有四放之罰,而孔子有兩觀之誅,然後聖化可得而行。
今以□□明知誠深,思天地之心迹,察兩觀之誅,覽否泰之卦,觀雨雪之詩,曆周唐之所進以為法,原秦魯之所消以為戒。
考祥應之福,省災異之禍,以撥當世之變。
放遠邪佞之黨,壞散險設之聚,枉閉群枉之門,廣開衆正之路,決斷狐疑,分别猶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則百異消滅而衆祥并至,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
臣深始至延平,偶得《漢書》舊本一冊,讀之,因節此文,并正家疏略之。
自此已後,則随所得入錄矣。
○匡衡《論治性正家疏略》 臣聞治亂安危之機,在乎審所用心。
蓋受命之正務,在創業垂統,傳之無窮。
繼體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
昔者成王之嗣位,思述文武之道,以養其心,休烈盛美,皆歸之二後,而不敢專其名。
是以上天歆享,鬼神祐焉。
其詩曰:念我皇祖,陟降庭止。
言成王常思祖考之業,而鬼神祐助其治也。
□□聖德天覆,子愛海内,然陰陽未和,奸邪未禁者,殆論議者未丕,揚先帝之盛功,争制度不可用也。
務變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複複之。
是以群下更相是非,吏民無所信。
臣竊恨國家釋樂成之業,而虛為此紛紛也。
願□□祥覽統業之事,留神于遵制揚功,以定群下之心。
《大雅》曰:無忝爾祖,聿修厥德。
孔子著之《孝經》首章,蓋至德之本也。
《傳》曰:審好惡,理情性,而王道畢矣。
能盡其性,然後能盡人物之性,可以替天地之化。
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
蓋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強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後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
必審己之所當戒,而齊之以義,然後中和之化應。
而巧僞之
衆賢和于朝,則萬物和于野。
故箫韶九成,而鳳凰來儀,百獸率舞。
四海之内,靡不和甯。
文武周公,崇推讓之風,諸侯和于下,天應報于上。
幽厲之際,朝廷不和,自此之後,天下大亂。
春秋之世,災異并起,禍亂辄應,殺君亡國,不可勝數。
由此觀之,和氣緻祥,乖氣緻異,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今□□開三代之業,招文學之士,優遊寬容,使得并進。
今賢不肖,渾淆白黑,不分邪正雜揉。
忠讒并進,轉相是非,毀譽混亂,所以熒惑耳目,感移心意,不可勝載。
分曹為黨,往往群朋,将同心以陷正臣。
正臣進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亂之機也。
乘治亂之機,未知孰任,而災異數見,此臣所以寒心者也。
夫乘權籍勢之人,子弟叢集于朝,羽翼陰附者衆,輻辏于前,毀譽将必用以終乖離之咎。
是以日月無光,雪霜夏隕,海水沸出,陵谷易處,列星失行,皆怨氣之所緻也。
原其所以然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賢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則賢人退而善政還。
夫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待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
讒邪進則衆賢退,群枉盛則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否者閉而亂也,泰者通而治也。
《詩》雲:雨雪麃麃,見睍曰消,與易同義。
昔者鲧、共工、骧兜與舜、禹雜處堯朝,周公與管、蔡并居周位。
當是時疊進相毀,流言相謗,豈可勝道哉?帝堯成王,能賢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察,故以大治,榮華至今。
孔子與孟季,偕仕于魯,李斯與叔孫,俱宦于秦。
魯君、始皇賢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孫,故以大亂,污辱至今。
故治亂榮辱之端,在所信任,信任既賢,在于堅固而不移。
《詩》雲: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言守善笃也。
《易》曰:渙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返者也。
今出善令,未能逾時而反,是反汗也。
用賢未能,三旬而退,是轉石也。
《論語》曰:見不善如探湯,今二府奏佞谄不當在位,曆年而不去,故出令則如反汗,用賢則如轉石,去佞則如拔山。
如此望陰陽之調,不亦難乎?昔孔子與顔淵子貢,更相稱譽,不為朋黨。
禹稷與臯陶,傅相汲引,不為比周。
何則?忠于為國,無邪心也。
故賢人在上位,則引其類。
《易》曰:飛龍在天,大人聚也。
在下位則思與其類俱進。
《易》曰:拔茅茹以其彙征吉,在上則引其類,在下則推其類,故湯用伊尹,不仁者遠而衆賢至,類相緻也。
今佞邪與賢臣并,交戟之内,合黨共謀,違善依惡,歙歙訾訾,數設危險之言,欲以傾移主上,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災異之所以重至者也。
自古明聖,未有無誅而治者也。
故舜有四放之罰,而孔子有兩觀之誅,然後聖化可得而行。
今以□□明知誠深,思天地之心迹,察兩觀之誅,覽否泰之卦,觀雨雪之詩,曆周唐之所進以為法,原秦魯之所消以為戒。
考祥應之福,省災異之禍,以撥當世之變。
放遠邪佞之黨,壞散險設之聚,枉閉群枉之門,廣開衆正之路,決斷狐疑,分别猶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則百異消滅而衆祥并至,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
臣深始至延平,偶得《漢書》舊本一冊,讀之,因節此文,并正家疏略之。
自此已後,則随所得入錄矣。
○匡衡《論治性正家疏略》 臣聞治亂安危之機,在乎審所用心。
蓋受命之正務,在創業垂統,傳之無窮。
繼體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
昔者成王之嗣位,思述文武之道,以養其心,休烈盛美,皆歸之二後,而不敢專其名。
是以上天歆享,鬼神祐焉。
其詩曰:念我皇祖,陟降庭止。
言成王常思祖考之業,而鬼神祐助其治也。
□□聖德天覆,子愛海内,然陰陽未和,奸邪未禁者,殆論議者未丕,揚先帝之盛功,争制度不可用也。
務變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複複之。
是以群下更相是非,吏民無所信。
臣竊恨國家釋樂成之業,而虛為此紛紛也。
願□□祥覽統業之事,留神于遵制揚功,以定群下之心。
《大雅》曰:無忝爾祖,聿修厥德。
孔子著之《孝經》首章,蓋至德之本也。
《傳》曰:審好惡,理情性,而王道畢矣。
能盡其性,然後能盡人物之性,可以替天地之化。
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
蓋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強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後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
必審己之所當戒,而齊之以義,然後中和之化應。
而巧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