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異錄卷下論述下
關燈
小
中
大
臣深釋曰:道無精粗,法有倫要,故析為下篇,并皆奇文奧義,可以考見古今之物情習俗,蓋有神明之道焉。
各仍舊篇,故曰論述。
○楊時《求仁齊記略》 吾邑距中州數千裡之遠,舟車不通,缙紳先生與一時懷德秉義之士,足以表世範俗者,皆無自而至。
士之欲為君子者,何所取資耶?故後生晚學,無所窺觀。
遊談戲谑,不聞箴規。
切磨之益,同則嬉狎,異則相訾,至悖義逾禮而不悔。
雖英材異禀,間時有之,亦不過誦六藝之文,百家之編,為章句之儒,釣聲利而已。
一日街鬻而不售,則反視平昔所有,皆陳腐剽剝,無所用之。
往往轉而易業者,十嘗六、七。
此與廛夫販父,積百貨,坐市區,逐什一之利,流徙無常者,何異耶?予嘗悼之,又竊自悲其力之不足,欲逃此而未能。
思得吾黨之士,柔不溺于随,剛不憤于欲者,相進于道,庶幾少激頹俗。
今吾子乃能經營于此,以教學為事,是真有志者哉! 臣深謹按:楊時字中立,宋徽宗時人,世稱龜山先生,今之延平府将樂縣人也。
程門高第,弟子贈将樂伯,《宋史》有傳。
我朝從祀夫子廟庭。
臣至延平,訪其遺文,讀之首錄此文,以寓世道之感。
○朱熹《餘龍山文集序略》 熹少時,猶頗及見前輩而聞其餘論,睹其立心處己,則以剛介質直為賢。
當官立事,則以強毅果斷為得。
至其為文,則又務為明白磊落,指切事情,而無含糊脔卷,睢盱側媚之态。
使讀之者,不過一再,即曉然知其為論某事,出某策,而彼此無疑也。
近年以來,風俗一變,上自朝廷缙紳,下及闾巷韋布,相與傳習一種議論,制行立言,專以醞藉襲藏,圓熟軟美為尚。
使與之居者窮年,而莫測其中之懷,聽其言,終日而莫知其意之所鄉。
回視四五十年之前,風聲氣俗。
蓋不啻寒暑朝夜之相反,是孰使之然哉?觀于龍山餘公之文者,亦可以慨然而有感矣。
臣深聞之唐臣劉禹錫曰:文章與時高下,豈不信哉?今世論文章之弊者,必曰晚宋晚宋雲。
蓋言文既弊,而宋亦晚矣。
嗚呼,可不懼哉!可不懼哉!觀于文公所稱四十五年前,正當龜山之時。
又觀龜山前所雲者,習俗已自變矣。
宋之盛時可想見也。
臣于時事,頗有所感,故知文體所系大矣。
○唐庚《辯同論略》 道至于聖人極矣,豈容複有異乎?然禹之措置如此,湯之措置如此,文武周公之措置,則又如此。
使數聖人比肩而事主,交臂而共政,則論事之際,吾意必有同異者矣,甯能盡合乎?是猶有辭焉。
曰:時不同也。
若諸子之論性,豈複系于時哉?而孟子之說如此,荀子楊子之說則又如此。
使數人者比肩而事主,交臂而共政,則論事之際,吾意其必有同異者矣,甯能盡合乎?是亦有解焉。
曰:師友有不同也。
若子夏、子遊、曾子、子張之徒,則又将安所诿哉?皆出于周末,不可謂之異時。
皆受道于洙泗之間,不得謂之異師。
講業請益,周旋出處,奔走憂患,蓋無适而不同者凡數十年,不得謂之異友。
而論交論學,如黑白之相反,方圓大小之不相及也,此複何哉?說者以為孔子殁,學者無所統一。
使夫子在,學者宜不至此。
然吾聞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之所謂是,卒而非之。
曰: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此一人耳,而有所謂昔日之言,有所謂今日之言者,而況于衆口乎?是以先生知群言之不可一也。
因使人人得極其說,而不以同異為誅賞。
公卿大夫之出于斯時者,亦人人各薦其所聞,而不以同異為喜愠,何者?閨門之内,父子兄弟相與言,而有可有不可。
筮人布蓍,蔔人引龜,而參之一從一不從。
故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甯可罪哉?今為申商之學則不然。
以謂同心同德者,周人所以興;離心離德者,商人所以亡。
刑賞生殺,足以整齊天下,而不塞異議之口,則非所以一道德而同風俗。
噫!古之所謂同心同德者,果謂此耶?吾不忍聞是說矣。
周公之時,朝廷之士不為少矣。
而東征之議,書稱十夫予翼,則同者寡,而有不同者衆矣。
豈皆小人耶?豈皆誅之耶?夫以周公之權而十人者助之,其勢足以誅鋤群臣之異己者為有餘矣。
鼻息所向,天下其孰敢違,然近于人情,通于物理,忠于王室,而推至公于天下者,終不肯為,此何則?駕馭群臣,正恐其雷同耳。
奴婢同則家道危,臣下同則人主孤,人主孤而天下之覆可勝諱哉!古人所以貴和而賤同者慮此。
臣深謹按:唐庚字子西,盛宋時人。
而文亦雄健條暢,臣每愛之,殆不下蘇氏兄弟也。
各仍舊篇,故曰論述。
○楊時《求仁齊記略》 吾邑距中州數千裡之遠,舟車不通,缙紳先生與一時懷德秉義之士,足以表世範俗者,皆無自而至。
士之欲為君子者,何所取資耶?故後生晚學,無所窺觀。
遊談戲谑,不聞箴規。
切磨之益,同則嬉狎,異則相訾,至悖義逾禮而不悔。
雖英材異禀,間時有之,亦不過誦六藝之文,百家之編,為章句之儒,釣聲利而已。
一日街鬻而不售,則反視平昔所有,皆陳腐剽剝,無所用之。
往往轉而易業者,十嘗六、七。
此與廛夫販父,積百貨,坐市區,逐什一之利,流徙無常者,何異耶?予嘗悼之,又竊自悲其力之不足,欲逃此而未能。
思得吾黨之士,柔不溺于随,剛不憤于欲者,相進于道,庶幾少激頹俗。
今吾子乃能經營于此,以教學為事,是真有志者哉! 臣深謹按:楊時字中立,宋徽宗時人,世稱龜山先生,今之延平府将樂縣人也。
程門高第,弟子贈将樂伯,《宋史》有傳。
我朝從祀夫子廟庭。
臣至延平,訪其遺文,讀之首錄此文,以寓世道之感。
○朱熹《餘龍山文集序略》 熹少時,猶頗及見前輩而聞其餘論,睹其立心處己,則以剛介質直為賢。
當官立事,則以強毅果斷為得。
至其為文,則又務為明白磊落,指切事情,而無含糊脔卷,睢盱側媚之态。
使讀之者,不過一再,即曉然知其為論某事,出某策,而彼此無疑也。
近年以來,風俗一變,上自朝廷缙紳,下及闾巷韋布,相與傳習一種議論,制行立言,專以醞藉襲藏,圓熟軟美為尚。
使與之居者窮年,而莫測其中之懷,聽其言,終日而莫知其意之所鄉。
回視四五十年之前,風聲氣俗。
蓋不啻寒暑朝夜之相反,是孰使之然哉?觀于龍山餘公之文者,亦可以慨然而有感矣。
臣深聞之唐臣劉禹錫曰:文章與時高下,豈不信哉?今世論文章之弊者,必曰晚宋晚宋雲。
蓋言文既弊,而宋亦晚矣。
嗚呼,可不懼哉!可不懼哉!觀于文公所稱四十五年前,正當龜山之時。
又觀龜山前所雲者,習俗已自變矣。
宋之盛時可想見也。
臣于時事,頗有所感,故知文體所系大矣。
○唐庚《辯同論略》 道至于聖人極矣,豈容複有異乎?然禹之措置如此,湯之措置如此,文武周公之措置,則又如此。
使數聖人比肩而事主,交臂而共政,則論事之際,吾意必有同異者矣,甯能盡合乎?是猶有辭焉。
曰:時不同也。
若諸子之論性,豈複系于時哉?而孟子之說如此,荀子楊子之說則又如此。
使數人者比肩而事主,交臂而共政,則論事之際,吾意其必有同異者矣,甯能盡合乎?是亦有解焉。
曰:師友有不同也。
若子夏、子遊、曾子、子張之徒,則又将安所诿哉?皆出于周末,不可謂之異時。
皆受道于洙泗之間,不得謂之異師。
講業請益,周旋出處,奔走憂患,蓋無适而不同者凡數十年,不得謂之異友。
而論交論學,如黑白之相反,方圓大小之不相及也,此複何哉?說者以為孔子殁,學者無所統一。
使夫子在,學者宜不至此。
然吾聞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之所謂是,卒而非之。
曰: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此一人耳,而有所謂昔日之言,有所謂今日之言者,而況于衆口乎?是以先生知群言之不可一也。
因使人人得極其說,而不以同異為誅賞。
公卿大夫之出于斯時者,亦人人各薦其所聞,而不以同異為喜愠,何者?閨門之内,父子兄弟相與言,而有可有不可。
筮人布蓍,蔔人引龜,而參之一從一不從。
故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甯可罪哉?今為申商之學則不然。
以謂同心同德者,周人所以興;離心離德者,商人所以亡。
刑賞生殺,足以整齊天下,而不塞異議之口,則非所以一道德而同風俗。
噫!古之所謂同心同德者,果謂此耶?吾不忍聞是說矣。
周公之時,朝廷之士不為少矣。
而東征之議,書稱十夫予翼,則同者寡,而有不同者衆矣。
豈皆小人耶?豈皆誅之耶?夫以周公之權而十人者助之,其勢足以誅鋤群臣之異己者為有餘矣。
鼻息所向,天下其孰敢違,然近于人情,通于物理,忠于王室,而推至公于天下者,終不肯為,此何則?駕馭群臣,正恐其雷同耳。
奴婢同則家道危,臣下同則人主孤,人主孤而天下之覆可勝諱哉!古人所以貴和而賤同者慮此。
臣深謹按:唐庚字子西,盛宋時人。
而文亦雄健條暢,臣每愛之,殆不下蘇氏兄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