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雜記一
關燈
小
中
大
後漢書。
馬融傳》始得之,謂決計進兵也。
聖學淵博如此,豈文學諸臣所能仰副萬一哉?餘直軍機時,見詩片乃汪文端、劉文正所書,其後劉文定繼之。
由詩片抄入詩本,則内監之職。
迨于文襄供奉,則并詩本亦手自抄寫矣。
(同上) 軍機大臣同進見,自傅文忠公始。
上初年惟讷親一人承旨,讷公能強記而不甚通文義,每傳一旨,今汪文端代拟。
讷公惟恐不得當,辄令再撰,有屢易而仍用初稿者,一稿甫定,又傳一旨,改易亦如之。
文端頗苦之,然不敢較也。
時傅文忠在旁竊不平。
迨平定金川歸,首揆席,則自陳不能多識,恐有遺忘,乞令軍機大臣同進見,于是遂為例。
諸臣既感和衷之雅,而文忠實有稍釋獨記之勞。
然上眷倚有加,每日晚膳後閱内閣本章畢,有所商榷,又獨召文忠進見,時謂之“晚面”雲。
(同上) 謹按:道光二年夏,松湘浦太宰緣事出直,文秋潭大司空出差,黃左田大司農病假,曹俪笙相國遂獨對者币月,亦異數也。
乾隆六年冬,劉統勳以左都禦史奏言:“尚書公讷親一人之身,兼理數處,出入禁闼,向用方隆。
屬官既奔走恐後,同僚亦避其鋒锘,部中議覆事件,或展轉駁诘,或過目不留。
出一言而勢在必行,定一稿而限逾積月。
任事過銳,處事過嚴,殆非懷謙集益、推賢讓能之道。
宜加訓示,俾知省改。
其所管事務,量行酌減,免曠廢之虞,收贊襄之益。
”又言:“大學士張廷玉子姓宗族及其姻黨姚氏,占仕籍者至數十人。
此盈滿之候,而傾覆之機所伏。
宜量加裁抑,三年内停其遷轉,以保全而成就之。
”旨下部查議,并訓饬讷親,如所請。
(《測海集》) 往時,軍機大臣罕有與督撫外吏相接者。
前輩嘗言張文和公在雍正年間最承寵眷,然門無竿牍,饋禮有過百金者辄卻之。
讷親當今上初年,亦最蒙眷遇,然其人雖苛刻而門庭峻絕,無有能幹以私者。
餘入軍機已不及見二公,時傅文忠為首揆,頗和易近情矣。
然外吏莫能登其門,督撫皆平交,不恃為奧援也。
餘在汪文端第,凡書牍多為作答,見湖撫陳文恭伴函不過僮錦二端,閩撫潘敏惠為公同年,饋節亦不過葛紗而已,至軍機司員,更無有過而問者。
閩督楊某被劾人京,人各送币毳數事,值三十餘金,顧北墅雲入直,詫為異事,謂生平未嘗見此重饋也。
王漱田日杏所識外吏稍多,扈從南巡,途次間有贈遺,歸裝剩百餘金,過端午節,充然有餘,辄沾沾誇于同列。
是時風氣如此。
(《檐曝雜記》) 軍機章京非特不當與外吏接,即在京部院官亦少往還。
餘初入,見前輩馬少京兆景正襟危坐,有部院官立階前,辄拒之曰:“此機密地,非公等所宜至也。
”同直中有與部院官交語者,更面斥不少假,被斥者不敢置一詞雲。
(同上) 鄂文端公自西路經略歸,仍直軍機處,上命戶部尚書海望為治第,凡什器必具。
已報齊矣,命舁堂上幾,視之,以為窳敗。
召海望切責,海望叩首請易乃止。
聞府中無園圃,又命以藩邸小紅橋園賜公為别業,而中分其半為軍機房。
(《小倉山房文集》) 癸醜殿試後三日,憲皇帝禦懋勤殿閱卷,将原拟第三卷改第一卷,第五卷改第三卷。
及啟彌封,則第一卷系會元陳亻炎,第三卷則張若霭也。
上大喜。
時廷玉在直廬辦事,遣内侍谕曰:“爾子張若霭取中探花矣,特告大學士知之。
”廷玉驚懼失措,免冠叩首,懇辭數四,内侍轉奏,未蒙俞允。
複奏請面見啟事,仍免冠叩首,繼以泣下。
上憐其愚忱,乃命改為二甲第一名。
嗣引見新進士,若霭得照榜眼探花例,一體授翰林院編修。
次日又奉旨:“在軍機房行走,随伊父教導。
”若霭辨明而入,及暮而歸,抄錄谕旨,收貯檔案,頗稱勤慎。
其非交辦之事,廷玉固不言,若霭亦不敢問也。
甲寅秋,軍機大臣入見,各賜洋漆匣端硯一方,又特賜若霭一研。
又顧諸大臣曰:“張若霭品量好,朕甚嘉之。
”是冬禦書“福”字,以次面賜廷臣,最後至若霭,上大笑曰:“今日乃寫‘福’字第一日也,汝父得第一幅,汝得最後一幅,無意中有此恰好事,豈非吉祥之征乎?”聖心之屬望如此。
(《澄懷園集》) 畢誼字元複,婁縣人,寄籍天津。
康熙五十七年進士,由鹹安宮教習授内閣中書。
乾隆元年設總理事務處,滿、漢四人入直,誼與焉。
數議國家大典禮及大政事,淹雅精确,政府毗倚之。
在台垣前後章奏二十餘上,皆洞中機要,鄂文端爾泰嘗論當世人才,“畢某奏議,今之陸敬輿也”。
在軍機多年,謹慎練達,号稱職。
金川之役,傅忠勇恒欲奏
馬融傳》始得之,謂決計進兵也。
聖學淵博如此,豈文學諸臣所能仰副萬一哉?餘直軍機時,見詩片乃汪文端、劉文正所書,其後劉文定繼之。
由詩片抄入詩本,則内監之職。
迨于文襄供奉,則并詩本亦手自抄寫矣。
(同上) 軍機大臣同進見,自傅文忠公始。
上初年惟讷親一人承旨,讷公能強記而不甚通文義,每傳一旨,今汪文端代拟。
讷公惟恐不得當,辄令再撰,有屢易而仍用初稿者,一稿甫定,又傳一旨,改易亦如之。
文端頗苦之,然不敢較也。
時傅文忠在旁竊不平。
迨平定金川歸,首揆席,則自陳不能多識,恐有遺忘,乞令軍機大臣同進見,于是遂為例。
諸臣既感和衷之雅,而文忠實有稍釋獨記之勞。
然上眷倚有加,每日晚膳後閱内閣本章畢,有所商榷,又獨召文忠進見,時謂之“晚面”雲。
(同上) 謹按:道光二年夏,松湘浦太宰緣事出直,文秋潭大司空出差,黃左田大司農病假,曹俪笙相國遂獨對者币月,亦異數也。
乾隆六年冬,劉統勳以左都禦史奏言:“尚書公讷親一人之身,兼理數處,出入禁闼,向用方隆。
屬官既奔走恐後,同僚亦避其鋒锘,部中議覆事件,或展轉駁诘,或過目不留。
出一言而勢在必行,定一稿而限逾積月。
任事過銳,處事過嚴,殆非懷謙集益、推賢讓能之道。
宜加訓示,俾知省改。
其所管事務,量行酌減,免曠廢之虞,收贊襄之益。
”又言:“大學士張廷玉子姓宗族及其姻黨姚氏,占仕籍者至數十人。
此盈滿之候,而傾覆之機所伏。
宜量加裁抑,三年内停其遷轉,以保全而成就之。
”旨下部查議,并訓饬讷親,如所請。
(《測海集》) 往時,軍機大臣罕有與督撫外吏相接者。
前輩嘗言張文和公在雍正年間最承寵眷,然門無竿牍,饋禮有過百金者辄卻之。
讷親當今上初年,亦最蒙眷遇,然其人雖苛刻而門庭峻絕,無有能幹以私者。
餘入軍機已不及見二公,時傅文忠為首揆,頗和易近情矣。
然外吏莫能登其門,督撫皆平交,不恃為奧援也。
餘在汪文端第,凡書牍多為作答,見湖撫陳文恭伴函不過僮錦二端,閩撫潘敏惠為公同年,饋節亦不過葛紗而已,至軍機司員,更無有過而問者。
閩督楊某被劾人京,人各送币毳數事,值三十餘金,顧北墅雲入直,詫為異事,謂生平未嘗見此重饋也。
王漱田日杏所識外吏稍多,扈從南巡,途次間有贈遺,歸裝剩百餘金,過端午節,充然有餘,辄沾沾誇于同列。
是時風氣如此。
(《檐曝雜記》) 軍機章京非特不當與外吏接,即在京部院官亦少往還。
餘初入,見前輩馬少京兆景正襟危坐,有部院官立階前,辄拒之曰:“此機密地,非公等所宜至也。
”同直中有與部院官交語者,更面斥不少假,被斥者不敢置一詞雲。
(同上) 鄂文端公自西路經略歸,仍直軍機處,上命戶部尚書海望為治第,凡什器必具。
已報齊矣,命舁堂上幾,視之,以為窳敗。
召海望切責,海望叩首請易乃止。
聞府中無園圃,又命以藩邸小紅橋園賜公為别業,而中分其半為軍機房。
(《小倉山房文集》) 癸醜殿試後三日,憲皇帝禦懋勤殿閱卷,将原拟第三卷改第一卷,第五卷改第三卷。
及啟彌封,則第一卷系會元陳亻炎,第三卷則張若霭也。
上大喜。
時廷玉在直廬辦事,遣内侍谕曰:“爾子張若霭取中探花矣,特告大學士知之。
”廷玉驚懼失措,免冠叩首,懇辭數四,内侍轉奏,未蒙俞允。
複奏請面見啟事,仍免冠叩首,繼以泣下。
上憐其愚忱,乃命改為二甲第一名。
嗣引見新進士,若霭得照榜眼探花例,一體授翰林院編修。
次日又奉旨:“在軍機房行走,随伊父教導。
”若霭辨明而入,及暮而歸,抄錄谕旨,收貯檔案,頗稱勤慎。
其非交辦之事,廷玉固不言,若霭亦不敢問也。
甲寅秋,軍機大臣入見,各賜洋漆匣端硯一方,又特賜若霭一研。
又顧諸大臣曰:“張若霭品量好,朕甚嘉之。
”是冬禦書“福”字,以次面賜廷臣,最後至若霭,上大笑曰:“今日乃寫‘福’字第一日也,汝父得第一幅,汝得最後一幅,無意中有此恰好事,豈非吉祥之征乎?”聖心之屬望如此。
(《澄懷園集》) 畢誼字元複,婁縣人,寄籍天津。
康熙五十七年進士,由鹹安宮教習授内閣中書。
乾隆元年設總理事務處,滿、漢四人入直,誼與焉。
數議國家大典禮及大政事,淹雅精确,政府毗倚之。
在台垣前後章奏二十餘上,皆洞中機要,鄂文端爾泰嘗論當世人才,“畢某奏議,今之陸敬輿也”。
在軍機多年,謹慎練達,号稱職。
金川之役,傅忠勇恒欲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