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總不識也,而舉琵琶擲之,不已甚乎意其中猶津津乎有未忘者,則吾不敢知。
錦衣衛之橫 正德間,朝官有罪,辄命錦衣衛官校擒拿。
霍文敏上疏曰:“天下刑獄,付三法司足矣。
錦衣衛複兼刑獄橫撓之,越介胄之職,侵刀筆之權,脫冠裳以就鎖梏,屈禮貌以聽武夫,朝列清班,暮幽污獄,剛氣由此折盡。
或又暮脫污獄,朝立清班,解下拘攣,便披冠帶,使武夫悍卒指之曰:某也吾辱之矣,某也吾将辱之矣。
小人遂無忌彈,君子遂昧良心,豪傑所以多山林之思,變故所以少節概之士也。
” 楊介甫父子相業文章 武皇南巡,天下洶洶,倖臣竊國柄,已而崩于豹房,禁從兵悉屬江彬。
楊公廷和密與太監張永謀啟太後,請旨誅彬,先傳令散軍士各就賞所,彬覺,顧瞻無人,遂就擒。
噫!此何等功耶!昔韓魏公以空頭敕安置任守忠,談者迄今偉之。
公之視此,其難不啻十倍,而公之處此,其功不當百倍于昔耶而或者議公賣友取容。
夫世廟初入.據古執禮,公當其時,可謂正直不阿、卓然名世矣,是豈賣友取容之人乎此市井之談,愛憎之口,不待辯者。
獨大禮議起,人皆是張桂而非公,不知公隻是未脫見聞窠臼耳。
若其一念唯恐陷主于非禮,則精忠貫日可掬也。
故謂公之議有所未當則可,謂公之心有一毫不忠則不可,此趙文肅所以極力為公表也。
公子慎以正德辛未及第第一,亦以議禮不合谪戍滇中以死。
餘蓋嘗評論之:升庵博洽似張茂先,詩文似廬陵、眉山兩先生,坎壈過漢之賈長沙,而經術解悟直越宋之程、朱而上之。
有升庵而當代之人物可與往哲争衡矣!矮人觀場,徒謂先生為博學人,而一二崛強之老,又且掇拾其後,是皆不知先生,又何足以為先生重輕耶 陽明為理學中興 自朱元晦、真希元諸公以名世儒宗,無裨于宋之削弱,于是談者疑儒者為有體無用,而誠心正意之學果不足以平天下。
自近代僞儒雜出,聲價高而品行日下,于是舉世疑道學為賣平天冠,而講習之門遂為藏拙之奧。
蓋自陽明先生出,道德事功,卓然振耀海内,而元晦諸公藉以吐氣,始知儒者之有益于人國也。
乃忌者顧轉而疑先生良知之學。
蓋先生功名昭揭,無可指摘,唯學術邪正,未易铨測,以是指斥,則讒說易行,媢心稱快爾。
于是謂公異端陸子靜之流。
嗟乎子靜,豈異端乎!以異端視子靜,則遊、夏純于顔、曾,而思、孟劣于雄、況矣。
餘考先生集,先生之封爵祀典,俱以徐華亭相之力,則華亭亦具眼者。
屠赤水極力诋其奸,将毋妒婦之口與 國朝三大功臣 李卓吾日:古之立大功者誠多,但未有旬日之間,不待請兵請糧而即擒反者,此唯陽明先生能之。
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時有一朝廷,若不見有朝廷為胡虜所留者,舉朝宴然,三邊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無有,此則于少保之勳,千載所不可誣也。
若英宗北狩,楊善徒手片言單詞歡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時遣人,随善護送上皇來歸。
以予觀之,古唯厮養卒,今僅有楊善耳。
籲!以善視養卒,則養卒又不足言矣。
此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則先生與于與楊,又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
王晉溪識陽明 李卓吾日:識者謂王瓊貪财,好睚眦中人。
夫滿朝皆受宸濠賂.獨晉溪不貪宸濠之賂,而陰用王守仁,使居上流以擒濠;明知守仁不以一錢與人,不與一面相識,而故委心用之,何也彼不拒江彬者,欲以行彼志耳,是以能使守仁等諸大豪傑士得為朝廷用也。
當時若李充嗣之撫應天、喬宇輩之居南京、陳金等之節制兩廣,卒令宸濠旋起而旋滅,是誰之功乎嗚呼,此唯可與智者道。
盜賊有同惡 馬端肅公文升之賢,過寇萊公十倍;而焦芳之奸,亦奚啻如丁謂,聖朝寬大,使芳得優遊故土,可謂天幸,識者不無漏網之嫌。
及嘉靖初,大盜趙鐩亂河南,剽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弗攻。
攻破泌陽,前大學士焦芳已跳匿,毀其家,發芳箧,取其衣冠,縛葦若人者而屠戮之,日:“恨不為天下殺此賊!”可見人心不死,即盜賊尚有同惡也。
梁文康卻秦藩請邊地 梁文康公儲,相業既奇,而人品亦高。
正德間,秦王請陝之邊地以益封壤,嬖臣江彬、朱甯及宦官張忠皆助為之,請武皇帝诏與之。
兵曹及科道各執奏不可,武皇帝日:“朕念親親,與之勿拒。
”大學士楊公當草制,日:“若遂草制,畀地秦藩,恐贻後虞。
執不草制,則忤帝意。
”遂引疾不親事。
大學士蔣公亦繼引疾。
武皇震怒,内臣督促,公承命草制,日:“昔太祖高皇帝著令日:此地不畀藩封。
非吝也,念此土廣且饒,藩封得之,多畜士馬,饒富而驕,奸人誘為不軌,不利宗社。
今王請祈懇笃,朕念親親,其畀地于王。
王得地,宜益謹,毋收聚奸人,毋多畜士馬,聽狂人勸為不軌,震及邊方,危我社稷。
是時雖欲保全親親,不可得已。
王其慎之毋忽!”武皇帝覽制駭日:“若是其可虞,其勿與!”回天之力,決于數詞,偉矣哉!肅皇禦極,言官聯疏劾公假宸濠衛兵,是為故縱反者,請召置獄正罪,如陸尚書完雲。
公日:“餘唯緻仕去而已。
”終不肯辯。
人日:是公大罪,何所容辯,公終不辯,而劾者不已。
久之,乃知與宸濠衛兵者,非公,實石齋楊公當制,正德九年三月十五日之為也。
蓋舊例,凡閣下當制,拟旨入,親署銜落筆迹,故不得而誣也。
永陵議禮是非 大禮之議,肇于永嘉,而席、桂諸君子和之,倫序昭然,名義甚正,自無可疑。
廷和上畏昭聖,下畏人言,力主濮議。
諸親佐複畏廷和之排擊,附和雷同,莫敢抵牾。
其伏阙諸少年,尚氣好名,以附廷和者為守正,以附永嘉者為幹進,互相标榜,毒盈缙紳,皆當國者不善通融耳。
然以沖齡之主,而舉朝元老卿輔至二百餘臣,皆喧呼痛哭,卒不少動。
聖孝天植,神武獨斷,萬古一君而已。
林丘山史筆之重 汝陽林特立在館時,閱《武廟實錄》且成,唯迎立肅廟等二事未決,衆議紛然。
公奏記副總裁中峰董公日:“昨聞迎立一事,或雲由中,或雲内閣;誅賊兵,或雲由張永,或雲由楊廷和。
疑信之間,漫然亡據。
史,萬世是非之權衡,固不可以偏重。
時竊意廷和以忤旨罷歸,永坐罪廢,今上方綜核名實,書進二事,必首登乙覽,恐将以永真有功,廷和真有罪,不待左右汲引排擯,而君子小人進退之機決矣。
矧夫信以傳信,疑以傳疑,史臣體也。
二者既未嘗親與其事,可信可疑,宜嚴其有關于治忽者,庸讵私一廷和哉!幸執事裁擇輕重之間,是非之權衡也。
”公以白之總裁鵝湖費公,可之,書進天子,由是乃傾心任宰輔,而宦寺之權輕矣。
前輩猶重史如此,今信耳信口、信手信胸臆,尚安複有信史哉! 經筵面奏 我朝經筵日講,非徒辨析經史為觀美也,謂當旁及時務,以匡不逮。
而近世面奏唯兩人。
嘉靖甲申,修撰呂楠言:五月十二日獻陵忌辰,是日講筵,君臣不宜華服。
己醜夏,祭酒陸深言:講官講章,不宜輔臣改撮,使得自盡其愚,因以觀學術邪正。
呂未幾以論禮谪解州判官,陸後亦谪延平同知。
我朝勝前代二十二事 謝铎雲:“我太祖皇帝遠過于宋者,
錦衣衛之橫 正德間,朝官有罪,辄命錦衣衛官校擒拿。
霍文敏上疏曰:“天下刑獄,付三法司足矣。
錦衣衛複兼刑獄橫撓之,越介胄之職,侵刀筆之權,脫冠裳以就鎖梏,屈禮貌以聽武夫,朝列清班,暮幽污獄,剛氣由此折盡。
或又暮脫污獄,朝立清班,解下拘攣,便披冠帶,使武夫悍卒指之曰:某也吾辱之矣,某也吾将辱之矣。
小人遂無忌彈,君子遂昧良心,豪傑所以多山林之思,變故所以少節概之士也。
” 楊介甫父子相業文章 武皇南巡,天下洶洶,倖臣竊國柄,已而崩于豹房,禁從兵悉屬江彬。
楊公廷和密與太監張永謀啟太後,請旨誅彬,先傳令散軍士各就賞所,彬覺,顧瞻無人,遂就擒。
噫!此何等功耶!昔韓魏公以空頭敕安置任守忠,談者迄今偉之。
公之視此,其難不啻十倍,而公之處此,其功不當百倍于昔耶而或者議公賣友取容。
夫世廟初入.據古執禮,公當其時,可謂正直不阿、卓然名世矣,是豈賣友取容之人乎此市井之談,愛憎之口,不待辯者。
獨大禮議起,人皆是張桂而非公,不知公隻是未脫見聞窠臼耳。
若其一念唯恐陷主于非禮,則精忠貫日可掬也。
故謂公之議有所未當則可,謂公之心有一毫不忠則不可,此趙文肅所以極力為公表也。
公子慎以正德辛未及第第一,亦以議禮不合谪戍滇中以死。
餘蓋嘗評論之:升庵博洽似張茂先,詩文似廬陵、眉山兩先生,坎壈過漢之賈長沙,而經術解悟直越宋之程、朱而上之。
有升庵而當代之人物可與往哲争衡矣!矮人觀場,徒謂先生為博學人,而一二崛強之老,又且掇拾其後,是皆不知先生,又何足以為先生重輕耶 陽明為理學中興 自朱元晦、真希元諸公以名世儒宗,無裨于宋之削弱,于是談者疑儒者為有體無用,而誠心正意之學果不足以平天下。
自近代僞儒雜出,聲價高而品行日下,于是舉世疑道學為賣平天冠,而講習之門遂為藏拙之奧。
蓋自陽明先生出,道德事功,卓然振耀海内,而元晦諸公藉以吐氣,始知儒者之有益于人國也。
乃忌者顧轉而疑先生良知之學。
蓋先生功名昭揭,無可指摘,唯學術邪正,未易铨測,以是指斥,則讒說易行,媢心稱快爾。
于是謂公異端陸子靜之流。
嗟乎子靜,豈異端乎!以異端視子靜,則遊、夏純于顔、曾,而思、孟劣于雄、況矣。
餘考先生集,先生之封爵祀典,俱以徐華亭相之力,則華亭亦具眼者。
屠赤水極力诋其奸,将毋妒婦之口與 國朝三大功臣 李卓吾日:古之立大功者誠多,但未有旬日之間,不待請兵請糧而即擒反者,此唯陽明先生能之。
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時有一朝廷,若不見有朝廷為胡虜所留者,舉朝宴然,三邊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無有,此則于少保之勳,千載所不可誣也。
若英宗北狩,楊善徒手片言單詞歡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時遣人,随善護送上皇來歸。
以予觀之,古唯厮養卒,今僅有楊善耳。
籲!以善視養卒,則養卒又不足言矣。
此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則先生與于與楊,又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
王晉溪識陽明 李卓吾日:識者謂王瓊貪财,好睚眦中人。
夫滿朝皆受宸濠賂.獨晉溪不貪宸濠之賂,而陰用王守仁,使居上流以擒濠;明知守仁不以一錢與人,不與一面相識,而故委心用之,何也彼不拒江彬者,欲以行彼志耳,是以能使守仁等諸大豪傑士得為朝廷用也。
當時若李充嗣之撫應天、喬宇輩之居南京、陳金等之節制兩廣,卒令宸濠旋起而旋滅,是誰之功乎嗚呼,此唯可與智者道。
盜賊有同惡 馬端肅公文升之賢,過寇萊公十倍;而焦芳之奸,亦奚啻如丁謂,聖朝寬大,使芳得優遊故土,可謂天幸,識者不無漏網之嫌。
及嘉靖初,大盜趙鐩亂河南,剽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弗攻。
攻破泌陽,前大學士焦芳已跳匿,毀其家,發芳箧,取其衣冠,縛葦若人者而屠戮之,日:“恨不為天下殺此賊!”可見人心不死,即盜賊尚有同惡也。
梁文康卻秦藩請邊地 梁文康公儲,相業既奇,而人品亦高。
正德間,秦王請陝之邊地以益封壤,嬖臣江彬、朱甯及宦官張忠皆助為之,請武皇帝诏與之。
兵曹及科道各執奏不可,武皇帝日:“朕念親親,與之勿拒。
”大學士楊公當草制,日:“若遂草制,畀地秦藩,恐贻後虞。
執不草制,則忤帝意。
”遂引疾不親事。
大學士蔣公亦繼引疾。
武皇震怒,内臣督促,公承命草制,日:“昔太祖高皇帝著令日:此地不畀藩封。
非吝也,念此土廣且饒,藩封得之,多畜士馬,饒富而驕,奸人誘為不軌,不利宗社。
今王請祈懇笃,朕念親親,其畀地于王。
王得地,宜益謹,毋收聚奸人,毋多畜士馬,聽狂人勸為不軌,震及邊方,危我社稷。
是時雖欲保全親親,不可得已。
王其慎之毋忽!”武皇帝覽制駭日:“若是其可虞,其勿與!”回天之力,決于數詞,偉矣哉!肅皇禦極,言官聯疏劾公假宸濠衛兵,是為故縱反者,請召置獄正罪,如陸尚書完雲。
公日:“餘唯緻仕去而已。
”終不肯辯。
人日:是公大罪,何所容辯,公終不辯,而劾者不已。
久之,乃知與宸濠衛兵者,非公,實石齋楊公當制,正德九年三月十五日之為也。
蓋舊例,凡閣下當制,拟旨入,親署銜落筆迹,故不得而誣也。
永陵議禮是非 大禮之議,肇于永嘉,而席、桂諸君子和之,倫序昭然,名義甚正,自無可疑。
廷和上畏昭聖,下畏人言,力主濮議。
諸親佐複畏廷和之排擊,附和雷同,莫敢抵牾。
其伏阙諸少年,尚氣好名,以附廷和者為守正,以附永嘉者為幹進,互相标榜,毒盈缙紳,皆當國者不善通融耳。
然以沖齡之主,而舉朝元老卿輔至二百餘臣,皆喧呼痛哭,卒不少動。
聖孝天植,神武獨斷,萬古一君而已。
林丘山史筆之重 汝陽林特立在館時,閱《武廟實錄》且成,唯迎立肅廟等二事未決,衆議紛然。
公奏記副總裁中峰董公日:“昨聞迎立一事,或雲由中,或雲内閣;誅賊兵,或雲由張永,或雲由楊廷和。
疑信之間,漫然亡據。
史,萬世是非之權衡,固不可以偏重。
時竊意廷和以忤旨罷歸,永坐罪廢,今上方綜核名實,書進二事,必首登乙覽,恐将以永真有功,廷和真有罪,不待左右汲引排擯,而君子小人進退之機決矣。
矧夫信以傳信,疑以傳疑,史臣體也。
二者既未嘗親與其事,可信可疑,宜嚴其有關于治忽者,庸讵私一廷和哉!幸執事裁擇輕重之間,是非之權衡也。
”公以白之總裁鵝湖費公,可之,書進天子,由是乃傾心任宰輔,而宦寺之權輕矣。
前輩猶重史如此,今信耳信口、信手信胸臆,尚安複有信史哉! 經筵面奏 我朝經筵日講,非徒辨析經史為觀美也,謂當旁及時務,以匡不逮。
而近世面奏唯兩人。
嘉靖甲申,修撰呂楠言:五月十二日獻陵忌辰,是日講筵,君臣不宜華服。
己醜夏,祭酒陸深言:講官講章,不宜輔臣改撮,使得自盡其愚,因以觀學術邪正。
呂未幾以論禮谪解州判官,陸後亦谪延平同知。
我朝勝前代二十二事 謝铎雲:“我太祖皇帝遠過于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