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之。
已又談,則又喜,指伎中最姝麗者日:“欲之乎以賜汝。
”自是千戶所至,辄為效死力。
夜襲虜帳,将至,風暴起,塵翳目。
衆惑欲歸,一老卒前日:“天贊我也。
去而風,使虜不覺。
歸而卒遇虜入掠者還,而我據上遊,皆是風也。
”越不覺下馬拜。
功成,推卒功以為千戶。
[按越舉進士,對策大庭,忽有旋風起,攝其策雲表,已而不見,皆怪異之。
及秋,而朝鮮貢使附越策來,且日:其王方視朝,有旋風卷一物下者,則進士卷也,敢以聞。
景帝閱姓名,謂吏部日:“識之,此當任風憲。
”弇州外史日:當越時,天下鹹貴其才。
至于今西北邊稱良将,毋如越者,楊一清、王瓊方之,蔑如也。
然終越之世,凡再起而竟不得複爵,亦冤矣。
] 王靖遠武略 國朝禦侮之臣,王靖遠骥,其傑出也。
王弇州謂靖遠才而欲,武略則優。
噫!安得有大将之才如骥,又得無欲如弇州言者而用之,使之為我禦虜征蠻以封侯乎然既無欲矣,則雖封侯亦其所不欲者,吾又安能使之舍棄性命,以為我征蠻禦虜,而與其所不欲之侯封也說者又謂,骥不當依附壬振以立功名。
夫國家用人,唯用其才,今乃使有才者不得用,卒自托于中貴人有援力者以自見,又何取于居要路者為也我朝文臣世爵,令唯靖遠猶存,足鏡天之報善矣。
王振老仆 薛文清為中貴王振同鄉,振因欲起用之。
後以不肯附振,振遂恨之,因他事中以危法。
當刑,門人皆奔走哭,文清神色自若。
會振有老仆,是日大哭廚下,振問何哭,仆對日:“聞今日薛夫子将刑故也!”振聞而意解,遂得釋。
于忠肅捍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郕王監國,于謙慷慨泣奏日:“虜得志,挾我大駕,勢必長驅而南。
今軍實武庫兵盡矣,司馬宜急分道募兵,及留漕卒自益;司空宜并日而搜乘繕械;九門要地,宜令都督孫镗、衛穎、雷通、張軌等分守之,都禦史楊善、給事中王竑等參焉。
凡兵皆出營外,毋令避而示弱。
郭外之民,皆徙入内安插,毋令失所而嚣。
通州倉欲守之,或不能,委以與虜,則可惜,宜令官軍皆給一歲祿俸,聽其自運,仍以赢米為之直。
虜所急者草,諸廠宜亦聽軍稱力取之,不盡則焚之,毋以飽虜馬。
”而是時石亨方坐系,楊洪亦以逗留當譴,謙惜其材勇,請赦之。
與安遠侯柳溥為大帥,而身總其機宜進止,不效則治臣之罪以謝天下。
上皆嘉納之。
噫,如公此奏,較之昔賢登壇、草廬數語,孰優劣也頃之,虜旗薄都城,公伏發敗之。
大同參将許貴以款虜之說進,公抗言不可和,因劾介胄之臣,委靡退怯,法當誅。
于是邊将人人言戰守,虜不能挾重相恫喝,始欲歸太上矣。
當太上之迎複,謙實有力焉,而議者以公不谏易太子為疑。
夫景帝之信謙,謂其能禦圉,非有布衣腹心素一,不合則暌,再違則去。
夫人主以私愛欲易太子,雖留侯不能得之漢高,而謙能得之景帝乎哉! 楊善迎銮之功 景泰時,太上皇在漠北,楊善以單騎迎銮回京,厥功偉矣。
李卓吾曰:唯景泰絕無迎太上皇之意,是以太上皇自不待迎而後至。
豈景泰君臣,當時真能寓有意于無意之中,而若是奇詭與則南宮不锢,太子不廢,門不假奪矣。
惜哉!乃也先反因之以好來歸,以戕害我兄弟君臣,是真為有意而送之來歸也,非果楊善之能、也先為巧、而我為拙,也先為主而我為賓,不亦太不如人矣乎!雖然,事勢至此,社稷為重,君為輕,身又為輕焉者也。
于忠肅之功千載不可誣也。
故論社稷功,則于謙為首論,歸太上皇功,則楊善為最。
然則楊善其真有意之人哉,故能以無意得之。
龔遂榮定迎銮之禮 英廟自北還,廷議迎銮之禮未決。
會有投匿名帖者,吏部尚書王公直雲,得之大學士高公穀家,胡公濙欲以聞,王公亦從之,日:“此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之意也。
”既而支吾不果聞,林公聰即疏言:王直,胡濙皆股肱大臣,不當私言以壞政。
诏按之,高雲得之小隸,隸雲得之道路。
方逮系間,有千戶龔遂榮者,遂自狀明之。
其帖大率言禮當從厚,上即從之。
當時迎銮大禮,定于千夫長之片紙。
若龔遂榮之與楊善,可稱兩奇矣。
達官朵耳 于公之被戮也,徐有貞、石亨實有力焉。
時曹吉祥麾下有達官指揮朵耳者,以一觞酹其地而恸,吉祥恚撲之。
明日複酹,痛如故,竟與都督陳逵收其屍瘗之。
夫憐才好德之念,不在朝臣,而在小卒;下石彎弓之智,不自夷虜,而自卿相。
信人生品格有定也。
奇哉朵耳!視昔之哭彭越屍者,當勝百簿。
倭漆匠 天順間,錦衣指揮門達,權傾中外,好陷害人。
同時袁指揮彬,随英廟北狩,有護跸功。
達恐其逼己,乃捃摭彬私事以聞,欲緻于死。
上下達問,拷訊苦楚,莫能自白。
時有楊暄者,智謀之士也,為彬訴不平,奏達違條二十餘事。
奏入,上令達逮問。
暄至,神色不變,佯若無所與者。
達曆詢其事,皆曰不知,且日:“暄賤工,不識書字,又與君侯無怨,何得有此望君侯屏去左右,暄以實告。
”因告日:“此内閣李賢所作,教暄投進,暄實不知。
”達聞甚喜,方飯至,即以酒肉賞之。
早朝,達以其情奏。
上命押諸大臣會問于午門前。
方引暄至,達向賢言前事,賢驚訝。
暄即大言日:“此達以酒肉賜暄,使暄言如此。
昨庭中有某某見。
”指斥所奏達二十餘條,略無餘蘊,達無詞,押官與大臣錄詞以進。
上命法官正達罪,谪戍廣西死。
暄得脫,袁複寵任如故。
方達之氣焰薰灼,舉朝莫敢正言,而暄以一藝人,委轉其術,去達如縛雞然。
妙矣哉!又何貴于講學問、明道理,而以嫉邪去惡為君子者也! 劉忠宣事業 本朝得君之專,莫如孝宗之于劉公大夏。
茂績不可殚述,略疏其概。
如治河之功重費輕也,治邊饷之收市法也,裁抑太監苗逵之延綏功也,匿西洋王三保之故牍也,處置壯浪土帥魯麟之就閑也,革禦馬光祿之浮費也。
李東陽所謂“與物無競,臨事有為”八字,得公之神矣。
惜造膝之語,少有傳者,令人追密勿都俞之風,惘惘神遊耳。
文正保全善類之功 逆瑾專權,李文正在相位,與之周旋,蹤迹頗密,以此最為士論所薄。
然文正當時随緣相機,多所匡救,多所保全。
如枷号文臣崔璿等,禦道上遺匿名文簿一卷,傳旨诘問,諸司官二百餘員,通送鎮撫司究問,文正皆有疏力救保全。
時瑾毒焰方烈,若挺身與抗,徒禍身家,無益國事毛發。
委蛇巽婉,于中調停,裨益不淺,即狄仁傑之于武氏,溫峤之于王敦,事亦如此。
當時王文恪與文正同在政府.有卻,頗極攻诋,殊非大臣休休之度。
康海負屈 康海為救李夢陽,與瑾周旋,遂挂清議,廢棄終身。
居家時,頗以辭賦聲伎,遊乎酒人。
一當塗貴人弟過之,海親為彈琵琶佐觞。
其人從容言日:“入都與家兄言而起子。
”海即大怒,舉琵琶擲之幾死。
康君意氣磊落,九原可作,願為執鞭。
先是瑾以才名慕海,數谒之不與見。
隻以急人于難,濡迹瑾門,後人不察所由來,橫加讪诋,令義士負屈。
[夏君憲日:海既廢置,遊酒人間,何緣而與貴人之弟遇,又親為彈琵琶侑觞,何意乎難乎免于乞憐之疑矣。
若謂其放浪形骸,等貴介于酒人,則呼牛呼馬一任之,
已又談,則又喜,指伎中最姝麗者日:“欲之乎以賜汝。
”自是千戶所至,辄為效死力。
夜襲虜帳,将至,風暴起,塵翳目。
衆惑欲歸,一老卒前日:“天贊我也。
去而風,使虜不覺。
歸而卒遇虜入掠者還,而我據上遊,皆是風也。
”越不覺下馬拜。
功成,推卒功以為千戶。
[按越舉進士,對策大庭,忽有旋風起,攝其策雲表,已而不見,皆怪異之。
及秋,而朝鮮貢使附越策來,且日:其王方視朝,有旋風卷一物下者,則進士卷也,敢以聞。
景帝閱姓名,謂吏部日:“識之,此當任風憲。
”弇州外史日:當越時,天下鹹貴其才。
至于今西北邊稱良将,毋如越者,楊一清、王瓊方之,蔑如也。
然終越之世,凡再起而竟不得複爵,亦冤矣。
] 王靖遠武略 國朝禦侮之臣,王靖遠骥,其傑出也。
王弇州謂靖遠才而欲,武略則優。
噫!安得有大将之才如骥,又得無欲如弇州言者而用之,使之為我禦虜征蠻以封侯乎然既無欲矣,則雖封侯亦其所不欲者,吾又安能使之舍棄性命,以為我征蠻禦虜,而與其所不欲之侯封也說者又謂,骥不當依附壬振以立功名。
夫國家用人,唯用其才,今乃使有才者不得用,卒自托于中貴人有援力者以自見,又何取于居要路者為也我朝文臣世爵,令唯靖遠猶存,足鏡天之報善矣。
王振老仆 薛文清為中貴王振同鄉,振因欲起用之。
後以不肯附振,振遂恨之,因他事中以危法。
當刑,門人皆奔走哭,文清神色自若。
會振有老仆,是日大哭廚下,振問何哭,仆對日:“聞今日薛夫子将刑故也!”振聞而意解,遂得釋。
于忠肅捍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郕王監國,于謙慷慨泣奏日:“虜得志,挾我大駕,勢必長驅而南。
今軍實武庫兵盡矣,司馬宜急分道募兵,及留漕卒自益;司空宜并日而搜乘繕械;九門要地,宜令都督孫镗、衛穎、雷通、張軌等分守之,都禦史楊善、給事中王竑等參焉。
凡兵皆出營外,毋令避而示弱。
郭外之民,皆徙入内安插,毋令失所而嚣。
通州倉欲守之,或不能,委以與虜,則可惜,宜令官軍皆給一歲祿俸,聽其自運,仍以赢米為之直。
虜所急者草,諸廠宜亦聽軍稱力取之,不盡則焚之,毋以飽虜馬。
”而是時石亨方坐系,楊洪亦以逗留當譴,謙惜其材勇,請赦之。
與安遠侯柳溥為大帥,而身總其機宜進止,不效則治臣之罪以謝天下。
上皆嘉納之。
噫,如公此奏,較之昔賢登壇、草廬數語,孰優劣也頃之,虜旗薄都城,公伏發敗之。
大同參将許貴以款虜之說進,公抗言不可和,因劾介胄之臣,委靡退怯,法當誅。
于是邊将人人言戰守,虜不能挾重相恫喝,始欲歸太上矣。
當太上之迎複,謙實有力焉,而議者以公不谏易太子為疑。
夫景帝之信謙,謂其能禦圉,非有布衣腹心素一,不合則暌,再違則去。
夫人主以私愛欲易太子,雖留侯不能得之漢高,而謙能得之景帝乎哉! 楊善迎銮之功 景泰時,太上皇在漠北,楊善以單騎迎銮回京,厥功偉矣。
李卓吾曰:唯景泰絕無迎太上皇之意,是以太上皇自不待迎而後至。
豈景泰君臣,當時真能寓有意于無意之中,而若是奇詭與則南宮不锢,太子不廢,門不假奪矣。
惜哉!乃也先反因之以好來歸,以戕害我兄弟君臣,是真為有意而送之來歸也,非果楊善之能、也先為巧、而我為拙,也先為主而我為賓,不亦太不如人矣乎!雖然,事勢至此,社稷為重,君為輕,身又為輕焉者也。
于忠肅之功千載不可誣也。
故論社稷功,則于謙為首論,歸太上皇功,則楊善為最。
然則楊善其真有意之人哉,故能以無意得之。
龔遂榮定迎銮之禮 英廟自北還,廷議迎銮之禮未決。
會有投匿名帖者,吏部尚書王公直雲,得之大學士高公穀家,胡公濙欲以聞,王公亦從之,日:“此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之意也。
”既而支吾不果聞,林公聰即疏言:王直,胡濙皆股肱大臣,不當私言以壞政。
诏按之,高雲得之小隸,隸雲得之道路。
方逮系間,有千戶龔遂榮者,遂自狀明之。
其帖大率言禮當從厚,上即從之。
當時迎銮大禮,定于千夫長之片紙。
若龔遂榮之與楊善,可稱兩奇矣。
達官朵耳 于公之被戮也,徐有貞、石亨實有力焉。
時曹吉祥麾下有達官指揮朵耳者,以一觞酹其地而恸,吉祥恚撲之。
明日複酹,痛如故,竟與都督陳逵收其屍瘗之。
夫憐才好德之念,不在朝臣,而在小卒;下石彎弓之智,不自夷虜,而自卿相。
信人生品格有定也。
奇哉朵耳!視昔之哭彭越屍者,當勝百簿。
倭漆匠 天順間,錦衣指揮門達,權傾中外,好陷害人。
同時袁指揮彬,随英廟北狩,有護跸功。
達恐其逼己,乃捃摭彬私事以聞,欲緻于死。
上下達問,拷訊苦楚,莫能自白。
時有楊暄者,智謀之士也,為彬訴不平,奏達違條二十餘事。
奏入,上令達逮問。
暄至,神色不變,佯若無所與者。
達曆詢其事,皆曰不知,且日:“暄賤工,不識書字,又與君侯無怨,何得有此望君侯屏去左右,暄以實告。
”因告日:“此内閣李賢所作,教暄投進,暄實不知。
”達聞甚喜,方飯至,即以酒肉賞之。
早朝,達以其情奏。
上命押諸大臣會問于午門前。
方引暄至,達向賢言前事,賢驚訝。
暄即大言日:“此達以酒肉賜暄,使暄言如此。
昨庭中有某某見。
”指斥所奏達二十餘條,略無餘蘊,達無詞,押官與大臣錄詞以進。
上命法官正達罪,谪戍廣西死。
暄得脫,袁複寵任如故。
方達之氣焰薰灼,舉朝莫敢正言,而暄以一藝人,委轉其術,去達如縛雞然。
妙矣哉!又何貴于講學問、明道理,而以嫉邪去惡為君子者也! 劉忠宣事業 本朝得君之專,莫如孝宗之于劉公大夏。
茂績不可殚述,略疏其概。
如治河之功重費輕也,治邊饷之收市法也,裁抑太監苗逵之延綏功也,匿西洋王三保之故牍也,處置壯浪土帥魯麟之就閑也,革禦馬光祿之浮費也。
李東陽所謂“與物無競,臨事有為”八字,得公之神矣。
惜造膝之語,少有傳者,令人追密勿都俞之風,惘惘神遊耳。
文正保全善類之功 逆瑾專權,李文正在相位,與之周旋,蹤迹頗密,以此最為士論所薄。
然文正當時随緣相機,多所匡救,多所保全。
如枷号文臣崔璿等,禦道上遺匿名文簿一卷,傳旨诘問,諸司官二百餘員,通送鎮撫司究問,文正皆有疏力救保全。
時瑾毒焰方烈,若挺身與抗,徒禍身家,無益國事毛發。
委蛇巽婉,于中調停,裨益不淺,即狄仁傑之于武氏,溫峤之于王敦,事亦如此。
當時王文恪與文正同在政府.有卻,頗極攻诋,殊非大臣休休之度。
康海負屈 康海為救李夢陽,與瑾周旋,遂挂清議,廢棄終身。
居家時,頗以辭賦聲伎,遊乎酒人。
一當塗貴人弟過之,海親為彈琵琶佐觞。
其人從容言日:“入都與家兄言而起子。
”海即大怒,舉琵琶擲之幾死。
康君意氣磊落,九原可作,願為執鞭。
先是瑾以才名慕海,數谒之不與見。
隻以急人于難,濡迹瑾門,後人不察所由來,橫加讪诋,令義士負屈。
[夏君憲日:海既廢置,遊酒人間,何緣而與貴人之弟遇,又親為彈琵琶侑觞,何意乎難乎免于乞憐之疑矣。
若謂其放浪形骸,等貴介于酒人,則呼牛呼馬一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