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十二

關燈
禦制《尚書》二解 高皇帝嘗問群臣:“七政左旋,然否”侍臣仍以朱熹新說對。

    上日:“朕自起兵迄今,未嘗不置步覽,焉可狥儒生腐談?”因特命禮部右侍郎張智、學士劉三吾改正書傳。

    會選,劄示天下學子日:“前元科舉,《尚書》專以蔡沈傳為主,考其天文一節,已自差謬,謂日月随天而左旋。

    今仰觀乾象,甚為不然。

    何以見之當天清風爽之時,指一宿為主,使太陰居列宿之西一丈許,盡一夜,則太陰過而東矣。

    蓋列宿附天舍次而不動者,太陰過東,則其右旋明矣。

    又如《洪範》内‘惟天陰骘下民,相協厥居’,蔡氏俱以天言,不知陰骘乃天之事,相協厥居,乃人君之事。

    若如蔡說,則相協厥居皆付之天,而君但安安自若,奉天勤民之政,略不相與,又豈天佑下民作君作師之意哉”皇皇聖訓,不獨高光卻步,即唐文皇視此,退舍遠矣。

     聖祖待滁陽王之厚 高岱曰:我聖祖之駐滁、和,為取金陵計耳。

    蓋金陵非大衆未易克,而衆非滁、和,豈能久集故略定遠以集衆,據滁、和以俟時。

    乃居濠城,不能展尺寸,及出濠至定遠,即有衆數萬。

    駐滁陽,郁郁不自得,辭滁而和,則能大振軍威。

    乃知蛟龍雖不能不借雲雨而騰躍變化,終不可受制于人。

    使漢高不遣入關,光武不遣徇河北,則亦更始、懷王之牙将耳。

    然則郭元帥雖有翼植之恩,而我聖祖所以報之甚厚,又以其所自創之滁陽,奉立為主帥,此豈人所易能哉!王祀滁陽,廟食百世,更始、懷王未之有也。

     金陵形勢 李舜臣日:“江東之地,首起西陵,尾接東海。

    其兵之犀銳。

    足以破秦兵于巨鹿;其财之富厚,足以複唐祚于靈武。

    自吳以下,圍于江東者凡六朝。

    周瑜有赤壁之勝,祖逖有谯城之勝,褚裒有彭城之勝,桓溫有灞上之勝,謝玄有淝水之勝,劉裕有關中之勝,到彥之有淮南之勝,蕭衍有義陽之勝,陳慶之有洛陽之勝,吳明徹有準南之勝。

    此十人者,皆起江東之師,以取勝中原。

    然終不能渡江而北,定中原以一天下。

    此非江東之地便于守而不便于攻,蓋江東之人知有江東而不知有天下也。

    使六朝君臣素有并吞之志,先定規模于未勝之前,而進乘機會于既勝之後,則千騎萬乘,起自江東而入中原,蓋可以鞭撻四夷,坐制六合。

    誰謂江東土綿力薄,而不足以舉天下哉!”舜臣此論精矣。

    今國家定都燕薊,勢若金瓯,然而密迩虜人,咫尺胡馬,蕭牆床第,不無可虞。

    當有道全勝虜,則頤指氣使,如驅犬羊。

    一或不戒,戎立生心矣。

    要使南北并重,保障固而咽喉常通,則今日之根本事也。

     陳遇今之子房 陳遇,字中行,金陵人。

    博學有治才。

    太祖定金陵,以禦史秦元之薦,即召見,上禮之甚,稱先生而不名。

    日侍帏幄,坐久必賜宴,命廄馬送歸。

    車駕凡三幸其第。

    先生竭心摅悃,所獻替悉保國安民至計。

    授翰林學士者再,固辭。

    嘗奉密令至浙江,還奏稱旨,授禮部侍郎,又固辭。

    會疾,不欲煩以務,但從容燕見,談說經史、古今成敗而已。

    有被譴者,力為解,上每聽之。

    欲官其子,亦不受。

    年七十二,卒,賜赙祭,加東園秘器。

    眷待之隆,群臣莫敢望。

    噫!陶弘景稱張良古賢無比,蓋自況也。

    然梁武功業,視漢高何如,而以子房自待耶李韓公、劉誠意,勳庸茂矣,而不免于禍。

    獨先生言行本朝,而爵不得加其身,功濟蒼生,而史不得洩其謀,豈直一時之馮翼哉,謂今之子房可也。

     李善長之誣 李善長之功,不敢望酂侯百一,至以胡惟庸株累,不良于死,則近不情。

    善長死之明年,而禦史解缙、代虞部郎中王國用為稱冤,言:“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拜官,人臣之分已極,富貴無所複加。

    而謂其欲佐胡惟庸,則大謬不然。

    使善長佐胡惟庸,成不過勳臣第一而已矣,太師、國公、封王封侯而已矣,尚主納妃而已矣.甯複有加于今日且善長豈不知天下之不可幸求,取天下于百戰之艱危也哉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何也凡為此者,必有深仇急變、大不得已,而後父子之間,或至相挾,以冀脫禍。

    今善長之子祺,備陛下骨肉之親,無纖芥之嫌,何苦而忍為此也”疏奏,上亦不罪。

    噫,國用此疏,誠辨矣。

    善長之罪不在于佐逆,而病在不善自處。

    漢祖大封功臣之日,蕭何乃三傑中人材,亦隻封文終侯,未嘗敢與韓、彭埒也。

    善長何人,偃然而徑據于中山王之上乎或者福過災生,理固應爾。

     郭英遺功 元末僭竊雖多,獨陳友諒兵力強大,與我師鄱陽湖之戰,相持晝夜,勢不兩存矣。

    時郭英、子興兄弟侍上側,進火攻之策。

    友諒勢迫,啟窗視師。

    英望見異常,開弓射之,箭貫其顱,及睛而死。

    至今人知友諒死于流矢,不知郭所發也。

    功臣錄中亦含糊不載,而英亦不甚居功,特為表出之。

     聖祖優容解缙 高皇帝網羅英俊,智屈群策,當時翊運元臣,親如善長.貴如廣洋、惟庸,近侍如安、如濂、如觀、如素,雷霆所擊,罔不震折。

    解缙以一少年,上庖西萬言,批鱗逆心,罔所諱忌。

    而聖度優容,令其進學,才難之歎,猶可想見,規模真弘遠矣! 取士良法 洪武十五年,上謂尚書開濟日:“秀才今征緻數千人,宜嚴試受職。

    ”濟等條議,以經明行修為一科,工習文詞為一科,通曉四書為一科,人品俊秀為一科,言有條理為一科,曉達治道為一科;六科備者為上,三科已上為中,三科已下為下,不通一科者不在擢中。

    上從之。

    使國朝能盡其法而永用之,又何患真才之不得耶 太監雲奇 丞相胡惟庸之變,首發其謀者,贈司禮太監雲奇也。

    奇,南海人。

    時奇以内使守西華門,去庸居第甚迩。

    庸謀逆,詭稱所居井湧醴泉。

    邀上幸而伏甲以待。

    奇偵得之,走當跸道,勒上馬言狀,氣郁舌鴂不能宣。

    上恚甚,左右撾棰亂下。

    奇臂折,猶奮指逆臣第。

    上悟,登西皇城樓,瞰逆臣第中,皆伏甲,因亟發禁兵捕之.而後召奇,則氣絕矣。

    诏贈奇内官監少監,賜葬太平門北中山王墓之左,有司歲時緻祭。

    嘉靖中,守備高隆、王萱等複上其事.請于朝,特贈司禮監太監,加谕祭,少司空何孟春為文紀之墓。

    及考國史,則謂惟庸以他事多不軌,故被戮,不及醴泉出邀上臨視事。

    又以醴泉出為故裡第石筍發,井湧數尺,非丞相府也。

    雲奇發逆謀功甚大,而史亦佚其名,何也 齊、黃誤國 革除之變,雖建文柔暗,而秉國諸臣齊、黃輩,處置失策,遂至如此。

    然一時長慮碩畫如高巍輩,固不少也。

    巍之言日:“國朝分封,比之古制,雖皆過當,然太祖聖意,莫不欲其護中國而屏四夷。

    今各處親王驕逸不法,誠為難處。

    以臣愚見,若賢如河間、東平,則下诏褒賞之;或驕逸不法如淮南、濟北,初犯則容之,再犯則赦之,三犯而不改,然後合親王,告太廟,削其地而廢處之,豈有不順服者哉l”噫,巍之言當矣!不此之務,而急以慘急不倩之法一切行之,緻令周府坐廢,湘府自焚,何哉唇亡齒寒,人人自危,勢必有變。

    乃文皇舉兵兩月,朝廷前後調兵不下五十餘萬,一矢無獲。

    九原有靈,不知齊、黃輩如何自解免也 楊本将才 本初為太學生,精遁法。

    建文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