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
宋儒不知誨君之義 高帝欲易太子,張子房但能使太子安耳,不必使帝之必去戚夫人也。
袁盎止慎夫人與後并坐,亦不必使帝之必去慎夫人也。
蓋内阃燕私,人臣之分自有不敢與者,若果能使二帝去二夫人,亦豈人臣之福乎孔子不止魯之女樂,管仲不去齊之六嬖,古聖賢自有深心。
而宋之儒者,遇此等處,辄以道德仁義之說繩其後,不啻三尺。
一旦有滔天之巨禍,與積薪之隐憂,不為納約之牖,而為激水之石,何怪其百投而一不效也! 韓侂胄内批之報 韓侂胄日夜謀去趙汝愚,問計于劉{弜攵},{弜攵}日:“唯有用台谏耳。
”侂胄問:“若何而可”{弜攵}日:“禦筆批出是也。
”侂胄然之,遂内批拜給事中謝深甫為中丞,又内批以其黨劉德秀屬深甫為禦史,由是劉三傑、李沐等牽連以進,排斥正士。
閏月,内批罷朱熹矣。
十二月,又内批罷彭龜年矣。
一日史彌遠入對,請誅侂胄。
皇後楊氏素怨侂胄,因史彌遠懷中出禦筆批雲:“韓侂胄久握國柄,輕啟兵端,使南北生靈枉罹兇害,可罷平章軍國事。
”遂殛殺于玉津園。
王抩以韓侂胄與蘇師旦首至金,金主璟禦應天門,備黃麾立仗受之,百官上表稱賀,懸二首并畫像于通衢,令百姓縱觀,然後漆其首藏于軍器庫。
侂胄以内批斥逐人,而終以内批自殺。
天道好還,豈不可畏哉! 曆代宦寺之禍 自秦以曆漢、唐、宋,其所以滅亡之故,俱出閹宦。
嘗試論之。
秦若無沙丘之诏,安得有望夷之刃漢若無蕃、武之戮,安得有董卓之進唐若無甘露之變,安得有白馬之禍宋若無滅遼之舉,安得有二帝之行故劉、項、曹操、朱溫、阿骨打,此滅秦代漢、篡唐蹙宋之人;而趙高、曹節、王甫、仇士良、田令孜、童貫實啟之。
上下數千年,敗亡如出一轍。
唐、宋始祖之非 有天下者,必推其祖以配天;既立宗廟,必推其祖為太祖,禮也。
于是後之有天下者,莫不由此。
夫文王受命作周者也,漢之高帝、唐之神堯、宋之藝祖,庶乎其可拟矣。
曹孟德、司馬仲達以下諸人,逞其奸雄詐力,取人之天下國家,以遺其子孫,上視文王,奚啻瓦釜之與黃鐘然其為肇造區夏、光啟王業,事迹則同。
為子孫者,雖以之拟文王可也。
獨拟後稷之祖,則曆代多未有以處。
于是或取之遙遙華胄,如曹魏之祖帝舜,宇文周之祖神農,周武氏之祖文王是也。
其三聖人者,其功德固可配天矣,而非魏與二周之租也,是以當時議之,後代哂之,以為不類。
至于唐既以神堯拟文王矣,求其所以拟後稷者,則屬之景帝。
宋既以藝祖拟文王矣,求其所以拟後稷者,則屬之僖祖。
夫景、僖二帝,雖唐、宋之始祖,然其在當時,則無功業之庸夫也,上視周室,僅可比不窟之流,而以後稷尊之,過矣。
是以不特後世議其非,而當時固嘩然以為不可,蓋無以厭服人心故也。
于是獻議者始為導谀附會之說以申之,老聃姓适同乎唐,乃推聃以為始祖,尊之曰玄元皇帝,是蓋以玄元為太祖,拟周之後稷,而其祖宗則俱為昭穆矣。
至宋太中祥符間,天書、封禅之事競興,推所謂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以為聖神,建立景靈宮,是蓋以聖祖殿居中為太祖,拟周之後稷,而祖宗則俱為昭穆矣。
不知所謂聖神者,果有功德之可稱如後稷、譜系之可尋如稷之于文武成康乎則不類更甚矣。
所以徒重後人之檢點也。
宋興亡相類 宋祖以乙亥命曹翰取江州,後三百年乙亥呂師夔以江州降元;以丙子受江南李煜降,後三百年丙子帝歞為元虜;己卯滅漢,混一天下,後三百年己卯宋亡于崖山。
宋興于周顯德七年,周恭帝方八歲,亡于德祐元年,少帝止四歲,諱顯,顯、德二字又同,廟号亦曰恭帝;周以幼主亡,宋亦以幼主亡;周有太後在上,禅位于宋,宋亦有太後在上,歸附于元。
何其事事相符,豈亦報應之說耶 宋元亡征 德祐元年,元軍駐錢塘江沙上。
太皇太後祝日:“海若有靈,波濤大作。
”三日潮汐不至。
迨至正壬辰、癸巳間,浙江潮不波。
其時彭和尚以妖術為亂,陷饒、信、杭、徽等州,未幾克複,又為張九四所據,浙西不複再為元有。
宋、元之亡,皆以海潮不波,亦奇矣。
宋仁厚立國之報 宋少帝降元,封瀛國公,及世祖以公主配之。
一日與内宴,酒酣,立傍殿楹間。
世祖恍惚見龍爪拿攫狀。
時有獻謀除滅者,世祖疑而未許。
瀛國公密知之,乃乞為僧,往吐蕃學佛法,因挈後、公主、姬禦遁居沙漠,易名合尊。
長子亦為僧,名完普。
頃之,複誕一子。
時明宗為周王,亦遁居沙漠,與少帝、公主往來,遂乞少帝子與其妻邁來的為子,長名妥歡帖睦爾,即順帝也。
我太祖北伐,元後妃大臣俱被俘戮,順帝之子愛猷識理達臘獨能逃去。
今其子孫世長沙漠,亦天道好還之報,而宋室仁厚立國,宜其綿綿未斬也。
張千載高誼 張千載,字毅甫,廬陵人,文山友也。
文山貴顯,屢以官辟,皆不就。
文山自廣還,至吉州城下,千載來見,日:“丞相赴京,某亦往。
”遂寓于文山囚所側近,日以美食奉之。
凡留燕三年,潛造一椟。
文山受刑後,即藏其首。
仍尋訪文山妻歐陽夫人于俘虜中,俾出,火其屍,千載拾骨置囊,舁椟南歸,付其家葬之。
次日,其子夢文山怒雲:“繩讵未斷!”其子心動,毅然啟視之,果有繩束其發。
衆服公英爽可畏,而千載高誼,亦千載而下所不多見也。
劉辰翁節行 廬陵劉辰翁會孟,
宋儒不知誨君之義 高帝欲易太子,張子房但能使太子安耳,不必使帝之必去戚夫人也。
袁盎止慎夫人與後并坐,亦不必使帝之必去慎夫人也。
蓋内阃燕私,人臣之分自有不敢與者,若果能使二帝去二夫人,亦豈人臣之福乎孔子不止魯之女樂,管仲不去齊之六嬖,古聖賢自有深心。
而宋之儒者,遇此等處,辄以道德仁義之說繩其後,不啻三尺。
一旦有滔天之巨禍,與積薪之隐憂,不為納約之牖,而為激水之石,何怪其百投而一不效也! 韓侂胄内批之報 韓侂胄日夜謀去趙汝愚,問計于劉{弜攵},{弜攵}日:“唯有用台谏耳。
”侂胄問:“若何而可”{弜攵}日:“禦筆批出是也。
”侂胄然之,遂内批拜給事中謝深甫為中丞,又内批以其黨劉德秀屬深甫為禦史,由是劉三傑、李沐等牽連以進,排斥正士。
閏月,内批罷朱熹矣。
十二月,又内批罷彭龜年矣。
一日史彌遠入對,請誅侂胄。
皇後楊氏素怨侂胄,因史彌遠懷中出禦筆批雲:“韓侂胄久握國柄,輕啟兵端,使南北生靈枉罹兇害,可罷平章軍國事。
”遂殛殺于玉津園。
王抩以韓侂胄與蘇師旦首至金,金主璟禦應天門,備黃麾立仗受之,百官上表稱賀,懸二首并畫像于通衢,令百姓縱觀,然後漆其首藏于軍器庫。
侂胄以内批斥逐人,而終以内批自殺。
天道好還,豈不可畏哉! 曆代宦寺之禍 自秦以曆漢、唐、宋,其所以滅亡之故,俱出閹宦。
嘗試論之。
秦若無沙丘之诏,安得有望夷之刃漢若無蕃、武之戮,安得有董卓之進唐若無甘露之變,安得有白馬之禍宋若無滅遼之舉,安得有二帝之行故劉、項、曹操、朱溫、阿骨打,此滅秦代漢、篡唐蹙宋之人;而趙高、曹節、王甫、仇士良、田令孜、童貫實啟之。
上下數千年,敗亡如出一轍。
唐、宋始祖之非 有天下者,必推其祖以配天;既立宗廟,必推其祖為太祖,禮也。
于是後之有天下者,莫不由此。
夫文王受命作周者也,漢之高帝、唐之神堯、宋之藝祖,庶乎其可拟矣。
曹孟德、司馬仲達以下諸人,逞其奸雄詐力,取人之天下國家,以遺其子孫,上視文王,奚啻瓦釜之與黃鐘然其為肇造區夏、光啟王業,事迹則同。
為子孫者,雖以之拟文王可也。
獨拟後稷之祖,則曆代多未有以處。
于是或取之遙遙華胄,如曹魏之祖帝舜,宇文周之祖神農,周武氏之祖文王是也。
其三聖人者,其功德固可配天矣,而非魏與二周之租也,是以當時議之,後代哂之,以為不類。
至于唐既以神堯拟文王矣,求其所以拟後稷者,則屬之景帝。
宋既以藝祖拟文王矣,求其所以拟後稷者,則屬之僖祖。
夫景、僖二帝,雖唐、宋之始祖,然其在當時,則無功業之庸夫也,上視周室,僅可比不窟之流,而以後稷尊之,過矣。
是以不特後世議其非,而當時固嘩然以為不可,蓋無以厭服人心故也。
于是獻議者始為導谀附會之說以申之,老聃姓适同乎唐,乃推聃以為始祖,尊之曰玄元皇帝,是蓋以玄元為太祖,拟周之後稷,而其祖宗則俱為昭穆矣。
至宋太中祥符間,天書、封禅之事競興,推所謂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以為聖神,建立景靈宮,是蓋以聖祖殿居中為太祖,拟周之後稷,而祖宗則俱為昭穆矣。
不知所謂聖神者,果有功德之可稱如後稷、譜系之可尋如稷之于文武成康乎則不類更甚矣。
所以徒重後人之檢點也。
宋興亡相類 宋祖以乙亥命曹翰取江州,後三百年乙亥呂師夔以江州降元;以丙子受江南李煜降,後三百年丙子帝歞為元虜;己卯滅漢,混一天下,後三百年己卯宋亡于崖山。
宋興于周顯德七年,周恭帝方八歲,亡于德祐元年,少帝止四歲,諱顯,顯、德二字又同,廟号亦曰恭帝;周以幼主亡,宋亦以幼主亡;周有太後在上,禅位于宋,宋亦有太後在上,歸附于元。
何其事事相符,豈亦報應之說耶 宋元亡征 德祐元年,元軍駐錢塘江沙上。
太皇太後祝日:“海若有靈,波濤大作。
”三日潮汐不至。
迨至正壬辰、癸巳間,浙江潮不波。
其時彭和尚以妖術為亂,陷饒、信、杭、徽等州,未幾克複,又為張九四所據,浙西不複再為元有。
宋、元之亡,皆以海潮不波,亦奇矣。
宋仁厚立國之報 宋少帝降元,封瀛國公,及世祖以公主配之。
一日與内宴,酒酣,立傍殿楹間。
世祖恍惚見龍爪拿攫狀。
時有獻謀除滅者,世祖疑而未許。
瀛國公密知之,乃乞為僧,往吐蕃學佛法,因挈後、公主、姬禦遁居沙漠,易名合尊。
長子亦為僧,名完普。
頃之,複誕一子。
時明宗為周王,亦遁居沙漠,與少帝、公主往來,遂乞少帝子與其妻邁來的為子,長名妥歡帖睦爾,即順帝也。
我太祖北伐,元後妃大臣俱被俘戮,順帝之子愛猷識理達臘獨能逃去。
今其子孫世長沙漠,亦天道好還之報,而宋室仁厚立國,宜其綿綿未斬也。
張千載高誼 張千載,字毅甫,廬陵人,文山友也。
文山貴顯,屢以官辟,皆不就。
文山自廣還,至吉州城下,千載來見,日:“丞相赴京,某亦往。
”遂寓于文山囚所側近,日以美食奉之。
凡留燕三年,潛造一椟。
文山受刑後,即藏其首。
仍尋訪文山妻歐陽夫人于俘虜中,俾出,火其屍,千載拾骨置囊,舁椟南歸,付其家葬之。
次日,其子夢文山怒雲:“繩讵未斷!”其子心動,毅然啟視之,果有繩束其發。
衆服公英爽可畏,而千載高誼,亦千載而下所不多見也。
劉辰翁節行 廬陵劉辰翁會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