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之于《詩》,彙聚而校釋之,則真傳矣。
至毛公傳《詩》,孔安國傳《書》,而傳注遂有定體名矣。
然是時意見各出,不嫌矛盾,專以明經為主。
如注疏家所稱“先鄭”者,鄭衆也,“後鄭”者,鄭玄也,觀《周禮》之注,則先鄭與後鄭十異其五。
劉向注《春秋》主《公羊》,劉歆主《左氏》,故有父子異同之論。
由是觀之,漢人說經,雖天親父子不苟同也。
孔子以“一貫”傳道,而曾子以忠恕說一貫,曾子作《大學》,而子思受業曾子,作《中庸》。
由是觀之,聖賢師弟子亦不苟同也。
今之學者吾惑焉,摭拾宋人之緒言,不究古昔之妙論,盡掃百家而歸之宋人,又盡掃宋人而歸之朱子,無惑乎其日趨于陋也![大抵注書之法,妙在隐隐躍躍、若明若昧之間,如詹尹之蔔,取意不取象,行人之官,受命不受辭。
龍不挂鈎,龜不食墨,懸解幽微,斯之謂也。
故古之解經者,訓其字不解其意,使人深思而自得之。
漢儒尚然。
至于後世,解者益明,讀者益略,粗心浮氣,不務沉思,譬之遇人于塗,見其肥瘠短長,而不知其心術行業也。
] 朱子淺于說經 焦弱侯曰:朱子解經,不謂無功,但于聖賢大旨及精微語,辄恐其類禅,而以他說解之。
是微言妙義獨禅家所有,而糟粕糠粃乃儒家物也,必不然矣。
趙學士孟靜複王敬所書雲:昔讀朱子私抄,未嘗不惜晦翁之不啬于言而勇于争論也。
往讀荀卿譏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未嘗不駭其言也。
及探道日久,心稍有知,然後知孟子之禽獸楊、墨,其持論過嚴,不暇深考,未免如荀氏所譏。
至謂“不知其統”,則不敢以為然。
何者統者,道之宗也,言之所由出也。
立言而無其宗,如瞽在途,觸處成室,豈宜以論孟氏也孟氏之宗,持志養氣是也,義即子思之中和也。
夫晦翁法孔、孟,法堯、舜,堯之授舜曰“執中”,而子思訓中為喜怒哀樂之未發,翁則以為人自嬰兒以至老死,無一息非已發,其未發者,特未嘗發耳,其非子思之旨明矣。
至其末年,乃歎師門嘗以為教,顧已狃于訓诂文義而未及求。
至老年,尚起望洋之歎,不知翁之姑為是謙退耶抑所造實若此耶使所造實若此,則翁所法孔子之統者何在夫晉鄙之未遇魏公子也,猶三軍之主也,及公子一旦奪符,而鄙休矣。
故三軍從符而不從将者也。
千聖之統,一符也;千古之聖賢,一公子也;千古智愚之心靈,一三軍也。
翁之統一諸子者,不能合符孔氏,則雖評骘之工,譏彈之盡,椎擊之便,剝剔之精,但服其口而不能服其心矣。
蓋自孔子沒,大義已乖而微言絕,紛紛好飲食而鮮廉恥,以《詩》《書》發冢者塞路矣,故荀卿斥之為賤。
而莊生欲《齊物論》也,程、邵大儒,尚不之察,乃去其“論”字,直以莊生為“欲齊物”,如孟子稱物之不齊之物,乃曰莊生欲齊物,而物終不可齊。
嗟乎!文義尚不知解,況肯會其意乎後之善談道術若莊生,又莫過太史公也。
太史公嘗論六家旨要矣,日:吾于道家取其長焉耳,吾于儒家取其長焉耳,吾于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皆取其長焉已耳,其短者吾将棄之已耳。
所貴于折群言之衷者,不當若此乎且學術之曆古今,譬之有國者。
三代以前,如玉帛俱會之日,通天下之物,濟天下之用,而不必以地限也。
孟、荀以後,如加關譏焉,稍察阻矣。
至宋之儒,殆遏粜曲防,獨守溪域,而不令相往來矣。
陳公甫嘗歎宋儒之太嚴,唯其嚴也,是成其陋也。
夫物不通方則國窮,學不通方則見陋。
且諸子如董、揚以下,蘇、陸以上姑不論;翁法程、張矣,而不信程、張;尊楊、謝矣,而力辟楊、謝,凡諸靈覺明悟、通解妙達之論,稍涉易簡疏暢,則動色不忍言,恐堕于異端也。
昔項氏父子起江東,以尊号與楚心;劉伯升兄弟起南陽,以尊号與更始,皆授人以柄而後争,則久已出其下矣。
晦翁之論,以為辟禅而不知其實尊禅也。
夫均一人也,其始可以學禅,可以學儒也,謂靈覺明妙,禅者所有,而儒者所無,可乎非靈覺明妙,則滞窒昏愚,豈謂儒者必滞窒昏愚而後為正學邪子思日:惟天下聰明睿智,足以有臨。
《大傳》日: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威。
是豈塵埃濁物,昏沈鑽故紙而已耶仆往日讀朱子書,其論如此。
又欲因暇日披覽抉摘,取其合者為一編,别為書以表白諸子,凡經朱氏掊擊者,明其學之各有宗也。
附于莊生道術之後,以繼鄒魯缙紳之論。
以關涉頗大,力未必能,遽為而止也。
[餘之錄此,非敢為朱子忠臣也。
見吾儒之堂奧,原自淵源,而傳注世界之外,複有世界。
我輩須大着眼看可也。
若謂餘樹好異之标,則有趙孟靜、焦弱侯兩先生在。
] 名教之累 李卓吾日:“成大功者,必不顧後患,故功無不成。
商君之于秦,吳起之于楚是已。
而儒者皆欲之。
不知天下之大功,果可以顧後患之心成之乎否也。
顧後患者,必不肯成天下之大功,莊周之徒是已。
是以甯為曳尾之龜,而不肯受千金之币;甯為濠上之樂,而不肯任楚國之憂。
而儒者皆欲之。
于是乎又有居朝廷則憂其民,處江湖則憂其君之論。
不知天下事果可擇其名實俱利者而兼得之乎此無他,名教累之也。
以故瞻前慮後,左顧右盼,自己既無一定之學術,他日又安有必成之事功耶”卓老此論甚快。
餘考憂民憂君二語,出範希文《嶽陽樓記》。
在希文言之,猶是情境相迫,程、朱以後,遂據為儒家鋪面,出不成其出,處不成其處,正諺所謂“騎兩頭馬”者是也。
其誤學術、事功不淺,故錄其說著于篇
至毛公傳《詩》,孔安國傳《書》,而傳注遂有定體名矣。
然是時意見各出,不嫌矛盾,專以明經為主。
如注疏家所稱“先鄭”者,鄭衆也,“後鄭”者,鄭玄也,觀《周禮》之注,則先鄭與後鄭十異其五。
劉向注《春秋》主《公羊》,劉歆主《左氏》,故有父子異同之論。
由是觀之,漢人說經,雖天親父子不苟同也。
孔子以“一貫”傳道,而曾子以忠恕說一貫,曾子作《大學》,而子思受業曾子,作《中庸》。
由是觀之,聖賢師弟子亦不苟同也。
今之學者吾惑焉,摭拾宋人之緒言,不究古昔之妙論,盡掃百家而歸之宋人,又盡掃宋人而歸之朱子,無惑乎其日趨于陋也![大抵注書之法,妙在隐隐躍躍、若明若昧之間,如詹尹之蔔,取意不取象,行人之官,受命不受辭。
龍不挂鈎,龜不食墨,懸解幽微,斯之謂也。
故古之解經者,訓其字不解其意,使人深思而自得之。
漢儒尚然。
至于後世,解者益明,讀者益略,粗心浮氣,不務沉思,譬之遇人于塗,見其肥瘠短長,而不知其心術行業也。
] 朱子淺于說經 焦弱侯曰:朱子解經,不謂無功,但于聖賢大旨及精微語,辄恐其類禅,而以他說解之。
是微言妙義獨禅家所有,而糟粕糠粃乃儒家物也,必不然矣。
趙學士孟靜複王敬所書雲:昔讀朱子私抄,未嘗不惜晦翁之不啬于言而勇于争論也。
往讀荀卿譏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未嘗不駭其言也。
及探道日久,心稍有知,然後知孟子之禽獸楊、墨,其持論過嚴,不暇深考,未免如荀氏所譏。
至謂“不知其統”,則不敢以為然。
何者統者,道之宗也,言之所由出也。
立言而無其宗,如瞽在途,觸處成室,豈宜以論孟氏也孟氏之宗,持志養氣是也,義即子思之中和也。
夫晦翁法孔、孟,法堯、舜,堯之授舜曰“執中”,而子思訓中為喜怒哀樂之未發,翁則以為人自嬰兒以至老死,無一息非已發,其未發者,特未嘗發耳,其非子思之旨明矣。
至其末年,乃歎師門嘗以為教,顧已狃于訓诂文義而未及求。
至老年,尚起望洋之歎,不知翁之姑為是謙退耶抑所造實若此耶使所造實若此,則翁所法孔子之統者何在夫晉鄙之未遇魏公子也,猶三軍之主也,及公子一旦奪符,而鄙休矣。
故三軍從符而不從将者也。
千聖之統,一符也;千古之聖賢,一公子也;千古智愚之心靈,一三軍也。
翁之統一諸子者,不能合符孔氏,則雖評骘之工,譏彈之盡,椎擊之便,剝剔之精,但服其口而不能服其心矣。
蓋自孔子沒,大義已乖而微言絕,紛紛好飲食而鮮廉恥,以《詩》《書》發冢者塞路矣,故荀卿斥之為賤。
而莊生欲《齊物論》也,程、邵大儒,尚不之察,乃去其“論”字,直以莊生為“欲齊物”,如孟子稱物之不齊之物,乃曰莊生欲齊物,而物終不可齊。
嗟乎!文義尚不知解,況肯會其意乎後之善談道術若莊生,又莫過太史公也。
太史公嘗論六家旨要矣,日:吾于道家取其長焉耳,吾于儒家取其長焉耳,吾于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皆取其長焉已耳,其短者吾将棄之已耳。
所貴于折群言之衷者,不當若此乎且學術之曆古今,譬之有國者。
三代以前,如玉帛俱會之日,通天下之物,濟天下之用,而不必以地限也。
孟、荀以後,如加關譏焉,稍察阻矣。
至宋之儒,殆遏粜曲防,獨守溪域,而不令相往來矣。
陳公甫嘗歎宋儒之太嚴,唯其嚴也,是成其陋也。
夫物不通方則國窮,學不通方則見陋。
且諸子如董、揚以下,蘇、陸以上姑不論;翁法程、張矣,而不信程、張;尊楊、謝矣,而力辟楊、謝,凡諸靈覺明悟、通解妙達之論,稍涉易簡疏暢,則動色不忍言,恐堕于異端也。
昔項氏父子起江東,以尊号與楚心;劉伯升兄弟起南陽,以尊号與更始,皆授人以柄而後争,則久已出其下矣。
晦翁之論,以為辟禅而不知其實尊禅也。
夫均一人也,其始可以學禅,可以學儒也,謂靈覺明妙,禅者所有,而儒者所無,可乎非靈覺明妙,則滞窒昏愚,豈謂儒者必滞窒昏愚而後為正學邪子思日:惟天下聰明睿智,足以有臨。
《大傳》日: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威。
是豈塵埃濁物,昏沈鑽故紙而已耶仆往日讀朱子書,其論如此。
又欲因暇日披覽抉摘,取其合者為一編,别為書以表白諸子,凡經朱氏掊擊者,明其學之各有宗也。
附于莊生道術之後,以繼鄒魯缙紳之論。
以關涉頗大,力未必能,遽為而止也。
[餘之錄此,非敢為朱子忠臣也。
見吾儒之堂奧,原自淵源,而傳注世界之外,複有世界。
我輩須大着眼看可也。
若謂餘樹好異之标,則有趙孟靜、焦弱侯兩先生在。
] 名教之累 李卓吾日:“成大功者,必不顧後患,故功無不成。
商君之于秦,吳起之于楚是已。
而儒者皆欲之。
不知天下之大功,果可以顧後患之心成之乎否也。
顧後患者,必不肯成天下之大功,莊周之徒是已。
是以甯為曳尾之龜,而不肯受千金之币;甯為濠上之樂,而不肯任楚國之憂。
而儒者皆欲之。
于是乎又有居朝廷則憂其民,處江湖則憂其君之論。
不知天下事果可擇其名實俱利者而兼得之乎此無他,名教累之也。
以故瞻前慮後,左顧右盼,自己既無一定之學術,他日又安有必成之事功耶”卓老此論甚快。
餘考憂民憂君二語,出範希文《嶽陽樓記》。
在希文言之,猶是情境相迫,程、朱以後,遂據為儒家鋪面,出不成其出,處不成其處,正諺所謂“騎兩頭馬”者是也。
其誤學術、事功不淺,故錄其說著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