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十一

關燈
議。

    而象山辯義利之分,立大本,求放心,其簡易精實,斬截枝蔓,使學者開卷了然,其功甯可盡誣乎嘗聞包顯道侍晦庵,有學者因無極之辯贻書诋象山者。

    晦庵複其書日:“南渡以來,八字着腳,理會着實工夫者,唯某與陸子靜二人而已。

    某實敬其為人,老兄未可輕議也。

    ”由此觀之,晦庵亦末嘗有成心也。

    趙東山為子靜像贊,有雲:“儒者曰其學似禅,佛者曰我法無是。

    超然獨契本心,以俟聖人百世。

    ”知言哉! 吾儒異端 異端之說,肇自《論語》,當時固未嘗明有所指也。

    迨孟子辟楊、墨,周、程辟佛、老,後世遂指為射的。

    夫楊、墨姑不具論,孔子适周,問禮于老聃,尚有猶龍之歎。

    使與佛氏同時,其贊或不止于此。

    子貢日:“仲尼焉不學”其亦奚擇于二氏焉愚謂今日之病,不在異而在假。

    所謂假者,儒心儒行已汨沒于名利場中,而啟口落筆又俱能言聖人之道,是所謂吾儒之異端也。

    陽明先生有雲:“今世學者有能若墨氏之兼愛乎楊氏之為我乎若老氏之清淨自守、釋氏之究心性命者乎吾何取楊、墨、老、釋之言哉!彼于聖人之道異,然猶有自得也。

    而世之學者,章繪句琢以誇俗,詭心色取,相飾以僞,謂聖人之道勞苦無功,非複人之所可為,而徒取辨于言詞之間,自以為若是亦足矣,而聖人之學遂廢。

    則今之大患者,豈非記誦詞章之習,而弊之所從來,無亦言之太詳、析之太精者之過與居今之時,而有學仁義、求性命外,記誦詞章而不為者,雖其陷于楊、墨、老、釋之儒,吾猶且以為賢,彼其心猶求以自得也。

    夫求以自得,而後可與之言學聖人之道。

    ”噫,必如陽明先生之說,而吾儒之異端可祛也。

    學者不此之病,而切切焉惟彼之憂,何其謬耶! 夾雜道學 朱子答黃勉齋書日:“前此學徒,真僞難辨,今得此鍛煉一番,夾雜者無所逃矣。

    ”此蓋韓侂胄禁僞學之後,朱子雲雲也,可謂君子不黨。

    由此觀之,宋之道學,夾雜者多,朱子亦厭之。

    又豈唯宋哉《論語》曰“為小人儒”,即夾雜也,孔于亦厭之矣。

    豈唯孔子厭之《書》曰“象恭滔天”,堯、舜亦厭之矣。

    大抵有正色即有間色,正當辨其似是之非,不可護短匿瑕,以相标榜也。

     儒語似佛 宋儒辟佛老者,目曰“虛無之教”。

    觀之《詩》曰“無聲之臭”,《詩》未嘗以無為諱也。

    世亦有疑及“無聲無臭”者乎《易》曰“無方無體”,《易》未嘗以無為諱也,世亦有疑及“無方無體”者乎“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即《論語》又未嘗以無為諱也,世亦有疑及“無意、無必、無固、無我”者乎又如曾子雲“有若無,實若虛”,則是為道者政患不虛不無耳,世亦有疑及“若無若虛”者乎使此數言者不出于儒書,而出于佛氏之口,人亦必吹毛而求其疵矣! 佛語通儒 性命之理,孔子罕言之,老子累言之,釋氏則極言之。

    孔子罕言,待其人也,故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然其微言不為少矣,第學者童習意紛,翻成玩狎,唐疏宋注,锢我聰明,以故鮮通其說者。

    内典之多,至于充棟,大抵皆了義之談也。

    古人謂暗室之一燈,苦海之三老,截疑網之寶劍,抉盲眼之金篦。

    故釋氏之典一通,孔子之言立悟,無二理也。

    張商英日:“吾學佛然後知儒。

    ”誠為笃論。

     佛典輔儒教而行 或病佛離人倫、去妻子,與儒道異。

    管登之曰:“佛離今比丘辭親出家,當其說法,人天畢集,比丘特其中一類耳。

    夫釋迦既示同比丘之迹,金粟如來複現淨名身,示同居士之迹,正以表六親之不障道也。

    況佛度盡衆生,反遺其眷屬,必無此理,其敕比丘出家,所謂令先出生死,而後随順衆生入生死者也。

    人道非稼圃不生,而孔子鄙樊遲之請學。

    非妻子不續,而佛聽比丘之出家,蓋必有不學稼圃者,而後可以安天下之為稼圃者,亦必有不戀妻子者,而後可以度天下之有妻子者。

    今之人無志于了性命,而逆憂其乏妻子,皆戲論也。

    ”陳眉公日:“西方之書,其容已乎宗教,《易》之髓也;譯受,《書》之法也;偈贊,《詩》之葉也;戒律,《禮》之衛也;果報,《春秋》之賞罰也。

    甚矣,佛氏之能輔經而行也!其輔經者,以輔世也。

    西方之書,其容已乎然則佛藏之必後六經而興者何嘻!祖龍生,文字燼,占今之聖言寥寥矣,是故垂漢明而竺乾之傳遂出。

    今其至六千餘卷,不列藏者,尤不可勝計,比之儒林之經史子集,殆将倍蓰過之,何言之昌也!天其或者以此補秦劫之遺灰與乃命繕寫經目,以示子孫,剪俗儒之故聞,裁神聖之種智。

    倘有毀大乘、訾正法者,姑語之日:一切諸佛,其若古先輩視也;一切諸經,其若古異書視也,則亦庶乎可以存而論、論而議矣。

    ”餘按眉公之言委而風,登之之言切而著,并錄之,以動異議者之皈依。

     陳同甫格言 陳同甫與朱子書,略雲:“因吾眼之偶開,便以為得不傳之絕學,三三兩兩,附耳而語,有同告密;畫界而立,一似結壇,盡絕一世之人于門外,而謂二千年之君子皆盲眼不可點洗,二千年之天地日月若有若無,世界皆是利欲,亦過矣!”數語叙次如畫,晦翁頂門一針也。

     傳注相沿之誤 古人未為訓傳。

    子思、孟轲欲發明《論語》,皆别自為書,《中庸》與七篇是也。

    《道德經》之有《列》、《莊》,亦猶是也。

    《易》之《彖象》、《系辭》,本不與經文相附,至王弼乃以合之,非其初矣。

    《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