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名,屯聚草澤,抄劫蓄積。
所以宗、韓、嶽諸公未及北伐,唯專意招撫,山砦江海之間,豪傑響應,故百萬之兵饷,皆不煩經營措置而得,此所謂先手着也。
可見将得其人,雖盜賊可用;若不能禦将,雖以韓、嶽諸公之才,無救于宋之尺寸,徒使為後世扼腕也! 嶽飛文章 昔晉文之拔郤縠,孫權之勖呂蒙,蓋欲其武而能文也。
嶽飛本以勇敢進,而旁通儒業,其《謝講和》一表,藹然有孔明之風,《高宗良馬對》,則淵淵乎有道之言也。
又嘗題詩鄱陽龍居寺,有“潭水寒生月,松風夜帶秋”之句,直逼唐人佳境矣。
餘屈指上下數千載間,蓋唐有張睢陽,合之武穆而二,當亦閒氣所鐘也。
秦桧為金人作間 方虜之以七事邀我也,有毋易首相之說,正為桧設。
洪忠宣自虜回,戲謂桧日:“撻辣郎君緻意。
”桧大恨之。
厥後金人徙汴,其臣張師顔者作《南遷錄》,載孫大鼎疏,備言遣桧間我以就和好。
于是桧之奸賊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秦桧以悍婦絕後 鄧孺孝日:“秦桧欺君誤國,萬世罪人,而有曾孫钜,钜子浚,浚弟瀈,以是知世類不可限量人也。
钜通判蕲州,金人犯境,與郡守李誠之協力捍禦,求援于武昌、安慶。
月餘,兵不至,城陷,钜與誠之各以見兵巷戰,死傷略盡,歸署自焚而死。
浚先往四祖山,兵至,亟還,與弟瀈殉父死。
”孺孝此論,可謂辨矣,然考之史,桧無子,立妻兄王喚孽子為後,曰熺,其孫曰埙,皆王所自出,則秦氏世絕于桧久矣。
嗚呼,桧以奸臣亂人之國,己亦自以妒婦殄絕其家,天道乎! 秦桧身後之報 秦桧建第于望仙橋,備極宏麗。
其死也,值應天府開浚運河,取土堆府門。
有人題詩雲:“笑談便解興羅織,咫尺那知有照臨。
“二語曲盡奸狀。
桧墓在金陵江甯鎮,歲久榛蕪。
成化乙巳秋八月,為盜所發,獲貨貝以巨萬計。
盜被執,而司法者特減其罪,惡桧也。
王安石流禍與秦桧等 羅景綸日: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桧之罪也。
渡江以前,王安石之說浸漬士大夫之肺腸,不可得而冼滌;渡江以後,秦桧之說淪浃士大夫之骨髓,不可得而針砭。
偉哉此論,使半山有靈,雖百喙難解于九原矣。
張浚忌殺曲端 曲端,鎮戎軍人,長于兵略,屢戰有聲。
張浚宣撫川陝,以端有威聲,承制拜端威武大将軍、都統制、知渭州,軍士歡聲如雷。
婁室寇邠州日,端屢戰皆捷。
至彭原店,撒離喝乘高望之,懼而号泣,虜人目之為啼哭郎君,其為敵所畏如此。
既而浚欲大舉,端力勸浚按兵以伺金人之弊。
浚不悅。
金犯環慶,端遣吳玠拒之彭原店,戰少卻,端劾玠違節制。
時參謀王庶亦與端有宿怨,因共谮于浚。
浚大怒,罷其兵柄。
是年,浚大舉軍至富平縣,将戰,仍僞立前軍都統制曲端旗以懼之。
婁室日:“聞曲将軍已得罪,必绐我也。
”遂擁軍驟至,軍遂大潰。
浚心愧其言,而欲慰人望,乃下令,以富平之役,泾原軍出力最多,皆前帥曲端訓練有方,遂複叙左武大夫,欲複用端。
玠懼端複起,因與王庶力谮之。
浚入其說,于是徙端恭州置獄。
端既赴逮,知必死,仰天長籲,指其所乘戰馬鐵象雲;“天不欲複中原乎惜哉!”泣數行下,左右皆泣。
至獄,獄官進械,坐之鐵籠,熾火逼之,殊極慘惡。
端渴甚求飲,與之酒,九竅流血而死,年四十二,時建炎四年八月三日丁卯申時也。
陝西軍士皆流涕怅恨,多叛去者。
浚尋得罪。
诏追複端宣州觀察使,制日:“頃失意于權臣,卒下獄而譴死。
恩莫追于三宥,人将贖以百身。
”其後金歸河南之月,又诏谥端壯闵,制日:“屬委任之非人,緻刑誅之橫被。
興言及此,流涕何追!”端為泾原都統日,有叔為偏将,戰敗誅之,既乃發喪,祭之以文日:“嗚呼,斬副将者,泾原都統制也!祭叔者,侄曲端也!尚飨!”一軍畏服。
其紀律極嚴,魏公嘗按視端軍,端執撾以軍禮見,傍無一人。
公異之,謂欲點視。
端以所部五軍籍進,公命點其一,則于庭開籠縱一鴿以往,而所點之軍随至,張為愕然。
既而欲盡觀,于是悉縱五鴿,則五軍頃刻而集,戈甲煥燦,旗幟精明。
魏公雖而獎,而心實忌之。
在蜀日,嘗有詩雲:“破碎江山不足論,何時重到渭南村。
一聲長嘯東風裡,多少未歸人斷魂。
”亦可見其志也。
至今尚論者,鹹稱其冤,而《四朝國史》且罪端狠愎自用,委曲為魏公庇,失其實矣!信如所言,則秦桧之殺嶽飛亦不為過。
又比之孔明斬馬谡,尤無謂。
直筆之難也久矣,惜哉! 張浚遺誅 張浚素輕銳好名,揮金如土,視官爵如等閑。
士之好功名富貴者,無不趨其門。
且其子南軒以道學倡名,父子為當時宗主。
在朝顯官,皆其門人,悉自詭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則目之為小人。
紹興元年,合關陝五路兵三十餘萬,一旦盡覆,朝廷無一人敢言其罪。
直至四年,辛炳始言之,亦不過落職福州居住而已。
淮西郦瓊之叛,是時公論沸騰,言路不得已,遂疏其罪。
既而并逐言者于外。
及符離之敗,國家平日所積兵财掃地無餘,乃以殺傷相等為辭,行賞轉官無虛日。
隆興初年大政事莫如符離之事.而《實錄》、《時政紀》并無一字及之,公論安在哉!按此說出《何氏備史》。
每疑南軒大儒而以異疾死,意甚冤之,今乃得其解矣。
所以宗、韓、嶽諸公未及北伐,唯專意招撫,山砦江海之間,豪傑響應,故百萬之兵饷,皆不煩經營措置而得,此所謂先手着也。
可見将得其人,雖盜賊可用;若不能禦将,雖以韓、嶽諸公之才,無救于宋之尺寸,徒使為後世扼腕也! 嶽飛文章 昔晉文之拔郤縠,孫權之勖呂蒙,蓋欲其武而能文也。
嶽飛本以勇敢進,而旁通儒業,其《謝講和》一表,藹然有孔明之風,《高宗良馬對》,則淵淵乎有道之言也。
又嘗題詩鄱陽龍居寺,有“潭水寒生月,松風夜帶秋”之句,直逼唐人佳境矣。
餘屈指上下數千載間,蓋唐有張睢陽,合之武穆而二,當亦閒氣所鐘也。
秦桧為金人作間 方虜之以七事邀我也,有毋易首相之說,正為桧設。
洪忠宣自虜回,戲謂桧日:“撻辣郎君緻意。
”桧大恨之。
厥後金人徙汴,其臣張師顔者作《南遷錄》,載孫大鼎疏,備言遣桧間我以就和好。
于是桧之奸賊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秦桧以悍婦絕後 鄧孺孝日:“秦桧欺君誤國,萬世罪人,而有曾孫钜,钜子浚,浚弟瀈,以是知世類不可限量人也。
钜通判蕲州,金人犯境,與郡守李誠之協力捍禦,求援于武昌、安慶。
月餘,兵不至,城陷,钜與誠之各以見兵巷戰,死傷略盡,歸署自焚而死。
浚先往四祖山,兵至,亟還,與弟瀈殉父死。
”孺孝此論,可謂辨矣,然考之史,桧無子,立妻兄王喚孽子為後,曰熺,其孫曰埙,皆王所自出,則秦氏世絕于桧久矣。
嗚呼,桧以奸臣亂人之國,己亦自以妒婦殄絕其家,天道乎! 秦桧身後之報 秦桧建第于望仙橋,備極宏麗。
其死也,值應天府開浚運河,取土堆府門。
有人題詩雲:“笑談便解興羅織,咫尺那知有照臨。
“二語曲盡奸狀。
桧墓在金陵江甯鎮,歲久榛蕪。
成化乙巳秋八月,為盜所發,獲貨貝以巨萬計。
盜被執,而司法者特減其罪,惡桧也。
王安石流禍與秦桧等 羅景綸日: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桧之罪也。
渡江以前,王安石之說浸漬士大夫之肺腸,不可得而冼滌;渡江以後,秦桧之說淪浃士大夫之骨髓,不可得而針砭。
偉哉此論,使半山有靈,雖百喙難解于九原矣。
張浚忌殺曲端 曲端,鎮戎軍人,長于兵略,屢戰有聲。
張浚宣撫川陝,以端有威聲,承制拜端威武大将軍、都統制、知渭州,軍士歡聲如雷。
婁室寇邠州日,端屢戰皆捷。
至彭原店,撒離喝乘高望之,懼而号泣,虜人目之為啼哭郎君,其為敵所畏如此。
既而浚欲大舉,端力勸浚按兵以伺金人之弊。
浚不悅。
金犯環慶,端遣吳玠拒之彭原店,戰少卻,端劾玠違節制。
時參謀王庶亦與端有宿怨,因共谮于浚。
浚大怒,罷其兵柄。
是年,浚大舉軍至富平縣,将戰,仍僞立前軍都統制曲端旗以懼之。
婁室日:“聞曲将軍已得罪,必绐我也。
”遂擁軍驟至,軍遂大潰。
浚心愧其言,而欲慰人望,乃下令,以富平之役,泾原軍出力最多,皆前帥曲端訓練有方,遂複叙左武大夫,欲複用端。
玠懼端複起,因與王庶力谮之。
浚入其說,于是徙端恭州置獄。
端既赴逮,知必死,仰天長籲,指其所乘戰馬鐵象雲;“天不欲複中原乎惜哉!”泣數行下,左右皆泣。
至獄,獄官進械,坐之鐵籠,熾火逼之,殊極慘惡。
端渴甚求飲,與之酒,九竅流血而死,年四十二,時建炎四年八月三日丁卯申時也。
陝西軍士皆流涕怅恨,多叛去者。
浚尋得罪。
诏追複端宣州觀察使,制日:“頃失意于權臣,卒下獄而譴死。
恩莫追于三宥,人将贖以百身。
”其後金歸河南之月,又诏谥端壯闵,制日:“屬委任之非人,緻刑誅之橫被。
興言及此,流涕何追!”端為泾原都統日,有叔為偏将,戰敗誅之,既乃發喪,祭之以文日:“嗚呼,斬副将者,泾原都統制也!祭叔者,侄曲端也!尚飨!”一軍畏服。
其紀律極嚴,魏公嘗按視端軍,端執撾以軍禮見,傍無一人。
公異之,謂欲點視。
端以所部五軍籍進,公命點其一,則于庭開籠縱一鴿以往,而所點之軍随至,張為愕然。
既而欲盡觀,于是悉縱五鴿,則五軍頃刻而集,戈甲煥燦,旗幟精明。
魏公雖而獎,而心實忌之。
在蜀日,嘗有詩雲:“破碎江山不足論,何時重到渭南村。
一聲長嘯東風裡,多少未歸人斷魂。
”亦可見其志也。
至今尚論者,鹹稱其冤,而《四朝國史》且罪端狠愎自用,委曲為魏公庇,失其實矣!信如所言,則秦桧之殺嶽飛亦不為過。
又比之孔明斬馬谡,尤無謂。
直筆之難也久矣,惜哉! 張浚遺誅 張浚素輕銳好名,揮金如土,視官爵如等閑。
士之好功名富貴者,無不趨其門。
且其子南軒以道學倡名,父子為當時宗主。
在朝顯官,皆其門人,悉自詭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則目之為小人。
紹興元年,合關陝五路兵三十餘萬,一旦盡覆,朝廷無一人敢言其罪。
直至四年,辛炳始言之,亦不過落職福州居住而已。
淮西郦瓊之叛,是時公論沸騰,言路不得已,遂疏其罪。
既而并逐言者于外。
及符離之敗,國家平日所積兵财掃地無餘,乃以殺傷相等為辭,行賞轉官無虛日。
隆興初年大政事莫如符離之事.而《實錄》、《時政紀》并無一字及之,公論安在哉!按此說出《何氏備史》。
每疑南軒大儒而以異疾死,意甚冤之,今乃得其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