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十

關燈
坡公遠識 蘇子瞻論周之東遷也,極言平王之失策,且曆舉春秋以來遷都弱國者為戒,纖毫不漏;而于晉之王導,惓惓緻意焉。

    曾未數十年,而其應若響,與江左偏安者千古一轍也。

    異哉!特表而出之,見坡公遠識,非拈弄筆墨者所可幾也。

     坡公學長生 東坡議論谏诤,真所謂殺身成仁者,意其視死生真旦夜爾,何足動其毫末而欲學長生不死,則愚劣所不敢知也。

    黃魯直雲:東坡平生好道術,聞辄行之,但不能久,又棄去。

    則知坡公不過借是以文寂寞,如佛家所謂口舌上功果耳,固非溺志于此也。

    [夏君憲日:長生學亦好,殺身亦無礙于長生也。

    ] 老泉是子瞻号 世傳老蘇号老泉,長公号東坡,而葉少蘊《燕語》雲:子瞻谪黃州,因其所居之地号東坡居士。

    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人泉,故雲。

    又梅聖俞有《老人泉》詩,東坡自注:家有老人泉,因作此詩。

    坡嘗有“東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共一印.見于卷冊間。

    其所畫竹,或用老泉居士朱文印章,則老泉又是子瞻号矣。

    歐陽公作老蘇墓志,但言人号老蘇,而不言其所自号.亦可疑者。

    豈此号涉一老字,而後人遂加其父耶葉、蘇同時,當不謬也。

     蘇文之僞 韓退之作《毛穎傳》,此本南朝俳諧文《驢九錫》、《雞九錫》之類而小變之耳。

    俳諧文雖出于戲,實以譏切當世封爵之濫。

    而退之所緻意,亦正在中書君老不任事,“今不中書”等數語,不徒作也。

    文章最忌祖襲,此體但可一試之耳。

    《下邳侯傳》,世已疑非退之作,而後世乃因緣效仿不已。

    司空圖作《容成侯傳》,其後又有《松滋侯傳》,近歲溫陶君《黃甘綠吉》、江瑤柱《萬石君傳》紛然不勝其多,至有托之蘇子瞻者。

    妄庸之徒,遂争信之。

    子瞻豈若是之陋耶中間惟《杜仲》一傳,雜藥名為之,其制差異,或以為子瞻在黃州時,出奇以戲客,而不以自名。

    葉石林嘗問蘇氏諸子,亦以為非是。

    然此非玩侮遊衍,有餘于文者,不能為也。

     蘇文賴以不廢 宣和間,申禁東坡文字甚嚴。

    有士人竊攜坡集出城,為阍所獲,執送有司。

    見集後有一詩雲:“文星落處天地泣,此老已亡吾道窮。

    才力謾超生仲達,功名猶忌死姚崇。

    人間便覺無清氣,海内何曾識古風。

    平日萬篇誰愛惜,六丁收拾上瑤宮。

    ”京尹義其人,乃陰縱之。

     宋儒談天 邵堯夫日:“天何依依乎地。

    地何附附乎天。

    天地何依附自相依附。

    ”自斯言出,朱子遂有天殼之說。

    夫自古論天文者,《宣夜》、《周髀》、《渾天》之書,甘、石、落下闳之流,皆未嘗言,非不言也,實不知也。

    《莊子》雲:“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此乃切要之言.孰謂莊子為虛無異端乎故天之行,聖人以曆紀之;天之象,聖人以器驗之;天之數,聖人以算窮之;天之理,聖人以《易》究之;天之所閟,人無術以知之。

    今不曰不知,而曰不言,是何好勝之甚也!東坡有詩曰:“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蓋處于物之外,方能見物。

    吾人不出天地之外,何以知天地之真也 溫泉寒火 邵康節日;“世有溫泉,無寒火。

    ”昭德晁氏解日:“陰能順陽,而陽不能順陰也。

    水為火爨,則沸而熟物,火為水沃,則滅矣。

    ”今湯泉往往有之,如骊山、尉氏、駱谷、汝水、黃山、佛迹、匡廬、閩中等處,皆表表在人耳目。

    或謂溫泉之下,必有硫黃岩石故耳。

    獨未見所謂寒火。

    按《西京雜記》載,董仲舒日:“水極陰而有溫泉,火至陽而有涼炎。

    ”《抱樸子》雲:“水性純冷.而有溫各之湯泉;火體宜熾,而有蕭丘之寒炎。

    ”然則寒火亦有之矣,特以耳目所未及,故以為無耳。

    海水以杖擊之,火星勃然,腐草化而為螢,光或照物,非寒火乎 八字可定介甫 劉元城雲:介甫不可動者八字:虛名、實行、強辨、堅志。

    當時天下之論,以介甫不作執政為屈,此虛名也;平生行止.無一點涴者,雖欲誣之,人主信乎此實行也;議論人主之前.貫穿經史今古,不可窮诘,故曰強辨;前世大臣欲任意行一事,或可以生死禍福恐之得回,此老實不可以動,故曰堅志。

    因此八字,此法所以行也。

     介甫寡助 王安石行新法,引用小人,一時賢者非之,皆遭貶斥。

    其弟安禮、安國及侄旊字元鈞、斿字元龍,皆不以為是,可謂寡助之至矣。

    而安石不反己自省也。

    元祐中,安國貶死,旊及斿亦坐貶遠方,所謂為法自敝,以不愛而及其所愛乎 均輸之害 均輸之說,始于桑弘羊;均輸之事,備于劉晏。

    蓋以其陰籠商販之利,潛制輕重之權,未嘗廣置官屬、峻立刑法,為抑勒禁制之舉。

    迨其磨以歲月,則國富而民不知。

    所以《史記》、《唐書》皆極稱之,以為後之言利者莫及。

    介甫志于興利,苟慕前史均輸之名,張官置吏,費财勞人,而卒無所成,誤矣。

    至于市易,則假《周官》泉府之名,襲王莽五均之迹,而下行黠商豪家貿易稱貸之事,其所為又遠出桑、劉之下。

    卒使物價騰踴,商賈怨讟,而孳孳五年之間,所得子本,蓋未嘗相稱也。

    然則是豈得為善言利乎桑、劉有知,甯不笑人地下! 青苗之害 《周禮》一書,經制甚備。

    乃後世行之,必至于厲民而階亂。

    王莽之王田、市易,王介甫之清苗、均輸是也。

    然介甫所行,變常平而為青苗。

    常平者,粜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