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九

關燈
餘畏哉?而不知後之為唐為宋者,若祁及修,顯特甚矣。

    然歐公《五代史》既已統緒失當,而子京之“疾霆蔽聰”,何足當班、馬一噱豈文章偶有不幸,亦世代使然也 曾子固詩才 曾南豐有《錢塘上元夜祥符寺燕席》詩雲:“月明如畫露花濃,錦帳名郎笑語同。

    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東鳳。

    紅雲燈火浮滄海,碧水樓台浸遠空。

    白發蹉跎歡意少,強顔猶入少年叢。

    ”昔人謂曾子固不能詩,學者不察,随聲附合,謬矣。

     雷簡夫知蘇明允 蘇明允閉戶讀書,通六經,旁及百家,下筆頃刻數千言,人無知者。

    知明允自簡夫始。

    簡夫為雅州,上韓忠獻公書日:“不獲搢版約袂,傳緻蘇洵文于幾格間,以豁公之視聽也。

    ”上張文定公書日:“洵天下奇才,令人欲麋珠虀玉,躬執匕箸,饫其腹中,恐他饋傷之。

    ”上歐陽文忠公書日:“必若知洵不以告人,則簡夫為有罪。

    ”觀此三書,則三公之知洵,實由簡夫。

    而簡夫知人之明,好士之量,視三公又何如耶傳不錄,錄其治渠築寨數事而已。

    尚論古人者,其可忽諸 溫公體貼人情 司馬溫公為相,每詢士大夫“私計足否”人怪而問之,公日:“倘衣食不足,安肯為朝廷而輕去就耶”袁石公有雲:“學問到透徹處,其言語都近情,不執定道理以律人。

    ”若公者,庶可語此矣。

    後來程、朱一派,則全無此等意思。

     溫公行己之度 溫公《資治通鑒》稿雖數百卷,颠倒塗抹,訖無一字作草,其行己之度蓋如此。

    按《說苑》公扈子日:“《春秋》,國之鑒也。

    ”宋神宗賜名本此。

    [溫公為曆代書,而不及周威王之前,亦是阙典。

    劉恕為《通鑒外紀》,自周共和元年庚申,至威烈王二十一年丁醜,四百三十八年,見于《外紀》。

    自威烈王一十三年戊寅,至周顯德六年己未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載于《通鑒》,然後一千八百年興廢大事,坦然可明。

    ] 《綱目》正秦統 秦享國三十六年,因杜牧《阿房賦》而不考其實也。

    秦自嬴政二十六年庚辰盡滅六國,稱始皇帝,至其沙丘之死,為辛卯,僅十二年。

    胡亥、子嬰共三年,甲午秦亡,則一統之日十五年爾。

    杜牧文人辭賦之語,不足多較。

    司馬公作《通鑒》,乃于滅周之歲,遽以正統書秦,滅周唯恐其晚,帝秦唯恐其遲,豈《春秋》正統之義哉!朱子《綱目》悉改之,所謂統正于下而人事定矣。

     《通鑒》省文之謬 《晉書》雲:初《玄石圖》有“牛繼馬後”,故宣帝深忌牛氏,遂為二榼共一口以貯酒,帝先飲其佳者,而以毒灑鸩其将牛金。

    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

    今《通鑒》省其文,竟雲“通小吏牛金而生元帝。

    ”牛金既枉了一死,又負穢名,殊可笑也。

    又元楊紫陽讀《通鑒》,至論漢、魏正閏,大不平之,因作詩雲:“欲起溫公問書法,武侯入寇寇誰家”後因朱子《綱目》改正而止。

     “殺之三,宥之三”出處 東坡《刑賞忠厚之至論》雲:“殺之三,宥之三,”歐陽公問其出處,東坡日:“想當然耳。

    ”嘗觀《曲禮》雲:“公族無宮刑,獄成,有司谳于公,公曰宥之。

    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

    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對,走出,緻刑于甸人。

    ”乃知東坡之論,原有所本,想主司偶忘之,而東坡不敢辄拈出處以對,故漫應如此。

    後人遂以公為趁筆,則又陋甚矣。

     赤壁考 坡公赤壁之遊,千古樂事,二賦亦千古絕調也。

    袁石公雲:“前賦為禅法道理所障,如老學究着深衣,通體是闆。

    後賦直平叙去,有無量光景,隻是人家小集,偶爾饤饾,歡笑自發,比特地排當者,其樂十倍。

    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語言道絕,默契而已。

    ”數語洵定評也。

    靖康初,韓子蒼知黃州,頗訪東坡遺迹。

    嘗登赤壁,所謂栖鹄之危巢者,不複存矣,惆怅作詩而歸。

    然黃之赤壁,士人雲本赤鼻矶也,故東坡長短句有“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則亦是傳疑而雲也。

    令嶽陽之下、嘉魚之上有烏林赤壁,蓋公瑾自武昌列艦,風帆便順,泝流而上,遇戰于赤壁之間也。

    杜牧有《寄嶽州李使君》詩雲:“烏林芳草遠,赤壁健帆開。

    ”此則真敗魏軍之地也。

    [《赤壁賦》“盈虛者如代”,“代”字多誤作“彼”字。

    而“吾與子之所共食”,“食”字多誤作“樂”字。

    嘗見東坡手寫本,皆作“代”字,“食”如食邑之食,猶言享也。

    “冼盞更酌”,“更”字作平聲讀,亦見東坡手迹。

    ] 《二疏贊》誤 東坡《二疏贊》雲:“孝宣中興,以法馭人,殺蓋、韓、楊,蓋三良臣。

    先生憐之,振袂脫屣,使知區區不足驕士。

    ”其立意亦超卓矣,然考之二疏去位,在元康三年,後二年蓋寬饒誅,又三年韓延壽誅,又二年楊恽誅。

    方二疏去時,三人尚無恙也。

    凡作議論文字,須令覆實無差忒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