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閱古堂記》:“幅巾坐嘯,恬然終日,予之所樂,惡有既平”魏公功業之偉,觀此可得其大概矣。
範文正公特舉《中庸》以示張子厚,斯時濂洛之學尚未興也。
豪傑作用,豈無所本而然耶 麥舟非範希文父子所難 範堯夫以麥舟助喪,乃石曼卿耳;公父子盛德,此非其所難。
石曼卿,天下士也,狀貌岸偉,文采氣誼豪一世,所交如歐文忠、張文節皆奇之,特落落當其意者無幾人。
故嘗為大理丞,而貧不能葬母,文正父子見之,自然傾舟相助。
何足為範公重如曼卿之貧,乃可重也。
郭元振家送資錢四十萬,會有缞服叩門者,自言五世未葬,盡數與之。
況範公父子耶況曼卿又為公東吳故舊耶歐陽作《文正墓志銘》、《石曼卿墓表》,皆不載麥舟事,以知公之盛德不專在此。
正如小說載雲長公秉燭達旦,使其事即真,亦烏足以概雲長大節耶 範仲淹先見 宋景祐、寶元間,範仲淹建議城洛陽。
呂夷簡謂:“契丹畏壯侮怯,遽城洛陽,必長虜勢。
宜建都大名,示将親征,以伐其謀。
”仲淹言:“此可張虛聲耳,未足恃也。
”夷簡迄不從而罷。
夫當國家全盛之勢,預為徙城,備敵之謀,庸夫且知其不可,何待夷簡亦豈知轉瞬未百餘年,有金狄之禍乎夫偏安南服,孰與宅天下之中也聖人稱百世可知,略于《秦誓》露一斑焉,千古以為口實,況下此者乎惜哉,仲淹有前知之哲,而宋弗果用也。
韓、範不識奇士 慶曆間,華州有張、吳二士人,累舉不中第,落魄不得志,負氣倜傥,有縱橫材。
嘗遊塞上,觀山川,有經略西鄙意。
欲谒韓、範二帥,恥自屈,乃刻詩石上,使人拽之市而笑其後。
二帥召見之,躊躇未用間,已走西夏。
二人自念不力出奇,無以動其聽,乃自更其名,即其都門之酒家,劇飲終日,引筆書壁日;“張元、吳昊,來飲此樓。
”邏者見之,知非其國人也,迹其所憩,執之。
夏酋诘以入國問諱之義,二人大言日:“姓尚不理會,乃理會名邪”時曩霄未更名,且用中國賜姓也。
于是竦然異之,日尊寵用事,謀抗朝廷,連兵者十餘年。
新、舊《唐書》優劣 《唐書》,五代劉昫所修也,因宋祁、歐陽修重修《唐書》,遂有新、舊《唐書》之名。
《舊唐書》人罕傳,不知其優劣。
近南園張公《漫錄》中載其數處,以舊書證新書之謬,良快人意。
如姚崇十事,此大關鍵,而舊書所傳,問答具備,首尾照映,千年之下,猶如面語。
新書所載,則剪截晦澀,事既失實,文義不通,良可概也。
歐為宋一代文人,而劉在五代,文名遠不逮歐,其所著頓絕如此。
宋人徒欲以誇當代,不知後世耳目其可盡誣乎 朱溫不宜入正統 歐陽子作《五代史》,自謂不失《春秋》之意。
餘獨謂帝朱溫非是。
夫三代以來,世有篡者,然皆不成為國,亦不成為君。
是故窮之篡也,羿、浞相繼三十年,而少康滅之。
莽帝十八年,而世祖滅之。
玄帝一年,而劉裕滅之。
其滅也,無論修短,俱以伏誅書。
溫父子相繼十六年,即為莊宗所滅,特與羿、浞、莽、玄相上下。
當時宜直書“朱友珪殺朱溫、唐兵入梁、朱友貞自殺,敬翔、李振伏誅”,豈不足以為勸于天下!而乃使無将之賊,得擅帝制于千載,則是《春秋》反為誨盜之書,又烏在其為《春秋》也然則繼唐統者,斷斷乎在于莊宗,應于唐之後書“後唐”以别其族類,而并晉、漢、周稱為“四代史”,而以溫事附之前唐之末,後唐之初,若莽在兩漢之際,玄在晉、末之間,庶幾統緒分明,其關于大義,不更多哉 《五代史》韓通無傳 子瞻問歐陽公日:“《五代史》可傳後也乎”公日:“修于此竊有善善惡惡之志。
”坡公日:“韓通無傳,惡得有善善惡惡”公默然。
通,周臣也,陳橋兵變,通擐甲誓師,出抗而死。
《五代史》不公 司馬溫公《通鑒》載:吳越王錢弘佐,年十四即位,溫恭好書禮士。
問倉吏:“今蓄積幾何”日:“十年。
”王曰:“軍食足矣,可以寬吾民。
”乃命複其境内稅三年。
歐陽永叔《五代史》乃雲:“錢氏自武穆王鏐,常重斂以事奢侈,下至魚雞卵毈,以家至日取,每笞一人,以責其負,則諸案吏各持簿于庭,凡一簿所負,唱其多少,量為笞數,已則以次唱而笞之,少者猶積數十,多者百餘,人不堪其苦。
”歐陽史、司馬鑒所載不同,可疑也。
故緻堂日:“司馬氏記弘佐複稅之事,《五代史》不載;歐陽修記錢氏重斂之虐,《通鑒》不取,其虛實有證矣。
”按《宋代别記》載歐陽永叔為推官時昵一妓,為錢惟演所持,永叔恨之。
後作《五代史》,乃誣其祖以重斂民怨之事。
若然,則挾私怨于褒貶之間,何異于魏收輩耶 宋時史氏顯達 左丘廢,史遷辱,班掾缧,中郎獄,陳壽放,範晔戮,魏收剖,崔浩族,甚矣唐以前史氏之厄也!退之避而弗承,其有
範文正公特舉《中庸》以示張子厚,斯時濂洛之學尚未興也。
豪傑作用,豈無所本而然耶 麥舟非範希文父子所難 範堯夫以麥舟助喪,乃石曼卿耳;公父子盛德,此非其所難。
石曼卿,天下士也,狀貌岸偉,文采氣誼豪一世,所交如歐文忠、張文節皆奇之,特落落當其意者無幾人。
故嘗為大理丞,而貧不能葬母,文正父子見之,自然傾舟相助。
何足為範公重如曼卿之貧,乃可重也。
郭元振家送資錢四十萬,會有缞服叩門者,自言五世未葬,盡數與之。
況範公父子耶況曼卿又為公東吳故舊耶歐陽作《文正墓志銘》、《石曼卿墓表》,皆不載麥舟事,以知公之盛德不專在此。
正如小說載雲長公秉燭達旦,使其事即真,亦烏足以概雲長大節耶 範仲淹先見 宋景祐、寶元間,範仲淹建議城洛陽。
呂夷簡謂:“契丹畏壯侮怯,遽城洛陽,必長虜勢。
宜建都大名,示将親征,以伐其謀。
”仲淹言:“此可張虛聲耳,未足恃也。
”夷簡迄不從而罷。
夫當國家全盛之勢,預為徙城,備敵之謀,庸夫且知其不可,何待夷簡亦豈知轉瞬未百餘年,有金狄之禍乎夫偏安南服,孰與宅天下之中也聖人稱百世可知,略于《秦誓》露一斑焉,千古以為口實,況下此者乎惜哉,仲淹有前知之哲,而宋弗果用也。
韓、範不識奇士 慶曆間,華州有張、吳二士人,累舉不中第,落魄不得志,負氣倜傥,有縱橫材。
嘗遊塞上,觀山川,有經略西鄙意。
欲谒韓、範二帥,恥自屈,乃刻詩石上,使人拽之市而笑其後。
二帥召見之,躊躇未用間,已走西夏。
二人自念不力出奇,無以動其聽,乃自更其名,即其都門之酒家,劇飲終日,引筆書壁日;“張元、吳昊,來飲此樓。
”邏者見之,知非其國人也,迹其所憩,執之。
夏酋诘以入國問諱之義,二人大言日:“姓尚不理會,乃理會名邪”時曩霄未更名,且用中國賜姓也。
于是竦然異之,日尊寵用事,謀抗朝廷,連兵者十餘年。
新、舊《唐書》優劣 《唐書》,五代劉昫所修也,因宋祁、歐陽修重修《唐書》,遂有新、舊《唐書》之名。
《舊唐書》人罕傳,不知其優劣。
近南園張公《漫錄》中載其數處,以舊書證新書之謬,良快人意。
如姚崇十事,此大關鍵,而舊書所傳,問答具備,首尾照映,千年之下,猶如面語。
新書所載,則剪截晦澀,事既失實,文義不通,良可概也。
歐為宋一代文人,而劉在五代,文名遠不逮歐,其所著頓絕如此。
宋人徒欲以誇當代,不知後世耳目其可盡誣乎 朱溫不宜入正統 歐陽子作《五代史》,自謂不失《春秋》之意。
餘獨謂帝朱溫非是。
夫三代以來,世有篡者,然皆不成為國,亦不成為君。
是故窮之篡也,羿、浞相繼三十年,而少康滅之。
莽帝十八年,而世祖滅之。
玄帝一年,而劉裕滅之。
其滅也,無論修短,俱以伏誅書。
溫父子相繼十六年,即為莊宗所滅,特與羿、浞、莽、玄相上下。
當時宜直書“朱友珪殺朱溫、唐兵入梁、朱友貞自殺,敬翔、李振伏誅”,豈不足以為勸于天下!而乃使無将之賊,得擅帝制于千載,則是《春秋》反為誨盜之書,又烏在其為《春秋》也然則繼唐統者,斷斷乎在于莊宗,應于唐之後書“後唐”以别其族類,而并晉、漢、周稱為“四代史”,而以溫事附之前唐之末,後唐之初,若莽在兩漢之際,玄在晉、末之間,庶幾統緒分明,其關于大義,不更多哉 《五代史》韓通無傳 子瞻問歐陽公日:“《五代史》可傳後也乎”公日:“修于此竊有善善惡惡之志。
”坡公日:“韓通無傳,惡得有善善惡惡”公默然。
通,周臣也,陳橋兵變,通擐甲誓師,出抗而死。
《五代史》不公 司馬溫公《通鑒》載:吳越王錢弘佐,年十四即位,溫恭好書禮士。
問倉吏:“今蓄積幾何”日:“十年。
”王曰:“軍食足矣,可以寬吾民。
”乃命複其境内稅三年。
歐陽永叔《五代史》乃雲:“錢氏自武穆王鏐,常重斂以事奢侈,下至魚雞卵毈,以家至日取,每笞一人,以責其負,則諸案吏各持簿于庭,凡一簿所負,唱其多少,量為笞數,已則以次唱而笞之,少者猶積數十,多者百餘,人不堪其苦。
”歐陽史、司馬鑒所載不同,可疑也。
故緻堂日:“司馬氏記弘佐複稅之事,《五代史》不載;歐陽修記錢氏重斂之虐,《通鑒》不取,其虛實有證矣。
”按《宋代别記》載歐陽永叔為推官時昵一妓,為錢惟演所持,永叔恨之。
後作《五代史》,乃誣其祖以重斂民怨之事。
若然,則挾私怨于褒貶之間,何異于魏收輩耶 宋時史氏顯達 左丘廢,史遷辱,班掾缧,中郎獄,陳壽放,範晔戮,魏收剖,崔浩族,甚矣唐以前史氏之厄也!退之避而弗承,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