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六

關燈


     劉表工書 今人皆知臨池家有锺元常,而不知元常有同學友胡昭,又不知元常與昭皆受書法于劉景升也。

    董北苑日:劉景升為書家祖師,锺、胡皆其弟子。

    昭肥繇瘦,各得一體耳。

    今景升遺迹絕無存者,《藝文志》有《劉表集》,亦已久亡。

    獨《三國志》載表與袁尚兄弟書,其筆力不減崔、蔡之流,而表初又為黨人,在"八及"之列,其文行如此,宜乎書法之工也。

     曹操不複姓 曹操本姓夏侯,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

    嘗意其富貴之極,何不複姓後見一書雲:當時有以谶緯進者,雲古者名官職不言曹,自漢以來始名官盡言曹也,至吏亦言屬曹,卒言侍曹,此非天意乎操遂不複姓。

    此或實事。

     曹操疑冢 曹操疑冢,在漳河上。

    宋人俞符有詩曰:"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餘機到丘壟。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須掘盡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屍。

    "陶九成以為此言詩之斧钺也,予則以孺子之見耳,使孟德聞之,必見笑于地下。

    夫孟德之棺,豈真在于疑冢哉?多設以疑人耳。

    然始為疑冢者孔林。

     曹操諷漢複九州 三桓諷魯作三軍,合《周禮》矣,其志乃欲卑公室而奪之權。

    曹操諷漢複九州,合《禹貢》矣,其志乃欲廣冀州而益其地。

    凡奸人欲濟其邪謀者,未嘗不引經術也,況鬼蜮如操耶! 孫權之劣 魏武因弱為強,不階尺土,幾一海寓。

    其人不足論,才足稱也。

    孫權自守虜耳,借父兄之業,亡能尺寸廣也。

    使昭烈處權,所就當止此乎蘇氏以劉不如孫,非也。

     昭烈先聲 昭烈間關于袁紹、呂布、劉表、曹操之間,困矣而氣不衰也,敗矣而望不挫也。

    魏武以天下英雄推之,魯肅以天下枭雄名之,周瑜、陸遜、程昱、郭嘉鹹惴惴焉,胡先聲之震如此也!迹昭烈平生言論風旨,蓋猶有帝王之度焉,遠非孫、曹等也。

    雖其傳弗遠,亦炎德之将終與 借荊州所以保吳 魯子敬許以荊州借劉先主,後世議之,此論非是。

    史稱曹公聞孫權以土地借備,方作書,落筆于地。

    彼知先主得荊州,輔車之勢成,天下未可遽取也。

    由是言之,借荊州之事,豈唯劉氏所以取蜀,亦孫氏之所以保吳者矣。

     荊、蜀形勢 荊,天下重地,豪傑所急也,然未有以荊取天下者。

    無論劉表、蕭銑、馬殷輩,以楚成之強,莊之伯,靈之貪,玄之橫,友諒之桀,而中原不能尺寸也。

    夫蜀誠一隅,然秦得之輕諸侯矣,漢得之壹四海矣,孔明自昭烈卒,出祁山者六,曷謂欲長守蜀也 取劉璋不系孔明 漢昭烈于十六年冬,從劉璋之迎而擊張魯。

    是時孔明留守荊州,至明年乃自葭萌據涪,出法正之計,昭烈亦強從之。

    若使孔明在,舉措當不如此。

    今以取劉璋為孔明病,蓋亦未之考也。

     昭烈遺命之非 漢昭烈與諸葛孔明經營西蜀,以窺中原,無非為興複劉氏耳。

    昭烈既崩,其志未遂,嗣子劉禅,昏愚暗弱,雖有孔明,亦未如何。

    昭烈生前,豈不知之,晏駕顧命,宜日:"嗣子可輔,輔之,如不可輔,則擇劉氏之賢者立之。

    "孔明王佐之才,必有以處此,而劉氏興矣。

    昭烈智不及此,乃日:"如不可輔,卿可自取。

    "是置孔明于嫌疑之地,欲變而擇賢,則天下将以昭烈之言而疑已,欲不變,則劉禅又不足與有為,此孔明所以不能混一天下而漢祀遂斬也。

    宋張文潛有詩:"永安受命堪垂涕,手挈庸兒是天意。

    "足為孔明置詞矣。

     《梁父吟》譏晏子 孔明《梁父吟》,當不止一篇,世所傳僅此耳。

    寓意蓋譏晏氏。

    夫三子恃功暴恣,漸固難長,借使駕馭有方,則皆折沖之器。

    既不能以是為齊景公謀,又不能明正典刑以張公室,徒以權谲斃之。

    至于崔抒弑君,陳恒擅國,則隐忍徘徊,大義俱廢。

    複沮景公用孔子,而甘與梁丘據輩等列亂朝,區區補苴罅漏,何救齊亡而後世猶以為賢,至有"管、晏"之目。

    此《梁父吟》所為作也。

    自拟隆中,甯取樂毅,而不及晏,厥有旨哉! 孔明比管、樂有取 孔明自比管、樂,後人多疑其謙,不知此自有深意。

    比管仲取其尊王也,比樂毅取其複仇也,蓋隐隐有興複漢室之圖,于比拟間微示其意。

    乃說者比度才智,較量淺深,于古人心事,毫未窺其所主,何哉 子房、孔明學術 諸葛孔明,材似張子房而學不同。

    子房出于黃老,孔明出于申、韓。

    方秦之末,可與圖天下者,非漢高祖而誰項羽決不足以有為也。

    故其初即歸高祖,不複更問項羽,與範增之徒異矣。

    然而黃老之術,不以身易天下,是以主謀而不主事,圖終而不圖始,陰行其志而不盡用其材,雖使高帝得天下而己不與也。

    孔明有志于漢者,而度曹操、孫權不在于是,故退耕以觀其人,唯施之劉備為可,其過荀文若遠矣。

    以備不足與驅馳中原而吞操,甯遠介于蜀,伺二氏之弊。

    乃矯漢末頹弱之失,一齊之以刑名,錯綜萬務,參核名實,用法甚工,而有罪不貸,則以申韓為之也。

    唯其所見各得于心,非因人從俗以苟作,此所以為黃老而不流于蕩,為申、韓而不流于刻,故卒能輔其才而成其志也。

     孔明事業文章 孔明,三代之佐也,而與留侯,梁公、範文正俱為殊絕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