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六

關燈
傅毅對明帝之言何從而得之但未盛行如今日耳。

     漢選法之善 漢選部有尚書,自縣令以上,始赴尚書調選。

    其餘郡縣之屬吏,至于公府之掾曹,各自辟于其長。

    其諸侯王國,自内史以下,亦皆得以自除。

    朝廷無遷選之勞,官府有薦賢之實,賢否勤惰,各察于其屬之長而黜陟之。

    故幹佐曹吏拔于州縣者,然後為五府所辟;五府舉掾曹,然後為朝廷所用。

    推而至于公卿之尊,初未始有限也。

    故何武以大司空辟鮑宣為佐曹掾,史高領尚書事而辟匡衡為議營史,此曹掾之辟于公府者也。

    周景以刺史而辟陳若為别駕,王渙以方城令而辟仉覽為主簿,此屬之辟于郡縣者也。

    是以士之修潔于家,而聞譽達于朝廷,往往辟書交至其門而無遺才。

    此漢之選吏,所以一付之公論,而尤未至纖悉于法也。

    後世吏部注拟,下自監官管庫之微,一切選之尚書,按其年勞資格,而例以與之,若執左卷而責償其主,奚暇問其賢不肖哉! 漢鄉亭之重 漢時鄉亭之任,則每鄉有三老、孝弟、力田,掌勸導鄉裡,助成風俗,皆有祿秩。

    而三老、孝弟、力田為尤尊,可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

    故戾太子得罪,而壺關三老得以言其冤。

    王尊為郡,而東郡三老得以奏其治狀。

    至于張敞、朱博、鮑宣、仇香之徒,為顯宦有聲名,然其猷為才望,亦皆見于為亭長、啬夫之時。

    隋、唐以後,所謂鄉亭之職,至困至賤,貪官污吏非理征求,極意淩蔑。

    故雖足迹不離闾裡之間,奉行不過文書之事,而期會追呼、笞捶比較,其困踣無聊之狀,則與以身任軍旅土木之徭役者無以異,而至于破家蕩産不能自保,則徭役之禍反不至此矣。

    然則差役之名,蓋後世以其困苦卑賤同于徭役而稱之,非古人所以置比闾族黨之官之本意也。

    故或倚法以為奸,或匿賦以規免,而漢之所以待三老、啬夫、亭長者,遂不可望于後世。

    籲!可歎矣! 陳蕃懸榻 陳蕃初為青州太守。

    郡人周璆,高潔之士,郡守召命莫肯至,唯蕃能緻焉,特為一榻,去則懸之。

    後為豫章太守,不接賓客,唯徐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

    右二事相類,蕃平生所接賓客亦罕矣。

    楊升庵曰:"蕃亦癡矣!為郡守,采一郡之風謠,為宰相,以天下為耳目。

    若開閣、懸榻,乃幹木、洩柳之所為,豈郡守、宰相事乎宦官之禍,其及宜矣!"[夏君憲日:賓客之可接者亦罕矣,開閣懸榻而後真士至焉。

    韓退之《上邢尚書書》可觀也。

    朱伯厚何人哉既收葬其屍矣,又能匿其子逸,慷慨赴義,九折不回。

    然則賓客又烏用多耶先生此論,亦苛于索斑矣。

    ] 李膺已甚 李膺為司隸校尉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貪殘無道,橫殺孕婦。

    聞膺至,懼罪逃還京師,匿兄讓第合柱中。

    膺知其狀,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詞畢,即殺之。

    嗚呼!人臣挾簡亢之風,緻令天子幸侍之弟逃命柱中,可謂威望已極。

    而必欲殺之,膺于是有死道矣。

    文帝時,申屠嘉為相,亢直何減膺,鄧通以小臣戲殿上,亦隻令之免冠徒跣叩頭流血而已,未嘗必殺之乃為快也。

    使膺處此,當複求進于是矣。

    噫!天下之事,所貴君子通時達變,毋徒苛求已甚,釀成禍端,亦不得不分其責矣。

     景毅恥不與黨锢 景毅,蜀郡人,為漢侍禦史。

    子顧為李膺門徒,未有錄牒不及于譴。

    毅慨然日:"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脫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歸。

    然則恥不與黨人,不獨皇甫規也。

     清談始于漢末 世謂清談放曠起于晉,非也。

    漢末已有之矣。

    仲長統《見志詩》日:"寄愁天上,埋憂地下。

    叛散五經,滅裂風雅。

    "鄭泉嗜酒,臨卒謂同類日:"必葬我陶家之側,庶百歲之後,化為成土,幸見取為酒壺,實獲我心矣。

    "二子蓋阮籍、劉伶之先着鞭者也。

     蔡中郎秘《論衡》 中郎以《論衡》為談助,蓋目為稗官野史之流,且此篇驟出未行而新奇可喜,故秘之帳中。

    如今人收錄異書,文固非所論也。

    自《論衡》不甚稱,後世究竟舉主,多歸咎中郎者,特為一灑之。

     蔡邕有後 白樂天詩:"各有文姬才稚子。

    "自注:蔡邕無子,有一女文姬。

    昔人謂邕無子,悉以書授王粲。

    按《羊祜傳》:祜,蔡邕外孫,景獻皇後同母弟。

    祜讨吳有功,将進爵土,乞以賜舅子蔡襲。

    诏封襲關内侯。

    《蔡充别傳》;祖睦,蔡邕孫也。

    按邕傳不言有子無子,此可補傳缺。

     漢末史傳屈筆 漢末之董承、耿紀,晉仞之諸葛、毋丘,齊興而有劉康、袁粲。

    周滅而有王謙、尉遲迥,斯皆破家徇國、視死猶生,而曆代諸史皆書之曰"逆",将何以激揚名教、以勸事君者乎古之書事也,令賊臣逆子懼;今之書事也,使忠臣義士羞。

    若使南董有靈,必切齒于九泉之下矣。

     孔文舉關系 坡公極口誦服孔文舉,而或者非之,且議其疏。

    嗟夫!孔文舉在,無人敢議九錫;文舉既死,董昭掀然而談矣。

    此豈全無所關系者耶李卓吾日:老瞞專國二十五年,終不敢篡漢自立,則孔融雖死,其所裨于漢帝者弘矣。

    殺其身無益于君,已勝于老死牖下者萬萬,況有益于君耶!西漢哀、平未甚失德也,而王莽從容焉飾智矯廉以取之,潛移默運而不覺,其視此何如也故知"虎豹在山,藜藿不采",非虛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