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想亦不曾下種。
不然,五月谷将穗,那肯留以遺羌耶學者不以時刻考之,每語屯田,必為稱首,可笑。
陳湯之功不當以矯制廢 陳湯之功,千古無兩,而議者以矯制罪之。
不知所惡夫賞矯制而開後患者,謂其功可以相踵而比肩者也。
陰山之北,凡幾單于,自漢擊匈奴以來,得單于者幾人終漢之世,獨一陳湯得單于耳,其不可常徼幸而立功者如此。
誠使裂地而封湯,且著之令日:"有能矯制斬單于如陳湯者,無罪而封侯。
"吾意漢雖欲再賞一人焉,更數十年未有繼也。
如此則上足以尊明陳湯之有功,顯褒而不疑,而下不畏未來生事要功之論,計之善者也。
唯其為說不明,故阻功之徒,乘間而竊議,其後英雄志士所以息機于世變之會也。
二疏之去以許伯 蕭望之為元帝傅,與石顯為仇,卒為石顯所陷。
疏廣亦為元帝傅,與許伯為惡,而許伯莫能肆其毒。
蕭、疏事體一同而安危異者,去就之勢異也。
且元帝仁柔不斷,疏傅蓋熟察其為人,故一旦引知足之分,父子相攜而去之。
人徒知疏傅之去為高,而不知所以去者,蓋以此耳。
言災異不當著事應 孔子于《春秋》著災異不著事應者何蓋旁引物情、曲指事類,不能一一皆合;偶有不然,人君将忽焉而不之懼,聖人于此自有深意也。
自劉向釋《洪範》,析天下災祥之變,而推之于金木水火土之域.乃以時事之吉兇而曲為之配,此之謂欺天之學。
況周得水德而有赤烏之祥.漢得火德而有黃龍之瑞,此理又何如耶豈其晉厲公一視之遠,周單公一言之徐,而能關于五行之沴乎如是則五行之繩人甚于三尺矣。
歆、向廢圖譜之學 河出圖,天地有自然之象;洛出書,天地有自然之理,二者不可偏廢也。
圖,經也;書,緯也。
一經一緯,相錯而成文,相須而成變化。
見書不見圖,如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圖不見書,如見其人不聞其語。
圖至約也,書至博也。
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
故學者為學,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考理于書,則人亦易為學,學亦易為功。
後之學者,離圖即書,尚辭務說。
故雖平日胸中有千章萬卷,及置之周行執事之間,則茫然不知所向。
秦人雖棄儒學,未嘗棄圖書,誠以為圖之具不可一日無也。
蕭何知取天下易、守天下難,故入鹹陽先取秦圖書。
一旦幹戈既定,文物悉張,由是蕭何定律令而刑罰清,韓信申軍法而号令明,張蒼定章程而典故有倫,叔孫通制禮儀而名分有别。
夫高祖以馬上得天下,一時武夫役徒知《詩》《書》為何物而此數公又非老師宿儒、博通古今者,非圖書有在、指掌可明見,則一代之典未易舉也。
況是時挾書之律未除,屋壁之藏不啟,所謂書者有幾?無非按圖之效也。
後世書籍既多,儒生接武,及乎議一典禮,有如聚訟,玩歲愒日,紛紛纭纭,縱有所獲,披一斛而得一粒,所得不償勞矣。
此其失,實自歆、向啟之。
漢初典籍無紀,劉氏創意,總括群書,分為《七略》,隻收書不收圖。
《藝文》之目,遞相因襲,故天祿、蘭台、三館、四庫内外之藏,但聞有書而已。
蕭何之圖,自此委地。
後之人将慕劉、班之不暇,故圖消而書日盛。
唯任宏後兵書一類分為四種,有書五十三家,有圖四十三卷,載在《七略》,獨異于他。
宋、齊之間,群書失次,王儉于是作《七志》,以為之紀;六志收書,一志專收圖譜,謂之《圖譜志》。
不意末學而有此作也!且有專門之書,則有專門之學;有專門之學,則其學必傳,其書亦不失。
任宏之《略》,劉歆不能廣之;王儉之《志》,阮孝緒不能續之。
孝緒作《七錄》,錄散圖而歸部,錄雜譜而歸記注。
蓋積書猶調兵也,聚則易固,散則易亡。
積書猶賦粟也,聚則易赢.散則易乏。
按任宏之圖與書幾相等,王儉之志自當七之一。
孝緒之錄,雖不專收,猶有總記,内篇有圖七百七十卷,外篇有圖百卷,未知譜之如何耳。
隋家藏書,富于古今,然圖譜無所系。
自此以來,蕩然無紀。
至唐、虞、夏、商、周、秦、漢上代之書具在,而圖無傳焉。
圖既無傳,書複日多,茲學者之難成也。
天下之事,不務行而務說,不用圖譜可也。
若欲成天下之事業,未有無圖譜而可行于世者。
圖譜之益 世無圖譜,人亦不識圖譜之學。
張華,晉人也,問以漢之宮室,千門萬戶,其應如響,時人服其博物。
張華固博物矣,此非博物之效也,見漢宮室圖焉。
武平一,唐人也,問以魯三桓、鄭七穆,春秋族系,無有遺者,時人服其明《春秋》,平一固熟于《春秋》矣,此非明春秋之功也,見《春秋》世族譜焉。
使華不見圖,雖讀盡漢人之書,亦莫知前代宮室之出處;使平一不見譜,雖誦《春秋》如建瓴水,亦莫知古人氏族之始終。
當時作者,後世史臣,皆不知其學之所自。
逮鄭夾漈見楊佺期《洛京圖》,方省張華之由,見杜預《公子譜》,方覺平一之故。
由是而知圖譜之學,其裨益宏矣。
今之學者,此類都成廢閣,何怪其博洽不逮古人也。
歆、向之罪可勝讨乎!
不然,五月谷将穗,那肯留以遺羌耶學者不以時刻考之,每語屯田,必為稱首,可笑。
陳湯之功不當以矯制廢 陳湯之功,千古無兩,而議者以矯制罪之。
不知所惡夫賞矯制而開後患者,謂其功可以相踵而比肩者也。
陰山之北,凡幾單于,自漢擊匈奴以來,得單于者幾人終漢之世,獨一陳湯得單于耳,其不可常徼幸而立功者如此。
誠使裂地而封湯,且著之令日:"有能矯制斬單于如陳湯者,無罪而封侯。
"吾意漢雖欲再賞一人焉,更數十年未有繼也。
如此則上足以尊明陳湯之有功,顯褒而不疑,而下不畏未來生事要功之論,計之善者也。
唯其為說不明,故阻功之徒,乘間而竊議,其後英雄志士所以息機于世變之會也。
二疏之去以許伯 蕭望之為元帝傅,與石顯為仇,卒為石顯所陷。
疏廣亦為元帝傅,與許伯為惡,而許伯莫能肆其毒。
蕭、疏事體一同而安危異者,去就之勢異也。
且元帝仁柔不斷,疏傅蓋熟察其為人,故一旦引知足之分,父子相攜而去之。
人徒知疏傅之去為高,而不知所以去者,蓋以此耳。
言災異不當著事應 孔子于《春秋》著災異不著事應者何蓋旁引物情、曲指事類,不能一一皆合;偶有不然,人君将忽焉而不之懼,聖人于此自有深意也。
自劉向釋《洪範》,析天下災祥之變,而推之于金木水火土之域.乃以時事之吉兇而曲為之配,此之謂欺天之學。
況周得水德而有赤烏之祥.漢得火德而有黃龍之瑞,此理又何如耶豈其晉厲公一視之遠,周單公一言之徐,而能關于五行之沴乎如是則五行之繩人甚于三尺矣。
歆、向廢圖譜之學 河出圖,天地有自然之象;洛出書,天地有自然之理,二者不可偏廢也。
圖,經也;書,緯也。
一經一緯,相錯而成文,相須而成變化。
見書不見圖,如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圖不見書,如見其人不聞其語。
圖至約也,書至博也。
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
故學者為學,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考理于書,則人亦易為學,學亦易為功。
後之學者,離圖即書,尚辭務說。
故雖平日胸中有千章萬卷,及置之周行執事之間,則茫然不知所向。
秦人雖棄儒學,未嘗棄圖書,誠以為圖之具不可一日無也。
蕭何知取天下易、守天下難,故入鹹陽先取秦圖書。
一旦幹戈既定,文物悉張,由是蕭何定律令而刑罰清,韓信申軍法而号令明,張蒼定章程而典故有倫,叔孫通制禮儀而名分有别。
夫高祖以馬上得天下,一時武夫役徒知《詩》《書》為何物而此數公又非老師宿儒、博通古今者,非圖書有在、指掌可明見,則一代之典未易舉也。
況是時挾書之律未除,屋壁之藏不啟,所謂書者有幾?無非按圖之效也。
後世書籍既多,儒生接武,及乎議一典禮,有如聚訟,玩歲愒日,紛紛纭纭,縱有所獲,披一斛而得一粒,所得不償勞矣。
此其失,實自歆、向啟之。
漢初典籍無紀,劉氏創意,總括群書,分為《七略》,隻收書不收圖。
《藝文》之目,遞相因襲,故天祿、蘭台、三館、四庫内外之藏,但聞有書而已。
蕭何之圖,自此委地。
後之人将慕劉、班之不暇,故圖消而書日盛。
唯任宏後兵書一類分為四種,有書五十三家,有圖四十三卷,載在《七略》,獨異于他。
宋、齊之間,群書失次,王儉于是作《七志》,以為之紀;六志收書,一志專收圖譜,謂之《圖譜志》。
不意末學而有此作也!且有專門之書,則有專門之學;有專門之學,則其學必傳,其書亦不失。
任宏之《略》,劉歆不能廣之;王儉之《志》,阮孝緒不能續之。
孝緒作《七錄》,錄散圖而歸部,錄雜譜而歸記注。
蓋積書猶調兵也,聚則易固,散則易亡。
積書猶賦粟也,聚則易赢.散則易乏。
按任宏之圖與書幾相等,王儉之志自當七之一。
孝緒之錄,雖不專收,猶有總記,内篇有圖七百七十卷,外篇有圖百卷,未知譜之如何耳。
隋家藏書,富于古今,然圖譜無所系。
自此以來,蕩然無紀。
至唐、虞、夏、商、周、秦、漢上代之書具在,而圖無傳焉。
圖既無傳,書複日多,茲學者之難成也。
天下之事,不務行而務說,不用圖譜可也。
若欲成天下之事業,未有無圖譜而可行于世者。
圖譜之益 世無圖譜,人亦不識圖譜之學。
張華,晉人也,問以漢之宮室,千門萬戶,其應如響,時人服其博物。
張華固博物矣,此非博物之效也,見漢宮室圖焉。
武平一,唐人也,問以魯三桓、鄭七穆,春秋族系,無有遺者,時人服其明《春秋》,平一固熟于《春秋》矣,此非明春秋之功也,見《春秋》世族譜焉。
使華不見圖,雖讀盡漢人之書,亦莫知前代宮室之出處;使平一不見譜,雖誦《春秋》如建瓴水,亦莫知古人氏族之始終。
當時作者,後世史臣,皆不知其學之所自。
逮鄭夾漈見楊佺期《洛京圖》,方省張華之由,見杜預《公子譜》,方覺平一之故。
由是而知圖譜之學,其裨益宏矣。
今之學者,此類都成廢閣,何怪其博洽不逮古人也。
歆、向之罪可勝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