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不倫,更以驺子、淳于髡等雜之,何卑孟耶不知史法有牽連得書者,有借客形主者。
太史公歎孟子所如不合,而驺子、淳于髡之流棼棼焉尊禮于世,正以見碔砆輕售而璞玉不剖,汗血空良而驽馬競逐,其寄慨深矣。
仁子反見謂為卑盂,是不知文章之賓主故也。
太史公知己 趙汸日:史遷《平準書》,譏橫斂之臣也;《貨殖傳》,譏好貨之君也。
按漢武帝五十年間,因兵革而财用耗,因财用而刑法酷,迨至末年,平準之置,則海内蕭然,戶口減半,戕民之禍,于是為極。
遷備著始終相因之變,特以"平準"名書,而終之曰"烹弘羊,天乃雨"。
嗚呼旨哉!汸可謂太史公知己矣。
《史記》多為後人淆亂 太史公殁于武帝末年,而《賈誼傳》言賈嘉最好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相如傳》引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風一;又《公孫弘傳》在平帝元始中诏賜弘子孫爵。
徐廣注謂後人寫此以續卷後,然則《史記》一書為後人所淆亂多矣。
[餘又考《後漢楊終傳》雲:肅宗時,終受诏删《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則今之《史記》非遷本書可知已,何怪其淆亂雜出也!] 史遷不解作賦 史遷載《子虛》、《上林》,以其文辭宏麗、為世所珍而已,非真能賞詠之也。
觀其推重賈生諸賦可知。
賈暢達用世之才耳,所為賦自是一家,太史公亦自有《士不遇賦》,絕不成文理。
千秋轶才,竟绌于雕蟲小技,人各有所能,不可強耶! 武帝遺命 自古帝王遺命多矣,要未有如漢武之奇者。
托國于素無名譽之人,期功效于數十年之後,若持左券,此豈尋常尺度所得窺耶武帝更有一奇,不冠不見黯,雖以丞相、大将軍之貴不敢望也。
故使長孺不死,負斧之圖不在子孟也。
武帝神智 漢武帝冊封諸子,其策書皆帝親筆。
于燕王曰:"悉爾心,毋作怨,毋作棐德。
"燕王果以怨望,欲與上官桀、桑弘羊等謀殺霍光,廢帝而自立,事發.上官、桑氏俱族。
燕王自殺,國除。
于廣陵王日:"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爾。
毋迩宵人。
"廣陵亦以近小人亡國。
如此神智,真不愧祖武矣。
蘇武娶胡婦有見 蘇子卿娶胡婦,卒蒙後世訾議。
私竊疑之。
《新安文獻志》載,宋建炎中有朱勣者,以校尉随奉使行人在粘罕所,數日便求妻室。
粘罕喜,令于所虜内人中自擇。
勣擇一最陋者,人皆莫曉。
不半月.勣遂逃去,人始悟求妻以固粘罕使不疑,受其陋者.無顧戀也。
子卿之妻于胡.得無朱勣之見耶 霍光疏昌邑王之罪 觀昌邑王與張敞語,真清狂不慧者耳,烏能為惡既廢則已矣,何至誅其從官二百餘人意其中從官必有謀光者,光知之.故立廢賀,非專以淫亂故也。
二百人者方誅,号呼于市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此其有謀明矣。
特其事秘,史無緣得之,著此者亦欲後人微見其意也。
武王數纣之罪,孔子猶且疑之;光等數賀之惡,可盡信哉? 交道之弊 今之論交者,皆曰王、貢,蕭、朱。
若以此為第一義,夫彈冠結绶,時勢相依,正今士之弊。
而乃以為至交,傷哉!益以見世之無交也。
西漢文章之陋 西漢自王褒以下,文字專事詞藻,不複簡古。
而谷永等書,雜引經傳,無複己見,于是古學益遠。
又文章好用事,自鄒陽始,而太史公雲"比物連類,有足多者",豈意其遂為方便法門耶至于今日,則末流之濫觞矣。
漢用吏胥之效 漢有天下,平津侯、樂安侯輩皆号為儒宗,而卒無所表現。
至其卓絕俊偉、震耀四海者,類出于吏胥中,如趙廣漢,河間之郡吏也;尹翁歸,河東之獄吏也;張敞,太守之卒史也;王尊.涿郡之書佐也。
是皆雄俊明博,出可為将,入可為相。
然則何吏胥之多賢耶夫吏胥之人。
少而習法律,長而習獄訟,老奸大豪,畏憚懾伏,吏之倩狀變化出入,無不谙究。
因而官之,則豪民猾吏之弊,表裡毫末,畢見于外,無所逃遁。
而又上之人擇之以才,遇之以禮,而其志複自知,得自奮于公卿,故終不肯自棄于惡,以賈罪戾,而敗其終身之利。
故當此時,士君子皆優為之,而其間自縱于大惡者,大約亦不過幾人。
而其尤賢者,乃至成功。
而後世顧以為雜流,此士大夫所以為恥而不肯為也。
趙充國屯田是計 趙充國屯田事,乃兵家計策。
不唯宣帝與漢庭諸公、先零、罕、開為所惑,班尉亦不識其幾。
漢用兵皆調發諸部國,千裡行師,遇虜辄北。
今罕、開等羌亦烏合,充國知其不能久,故欲以計挫之。
但雲"兵難逾度,願至金城,圖上方略",又曰"明主可為忠言,兵當以全取勝。
及到彼,但欲為留屯計"。
凡與漢廷往複論難者,不過糧草多寡耳,機初不露也。
羌人見其設施出于所料之外,實不可久留,故輸款而退,趙亦奏凱而還。
在邊不過自冬徂夏,元不曾收得一粒谷
太史公歎孟子所如不合,而驺子、淳于髡之流棼棼焉尊禮于世,正以見碔砆輕售而璞玉不剖,汗血空良而驽馬競逐,其寄慨深矣。
仁子反見謂為卑盂,是不知文章之賓主故也。
太史公知己 趙汸日:史遷《平準書》,譏橫斂之臣也;《貨殖傳》,譏好貨之君也。
按漢武帝五十年間,因兵革而财用耗,因财用而刑法酷,迨至末年,平準之置,則海内蕭然,戶口減半,戕民之禍,于是為極。
遷備著始終相因之變,特以"平準"名書,而終之曰"烹弘羊,天乃雨"。
嗚呼旨哉!汸可謂太史公知己矣。
《史記》多為後人淆亂 太史公殁于武帝末年,而《賈誼傳》言賈嘉最好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相如傳》引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風一;又《公孫弘傳》在平帝元始中诏賜弘子孫爵。
徐廣注謂後人寫此以續卷後,然則《史記》一書為後人所淆亂多矣。
[餘又考《後漢楊終傳》雲:肅宗時,終受诏删《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則今之《史記》非遷本書可知已,何怪其淆亂雜出也!] 史遷不解作賦 史遷載《子虛》、《上林》,以其文辭宏麗、為世所珍而已,非真能賞詠之也。
觀其推重賈生諸賦可知。
賈暢達用世之才耳,所為賦自是一家,太史公亦自有《士不遇賦》,絕不成文理。
千秋轶才,竟绌于雕蟲小技,人各有所能,不可強耶! 武帝遺命 自古帝王遺命多矣,要未有如漢武之奇者。
托國于素無名譽之人,期功效于數十年之後,若持左券,此豈尋常尺度所得窺耶武帝更有一奇,不冠不見黯,雖以丞相、大将軍之貴不敢望也。
故使長孺不死,負斧之圖不在子孟也。
武帝神智 漢武帝冊封諸子,其策書皆帝親筆。
于燕王曰:"悉爾心,毋作怨,毋作棐德。
"燕王果以怨望,欲與上官桀、桑弘羊等謀殺霍光,廢帝而自立,事發.上官、桑氏俱族。
燕王自殺,國除。
于廣陵王日:"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爾。
毋迩宵人。
"廣陵亦以近小人亡國。
如此神智,真不愧祖武矣。
蘇武娶胡婦有見 蘇子卿娶胡婦,卒蒙後世訾議。
私竊疑之。
《新安文獻志》載,宋建炎中有朱勣者,以校尉随奉使行人在粘罕所,數日便求妻室。
粘罕喜,令于所虜内人中自擇。
勣擇一最陋者,人皆莫曉。
不半月.勣遂逃去,人始悟求妻以固粘罕使不疑,受其陋者.無顧戀也。
子卿之妻于胡.得無朱勣之見耶 霍光疏昌邑王之罪 觀昌邑王與張敞語,真清狂不慧者耳,烏能為惡既廢則已矣,何至誅其從官二百餘人意其中從官必有謀光者,光知之.故立廢賀,非專以淫亂故也。
二百人者方誅,号呼于市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此其有謀明矣。
特其事秘,史無緣得之,著此者亦欲後人微見其意也。
武王數纣之罪,孔子猶且疑之;光等數賀之惡,可盡信哉? 交道之弊 今之論交者,皆曰王、貢,蕭、朱。
若以此為第一義,夫彈冠結绶,時勢相依,正今士之弊。
而乃以為至交,傷哉!益以見世之無交也。
西漢文章之陋 西漢自王褒以下,文字專事詞藻,不複簡古。
而谷永等書,雜引經傳,無複己見,于是古學益遠。
又文章好用事,自鄒陽始,而太史公雲"比物連類,有足多者",豈意其遂為方便法門耶至于今日,則末流之濫觞矣。
漢用吏胥之效 漢有天下,平津侯、樂安侯輩皆号為儒宗,而卒無所表現。
至其卓絕俊偉、震耀四海者,類出于吏胥中,如趙廣漢,河間之郡吏也;尹翁歸,河東之獄吏也;張敞,太守之卒史也;王尊.涿郡之書佐也。
是皆雄俊明博,出可為将,入可為相。
然則何吏胥之多賢耶夫吏胥之人。
少而習法律,長而習獄訟,老奸大豪,畏憚懾伏,吏之倩狀變化出入,無不谙究。
因而官之,則豪民猾吏之弊,表裡毫末,畢見于外,無所逃遁。
而又上之人擇之以才,遇之以禮,而其志複自知,得自奮于公卿,故終不肯自棄于惡,以賈罪戾,而敗其終身之利。
故當此時,士君子皆優為之,而其間自縱于大惡者,大約亦不過幾人。
而其尤賢者,乃至成功。
而後世顧以為雜流,此士大夫所以為恥而不肯為也。
趙充國屯田是計 趙充國屯田事,乃兵家計策。
不唯宣帝與漢庭諸公、先零、罕、開為所惑,班尉亦不識其幾。
漢用兵皆調發諸部國,千裡行師,遇虜辄北。
今罕、開等羌亦烏合,充國知其不能久,故欲以計挫之。
但雲"兵難逾度,願至金城,圖上方略",又曰"明主可為忠言,兵當以全取勝。
及到彼,但欲為留屯計"。
凡與漢廷往複論難者,不過糧草多寡耳,機初不露也。
羌人見其設施出于所料之外,實不可久留,故輸款而退,趙亦奏凱而還。
在邊不過自冬徂夏,元不曾收得一粒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