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英布者贲赫,封期思侯,享國二十九年,無後。
按告彭越舍人.當是帝後知是呂後使,故不封。
而慎陽過享乃爾,天道似未有知也。
張良未嘗為韓 沙中一擊,子房報韓之義盡矣。
祖龍死,秦鹿失,天下之勢,非劉則項,百韓成足輔乎以燒絕棧道為為韓者,迂甚也。
秦、項滅而英雄之恨已消,可以辟谷謝世矣。
非然者,信誅何辱,良弗去,将次及焉,獨為韓乎哉[餘考《荀子》,韓之張去疾,篡臣也。
去疾為張子房祖,去疾亂韓,而子房能克蓋前愆,為韓複仇,則謂之始終為韓亦無不可也。
] 漢高祖尊母不尊父 漢高祖得天下之五年二月即皇帝位,先封高後曰皇後,子曰皇太子,亦追其母曰昭靈夫人。
然婦為後而母為夫人,豈當時禮制尚未暇講耶時太公乃遺而不封,已不可解。
七年春正月,又封劉賈及兄喜暨弟交、長子肥諸人為王,三月複趨丞相差次大小功臣封之,而太公複未議封,即群臣亦無一言及之,何也逮帝五日一朝太公,家令說太公擁彗卻行,帝乃大驚,始下诏日:"諸王、通侯、将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
今尊太公曰太上皇帝。
"是帝為天子已七年,而太公尚為庶人也,大異矣!後十年,太上皇帝崩,雖令諸侯國皆立太上皇廟,亦何益哉!更可異者,太上皇之号,秦始皇以封秦莊襄也,以死者之封封生者,"季不讀書",信乎! 高祖賜姓之陋 漢高祖嘗賜婁敬以劉氏,後世帝者徒慕英主所為,意其駕馭豪傑,或出于此,于是跋扈之臣與夷酋、賊渠,例皆賜以國姓,謂之固結其心。
而嗣君乃屈帝尊以下,同于三者之賤,取笑贻辱,無以示天下威重,此當時公卿大臣不學之過也。
虞美人、戚姬 宋鄭叔友論劉、項日:"項王有吞嶽意氣,鹹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
然當垓下訣别之際,寶區血廟,了不經意,唯眷眷一婦人,悲歌怅飲,情不自禁。
高帝非天人欤能決意于太公、呂後,而不能決意于戚夫人:杯羹可分,則笑謾自若;羽翼已成,則唏獻不止。
乃知尤物移人,雖大智大勇者而不能免,況其下者乎!"[夏君憲日:如此情景,正是大智大勇做的。
道學先生又着幾般嘴臉謾過去矣;不然,則所謂"最下不及情"也。
] 漢初封計戶口 漢高祖懲戒亡秦孤立之弊,故大封同姓。
聖人謂"百世損益可知",皆類是也。
周以封建亡,故秦必損之,秦以不封建亡,故漢必益之。
事勢相因,必至于此。
兼漢初戶口減少,封諸王時,計戶而不計地,故封三庶孽分天下半;其後戶口日蕃,所以強大。
高祖竟王劉濞 劉濞之王吳,高祖知其必反而複遣之,此高祖德性規模所以大于唐太宗、漢光武。
二君以谶緯多殺不辜,為累大矣。
呂後邪謀在暮年 高帝欲易太子,或日:呂後強悍,高帝恐其為變,故欲立趙王。
此殊不然。
自高帝之時言之,計呂後之年,當死于惠帝之手,呂後雖悍,亦不忍奪之其子以與侄。
惠帝既死,而呂後始有邪謀,此出于無聊耳,高帝安得逆知之[夏君憲日:悍婦隻圖快意,管甚親兒女,唐武曌可見也。
知婦莫若夫,高帝如何不逆料來] 平、勃未可議 子家羁不欲昭公與季氏立異,子家羁豈黨季氏者乎陳平、周勃不與呂氏立異,平、勃豈黨呂氏者乎狄仁傑不與武氏立異,仁傑豈黨武氏者乎今人既亮二子之心,則不得複議平、勃之迹。
雖然,此可與知者道。
四皓賜碑 四皓有羽翼太子之功,其沒也,惠帝為之制文立碑。
此乃上世人主賜葬人臣恤典之始。
《通典》、《文獻通考》皆不之載,而四皓碑目,《集古錄》、《金石錄》、鄭樵《金石略》皆遺之,獨見于任昉《文章緣起》。
左右袒所以令衆 "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昔人頗有以绛侯為失計者。
不知勃老将也,已預知衆心之歸劉氏,而不能無疑于呂氏之有黨。
蓋令一下而或間有右袒者,或遲疑未左者,立誅之以令衆,如楊素、朱滔之舉耳,豈至此而始觇人心之向背哉! 漢文賜吳王幾杖 漢文時,吳王不朝,賜以幾杖,此與唐之陵夷藩鎮邀節旄者何異不知文帝時權綱在上,仲縮由己,唐一向姑息,權柄例持于下,予奪由人,兩事不可同日語。
淮南厲王未嘗反 淮南厲王驕恣不奉法則有之,以為謀反,則未也。
以文帝時,天下治平,有若金瓯,即病狂喪心者,亦何敢以蕞爾彈丸之地而與之抗且夫男子七十人,辇車四十乘,反當何所為也使閩越、匈奴以市明珠良馬,或有之,夫越數千裡之外徼荒服之夷虜,而為期會,欲與其人相應合,世固無是理也。
當是時,天下之人實知之,以故文帝之賢,厲王之暴,而"尺布鬥粟"之謠所由起。
不然,文帝亦何至終愧悔耶! 文帝奢儉之異 前史稱漢文帝節儉,身衣弋绨,集上書囊為殿帷,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
此三事以人主行之,可謂陋矣,然賜鄧通以十數巨萬,又以銅山與之,此又何也
按告彭越舍人.當是帝後知是呂後使,故不封。
而慎陽過享乃爾,天道似未有知也。
張良未嘗為韓 沙中一擊,子房報韓之義盡矣。
祖龍死,秦鹿失,天下之勢,非劉則項,百韓成足輔乎以燒絕棧道為為韓者,迂甚也。
秦、項滅而英雄之恨已消,可以辟谷謝世矣。
非然者,信誅何辱,良弗去,将次及焉,獨為韓乎哉[餘考《荀子》,韓之張去疾,篡臣也。
去疾為張子房祖,去疾亂韓,而子房能克蓋前愆,為韓複仇,則謂之始終為韓亦無不可也。
] 漢高祖尊母不尊父 漢高祖得天下之五年二月即皇帝位,先封高後曰皇後,子曰皇太子,亦追其母曰昭靈夫人。
然婦為後而母為夫人,豈當時禮制尚未暇講耶時太公乃遺而不封,已不可解。
七年春正月,又封劉賈及兄喜暨弟交、長子肥諸人為王,三月複趨丞相差次大小功臣封之,而太公複未議封,即群臣亦無一言及之,何也逮帝五日一朝太公,家令說太公擁彗卻行,帝乃大驚,始下诏日:"諸王、通侯、将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
今尊太公曰太上皇帝。
"是帝為天子已七年,而太公尚為庶人也,大異矣!後十年,太上皇帝崩,雖令諸侯國皆立太上皇廟,亦何益哉!更可異者,太上皇之号,秦始皇以封秦莊襄也,以死者之封封生者,"季不讀書",信乎! 高祖賜姓之陋 漢高祖嘗賜婁敬以劉氏,後世帝者徒慕英主所為,意其駕馭豪傑,或出于此,于是跋扈之臣與夷酋、賊渠,例皆賜以國姓,謂之固結其心。
而嗣君乃屈帝尊以下,同于三者之賤,取笑贻辱,無以示天下威重,此當時公卿大臣不學之過也。
虞美人、戚姬 宋鄭叔友論劉、項日:"項王有吞嶽意氣,鹹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
然當垓下訣别之際,寶區血廟,了不經意,唯眷眷一婦人,悲歌怅飲,情不自禁。
高帝非天人欤能決意于太公、呂後,而不能決意于戚夫人:杯羹可分,則笑謾自若;羽翼已成,則唏獻不止。
乃知尤物移人,雖大智大勇者而不能免,況其下者乎!"[夏君憲日:如此情景,正是大智大勇做的。
道學先生又着幾般嘴臉謾過去矣;不然,則所謂"最下不及情"也。
] 漢初封計戶口 漢高祖懲戒亡秦孤立之弊,故大封同姓。
聖人謂"百世損益可知",皆類是也。
周以封建亡,故秦必損之,秦以不封建亡,故漢必益之。
事勢相因,必至于此。
兼漢初戶口減少,封諸王時,計戶而不計地,故封三庶孽分天下半;其後戶口日蕃,所以強大。
高祖竟王劉濞 劉濞之王吳,高祖知其必反而複遣之,此高祖德性規模所以大于唐太宗、漢光武。
二君以谶緯多殺不辜,為累大矣。
呂後邪謀在暮年 高帝欲易太子,或日:呂後強悍,高帝恐其為變,故欲立趙王。
此殊不然。
自高帝之時言之,計呂後之年,當死于惠帝之手,呂後雖悍,亦不忍奪之其子以與侄。
惠帝既死,而呂後始有邪謀,此出于無聊耳,高帝安得逆知之[夏君憲日:悍婦隻圖快意,管甚親兒女,唐武曌可見也。
知婦莫若夫,高帝如何不逆料來] 平、勃未可議 子家羁不欲昭公與季氏立異,子家羁豈黨季氏者乎陳平、周勃不與呂氏立異,平、勃豈黨呂氏者乎狄仁傑不與武氏立異,仁傑豈黨武氏者乎今人既亮二子之心,則不得複議平、勃之迹。
雖然,此可與知者道。
四皓賜碑 四皓有羽翼太子之功,其沒也,惠帝為之制文立碑。
此乃上世人主賜葬人臣恤典之始。
《通典》、《文獻通考》皆不之載,而四皓碑目,《集古錄》、《金石錄》、鄭樵《金石略》皆遺之,獨見于任昉《文章緣起》。
左右袒所以令衆 "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昔人頗有以绛侯為失計者。
不知勃老将也,已預知衆心之歸劉氏,而不能無疑于呂氏之有黨。
蓋令一下而或間有右袒者,或遲疑未左者,立誅之以令衆,如楊素、朱滔之舉耳,豈至此而始觇人心之向背哉! 漢文賜吳王幾杖 漢文時,吳王不朝,賜以幾杖,此與唐之陵夷藩鎮邀節旄者何異不知文帝時權綱在上,仲縮由己,唐一向姑息,權柄例持于下,予奪由人,兩事不可同日語。
淮南厲王未嘗反 淮南厲王驕恣不奉法則有之,以為謀反,則未也。
以文帝時,天下治平,有若金瓯,即病狂喪心者,亦何敢以蕞爾彈丸之地而與之抗且夫男子七十人,辇車四十乘,反當何所為也使閩越、匈奴以市明珠良馬,或有之,夫越數千裡之外徼荒服之夷虜,而為期會,欲與其人相應合,世固無是理也。
當是時,天下之人實知之,以故文帝之賢,厲王之暴,而"尺布鬥粟"之謠所由起。
不然,文帝亦何至終愧悔耶! 文帝奢儉之異 前史稱漢文帝節儉,身衣弋绨,集上書囊為殿帷,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
此三事以人主行之,可謂陋矣,然賜鄧通以十數巨萬,又以銅山與之,此又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