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一出,而殺周章、破陳涉、降魏咎、斃田儋,兵鋒所至,如獵狐兔,皆不勞而定。
後乃與項梁遇,苦戰再三,然後破之。
梁雖死,而秦之銳鋒亦略盡矣。
然邯以為楚地諸将不足複慮,乃渡河北擊趙。
邯既北而秦國内空,至是秦始可擊.而高帝乘之,此正兵法所謂避實而擊虛也。
懷王之遭沛公固當,然非邯、羽相持于河北,沛公亦不能成功。
故日:此天命,非人謀。
高祖為義帝發喪 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與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其事無乃相類不知為義帝發喪,因人之短而執之;挾天子以令天下,負己之有而挾之。
雖皆詭之為名,但一則豪傑起事,舉動光明;一則奸雄不軌,蹤迹暗昧。
為義帝發喪,無君之罪在項羽;挾天下以令諸侯,無君之責在曹操。
[夏君憲日:為義帝發喪,無大緊要,隻作口頭話柄耳。
漢之興原不系此。
羽之立帝,則是淺夫之智,甚無謂,到後面勢不得不殺矣,卻便惹起許多唇舌。
然羽弑帝,亦何救于烏江之敗也!] 漢王未嘗颠倒豪傑 漢王待九江王布,踞洗召之,已又供帳如王者。
蘇老泉謂漢王能颠倒豪傑,劉元城又以為識先後着。
不知布既殺楚使,又與楚戰,又避楚間道來歸,此時情勢,布必無還楚之理,故當踞洗時,遂以踞洗見,布雖大怒,怕他走到那裡去非漢王故意傲布,實算得布不得不就漢也。
其後帳禦飲食、從官之盛,此招徕遠人之常事,何足為颠倒豪傑況踞冼亦是漢高謾罵故态,亦是豁達大度之一節,何暇思及先後着來 高祖酬賞遺轅生 漢高祖大封功臣,所遺不獨紀信也。
餘考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日:"轅生秀朗,沉心善照。
漢旆南振,楚威自撓。
大略淵回,元功響效。
邈哉斯人,何識之妙。
"按《漢書》轅生說漢王日:"願君出武關,項王必引兵南走。
王深壁,令荥陽、成臯且得休,乃複走荥陽。
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複與之戰,破楚必矣。
"其後高祖未酬其賞,故史不列于功臣之數。
陸機作頌,乃侪之二十一人之列,可謂發潛闡幽矣。
王應麟曰:轅生說行而身隐,鴻飛魚潛,脫屣圭組,遠希魯連,近幕董公,亦古之逸民,不可與辯士說客并論也。
侯公碑考 侯公說項羽事,《漢書》載本末不甚詳。
高祖以口舌遠之,誠難能矣,然世或恨其太寡恩。
宋葉石林有《漢金鄉侯長君碑》雲:"諱成,字伯盛,山陽防人。
漢之興也,侯公納策,濟太上皇于鴻溝之厄。
谥安國君,曾孫輔,封明統侯。
光武中興,玄孫霸為大司徒,封于陵侯。
枝葉繁盛,或家河随,或邑山澤。
"然後知高祖所以待侯公者亦不薄,惟不用之而已。
漢初群臣未有封侯者,一時有功,皆旋賜之美名,号曰君,有食邑,如婁敬封奉春君之類是也。
後漢《侯霸傳》:河南密人。
不言為侯公後,但雲族父淵,元帝時宦者,佐石顯等領中書,号太常侍,霸以其任為太子舍人。
蓋史阙也。
漢之遺事,古書無複可見,而偶得于此,知藏碑不為無補也。
蕭何器識 李斯以焚書亡秦,蕭何以收圖籍興漢。
勝者之所用,敗者之局也。
草莽角逐之時,見秦府庫宮室之盛,即沛公不能不垂涎。
何一刀筆吏,固已習國家體要如此,其器度有越人者。
高祖論功,以何為第一,真第一也。
但"發縱指示"四字于何不切,當歸子房。
蕭何治未央宮有深意 高帝之都關中,意猶豫未決,嫌殘破故也。
何大建宮室,以轉其機,蓋不欲以據形勢、定根本正言于高帝,恐費分疏耳。
正與買田宅自污意同。
漂母風旨與圯上老人同 漂母,異人也,其謂淮陰日:"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哉!"蓋微言以悟侯耳。
知侯之才足以立功,又逆料其不能居功,風旨大略與圯上老人同,特後世無有窺見其妙者。
韓信威名 漢高帝極厚信,亦極忌信。
使信将,則以張耳監之;信下魏破代,則收其精軍。
蓋漢實畏其能,故信卒不免。
田肯有雲:"陛下已得韓信,又治關中。
"則知此兩事乃當時安危存亡之機。
且信之威名使人畏之如此,其不亡何待! 韓信有後 廣南有韋土官者,自雲淮陰後。
當鐘室難作,淮陰侯家有客,匿其三歲兒,知蕭相國素與侯知己,不得已為皇後所劫,私往見之,微示侯無後意。
相國仰天歎日:"冤哉!"淚淫淫下。
客見其誠,以情告。
相國驚日:"若能匿淮陰兒乎中國不可居矣,急逃南粵,趙佗必能保此兒。
"遂作書遣客匿兒于佗日:"此淮陰侯兒,公善視之。
"佗養以為子,而封之海濱,賜姓韋,用韓之半也。
今其族世豪于海壖間,有酂侯所遺之書,尉佗所賜之诏,勒之鼎器。
夫呂氏當惠帝末,已無血胤,而淮陰後至今存,是亦奇聞,史家不識也。
惜其客名姓不傳,比于程嬰,則有幸不幸耳。
此說出張玄羽《支離漫語》。
漢告友之侈封 漢告友之典,封列侯為過盛。
韓信、彭越皆呂後使人告之也,而彭越舍人傳不載姓右,其人亦不封。
告信者樂說,封慎陽侯,享國五十一年,至孫賈之而始棄市國絕。
告
後乃與項梁遇,苦戰再三,然後破之。
梁雖死,而秦之銳鋒亦略盡矣。
然邯以為楚地諸将不足複慮,乃渡河北擊趙。
邯既北而秦國内空,至是秦始可擊.而高帝乘之,此正兵法所謂避實而擊虛也。
懷王之遭沛公固當,然非邯、羽相持于河北,沛公亦不能成功。
故日:此天命,非人謀。
高祖為義帝發喪 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與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其事無乃相類不知為義帝發喪,因人之短而執之;挾天子以令天下,負己之有而挾之。
雖皆詭之為名,但一則豪傑起事,舉動光明;一則奸雄不軌,蹤迹暗昧。
為義帝發喪,無君之罪在項羽;挾天下以令諸侯,無君之責在曹操。
[夏君憲日:為義帝發喪,無大緊要,隻作口頭話柄耳。
漢之興原不系此。
羽之立帝,則是淺夫之智,甚無謂,到後面勢不得不殺矣,卻便惹起許多唇舌。
然羽弑帝,亦何救于烏江之敗也!] 漢王未嘗颠倒豪傑 漢王待九江王布,踞洗召之,已又供帳如王者。
蘇老泉謂漢王能颠倒豪傑,劉元城又以為識先後着。
不知布既殺楚使,又與楚戰,又避楚間道來歸,此時情勢,布必無還楚之理,故當踞洗時,遂以踞洗見,布雖大怒,怕他走到那裡去非漢王故意傲布,實算得布不得不就漢也。
其後帳禦飲食、從官之盛,此招徕遠人之常事,何足為颠倒豪傑況踞冼亦是漢高謾罵故态,亦是豁達大度之一節,何暇思及先後着來 高祖酬賞遺轅生 漢高祖大封功臣,所遺不獨紀信也。
餘考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日:"轅生秀朗,沉心善照。
漢旆南振,楚威自撓。
大略淵回,元功響效。
邈哉斯人,何識之妙。
"按《漢書》轅生說漢王日:"願君出武關,項王必引兵南走。
王深壁,令荥陽、成臯且得休,乃複走荥陽。
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複與之戰,破楚必矣。
"其後高祖未酬其賞,故史不列于功臣之數。
陸機作頌,乃侪之二十一人之列,可謂發潛闡幽矣。
王應麟曰:轅生說行而身隐,鴻飛魚潛,脫屣圭組,遠希魯連,近幕董公,亦古之逸民,不可與辯士說客并論也。
侯公碑考 侯公說項羽事,《漢書》載本末不甚詳。
高祖以口舌遠之,誠難能矣,然世或恨其太寡恩。
宋葉石林有《漢金鄉侯長君碑》雲:"諱成,字伯盛,山陽防人。
漢之興也,侯公納策,濟太上皇于鴻溝之厄。
谥安國君,曾孫輔,封明統侯。
光武中興,玄孫霸為大司徒,封于陵侯。
枝葉繁盛,或家河随,或邑山澤。
"然後知高祖所以待侯公者亦不薄,惟不用之而已。
漢初群臣未有封侯者,一時有功,皆旋賜之美名,号曰君,有食邑,如婁敬封奉春君之類是也。
後漢《侯霸傳》:河南密人。
不言為侯公後,但雲族父淵,元帝時宦者,佐石顯等領中書,号太常侍,霸以其任為太子舍人。
蓋史阙也。
漢之遺事,古書無複可見,而偶得于此,知藏碑不為無補也。
蕭何器識 李斯以焚書亡秦,蕭何以收圖籍興漢。
勝者之所用,敗者之局也。
草莽角逐之時,見秦府庫宮室之盛,即沛公不能不垂涎。
何一刀筆吏,固已習國家體要如此,其器度有越人者。
高祖論功,以何為第一,真第一也。
但"發縱指示"四字于何不切,當歸子房。
蕭何治未央宮有深意 高帝之都關中,意猶豫未決,嫌殘破故也。
何大建宮室,以轉其機,蓋不欲以據形勢、定根本正言于高帝,恐費分疏耳。
正與買田宅自污意同。
漂母風旨與圯上老人同 漂母,異人也,其謂淮陰日:"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哉!"蓋微言以悟侯耳。
知侯之才足以立功,又逆料其不能居功,風旨大略與圯上老人同,特後世無有窺見其妙者。
韓信威名 漢高帝極厚信,亦極忌信。
使信将,則以張耳監之;信下魏破代,則收其精軍。
蓋漢實畏其能,故信卒不免。
田肯有雲:"陛下已得韓信,又治關中。
"則知此兩事乃當時安危存亡之機。
且信之威名使人畏之如此,其不亡何待! 韓信有後 廣南有韋土官者,自雲淮陰後。
當鐘室難作,淮陰侯家有客,匿其三歲兒,知蕭相國素與侯知己,不得已為皇後所劫,私往見之,微示侯無後意。
相國仰天歎日:"冤哉!"淚淫淫下。
客見其誠,以情告。
相國驚日:"若能匿淮陰兒乎中國不可居矣,急逃南粵,趙佗必能保此兒。
"遂作書遣客匿兒于佗日:"此淮陰侯兒,公善視之。
"佗養以為子,而封之海濱,賜姓韋,用韓之半也。
今其族世豪于海壖間,有酂侯所遺之書,尉佗所賜之诏,勒之鼎器。
夫呂氏當惠帝末,已無血胤,而淮陰後至今存,是亦奇聞,史家不識也。
惜其客名姓不傳,比于程嬰,則有幸不幸耳。
此說出張玄羽《支離漫語》。
漢告友之侈封 漢告友之典,封列侯為過盛。
韓信、彭越皆呂後使人告之也,而彭越舍人傳不載姓右,其人亦不封。
告信者樂說,封慎陽侯,享國五十一年,至孫賈之而始棄市國絕。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