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去楚國,鼎不為秦用明矣。
故秦史既書昭襄之世九鼎入秦矣,而太史公《秦紀》又書始皇二十八年,使千人沒泗水求周鼎,不獲也,書法前後抵牾,政使作後來者疑團耳。
長城不自始皇 長城之築,非獨始皇,自趙簡子時已起長城備胡矣。
秦昭王時築長城于隴西,趙自代王亦築于陰山下,蓋借此以限華夷,堤防中外,似不為過。
然内政不修,而區區外侮之禦,以至竭天下之力,亦愚矣。
雖然,更繼秦者,皆因其已成之勢,而世加修補之功,始皇此舉,要不為無功于後人。
但始皇本謀固欲其子孫傳之無窮,豈知身首其疲民亡國者,徒為千萬世作役耶及郡縣之制,亦不自秦,按《左傳》楚滅陳為縣,名始此。
立扶蘇無救于亡秦 或謂始皇既沒,高、斯之亂不作,得扶蘇而君之,猶可以濟。
不知中原赤子,父子祖孫就嬴氏鋒刃者,幾二百年,即有聖子聖孫噓呵保護,無及也。
秦亡不由兵弛 班史以銷鋒镝、弛武備為秦之所以亡。
然秦之亡,非關于兵弛也。
當時盡吞六雄,威震六合,彼胡越僻在裔夷,豈能為纖芥之害,而發百萬之師以伐之;骊山阿房之役,又複數十萬,健卒壯士虛耗糜爛于不切之役,蓋側目倒戈、相挺而并起者,皆秦兵也。
《史記》言:"先是,諸侯吏卒繇戍屯使過秦中者,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
及章邯以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
秦吏卒多怨竊言,諸将微聞其語,以告項羽。
羽乃盡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夫此二十萬人者,即十餘年前王翦、王贲等将之以橫行天下、誅滅六雄者也。
國有興廢,而士心之勇怯頓殊,異哉!然章邯之降也,特以畏趙高之讒、二世之誅,而其兵固非小弱,亦未嘗甚敗衄也。
而此二十萬人者,亦複弭耳解甲,而曾無異辭,雖明知必蹈禍機,反幸諸侯之入關以纾禍,所謂寡助之至,親戚叛之者欤 章邯未可輕 高祖自漢中東出,司馬欣、董翳望風稽颡,獨章邯堅守廢丘,逾年不下.至于澆水灌之然後破,此豈脆敵哉!惜其不知所事,身名俱滅,嚴尤之于王莽,道覆之于盧循,皆一律也。
天亡秦 秦滅六國,趙獨可慘。
長平之役,戰而斬者四十餘萬,降而坑者又四十餘萬。
即于此時生一男子曰趙高,先後殺始皇之二子,而滅秦之宗社;生一女于曰邯鄲姬,陰以呂易嬴而莫之覺。
全盛一統之業,忽然瓦解,此兩人蓋從内亂之,趙國之寃氣所化也。
秦滅六國,楚獨無罪。
誘懷王而幽囚以死,骨方未寒,王翦六十萬人風驟雨至,五湖七澤,勢如破竹,陸終、熊繹之後,蕩無孑遺。
即于此時生二男子于東楚,曰陳勝、吳廣,生二男子于西楚,曰劉季、項籍,奮臂大呼,四方響應,神都天阙,三月飛煙。
七百年之基,拱手付焉。
此四人者,蓋從外取之,楚國之憤氣所化也,孰謂天道聩聩耶! 陳涉秦民之湯、武 陳涉之王也,其事至微淺,然缙紳先生抱祭器而往歸之,張耳、陳餘、房君之徒,又皆以興王之業說之。
至其不幸而敗,史氏猶再三緻意,稱其所緻王侯将相,竟足以亡秦。
夫涉起谪戍而首事,其大要不過偷一時之欲,用軍行師,來嘗有一日之規,天下後世,正不當以興亡之事責之,舊史猶複雲雲。
籲,亦悲矣!天下苦秦之禍,故家遺俗,豪傑俠士,喪氣略盡。
乃其所不慮之戍卒,猶能為天下首事。
雖其人物卑陋,事至微淺,而古今猶幸之。
蓋積萬年之憾,而發憤于陳王,猶曰此秦民之湯、武耳。
範增智不如兒女子 嬰母知廢,陵母知興,成敗之理,雖婦人亦能知之。
漢非諸傑所得奪也。
居巢叟既知沛公有天子氣,又曰"亟擊勿失",智出兩女子下矣。
又外黃舍人兒,年十三,尚能說羽赦外黃當坑者。
居巢叟年已七十,顧不能谏羽,使戮子嬰、殺義帝、斬彭生、坑秦二十萬衆,智愚之相去何遠哉! 項氏之憂不在沛公 昔者鄧侯不殺楚文王,而楚卒滅鄧;楚子不殺晉文公,而晉卒敗楚;項籍不殺高帝,而漢卒誅項氏,志士至今惜之。
嗚呼!必殺其所忌而以得國,則安知天下之禍将不出于其所不足忌者哉!昔秦覆滅諸侯,其所憂者,六姓之逋士也。
于是不愛重寶,緻天下之豪傑而殲其黨。
始皇之為計亦密矣,而不知亂秦者,則刑餘之弄臣;而卒亡之者,皆其不虞之厮隸戍卒也。
高帝定天下,亦惟韓、彭、黥布易動而難蓄,三人死,宜果無事,而祿、産之孱弱,幾盡天下。
由是觀之,患不在于縱敵,而多殺無益于弭寇。
彼範增者,滋羽之暴,徒欲斃漢于一擊,即使得志,而喑啞叱咤之雄,其堪為混一六台之主而無後患乎吾恐項氏之憂,不在沛公也。
相不足憑 舜重瞳子,羽亦重瞳子,不必皆仁。
勾踐長頸烏喙,禹亦長頸烏喙,而長頸烏喙不必皆不仁也。
彼皮相者,其足與論士乎 高帝入關有天幸 高帝之入秦,一戰于武關,兵不血刃而至鹹陽,此天也,非人也。
秦之亡也,諸侯并起,争先入關,秦遣章邯出兵擊之。
秦雖無道,而其兵力強,諸侯雖銳,而皆烏台之衆,其不敵秦明矣。
然諸侯皆起于群盜,不習兵勢,淩籍郡縣,狃于亟勝,不知秦之未可廢也。
于是章邯
故秦史既書昭襄之世九鼎入秦矣,而太史公《秦紀》又書始皇二十八年,使千人沒泗水求周鼎,不獲也,書法前後抵牾,政使作後來者疑團耳。
長城不自始皇 長城之築,非獨始皇,自趙簡子時已起長城備胡矣。
秦昭王時築長城于隴西,趙自代王亦築于陰山下,蓋借此以限華夷,堤防中外,似不為過。
然内政不修,而區區外侮之禦,以至竭天下之力,亦愚矣。
雖然,更繼秦者,皆因其已成之勢,而世加修補之功,始皇此舉,要不為無功于後人。
但始皇本謀固欲其子孫傳之無窮,豈知身首其疲民亡國者,徒為千萬世作役耶及郡縣之制,亦不自秦,按《左傳》楚滅陳為縣,名始此。
立扶蘇無救于亡秦 或謂始皇既沒,高、斯之亂不作,得扶蘇而君之,猶可以濟。
不知中原赤子,父子祖孫就嬴氏鋒刃者,幾二百年,即有聖子聖孫噓呵保護,無及也。
秦亡不由兵弛 班史以銷鋒镝、弛武備為秦之所以亡。
然秦之亡,非關于兵弛也。
當時盡吞六雄,威震六合,彼胡越僻在裔夷,豈能為纖芥之害,而發百萬之師以伐之;骊山阿房之役,又複數十萬,健卒壯士虛耗糜爛于不切之役,蓋側目倒戈、相挺而并起者,皆秦兵也。
《史記》言:"先是,諸侯吏卒繇戍屯使過秦中者,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
及章邯以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
秦吏卒多怨竊言,諸将微聞其語,以告項羽。
羽乃盡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夫此二十萬人者,即十餘年前王翦、王贲等将之以橫行天下、誅滅六雄者也。
國有興廢,而士心之勇怯頓殊,異哉!然章邯之降也,特以畏趙高之讒、二世之誅,而其兵固非小弱,亦未嘗甚敗衄也。
而此二十萬人者,亦複弭耳解甲,而曾無異辭,雖明知必蹈禍機,反幸諸侯之入關以纾禍,所謂寡助之至,親戚叛之者欤 章邯未可輕 高祖自漢中東出,司馬欣、董翳望風稽颡,獨章邯堅守廢丘,逾年不下.至于澆水灌之然後破,此豈脆敵哉!惜其不知所事,身名俱滅,嚴尤之于王莽,道覆之于盧循,皆一律也。
天亡秦 秦滅六國,趙獨可慘。
長平之役,戰而斬者四十餘萬,降而坑者又四十餘萬。
即于此時生一男子曰趙高,先後殺始皇之二子,而滅秦之宗社;生一女于曰邯鄲姬,陰以呂易嬴而莫之覺。
全盛一統之業,忽然瓦解,此兩人蓋從内亂之,趙國之寃氣所化也。
秦滅六國,楚獨無罪。
誘懷王而幽囚以死,骨方未寒,王翦六十萬人風驟雨至,五湖七澤,勢如破竹,陸終、熊繹之後,蕩無孑遺。
即于此時生二男子于東楚,曰陳勝、吳廣,生二男子于西楚,曰劉季、項籍,奮臂大呼,四方響應,神都天阙,三月飛煙。
七百年之基,拱手付焉。
此四人者,蓋從外取之,楚國之憤氣所化也,孰謂天道聩聩耶! 陳涉秦民之湯、武 陳涉之王也,其事至微淺,然缙紳先生抱祭器而往歸之,張耳、陳餘、房君之徒,又皆以興王之業說之。
至其不幸而敗,史氏猶再三緻意,稱其所緻王侯将相,竟足以亡秦。
夫涉起谪戍而首事,其大要不過偷一時之欲,用軍行師,來嘗有一日之規,天下後世,正不當以興亡之事責之,舊史猶複雲雲。
籲,亦悲矣!天下苦秦之禍,故家遺俗,豪傑俠士,喪氣略盡。
乃其所不慮之戍卒,猶能為天下首事。
雖其人物卑陋,事至微淺,而古今猶幸之。
蓋積萬年之憾,而發憤于陳王,猶曰此秦民之湯、武耳。
範增智不如兒女子 嬰母知廢,陵母知興,成敗之理,雖婦人亦能知之。
漢非諸傑所得奪也。
居巢叟既知沛公有天子氣,又曰"亟擊勿失",智出兩女子下矣。
又外黃舍人兒,年十三,尚能說羽赦外黃當坑者。
居巢叟年已七十,顧不能谏羽,使戮子嬰、殺義帝、斬彭生、坑秦二十萬衆,智愚之相去何遠哉! 項氏之憂不在沛公 昔者鄧侯不殺楚文王,而楚卒滅鄧;楚子不殺晉文公,而晉卒敗楚;項籍不殺高帝,而漢卒誅項氏,志士至今惜之。
嗚呼!必殺其所忌而以得國,則安知天下之禍将不出于其所不足忌者哉!昔秦覆滅諸侯,其所憂者,六姓之逋士也。
于是不愛重寶,緻天下之豪傑而殲其黨。
始皇之為計亦密矣,而不知亂秦者,則刑餘之弄臣;而卒亡之者,皆其不虞之厮隸戍卒也。
高帝定天下,亦惟韓、彭、黥布易動而難蓄,三人死,宜果無事,而祿、産之孱弱,幾盡天下。
由是觀之,患不在于縱敵,而多殺無益于弭寇。
彼範增者,滋羽之暴,徒欲斃漢于一擊,即使得志,而喑啞叱咤之雄,其堪為混一六台之主而無後患乎吾恐項氏之憂,不在沛公也。
相不足憑 舜重瞳子,羽亦重瞳子,不必皆仁。
勾踐長頸烏喙,禹亦長頸烏喙,而長頸烏喙不必皆不仁也。
彼皮相者,其足與論士乎 高帝入關有天幸 高帝之入秦,一戰于武關,兵不血刃而至鹹陽,此天也,非人也。
秦之亡也,諸侯并起,争先入關,秦遣章邯出兵擊之。
秦雖無道,而其兵力強,諸侯雖銳,而皆烏台之衆,其不敵秦明矣。
然諸侯皆起于群盜,不習兵勢,淩籍郡縣,狃于亟勝,不知秦之未可廢也。
于是章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