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三

關燈
子夏《易》說 《易》:"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與爾摩之。

    "相觀而善之謂摩,鳴鶴以相和成聲,好爵以柑摩成德,子夏《易》說如此。

    今本作縻,縻,牛纏也,取系戀之義,然不如摩厲之說為長,以韻讀之又葉也。

     儒者說《春秋》之失 儒者之說《春秋》,其失有三:尊經之過也,信傳之笃也,不以《詩》《書》視《春秋》也。

    其尊之過,則曰聖人之作也。

    其信之笃,則曰其必有所受也,無惑乎其求之益詳,而傅會之益鑿也。

    其視之異乎《春秋》,則曰此刑書也,無惑乎其言之益刻而鍛煉之益深也。

    己以為美則強求諸辭,日:此予也,此褒也,聖人之微辭也。

    己以為惡則強求諸辭,日:此奪也,此貶也,聖人之特筆也。

    或日:聖人之變也。

    一說弗通焉,又為一說以護之;一論少窒焉,又為一論以飾之。

    使聖人者若後世之法吏,深文而巧诋,蔑乎寬厚之意,此其失非細故也。

     孔子不言樂 夏、殷之禮,孔子能言之而不及樂。

    鯉趨過庭,訊以學禮,亦不及樂。

    豈以禮具而樂即存耶夫古樂之亡久矣,即孔子亦無得而聞也。

    若告顔子為邦而終之以韶舞,則于齊嘗聞韶,唯顔子或足以知之耳。

     三禮之乖異 七十二子之在孔門問道均矣,夫子沒而其說不同。

    曾子襲裘而吊,子遊裼裘而吊。

    小斂而奠,曾子曰于西方,子遊曰于東方。

    異父之服,子遊曰為之大功,子夏曰為之齊衰。

    曾子、子遊同師于夫子,而異說如此,況複傳之群弟子之門人,則其失又遠也。

    從而信之,則矛盾可疑;從而疑之,則其說有師承。

    此三禮文義不能無乖異也。

    迨其後也,呂不韋作《月令》,蓋欲為秦典,故祭祀官名不純于周;漢博士欲為漢制,故封爵不純于古。

    後世明知二書出于秦、漢,猶且目《月令》為周禮,《王制》為商禮至于今,則以其傳遠而不敢辨矣,惜哉。

     魯郊禘不出成王之賜 魯郊禘之僭,天下後世所共議也,至以為成王之賜,則厚誣矣。

    《春秋》書禘于莊公,見禘之僭,始于闵公也。

    書四蔔郊,見郊之僭,始于僖公也。

    由是觀之,則郊禘不出成王之賜也明矣。

    且史者,載事之書也,以天子禮樂賜諸侯,豈細事哉?《左氏》未嘗言之,《公羊》、《谷梁》及《國語》皆未嘗言之。

    《公羊》之言日:"蔔郊非禮也,蔔郊何以非禮魯郊非禮出。

    "其言即《春秋》意也。

    隐公嘗問羽數于衆仲,衆仲日:"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

    "公從之,于是初獻六羽。

    若八佾之賜果出成王,則衆仲胡不舉以對臯鼬之盟,苌弘欲先蔡,祝鮀述魯、衛初封之寵命賜物。

    其說魯之寵錫,大辂、大旂,夏後氏之璜,封父之繁弱,土田陪敦,祝、宗、蔔、史,官司、彜器,纖悉畢舉。

    使有天子禮樂之賜,鮀也正宜藉口以張大于此時,而反無一言及之乎昭公日:"吾何僭矣哉"子家駒曰:"設兩觀,乘大辂,朱幹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禮也。

    "賜果出于成王,子家敢面斥昭公以僭而不諱耶由是觀之,魯之僭非特郊禘而已,天子之禮樂,大小皆悉用之。

    周公閱來聘魯,飨有昌歜形鹽而辭不敢受。

    甯武子聘魯,魯飨之,賦《湛露》、《彤弓》而日:"其敢幹大禮"二子之辭,蓋惡魯之僭也。

    以是觀之,可見魯之僭尚未久,故上自天子之宰,下至鄰國之卿,苟有識者,皆疑怪遜謝。

    而魯人并無一言及成王之賜以自解,以此知其誣也。

    按《呂氏春秋》雲: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王,王使史角止之。

    夫知之而有郊禘,是魯自僭也,然惠公雖請之,而魯郊猶未率為常,僖公始作頌以郊為誇焉。

    記禮者以為魯禮皆成王賜之,以享周公,而疑似之說,遂至于今,不可以不解。

     春秋葬不擇時 《傳》日:諸侯之葬五月,大夫經時,士則逾月。

    故先期而葬謂之不懷,後期不葬譏之殆禮。

    此則葬之不擇年月日可考也。

    今檢葬書,以己亥之日用葬取兇。

    謹按春秋之際,此日葬者凡一十餘人,此則葬不擇日可考也。

    《左傳》子太叔日:"若待日中,恐久勞諸侯來會葬者。

    "國之大事,無過喪葬,乃不問時之早晚,唯論人事可否,此則葬不擇時可考也。

     莊周未能忘情 莊周妻亡,鼓盆而歌,世以為達。

    此殆不然。

    未能忘情,故歌以遣之耳;情若能忘,又何必歌 [夏君憲日:婦人好幹家做功名,婦人之情也。

    莊周一生曠達,欲效曳尾之龜,必是被妻子逼拶不過,到此方得脫然,不覺手舞足蹈。

    《逍遙遊》之作,或者其鼓盆之後乎] 孟子非受業子思 《史記》載: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

    不察者遂以為親受業于子思,非也。

    考之孔子二十生伯魚,伯魚先孔子五年卒,孔子之卒敬王四十一年,子思實為喪主,四方來觀禮焉。

    子思生年雖不可知,然孔子之卒,子思則既長矣。

    孟子以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