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二

關燈
孔子著述 孔子生平,唯于《周易》有贊,《詩》、《書》則删之,《禮》、《樂》則定之,《春秋》則筆削之。

    筆但筆其舊文,有削則不盡筆,定亦不添一筆,删則不筆者多矣,蓋不貴增而貴減。

    文王、周公之彖象多詭奇,而孔子之傳文極顯淺。

    殷盤周诰之書詞多澀舌,而《魯論》之紀載無謷牙。

    古文自古,今文自今,要以暢事理、覺後覺而止矣,蓋不尚詭而尚平。

    嗚呼!此聖人"竊比"之深意,非若後世争妍筆楮為也。

     《南》、《雅》、《頌》無優劣 《南》、《雅》、《頌》以所配之樂名,《邶》及《豳》以所從得之地名,史官本其實,聖人因其故,不能于魯太師之舊有所增加。

    則季劄之所觀,前乎夫子,其有定目也久矣。

    學者求聖人太深,曰六經以軌萬世,其各命之名,必也有美有惡,或抑或揚,不徒然也。

    重以先儒贅添"國風"一名參措其間,四詩之目出,而大小高下之辨起。

    從其辨而推之,有不勝其駁者矣。

    《頌》愈于《雅》,康、宣其減魯僖乎《雅》加于《風》,則《二南》其不若幽、厲矣。

    且《詩》、《書》同經夫子删定,《詩》有《南》、《頌》、《雅》,猶《書》之有典、谟、訓、诰、誓、命也。

    诰之與命,谟之與訓,體同名異,世未有以優劣言者。

    其意若曰:是特其名雲爾。

    若其善惡得失,自有本實,不待辭費故也。

    是故秦穆之誓上同湯、武,文侯之命參配傅說,世無議者,正惟不眩于名耳。

    而至于詩之品目,獨哓哓焉,可謂不知類矣。

     二《雅》當以體制 《詩大序》日:"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此說未安。

    《大雅》所言,皆受命配天、繼代守成,固大矣。

    《小雅》所言,《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亦豈小哉!華谷嚴坦叔雲:"《雅》之小、大,特以體之不同爾。

    蓋優柔委曲,意在言外,《風》之體也。

    明白正大,直言其事,《雅》之體也。

    純乎《雅》之體者為《雅》之大,雜乎《風》之體者為《雅》之小。

    今考《小雅》正經十六篇,大抵寂寥短章,其篇首多寄興之辭,蓋兼有《風》之體。

    《大雅》正經十八篇,皆春容大篇,其辭旨正大,氣象開闊,與《國風》夐然不同,比之《小雅》,亦自不侔矣。

    至于《變雅》亦然,變、小《雅》中固有《雅》體多而《風》體少者,然終不得為《大雅》也。

    《離騷》出于《國風》,言多比興,意亦微婉,世以《風》《騷》并稱,謂其體之同也。

    太史公稱《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言《離騷》兼《國風》、《小雅》,而不言其兼《大雅》,見《小雅》與《風》、《騷》相類,而《大雅》不可與《風》《騷》并言也。

    《小雅》《大雅》之别昭昭矣。

    "華谷此說,深得二《雅》名義,可破政有小大之說。

     《詩序》不可廢 《桑中》、《東門之墠》、《溱洧》、《東方之日》、《東門之池》、《東門之楊》、《月出》,序以為刺淫,而朱傳以為淫者所自作。

    《靜女》、《木瓜》、《采葛》、《邱中有麻》、《将仲子》、《遵大路》、《有女同車》、《山有扶蘇》、《萚兮》、《狡童》、《蹇裳》、《子之豐》、《風雨》、《子衿》、《揚之水》、《出其東門》、《野有蔓草》,序本别指他事,而朱傳亦以為淫者所自作。

    夫以淫昏不檢之人,發而為放蕩無恥之詞,而其詩篇之繁多如此,夫子猶存之,則不知其所删何等一篇也。

    夫子之言曰"思無邪",如序者之說,則雖詩詞之邪者,亦必以正視之;如朱子之說,則雖詩詞之正者,亦必以邪視之。

    且《木瓜》、《遵大路》、《風雨》、《子衿》諸篇,雖或其詞間未莊重,然首尾無一字及婦人,而謂之淫耶,可乎蓋嘗論之,均一勞苦之詞也,出于序情闵勞者之口,則為正雅;而出于因役傷财者之口,則為變風也。

    均一淫佚之詞也,出于奔者之口則可删,而出于刺奔者之口則可錄也。

    均一愛戴之詞也,出于愛桓叔、共叔者之口則可删,而出于刺鄭莊、晉昭者之口則可錄。

     歌詩與作詩不同 古人歌詩合樂之意,蓋有不可曉者。

    夫《關雎》、《鵲巢》,閨門之事,後妃夫人之詩也,而鄉飲酒、燕禮歌之。

    《采蘋》、《采蘩》,夫人大夫妻能主祭之詩也,而射禮歌之。

    《肆夏》《繁遏》《渠》,宗廟配天之詩也,而天子享元侯歌之。

    《文王》、《大明》、《綿》,文王興周之詩也,而兩君相見歌之。

    以是觀之,其歌詩之用,與詩人作詩之本意,蓋有判然不相合者,不可強通也。

    則烏知鄭、衛詩不可用之于燕享之際乎《左傳》載列國聘享賦詩,固多斷章取義,然其大不倫者,亦以來譏诮。

    如鄭伯有賦《鹑之奔奔》,楚令尹子圍賦《大明》,及穆叔不拜《肆夏》,甯武子不拜《彤弓》之類是也。

    然鄭伯如晉,子展賦《将仲子》;鄭伯享趙孟,子太叔賦《野有蔓草》;鄭六卿餞韓宣子,子齹賦《野有蔓草》,子太叔賦《蹇裳》,子遊賦《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