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二

關燈
,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萚兮》,此六詩皆文公所斥以為淫奔之人所作也,然所賦皆見善于叔向。

    趙武、韓起不聞被譏,乃知鄭、衛之詩未嘗不施之于燕享。

    而此六詩之旨意訓诂,當如序者之說,不當如文公之說也。

     春秋逸《詩》《書》 僖二十三年,趙衰賦《河水》,則春秋之世,其詩猶存,今亡矣。

    楚左氏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則春秋之世,其書猶存,今亡矣。

    宋洪邁為山林教時,林少穎為《書》學谕,講"帝厘下土"數語,日:"知之為知之,《堯典》《舜典》之所以可言也;不知為不知,《九共》、《藁饫》略之可也。

    " 《詩小雅雨無》解 "《雨無》,正大夫刺幽王也。

    "此小序之文。

    "雨無"為句,"正大夫刺幽王也"為句。

    正大夫即第二章所稱離居者,《箋》、《正義》、《集傳》并以"雨無正"名篇,誤矣。

    然則"雨無"之義若何膏澤不下也。

     不日成之 《靈台》詩日:"不日成之。

    "古注不設期日也,今注不終日也。

    愚按不設期日既見文王之仁,亦于事理為協。

    若曰不終日,豈有一日可成一台者此古注所以不可輕易也。

     管仲知鮑叔尤深 鮑叔固已識管仲于微時,仲相齊,叔薦之也。

    仲既相,内修政事,外連諸侯,桓公每質之鮑叔,鮑叔日:"公必行夷吾之言。

    "叔不惟薦仲,又能左右之如此,真知己也。

    及仲寝疾,桓公詢以政柄所屬,且問鮑叔之為人,對日:"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

    雖然,其為人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不可以為政。

    "仲不幾負叔乎不知此正所以護鮑叔之短,而保鮑叔之令名也。

    叔之知仲,世知之,孰知仲之知叔之深如是耶!曹參微時,與蕭何善,及何為宰相,與參隙。

    何且死,推賢惟參,參聞,亦趣治行:"吾且入相。

    "使者果召參。

    參又屬其後相,悉遵何約束,無所變更。

    此二人事,與管仲相反而實相類。

     廢井田自管仲 世儒罪秦廢井田,不知井田之廢,始于管仲作内政,已漸壞矣,至秦乃盡壞耳。

    元陳孚題管仲詩:"畫野分民亂井田,百王禮樂散寒煙。

    平生一勺橫汙水,不信東溟浪沃天。

    "可謂闡幽之論。

    又九河之壞,亦自管仲始。

    《詩緯》所謂"移河為界在齊呂"是也。

     風馬牛不相及 楚子問齊師之言日:"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劉元城以為此醜诋之辭,言齊、楚相去南北,如此遠離,馬牛之病風者猶不相及,今汝人也,而辄入吾地,何也其說即《書》所謂"馬牛其風"意。

    近有解者:"牛走逆風,馬走順風,故不相及。

    "此說亦新。

     尾大不掉 尾大不掉,此非喻言也。

    西域有獸曰羯,尾大于身之半,非以車載尾,則不可行。

    元白湛淵有詠羯詩:"羯尾大如斛,堅車載不起。

    此以不掉滅,彼以不掉死。

    " 左氏貶荀息 左氏書荀息之死,引《詩》"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荀息有焉。

    杜元凱以為荀息有此詩人重言之義,非也,元凱失左氏之意多矣。

    彼生言而死背之,是小人穿窬之行,君子所不譏也。

    晉公溺于嬖寵,廢長立少,荀息不能谏正,遽以死許之,是其言玷于獻公未沒之先,而不可救于已沒之後也。

    左氏之言,貶也,非褒也。

     晉文公知大計 晉文公避骊姬之難,處狄十有三年,奚齊、卓子相繼戮死,秦、晉之人歸心焉。

    文公深信舅犯,靜而待之,若将終焉者。

    至于惠公起而赴之,如恐不及,于是秦人責報于外,而裡、丕要功于内,不能相忍,繼以敗滅,内外絕望,屬于文公。

    然後文公徐起而收之,無尺土之賂、一金之費,而晉人戴之,遂伯諸侯。

    彼其處利害之計誠審矣,是以主盟中夏幾二百年,其功業與齊桓等而子孫過之遠甚也。

     秦缪公學于甯人 《秦風》"有車鄰鄰,有馬白颠。

    未見君子,寺人之令。

    "此詩之意,在後二句。

    夫為一國之君,高居深宮,不接群臣,壅蔽已甚矣。

    又不使他人,而特使寺人傳令焉,其蔽益甚矣。

    夫秦,夷狄之國也,其初已如此姗笑三代,柄用閹宦,不待混一天下已然矣。

    《史記年表》書缪公學于甯人。

    甯人,守門之人,即寺人也。

    史書之,醜之也。

    二代之君,必學于耆德,以為師保;而缪公乃學于甯人,以刑餘為周、召,以法律為《詩》《書》,又不待始皇、胡亥已然矣。

    則景監得以薦商鞅,趙高得以殺扶蘇,終于亡秦,寺人之禍也。

    聖人錄此以冠《秦風》,未必無意也。

     秦霸不由孟明 孟明始為晉虜,不自懲艾,再敗于殽陵彭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