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幸晉師不出,封殽屍而還。
左氏美之過矣。
缪公襲鄭,蹇叔苦谏。
使缪公能用其言,則秦師不東也,三軍不暴骨也,《秦誓》亦不必作也。
左氏不稱先見知幾之蹇叔,而贊喪師辱國之孟明,何其謬哉!且其言日:"遂用孟明也。
"夫秦之所以霸西戎者,累世富強,形勝岩險,雄心于戈矛戰鬥,技養于射獵猃驕,非一日也,孟明何力焉 秦三良之殉不由缪公 穆公,秦之賢君也。
三良殉而《黃鳥》興哀,識者以為公之遺命,非也。
穆公不忍殺敗軍之三大夫,豈以無罪之三良而命之從死按魏人哀三良雲:"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殘。
生時等榮樂,既殁同憂患。
誰言捐軀易,殺身誠獨難。
"味詩人之旨,則知三良從穆公,實出其感恩徇主之誼,初非有遣之者,然後知東坡之論所謂三子之徇君,亦猶齊二客之從田橫,其說固有所本也。
獨其子若康公者,遂坐視而不之止,何哉! 趙盾轼君報 宋人弑昭公,趙宣子請于靈公以伐之,乃發令于太廟,召軍令而戒樂正,令三軍之鐘鼓必備,聲其罪也。
宣子其不謬于君臣之際矣!異時得罪出奔,而其宗人穿弑其君靈公,而宣子反也無一言焉。
夫有君之弗恤,内賊之弗讨,而鄰是師乎其暖昧極矣。
故吾以為桃園之逆,穿之手、盾之心也。
三傳述其事,《春秋》誅其心也。
盾得保首領以殁,已是天幸,而後之論者,猶或疑其事而重惜之。
甚矣,其謀之狡也!于是乎下宮之役,大夫屠岸賈日:"靈公之賊,盾雖不知,猶為賊首。
"糾然興一國之師,而汙其宮、潴其室,趙氏之宗幾亡炊火焉。
天報之巧,與聖筆之嚴,固并行而不悖矣,何必假手于軍吏,乞靈于鐘鼓也。
董狐疑詞 晉靈公之弑,董狐直筆,洵哉其良史也!乃曰"亡不越境",則凡弑君者,逃于千裡之外,皆可曰"吾義已絕,雖弑無罪也",可乎當時董狐隻合舉某事某事以證其弑君,不當以此為疑詞,故孔子曰:"惜也,越境乃免。
"惜者,惜董狐之言也,非惜宣子之不能免也。
膠舟之報 周昭王南巡,楚于以膠合舟,乘昭王,昭王沉于江。
當周全盛之時,楚人已弑其君而不能讨也。
齊桓葵丘之會,管夷吾始引膠舟事責楚,楚雖請盟,而其憑陵猶故也。
秦末,天下共立楚懷王孫心為主,項羽大破秦兵,宰割天下,佯尊懷王為義帝,密遣英布弑之江中,亦楚子沉昭王處。
膠舟之事雖在數百年前,而兩主被禍之慘,則在數百裡内,亦可謂報應之巧矣。
後來漢高帝納董公之說,三軍缟素,數羽之罪,因而滅之,可見弑君之賊無所逃于天地間也。
獨當時造膠舟者暗漏誅,而遣英布者顯伏法,似乎有幸不幸,而天下後世共賊之,身後之戮,報亦不薄矣。
楚子問鼎 楚子問鼎,羅泌以為妄,謂楚莊賢君,孫叔敖賢相,滅陳且複于申叔之對,入鄭且舍于鄭伯之服,非複前日之頑犷也。
周為共主,彼豈遽然而窺之又謂鼎非傳國之物,問之何益亦似有見。
第左氏所載王孫滿之言未必皆妄。
按九鼎在周,乃上代所寶者,故周公蔔洛,亦以安九鼎為首稱。
楚居漢南,嘗聞鼎之名,欲一見之而不可得,故過周之疆,問周之鼎,亦向慕之私耳。
王孫滿惡其強梗,遂切責之,謂其窺伺神器。
而楚子問鼎,初心未必遽至是也。
若謂楚實未嘗問鼎,而以左氏為罔,則又不盡信書之過矣。
楚之不競 楚之為國也,恭、莊以前,雖僻在荊蠻,而其國實趨于強;康、靈以後,雖屢抗中華,而其國實趨于弱。
齊桓不與楚角,諸侯雖一向一背,而其患止于猾夏;晉文親與楚敵,後世狃于或勝或負,而其勢遂骎骎于抗衡。
然自州來奔命,楚始患吳;鐘離潛師,吳始易楚。
數十年間,楚日不競,則其抗中華也,亦豈楚之利哉! 季子之賢有定論 古今兄弟讓國之事,若太伯、伯夷、叔齊、季劄寥寥數人,可謂宇宙間希曠。
宋儒獨病季劄,謂讓以基禍。
此語似是而非,蓋不度當時事勢而妄為之說者也。
夫季子在齊,知齊政将有歸;在晉.知晉國必有難;聞樂,知衛之後亡,桧之早滅,豈獨不知阖闾之為人乎彼阖闾者,陰狠而忌,日夜謀所以刃僚取吳.散财養客數十年而幸就,就而一旦緻之乎季子,豈賢季子而甘為之下乎畏忌季子也。
季子于此掩然而受之,吾恐刃僚之血未幹.季子且以次及矣。
故季子日:"爾殺僚,吾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無已也。
"斯言也,蓋亦無可奈何矣。
躬耕延陵,終身不入吳國,季子甯得已乎賢者不欲逆揣異日之變,而能為今日之所為,故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欣欣去之,如解重負,非欲為名而已也。
若季子者,可謂遠不愧夷、齊,内不愧乃祖矣。
宋儒拘攣,一倡而雷同至今,特為洗之。
[坡公作《季子贊》日:"泰伯之德,鐘于先生,棄國如遺,委蛇而行。
坐閱《春秋》,幾五之二,古之真人,
左氏美之過矣。
缪公襲鄭,蹇叔苦谏。
使缪公能用其言,則秦師不東也,三軍不暴骨也,《秦誓》亦不必作也。
左氏不稱先見知幾之蹇叔,而贊喪師辱國之孟明,何其謬哉!且其言日:"遂用孟明也。
"夫秦之所以霸西戎者,累世富強,形勝岩險,雄心于戈矛戰鬥,技養于射獵猃驕,非一日也,孟明何力焉 秦三良之殉不由缪公 穆公,秦之賢君也。
三良殉而《黃鳥》興哀,識者以為公之遺命,非也。
穆公不忍殺敗軍之三大夫,豈以無罪之三良而命之從死按魏人哀三良雲:"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殘。
生時等榮樂,既殁同憂患。
誰言捐軀易,殺身誠獨難。
"味詩人之旨,則知三良從穆公,實出其感恩徇主之誼,初非有遣之者,然後知東坡之論所謂三子之徇君,亦猶齊二客之從田橫,其說固有所本也。
獨其子若康公者,遂坐視而不之止,何哉! 趙盾轼君報 宋人弑昭公,趙宣子請于靈公以伐之,乃發令于太廟,召軍令而戒樂正,令三軍之鐘鼓必備,聲其罪也。
宣子其不謬于君臣之際矣!異時得罪出奔,而其宗人穿弑其君靈公,而宣子反也無一言焉。
夫有君之弗恤,内賊之弗讨,而鄰是師乎其暖昧極矣。
故吾以為桃園之逆,穿之手、盾之心也。
三傳述其事,《春秋》誅其心也。
盾得保首領以殁,已是天幸,而後之論者,猶或疑其事而重惜之。
甚矣,其謀之狡也!于是乎下宮之役,大夫屠岸賈日:"靈公之賊,盾雖不知,猶為賊首。
"糾然興一國之師,而汙其宮、潴其室,趙氏之宗幾亡炊火焉。
天報之巧,與聖筆之嚴,固并行而不悖矣,何必假手于軍吏,乞靈于鐘鼓也。
董狐疑詞 晉靈公之弑,董狐直筆,洵哉其良史也!乃曰"亡不越境",則凡弑君者,逃于千裡之外,皆可曰"吾義已絕,雖弑無罪也",可乎當時董狐隻合舉某事某事以證其弑君,不當以此為疑詞,故孔子曰:"惜也,越境乃免。
"惜者,惜董狐之言也,非惜宣子之不能免也。
膠舟之報 周昭王南巡,楚于以膠合舟,乘昭王,昭王沉于江。
當周全盛之時,楚人已弑其君而不能讨也。
齊桓葵丘之會,管夷吾始引膠舟事責楚,楚雖請盟,而其憑陵猶故也。
秦末,天下共立楚懷王孫心為主,項羽大破秦兵,宰割天下,佯尊懷王為義帝,密遣英布弑之江中,亦楚子沉昭王處。
膠舟之事雖在數百年前,而兩主被禍之慘,則在數百裡内,亦可謂報應之巧矣。
後來漢高帝納董公之說,三軍缟素,數羽之罪,因而滅之,可見弑君之賊無所逃于天地間也。
獨當時造膠舟者暗漏誅,而遣英布者顯伏法,似乎有幸不幸,而天下後世共賊之,身後之戮,報亦不薄矣。
楚子問鼎 楚子問鼎,羅泌以為妄,謂楚莊賢君,孫叔敖賢相,滅陳且複于申叔之對,入鄭且舍于鄭伯之服,非複前日之頑犷也。
周為共主,彼豈遽然而窺之又謂鼎非傳國之物,問之何益亦似有見。
第左氏所載王孫滿之言未必皆妄。
按九鼎在周,乃上代所寶者,故周公蔔洛,亦以安九鼎為首稱。
楚居漢南,嘗聞鼎之名,欲一見之而不可得,故過周之疆,問周之鼎,亦向慕之私耳。
王孫滿惡其強梗,遂切責之,謂其窺伺神器。
而楚子問鼎,初心未必遽至是也。
若謂楚實未嘗問鼎,而以左氏為罔,則又不盡信書之過矣。
楚之不競 楚之為國也,恭、莊以前,雖僻在荊蠻,而其國實趨于強;康、靈以後,雖屢抗中華,而其國實趨于弱。
齊桓不與楚角,諸侯雖一向一背,而其患止于猾夏;晉文親與楚敵,後世狃于或勝或負,而其勢遂骎骎于抗衡。
然自州來奔命,楚始患吳;鐘離潛師,吳始易楚。
數十年間,楚日不競,則其抗中華也,亦豈楚之利哉! 季子之賢有定論 古今兄弟讓國之事,若太伯、伯夷、叔齊、季劄寥寥數人,可謂宇宙間希曠。
宋儒獨病季劄,謂讓以基禍。
此語似是而非,蓋不度當時事勢而妄為之說者也。
夫季子在齊,知齊政将有歸;在晉.知晉國必有難;聞樂,知衛之後亡,桧之早滅,豈獨不知阖闾之為人乎彼阖闾者,陰狠而忌,日夜謀所以刃僚取吳.散财養客數十年而幸就,就而一旦緻之乎季子,豈賢季子而甘為之下乎畏忌季子也。
季子于此掩然而受之,吾恐刃僚之血未幹.季子且以次及矣。
故季子日:"爾殺僚,吾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無已也。
"斯言也,蓋亦無可奈何矣。
躬耕延陵,終身不入吳國,季子甯得已乎賢者不欲逆揣異日之變,而能為今日之所為,故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欣欣去之,如解重負,非欲為名而已也。
若季子者,可謂遠不愧夷、齊,内不愧乃祖矣。
宋儒拘攣,一倡而雷同至今,特為洗之。
[坡公作《季子贊》日:"泰伯之德,鐘于先生,棄國如遺,委蛇而行。
坐閱《春秋》,幾五之二,古之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