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一

關燈
上古文籍 泰山封禅文字萬家,周有外史專掌三皇五帝之書,則古人文籍不必盡減今時。

    顧世類弗傳者,良由洪荒始判,楮墨未遑,重以祖龍烈焰煨燼之中,僅存如線。

    漢世諸儒稍加綴拾,劉氏《七略》遂至三萬餘卷。

    考諸班氏《藝文》,西京制作才十二三耳。

    世以"臯、夔、稷、契,何書可讀",然乎否耶 古史之謬 谯周《古史考》以炎帝與神農各為一人,羅泌《路史》以軒轅與黃帝非是一帝,史皇與蒼颉乃一君一臣,共工氏或以為帝,或以為伯而不王;祝融氏或以為臣,或以為火德之主。

    楊朱雲:"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覺若夢;三王之事,或隐或顯,億不識一;當身之事,或見或聞,萬不識一;目前之事,或存或廢,千不識一。

    "至哉言乎! 四嶽為一人 孔平仲以四嶽為一人,通為二十二人之數,此說甚妙。

    《漢書》三公一人為三老,次卿一人為五更。

    注雲:五更,知五行者。

    安知四嶽非知四方者乎!書内有百揆四嶽,以四嶽為四人,則百揆亦須百人矣。

    今翰林有五經博士,欽天監有五官挈壺,亦隻一人。

    益信孔平仲之言矣。

     堯不誅四兇 《史記》本紀: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戒;殛鲧于羽山,以變東夷。

    太史公多見先秦古書,故其言時有可考。

    自漢以來,儒者失之,四族者若皆窮奸極惡,則必見誅于堯之世,不待舜而後誅明矣。

    屈原有雲:"鲧幸直以忘身。

    "則鲧蓋剛而犯者耳。

    使四族者誠皆小人也,安能用之以變四夷之族哉由此觀之,四族未嘗誅死,亦不廢棄,但遷之遠方,為要荒之君耳。

    如左氏所言,皆後世流傳之過。

    若堯之世,有大奸在朝而不能去,則堯不足為堯矣。

     許由讓天下非難 堯禅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天下,後世皆高之。

    陳眉公有雲:當堯之時,盡大地是洪水,盡大地是獸蹄鳥迹。

    禹荒度八年,水乘舟,陸乘車,泥乘輴,山乘樏,方得水土漸平,教民稼穑。

    此時百姓甚苦,換鮮食、艱食、粒食三番境界,略有生理。

    蓋洪荒天地,隻好盡力生出幾個聖人,不及鋪張妝點,粗具得一片乾坤草稿而已,何曾有受用處茅茨不剪,樸角不斫,素題不枅,大路不畫,越席不緣,太羹不和;铏簋之食聊以充饑,鹿裘之衣聊以禦寒.不唯無享天下之樂,而且有叢天下之憂,堯黧舜黑,固其宜耳。

    許由亦何所豔羨而受之也哉嗟乎!今之天下濃,濃則誨盜;古之天下淡,淡則拱手以與人而人不納。

    老氏有雲:"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其許由之謂乎[夏君憲日:此論甚新。

    但堯時洪水為害,緻天子粗衣惡食,許由一荒山匹夫,其所受用又可知已。

    今之田畯家,隻雞鬥黍,便起争攮,何曾有濃豔可羨得來千乘可讓,箪豆動色,人之賦性殊哉!巢、許之辭,總是一邊之見,然亦不可強也。

    ] 巢、許非曠士 王維雲:古之高者曰許由挂瓢,巢父洗習。

    耳非駐聲之地,聲非染耳之迹。

    惡外者垢内,病物者自戕。

    此尚不能至于曠士,豈入道之門也! 帝堯善愛其子 堯不以天下與丹朱而與舜,世皆謂聖人至公無我。

    竊謂帝堯此舉,固所以愛天下,尤所以愛丹朱也。

    異時雲行雨施,萬國鹹甯,虞賓在位,同其福慶,其所以贻丹朱者至矣。

    若使其以傲虐之資,輕居臣民之上,則毒痛四海,不有南巢之放,必有牧野之誅,尚得為愛之乎曾子日:"君子愛人以德。

    "龐德公日:"吾遺子孫以安。

    "堯之于子,亦若是則已矣。

     瞽、象殺舜之由 虞氏自幕故有國,至瞽叟亦無違命,則粗能守其國者也。

    其欲殺舜,蓋欲廢嫡立幼;而象之欲殺其兄,亦欲奪嫡故爾。

    不然,豈以匹夫之微、愛憎之故,而遽殺人哉?然則舜固有國之嫡,而乃為耕稼陶漁之事何居或者見逐于父母,故勞役之,或避世嫡不敢居,而自歸于田漁耳。

    故雜書有謂:舜見器之苦惡而陶河濱,見時之貴籴而販負夏。

    孔子日:耕漁陶販,非舜事也,而往為之,以救敗耳。

    此說雖出雜書,實得聖人之意。

    瞽、象之欲殺舜,在初年之間;而堯之舉舜,則在其克諧之後。

    《史記》反覆重出而莫之辯,固也。

    然孟子當時亦不辯萬章之失,何也蓋孟子不在辯世俗訛傳之迹,而在于發明聖人處變之心。

    則其事迹之前後有無,固不必拘拘也。

     納于大麓非山麓 《孔叢子》:宰我問:"《書》雲‘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何謂也"孔子日:"此言人之應乎天也。

    堯既得舜,曆試諸艱,使大錄萬機之政,是故陰清陽和,五星來備,風雨各以其應,不有迷錯愆伏,明舜之行合于天也。

    "此說與注疏合,意古相傳如此。

    今以大麓為山麓,是堯納舜于荒險之地,而以狂風霹靂試其命,何異于茅山道士之鬥法哉! 象刑辨 《舜典》日:"象以典刑。

    "臯陶日:"方施象刑惟明。

    "是唐虞固有象刑矣。

    而去古既遠,說者不一。

    荀況記時之人語日:"象刑,墨黥,慅嬰,共艾畢,菲對屦,殺赭衣而不純也。

    "漢文帝诏除肉刑日:"有虞氏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而民不犯。

    "此二說者,皆訛傳也。

    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