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一

關燈
之稱舜日:"與其殺不辜,甯失不經。

    "又日:"怙終賊刑","刑故無小",是豈嘗不殺不刑哉!荀況有雲:"以為治耶,則人固莫觸罪,非獨不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

    人或觸罪矣,而直輕其刑,是殺人者不死,傷人者不刑也。

    "數語雖堯、舜複出.無以易也。

    然則象刑雲者,是必模寫用刑物象以明示民,使知愧畏耳。

    禹鑄鼎象物,使民知奸回,亦此意。

     舜葬蒼梧考 世傳舜葬于蒼梧,此說可疑。

    或者日:舜既禅位于禹,何緣複自巡狩,至于南蠻之地,且莽于此後人以《書》有"陟方乃死"一語,誤會之耳。

    "陟方"即升遐上仙之異名,然既曰"陟方",又曰"乃死",亦贅。

    孟子不雲"舜卒于鳴條"乎此一大證佐也。

    按湯與桀戰于鳴條,則去中原不遠。

    《家語五帝德篇》日:"舜陟方嶽,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

    "何孟春注雲:陳留縣平丘有鳴條亭,海州東海縣有蒼梧山,去鳴條不遠。

    乃知所謂蒼梧,非九疑之蒼梧也。

    以《家語》"方嶽"言之,《書》或遺"嶽"字。

    其說足祛千古之惑。

     《禹貢》為古今地理之祖 《禹貢》一書,作于虞夏之際,乃千百年談地理者,卒莫能外也。

    是故大賢如孟子,其論洪水日:"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是江有通淮之道矣。

    及考之《禹貢》,則曰"沿于江海,達于淮泗".是江未嘗有達淮之理。

    蓋吳王夫差掘溝以通于晉,而江始有達淮之道,孟子蓋指夫差所掘之溝以為禹迹也明矣。

    博洽如史遷,其作《河渠書》日:"斯為二渠,複禹舊迹。

    "是以二渠出于禹者也。

    及考之禹迹,河自龍門至于犬陸,皆為一流,至秦河決魏都,始有二流。

    子長蓋誤指秦時所決之渠以為禹迹也明矣。

    籲!《禹貢》之書,不過數千言耳,古今言地理抵牾,莫不于此取質焉,後此者其可舍之而不為依據乎夫《禹貢》所以不可及者何神聖之掰畫,原非後儒所能仿佛;且也州不系于方城,而系之山川,所以千古如一日,而莫之能違也。

     帝赉良弼 傅說事,世鹹疑之,以為夢而得賢可也,或否焉,亦将立相之與且天下之貌相似亦多矣,使外象而内否,亦将寄以鹽梅舟楫之任與審如是,則叔孫之夢豎牛,漢文之夢鄧通,卒為身名之累,夢果可憑與或者又雲:武丁嘗遁于荒野而後即位,彼在民間已知說之賢矣,一旦欲舉而加之臣民之上,人未必帖然以聽也,故征之于夢焉。

    且商俗信鬼,因民之所信而導之,是賢人所以成務之幾也。

    此說辨矣而亦非。

    蓋所雲夢赉者,實帝感其恭默之誠而赉之也。

    其性情洽者其夢寐不亂,乃可以孔子夢周公同觀。

    鄭文夢鹿而得真鹿,心誠于得鹿者尚可以得,況誠于求賢而有不得者乎 伊尹放君之誤 陳越石雲:"商甲不惠于天下,其臣放之。

    後能改過,複歸于亳。

    善矣不可以為法。

    如日蝕不吐,河清難俟,中原之鹿将佚,時乘之龍待駕,于臣之業何如又況乎體非金石而冒霧露,如懷失國之垢以損其身,則試君之謗消無日矣。

    殷之君臣亦幸而成耳。

    噫!浞浞接踵,羿羿比肩,後之為人臣者,其始也未嘗不伊不周,其終也未嘗不羿不浞,皆取伊、周以為蒿矢也。

    "越石此論似矣,尚未深考。

    按孫季昭《示兒編》雲:"《書》所載伊尹放太甲于桐,放當作教,以其篆文相近故訛爾。

    "其論甚偉,可息紛紛之疑。

    勾曲外史張天雨取其說,書于伊尹古像之後。

     微子不奔周 微子左牽羊,右把茅,皆必無之事。

    肉袒面縛,蓋出左氏之誣也。

    史日:"微子抱祭器而入周。

    "既入周矣,又豈待周師至而後面縛乎況武王伐纣,非伐微子,則面縛銜璧,當在武庚,亦非微子事也。

    即抱器入周,亦必無之事。

    劉敞曰:古者同姓雖危不去國。

    微子,纣庶兄也,何入周之有《論語》雲"去之"者,去纣都而遁于荒野也。

    一時武王釋箕子之因,封比幹之墓,而獨不及微子,以微子遁野未之獲也。

    迨武庚再叛,卒于就戮,始求微子以代殷後,而微子于此義始不可辭耳。

    前曰奔周之說,毋乃疏謬已乎! 夷、齊辨 《論語》"為衛"、"千驷"二章,孔子所以稱夷、齊者,事無始末,莫知其何所指,雖有大儒先生,亦不得不取證于《史記》。

    蓋孔子之後,尚論古人無如孟子。

    孟子止言伯夷,不及叔齊。

    其于伯夷也,大概稱其制行之清,而于孔子此二章之意,亦未有所發。

    唯《史記》後孔、孟而作,成書備而記事富,如子貢"夷、齊何人"之問,孔子"求仁得仁"之對,倘不得《史記》以知二子嘗有遜國俱逃之事,則夫子不為衛君之微意,子貢雖知之,後世學者何從而知之也然遷好奇而輕信,反滋來者無窮之惑。

    《論語》稱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未嘗言其以餓而死也,而史遷何自知之餓者豈必皆至于死乎且首陽之隐,未見其必在武王之世,安知其不以逃國之時至首陽也孤竹小國,莫知的在何所,而首陽在河東之蒲坂。

    《詩》之《唐風》日:"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