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之說,有"民不靜,亦惟在王宮邦君室"之說.則一時孔急之勢可知。
已象之欲殺舜,止于亂家,故舜得以全之。
管叔之欲殺周公,至于亂國,故成王得以誅之,周公不得以全之也。
使管叔而不誅,則凡為王懿親者,皆可以亂天下而無死也。
豈治世所宜有哉! 湯、武不可并言 商之取夏,周之取商,一也。
湯崩而太甲不明,甚于成王之幼沖,然夏人帖然,未嘗萌蠢動之心。
及武王既喪,商人不靖,觀《鸱鸮》、《小毖》之詩,悲哀急迫,岌岌然若不可以一朝居,何也湯放桀于南巢,蓋亦聽其自屏于一方而終耳,未至于以黃钺斬纣之甚也,故夏人之痛不如商人。
夫以懷王之死,楚人尚且悲憤不已,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語,況六百年仁恩之所滲漉者哉!當是時,若非以周公之聖,消息彌縫于其間,商、周之事未可知也。
且湯既勝夏,猶有慚德,栗栗危懼,若将隕于深淵。
至于武王,則全無此等意思矣。
由是論之,湯、武亦豈可并言哉朱文公雲:"成湯聖敬日跻與《盤銘》數語,猶有細密工夫。
至武王往往并不見其切己事。
"此雖儒者之見,亦闡幽之論也。
殷有三人 武王遷頑民于洛邑,封箕子于朝鮮。
朝鮮,遼海外徼,去關洛東西數千餘裡,名雖不臣,實有屏諸四夷之意,其堤防疑慮可知也。
若餘所恨者,更有一事。
箕子為纣懿親,不忍言纣之惡是也,《洪範》之陳,是亦不可以去乎然則夫子稱"殷有三仁"者何不知此"仁"字,非朱紫陽"至誠恻怛"之解。
《論語》如此"仁"字凡三見:"井有仁焉",又"觀過斯知仁矣",又"其為仁之本欤",仁當作"人"看。
夫子曰"殷有三仁",蓋言殷有三人如此,具眼者能自辨之。
世官之弊 虞夏用人,止于世族。
今觀《商書》,一則曰"敷求哲人",一則曰"旁招俊乂"。
伊尹、萊朱、巫鹹、傅說,諸大臣皆非親舊,然則立賢無方,湯蓋用此緻治矣。
其後周公往往言之,亦未得盡行。
管蔡之叛,周公雖逆知之,必不敢言,言則必不用管蔡。
當時習俗已久,決謂周公間親間舊,而忠言反為薄論,孟子所謂"周公之過不亦宜乎"者,正此謂也。
武王數纣之惡,曰"官人以世"。
此豈獨纣之罪,自唐虞以來已如此矣。
然武王雖惡纣之世官,而亦未能改,積習之常,久則難變也。
孟子日:"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
"以今言之,何不得已之有即朝釋耒耜,暮登槐衮,人亦安之矣。
又通論之,魯之三桓、鄭之七穆,楚之昭、屈、景,其子孫盤據,苗裔婵嫣,雖貪如狼、狠如羊、蠢如豕、虣如虎,皆用之。
而當時秀民才士,屈于族姓而老死田野者,不知其幾矣。
惜哉,至秦用客卿,漢用刀筆,而此弊始除。
迨東晉六朝王、謝、崔、盧輩,各據顯位,謂之華腴膏粱,又踵前弊矣。
南之并韶,北之侯景,皆憤族姓之下,至于作亂。
景在江南,求娶于王、謝不得,乃按劍日:"會須令吳兒女作奴!"雖其兇悍出于天性,緻亂亦有由矣。
則湯之立賢無方,固虞夏以來所未有也。
封建難複 封建之弊,不特見于周秦之際,而已見于三代之初。
蓋舜之時.蠻夷嘗猾夏矣,而命臯陶以修五刑、五流之制。
有苗嘗非率矣,雖命禹以徂征,卒之以舞羽幹而格。
夫蠻夷、有苗,皆要荒之外,王政所不加者也,而士師足以治之,不戰足以服之,則當時四嶽十二牧所統之國,其謹侯度而不勤征讨也審矣。
此在唐虞則然也,蓋家天下自夏始,大封同姓,而命之曰藩屏王室,自周始,然三代之封建,豈得已哉!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商,武王不得而易。
用是知封建非殷商聖人意也,勢也,故封建之弊,亦遂始于夏而成于周。
是以禹一傳而啟有有扈氏之征,再傳而仲康有羲和之征。
夫有扈之罪曰"威侮五行,怠棄三正"而已,羲和之罪曰"沈湎于酒,畔宮離次"而已。
二罪者以法議之,則誅止其身。
使其人生于漢世,則一廷尉足以定其罪,而啟與仲康必命六師以征之,且紀其事曰"大戰",曰"徂征",又曰"殲厥渠魁,協從罔治",則兵師之間,所傷衆矣。
至于周衰,人心未離而諸侯先叛,天子擁空名于上,而列國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至于移祚,謂非封建之弊乎總之,時不唐、虞,君不堯、舜,終不可複行封建。
謂郡縣之法出于秦,而必欲易之者,則書生不識變之論也。
夫置千人于聚貨之區,授之以梃與刃,而欲其不為奪攘矯廉,則為之主者,必有伯夷之廉、伊尹之義,使之靡然潛消其不肖之心而後可。
苟非其人,則不若藏梃與刃,嚴其檢制,而使之不得以逞。
此後世封建之所以不可行,而郡縣所以為良法也。
王绾、淳于生之徒,乃欲以三代不能無弊之法,使始皇行之,是教盜跖假其徒以利器,而又與之共處也,則亦不終日而刃劘四起矣。
[楊升庵曰:封建起于黃帝,而封建非黃帝意也;土官起于孔
已象之欲殺舜,止于亂家,故舜得以全之。
管叔之欲殺周公,至于亂國,故成王得以誅之,周公不得以全之也。
使管叔而不誅,則凡為王懿親者,皆可以亂天下而無死也。
豈治世所宜有哉! 湯、武不可并言 商之取夏,周之取商,一也。
湯崩而太甲不明,甚于成王之幼沖,然夏人帖然,未嘗萌蠢動之心。
及武王既喪,商人不靖,觀《鸱鸮》、《小毖》之詩,悲哀急迫,岌岌然若不可以一朝居,何也湯放桀于南巢,蓋亦聽其自屏于一方而終耳,未至于以黃钺斬纣之甚也,故夏人之痛不如商人。
夫以懷王之死,楚人尚且悲憤不已,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語,況六百年仁恩之所滲漉者哉!當是時,若非以周公之聖,消息彌縫于其間,商、周之事未可知也。
且湯既勝夏,猶有慚德,栗栗危懼,若将隕于深淵。
至于武王,則全無此等意思矣。
由是論之,湯、武亦豈可并言哉朱文公雲:"成湯聖敬日跻與《盤銘》數語,猶有細密工夫。
至武王往往并不見其切己事。
"此雖儒者之見,亦闡幽之論也。
殷有三人 武王遷頑民于洛邑,封箕子于朝鮮。
朝鮮,遼海外徼,去關洛東西數千餘裡,名雖不臣,實有屏諸四夷之意,其堤防疑慮可知也。
若餘所恨者,更有一事。
箕子為纣懿親,不忍言纣之惡是也,《洪範》之陳,是亦不可以去乎然則夫子稱"殷有三仁"者何不知此"仁"字,非朱紫陽"至誠恻怛"之解。
《論語》如此"仁"字凡三見:"井有仁焉",又"觀過斯知仁矣",又"其為仁之本欤",仁當作"人"看。
夫子曰"殷有三仁",蓋言殷有三人如此,具眼者能自辨之。
世官之弊 虞夏用人,止于世族。
今觀《商書》,一則曰"敷求哲人",一則曰"旁招俊乂"。
伊尹、萊朱、巫鹹、傅說,諸大臣皆非親舊,然則立賢無方,湯蓋用此緻治矣。
其後周公往往言之,亦未得盡行。
管蔡之叛,周公雖逆知之,必不敢言,言則必不用管蔡。
當時習俗已久,決謂周公間親間舊,而忠言反為薄論,孟子所謂"周公之過不亦宜乎"者,正此謂也。
武王數纣之惡,曰"官人以世"。
此豈獨纣之罪,自唐虞以來已如此矣。
然武王雖惡纣之世官,而亦未能改,積習之常,久則難變也。
孟子日:"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
"以今言之,何不得已之有即朝釋耒耜,暮登槐衮,人亦安之矣。
又通論之,魯之三桓、鄭之七穆,楚之昭、屈、景,其子孫盤據,苗裔婵嫣,雖貪如狼、狠如羊、蠢如豕、虣如虎,皆用之。
而當時秀民才士,屈于族姓而老死田野者,不知其幾矣。
惜哉,至秦用客卿,漢用刀筆,而此弊始除。
迨東晉六朝王、謝、崔、盧輩,各據顯位,謂之華腴膏粱,又踵前弊矣。
南之并韶,北之侯景,皆憤族姓之下,至于作亂。
景在江南,求娶于王、謝不得,乃按劍日:"會須令吳兒女作奴!"雖其兇悍出于天性,緻亂亦有由矣。
則湯之立賢無方,固虞夏以來所未有也。
封建難複 封建之弊,不特見于周秦之際,而已見于三代之初。
蓋舜之時.蠻夷嘗猾夏矣,而命臯陶以修五刑、五流之制。
有苗嘗非率矣,雖命禹以徂征,卒之以舞羽幹而格。
夫蠻夷、有苗,皆要荒之外,王政所不加者也,而士師足以治之,不戰足以服之,則當時四嶽十二牧所統之國,其謹侯度而不勤征讨也審矣。
此在唐虞則然也,蓋家天下自夏始,大封同姓,而命之曰藩屏王室,自周始,然三代之封建,豈得已哉!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商,武王不得而易。
用是知封建非殷商聖人意也,勢也,故封建之弊,亦遂始于夏而成于周。
是以禹一傳而啟有有扈氏之征,再傳而仲康有羲和之征。
夫有扈之罪曰"威侮五行,怠棄三正"而已,羲和之罪曰"沈湎于酒,畔宮離次"而已。
二罪者以法議之,則誅止其身。
使其人生于漢世,則一廷尉足以定其罪,而啟與仲康必命六師以征之,且紀其事曰"大戰",曰"徂征",又曰"殲厥渠魁,協從罔治",則兵師之間,所傷衆矣。
至于周衰,人心未離而諸侯先叛,天子擁空名于上,而列國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至于移祚,謂非封建之弊乎總之,時不唐、虞,君不堯、舜,終不可複行封建。
謂郡縣之法出于秦,而必欲易之者,則書生不識變之論也。
夫置千人于聚貨之區,授之以梃與刃,而欲其不為奪攘矯廉,則為之主者,必有伯夷之廉、伊尹之義,使之靡然潛消其不肖之心而後可。
苟非其人,則不若藏梃與刃,嚴其檢制,而使之不得以逞。
此後世封建之所以不可行,而郡縣所以為良法也。
王绾、淳于生之徒,乃欲以三代不能無弊之法,使始皇行之,是教盜跖假其徒以利器,而又與之共處也,則亦不終日而刃劘四起矣。
[楊升庵曰:封建起于黃帝,而封建非黃帝意也;土官起于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