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錄
關燈
小
中
大
壓虜川。
二十二日,次金剛阜。
日暮,上坐帳殿前,令幼孜遠望。
極目可千裡,曠然無際。
地生沙蔥,皮赤氣辛臭;有沙蘆菔,根白色,大者經寸,長二尺許,下支生小者如筋,氣味辛辣微苦,食之亦作蘆菔氣。
二十四日,夜甚寒,上召草敕,硯水成冰。
二十五日早,發金剛阜,午次小甘泉。
有海子頗寬,水甚清,鹹不可飲,中多水鳥。
胡騎雲:“此名鴛鴦海子。
”疑即鴛鴦泺也。
《地志》雲:“鴛鴦泺在宣府。
”此去宣府蓋遠,未敢必其然否。
夜召,語至三鼓乃出。
二十六日,發小甘泉。
上召語虜中山川,上曰:“女直有山,其巅有冰,色白,草木皆白,産虎豹亦白,所謂長白山也。
天下山川多有奇異,但人迹不至,不能知耳。
此地去遼東可千餘裡,朕嘗問女直人,故知之。
”行十餘裡,上召令馬上草敕,幼孜三人按辔徐行,執筆書草成,上己行三裡餘。
飛至上前,視草觀畢,令謄真。
下馬坐地,于膝上書之。
午次大甘泉。
二十七日,上令衛士掘沙穴中跳兔,與幼孜三人觀。
大如鼠,其頭、目、毛、色皆兔,爪、足則鼠,尾長,其端有毛,或黑或白,前足短,後足長,行則跳躍,性狡如兔,犬不能獲之,疑即《詩》所謂“躍躍毚兔”者也。
有鹽海子出鹽,色白,瑩潔如水晶,疑即所謂水晶鹽也。
二十八日,移營于大甘泉北十裡屯駐。
二十九日,午次清水源。
有鹽池,鹽色或青或白,軍士皆采食。
三十日,駐跸清水源。
去營六七裡,地忽出泉,予與光大往觀,至則泉溢數畝,人馬欽之俱足。
四月初三日,進《神應泉銘》。
初五日午,發清水源。
過此沙陀漸少。
時大風寒,予戴帽上馬時被風吹斜側,常以手執帽籠。
上顧而笑曰:“今日秀才酸矣!”晚至屯雲谷。
此處少水,由清水源載水至此晨炊。
初六日早,發屯雲谷,霜氣甚寒,皆衣皮裘,戴狐帽。
行十餘裡,上召曰:“雲《豳風》‘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今已莠葽之時,而氣尚栗烈,人皆衣狐裘,未經此者,與之言自是不信。
”光大對曰:“誠所謂‘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臣若不涉此,亦不深信。
”上笑曰:“爾等誠南士也。
”午次五雪岡,見上于帳殿。
上見光大衣狐裘暖帽,笑曰:“今為冷學士矣。
” 初七日,發玉雪岡。
行十餘裡,過一大坡陀,甚平曠遠。
見一山甚長,一峰獨高,秀拔如拱揖。
上指示曰:“此賽罕山,華言好山也。
”又曰:“阿蔔者,華言高山也。
”其中人迹少至,至則風雷交作;故胡騎少登此,若可常登,一覽數百裡,已為其所窺矣。
午次玄石坡,見山桃花數藂盛開草莽中,忽睹此,亦甚奇特。
上登山頂,制銘,書歲月紀行,刻于石。
命光大書之,并書“玄石坡立馬峰”六大字,刻于石。
時無大筆,用小羊毫筆鈎上,石勒成,甚壯偉可觀。
晚,有泉躍出于地,如神應泉,足飲人馬,名曰“天錫泉”。
上命幼孜三人及尚書方賓、侍郎金純往觀,至見人馬填滿泉水上,溢出泉複壅塞。
初八日,次鳴毂鎮。
初九日早,發鳴毂鎮,是程若遠,然地甚平曠。
午至一山谷中,有二舊井,水可飲,新掘井皆鹽苦。
午後忽微雨,風作,天氣清爽,人馬不渴。
若暄熱,人皆乏矣。
過數裡,兩旁皆山,西山皆黑石,礌砢層疊;東南諸山皆土。
晚至歸化甸,上與諸騎将前行眺望,有泉出于地,遂名曰“靈秀泉”。
适中官以玄石坡字來進,觀畢,命司禮監藏于箧。
十二日早,發歸化甸,由山谷中行。
地多鼠穴,馬行其上辄踣。
行二十餘裡,地多美石,有如琥珀、玳瑁、馮瑙、碧玉者,其光瑩然。
同行好事者下馬拾以為玩。
午至楊林戍,地亦有美石,但不如前所見者之佳。
晚有泉出于營之西南,遂命名曰“神贶泉”。
十六日午,次禽胡山。
營東北山頂有巨白石,上命光大往書“禽胡山靈濟泉”大字。
十七日,次香泉戍。
十八日早,發香泉戍。
行沙陀中,多山桃花,滿地爛熳。
又有榆林藂生,不甚高,有鳥巢甚完固,舉手可探之,皆鷹隼巢也。
午後至廣武鎮。
川中有土城基,問人雲,國初征和林時所築。
屯糧于此。
過川入山,有泉流,馬皆不飲,泥臭故也。
西南山峰甚秀,上欲刻石,令方賓與幼孜三人上觀石。
登山,下馬遍觀,無佳石,得一石略平可書。
正書,忽風雨作,遂下山至營複命。
上面營前高峰而坐,上曰:“人恒言此山有靈異,适登此,忽雲陰四合,風泠然而至。
”遂命之曰“靈顯翠秀峰”,泉曰“清流”。
十九日,發廣武鎮。
上登靈顯翠秀峰,令幼孜三人從。
晚次高平陸,無水,于廣武鎮載水至此晚炊。
二十日,次懷遠塞。
二十一日,次捷勝岡。
有泉湧出,名曰“神獻泉”。
上令光大書“捷勝岡”三大字于石。
山多雲母石,并書“雲石山”三字,刻于石。
二十二日早,發捷勝岡。
行數十裡,但見荒山野草。
上曰:“四望無際,莫如其極,此真所謂大漠也。
”午次清冷泊。
有泉湧出,名曰“瑞應泉”。
二十三日午,發清泠泊,晚至雙秀峰。
是程無水,自清泠泊載水
二十二日,次金剛阜。
日暮,上坐帳殿前,令幼孜遠望。
極目可千裡,曠然無際。
地生沙蔥,皮赤氣辛臭;有沙蘆菔,根白色,大者經寸,長二尺許,下支生小者如筋,氣味辛辣微苦,食之亦作蘆菔氣。
二十四日,夜甚寒,上召草敕,硯水成冰。
二十五日早,發金剛阜,午次小甘泉。
有海子頗寬,水甚清,鹹不可飲,中多水鳥。
胡騎雲:“此名鴛鴦海子。
”疑即鴛鴦泺也。
《地志》雲:“鴛鴦泺在宣府。
”此去宣府蓋遠,未敢必其然否。
夜召,語至三鼓乃出。
二十六日,發小甘泉。
上召語虜中山川,上曰:“女直有山,其巅有冰,色白,草木皆白,産虎豹亦白,所謂長白山也。
天下山川多有奇異,但人迹不至,不能知耳。
此地去遼東可千餘裡,朕嘗問女直人,故知之。
”行十餘裡,上召令馬上草敕,幼孜三人按辔徐行,執筆書草成,上己行三裡餘。
飛至上前,視草觀畢,令謄真。
下馬坐地,于膝上書之。
午次大甘泉。
二十七日,上令衛士掘沙穴中跳兔,與幼孜三人觀。
大如鼠,其頭、目、毛、色皆兔,爪、足則鼠,尾長,其端有毛,或黑或白,前足短,後足長,行則跳躍,性狡如兔,犬不能獲之,疑即《詩》所謂“躍躍毚兔”者也。
有鹽海子出鹽,色白,瑩潔如水晶,疑即所謂水晶鹽也。
二十八日,移營于大甘泉北十裡屯駐。
二十九日,午次清水源。
有鹽池,鹽色或青或白,軍士皆采食。
三十日,駐跸清水源。
去營六七裡,地忽出泉,予與光大往觀,至則泉溢數畝,人馬欽之俱足。
四月初三日,進《神應泉銘》。
初五日午,發清水源。
過此沙陀漸少。
時大風寒,予戴帽上馬時被風吹斜側,常以手執帽籠。
上顧而笑曰:“今日秀才酸矣!”晚至屯雲谷。
此處少水,由清水源載水至此晨炊。
初六日早,發屯雲谷,霜氣甚寒,皆衣皮裘,戴狐帽。
行十餘裡,上召曰:“雲《豳風》‘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今已莠葽之時,而氣尚栗烈,人皆衣狐裘,未經此者,與之言自是不信。
”光大對曰:“誠所謂‘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臣若不涉此,亦不深信。
”上笑曰:“爾等誠南士也。
”午次五雪岡,見上于帳殿。
上見光大衣狐裘暖帽,笑曰:“今為冷學士矣。
” 初七日,發玉雪岡。
行十餘裡,過一大坡陀,甚平曠遠。
見一山甚長,一峰獨高,秀拔如拱揖。
上指示曰:“此賽罕山,華言好山也。
”又曰:“阿蔔者,華言高山也。
”其中人迹少至,至則風雷交作;故胡騎少登此,若可常登,一覽數百裡,已為其所窺矣。
午次玄石坡,見山桃花數藂盛開草莽中,忽睹此,亦甚奇特。
上登山頂,制銘,書歲月紀行,刻于石。
命光大書之,并書“玄石坡立馬峰”六大字,刻于石。
時無大筆,用小羊毫筆鈎上,石勒成,甚壯偉可觀。
晚,有泉躍出于地,如神應泉,足飲人馬,名曰“天錫泉”。
上命幼孜三人及尚書方賓、侍郎金純往觀,至見人馬填滿泉水上,溢出泉複壅塞。
初八日,次鳴毂鎮。
初九日早,發鳴毂鎮,是程若遠,然地甚平曠。
午至一山谷中,有二舊井,水可飲,新掘井皆鹽苦。
午後忽微雨,風作,天氣清爽,人馬不渴。
若暄熱,人皆乏矣。
過數裡,兩旁皆山,西山皆黑石,礌砢層疊;東南諸山皆土。
晚至歸化甸,上與諸騎将前行眺望,有泉出于地,遂名曰“靈秀泉”。
适中官以玄石坡字來進,觀畢,命司禮監藏于箧。
十二日早,發歸化甸,由山谷中行。
地多鼠穴,馬行其上辄踣。
行二十餘裡,地多美石,有如琥珀、玳瑁、馮瑙、碧玉者,其光瑩然。
同行好事者下馬拾以為玩。
午至楊林戍,地亦有美石,但不如前所見者之佳。
晚有泉出于營之西南,遂命名曰“神贶泉”。
十六日午,次禽胡山。
營東北山頂有巨白石,上命光大往書“禽胡山靈濟泉”大字。
十七日,次香泉戍。
十八日早,發香泉戍。
行沙陀中,多山桃花,滿地爛熳。
又有榆林藂生,不甚高,有鳥巢甚完固,舉手可探之,皆鷹隼巢也。
午後至廣武鎮。
川中有土城基,問人雲,國初征和林時所築。
屯糧于此。
過川入山,有泉流,馬皆不飲,泥臭故也。
西南山峰甚秀,上欲刻石,令方賓與幼孜三人上觀石。
登山,下馬遍觀,無佳石,得一石略平可書。
正書,忽風雨作,遂下山至營複命。
上面營前高峰而坐,上曰:“人恒言此山有靈異,适登此,忽雲陰四合,風泠然而至。
”遂命之曰“靈顯翠秀峰”,泉曰“清流”。
十九日,發廣武鎮。
上登靈顯翠秀峰,令幼孜三人從。
晚次高平陸,無水,于廣武鎮載水至此晚炊。
二十日,次懷遠塞。
二十一日,次捷勝岡。
有泉湧出,名曰“神獻泉”。
上令光大書“捷勝岡”三大字于石。
山多雲母石,并書“雲石山”三字,刻于石。
二十二日早,發捷勝岡。
行數十裡,但見荒山野草。
上曰:“四望無際,莫如其極,此真所謂大漠也。
”午次清冷泊。
有泉湧出,名曰“瑞應泉”。
二十三日午,發清泠泊,晚至雙秀峰。
是程無水,自清泠泊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