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錄
關燈
小
中
大
”複曰:“汝等觀此,方知塞外風景。
讀書者但紙上見,未若爾等今日親見之。
”上又曰:“适所過沙城,即元之中都,此處最宜牧馬。
”語久始退。
少頃,上複謂曰:“汝等觀此,四望空闊,又與每日所見者異。
汝若倦時,少睡半晌即起,四面觀望,以暢悅胸次。
”幼孜等叩頭退。
初八日,駐跸鳴銮戍。
夜,上坐帳殿前望北鬥,召幼孜等觀,北辰正值頭上,語至二鼓乃出。
初九日,駐跸鳴銮戍。
上大閱武誓師,六軍列陣,東西綿亘數十裡。
師徒甚盛,旗幟鮮明,戈戟森列,鐵騎騰踔,钲鼓震動。
上曰:“此陣孰敢嬰鋒!爾等未經大陣,見此似覺甚多,見慣者自是未覺。
”先是東風,及鼓作,徐轉南風。
上悅,大飲将士。
午回營。
夜召幼孜三人至帳殿前,語至二鼓始出。
初十日早,發鳴銮戍。
上登山麓漸行,徑山谷,山平曠不甚高。
見鹿蛻角于地,長數尺許,槎牙如樹枝。
行數裡,平山漸盡,東北有山頗高如諸山。
上曰:“此即大伯顔山。
”西北有山甚長,隐隐如雲霧間,如海波層疊。
上曰:“此即小伯顔山。
”望之若高,少焉至其下,則又卑矣。
由是地平曠,沙中多穴。
上指示曰:“此鼢鼠穴也。
馬行其上,為所陷。
”漸近一山下,見諸軍于此掘井,所出沙有純黃者,其色如金;白者,其色如玉雪;又有青黑者。
上令中使下馬取觀,複以示幼孜三人觀之。
适中官射一野馬來進,上召幼孜與光大、勉仁及尚書方賓前觀。
上曰:“野馬如馬,此野騾非野馬,汝輩詳觀之。
”北來每物見之,足廣聞見。
又行數裡,遠望如水,近則如積雪,乃是堿地。
又行十餘裡,過淩霄峰,即小伯顔山也。
上登山頂,多石,山下荒草無際,北望數十裡外,又有平山甚長。
上曰:“人未經此者,每言塞北事,但想像耳,安能得其真也。
”觀望良久乃下。
見草間有兩途如驿道,上曰:“此黃羊、野馬所行路也。
”駐營淩霄峰。
此時少水,軍士多不食者。
夜雪,平地尺餘。
次日,人馬得雪,炊飯皆足。
十一日,駐跸淩霄峰北。
上召幼孜三人曰:“雖下雪不寒,夜來無水,人馬俱足矣。
”食後天晴。
十三日,午複下雪。
夜漏下,上召至帳殿,語至二鼓。
雪霁月明,寒風灑淅,毛發栗然,久乃出。
十六日五鼓,駕發由東路,幼孜三人向西路,行三十裡,天明,随駕不及。
幼孜與光大由哨馬路迷入橐駞山谷中,山重疊,頂皆石,山下有泉水一溝甚清,飲馬其上。
泉旁多豐草,間無一人。
但見鹿蛻角滿地,間見人家居址墳茔,漸見有數卒驅驢過,問大營所在,皆不知。
前行數十裡,山轉深邃,登高岡望川之西北,蕭條無人,始勒騎回至泉上。
有數十騎駐泉北,問之皆不能知,遂下馬略休息。
忽有軍帥過,見予三人,亦下馬同坐草間,問駐跸處亦不知。
軍帥往東南山谷中尋大營,幼孜三人由東北而往,車馬來者漸多,皆尋不得。
行十餘裡,遇去者漸回,乃由東北山峽中行,峽之南山皆土,而北山盡石壁,巉岩峭削。
有小石戴大石,層疊高低宛如人所為者。
自興和至此,地無寸木,但荒草而已。
惟此石壁之半,生柏樹一株,甚青翠可愛,如江南人家花圃所植者。
幼孜呼光大曰:“此亦塞外一奇觀。
”峽中行十餘裡,途窮複回。
穿過數山,忽遇甯陽侯曰:“我已五處發馬尋大營,待回報,相與同往。
”飯畢,久俟報馬不至。
日已暮,上遣中官二人來。
問之曰:“大營在五雲關,去此八十裡。
”甯陽侯領二千騎與幼孜三人偕行。
行數十裡入山谷中,下一山甚險。
時昏黑,下馬徐行,過此又上山,相與盤旋于山頂,上不知路所向。
更過兩山,下山,麓東南有間道可行。
時月色昏暗,野燒漫山,悲風蕭瑟。
行十數裡,度大川,望東北行,徑山麓,有泉潺潺而流。
行數十裡,遇深澗,馬不可度,乃複回泉上,下馬休息荒草間。
十七日早,由山間望東南行逾數十裡,雪益大,隐隐聞銅角聲隔山谷間。
又過一山,見隊伍前進,即按馬行五六裡,往問之,曰:“左掖軍馬。
”言駕起往前五十裡駐營,遂同行。
午至錦水碛,見上,上喜曰:“汝等何來遲?”三人答以迷道。
上問迷道之故,遂備言之。
上大笑曰:“爾等皆疲倦,且休息。
”出遇方尚書,曰:“昨日上在途屢召不見,謂必迷道,凡遣傳令者三十輩來相尋,今早又遣十餘人,适又問爾三人來未。
”幼孜自惟以一介書生,荷蒙聖上眷顧,頃刻不忘,天地之德,将何以為報。
十八日,駐跸錦水碛。
上念幼孜無馬鞍,命中官傳旨與清遠侯,讨馬鞍一副送至帳房下,遂詣上前叩頭謝。
十九日早,發錦水碛。
行十餘裡,道邊有古城。
上指示曰:“此答魯城也,朕嘗獵于此。
”又行十餘裡,上登山射黃羊,令幼孜随觀。
午次環瓊圃。
自此皆沙陀,出塞至此,漸見有榆林、鳥鸢。
二十日,次壓虜川。
水多鹹,炊飯色皆變黃,作氣息,食不下咽。
日暮,上召幼孜三人至帳殿前,指示塞北山川。
上曰:“古交河在今哈剌火州。
因兩河相交,故名。
水齧沙出。
碑曰唐之交河郡,故知交河在彼。
” 二十一日,駐跸
讀書者但紙上見,未若爾等今日親見之。
”上又曰:“适所過沙城,即元之中都,此處最宜牧馬。
”語久始退。
少頃,上複謂曰:“汝等觀此,四望空闊,又與每日所見者異。
汝若倦時,少睡半晌即起,四面觀望,以暢悅胸次。
”幼孜等叩頭退。
初八日,駐跸鳴銮戍。
夜,上坐帳殿前望北鬥,召幼孜等觀,北辰正值頭上,語至二鼓乃出。
初九日,駐跸鳴銮戍。
上大閱武誓師,六軍列陣,東西綿亘數十裡。
師徒甚盛,旗幟鮮明,戈戟森列,鐵騎騰踔,钲鼓震動。
上曰:“此陣孰敢嬰鋒!爾等未經大陣,見此似覺甚多,見慣者自是未覺。
”先是東風,及鼓作,徐轉南風。
上悅,大飲将士。
午回營。
夜召幼孜三人至帳殿前,語至二鼓始出。
初十日早,發鳴銮戍。
上登山麓漸行,徑山谷,山平曠不甚高。
見鹿蛻角于地,長數尺許,槎牙如樹枝。
行數裡,平山漸盡,東北有山頗高如諸山。
上曰:“此即大伯顔山。
”西北有山甚長,隐隐如雲霧間,如海波層疊。
上曰:“此即小伯顔山。
”望之若高,少焉至其下,則又卑矣。
由是地平曠,沙中多穴。
上指示曰:“此鼢鼠穴也。
馬行其上,為所陷。
”漸近一山下,見諸軍于此掘井,所出沙有純黃者,其色如金;白者,其色如玉雪;又有青黑者。
上令中使下馬取觀,複以示幼孜三人觀之。
适中官射一野馬來進,上召幼孜與光大、勉仁及尚書方賓前觀。
上曰:“野馬如馬,此野騾非野馬,汝輩詳觀之。
”北來每物見之,足廣聞見。
又行數裡,遠望如水,近則如積雪,乃是堿地。
又行十餘裡,過淩霄峰,即小伯顔山也。
上登山頂,多石,山下荒草無際,北望數十裡外,又有平山甚長。
上曰:“人未經此者,每言塞北事,但想像耳,安能得其真也。
”觀望良久乃下。
見草間有兩途如驿道,上曰:“此黃羊、野馬所行路也。
”駐營淩霄峰。
此時少水,軍士多不食者。
夜雪,平地尺餘。
次日,人馬得雪,炊飯皆足。
十一日,駐跸淩霄峰北。
上召幼孜三人曰:“雖下雪不寒,夜來無水,人馬俱足矣。
”食後天晴。
十三日,午複下雪。
夜漏下,上召至帳殿,語至二鼓。
雪霁月明,寒風灑淅,毛發栗然,久乃出。
十六日五鼓,駕發由東路,幼孜三人向西路,行三十裡,天明,随駕不及。
幼孜與光大由哨馬路迷入橐駞山谷中,山重疊,頂皆石,山下有泉水一溝甚清,飲馬其上。
泉旁多豐草,間無一人。
但見鹿蛻角滿地,間見人家居址墳茔,漸見有數卒驅驢過,問大營所在,皆不知。
前行數十裡,山轉深邃,登高岡望川之西北,蕭條無人,始勒騎回至泉上。
有數十騎駐泉北,問之皆不能知,遂下馬略休息。
忽有軍帥過,見予三人,亦下馬同坐草間,問駐跸處亦不知。
軍帥往東南山谷中尋大營,幼孜三人由東北而往,車馬來者漸多,皆尋不得。
行十餘裡,遇去者漸回,乃由東北山峽中行,峽之南山皆土,而北山盡石壁,巉岩峭削。
有小石戴大石,層疊高低宛如人所為者。
自興和至此,地無寸木,但荒草而已。
惟此石壁之半,生柏樹一株,甚青翠可愛,如江南人家花圃所植者。
幼孜呼光大曰:“此亦塞外一奇觀。
”峽中行十餘裡,途窮複回。
穿過數山,忽遇甯陽侯曰:“我已五處發馬尋大營,待回報,相與同往。
”飯畢,久俟報馬不至。
日已暮,上遣中官二人來。
問之曰:“大營在五雲關,去此八十裡。
”甯陽侯領二千騎與幼孜三人偕行。
行數十裡入山谷中,下一山甚險。
時昏黑,下馬徐行,過此又上山,相與盤旋于山頂,上不知路所向。
更過兩山,下山,麓東南有間道可行。
時月色昏暗,野燒漫山,悲風蕭瑟。
行十數裡,度大川,望東北行,徑山麓,有泉潺潺而流。
行數十裡,遇深澗,馬不可度,乃複回泉上,下馬休息荒草間。
十七日早,由山間望東南行逾數十裡,雪益大,隐隐聞銅角聲隔山谷間。
又過一山,見隊伍前進,即按馬行五六裡,往問之,曰:“左掖軍馬。
”言駕起往前五十裡駐營,遂同行。
午至錦水碛,見上,上喜曰:“汝等何來遲?”三人答以迷道。
上問迷道之故,遂備言之。
上大笑曰:“爾等皆疲倦,且休息。
”出遇方尚書,曰:“昨日上在途屢召不見,謂必迷道,凡遣傳令者三十輩來相尋,今早又遣十餘人,适又問爾三人來未。
”幼孜自惟以一介書生,荷蒙聖上眷顧,頃刻不忘,天地之德,将何以為報。
十八日,駐跸錦水碛。
上念幼孜無馬鞍,命中官傳旨與清遠侯,讨馬鞍一副送至帳房下,遂詣上前叩頭謝。
十九日早,發錦水碛。
行十餘裡,道邊有古城。
上指示曰:“此答魯城也,朕嘗獵于此。
”又行十餘裡,上登山射黃羊,令幼孜随觀。
午次環瓊圃。
自此皆沙陀,出塞至此,漸見有榆林、鳥鸢。
二十日,次壓虜川。
水多鹹,炊飯色皆變黃,作氣息,食不下咽。
日暮,上召幼孜三人至帳殿前,指示塞北山川。
上曰:“古交河在今哈剌火州。
因兩河相交,故名。
水齧沙出。
碑曰唐之交河郡,故知交河在彼。
” 二十一日,駐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