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錄

關燈
永樂八年二月初十日,上親征北虜。

    是日,駕出德勝門,幼孜與光大胡公由安定門出。

    兵甲車馬旌旗之盛,耀于川陸。

    風清日和,埃塵不興,饒鼓之聲,訇震山谷。

    晚次清河。

     十一日早,發清河。

    途間雪融泥深,馬行甚滑。

    晚次沙河,勉仁始至。

     十二日,早寒,發沙河。

    午次龍虎台。

     十三日早,發龍虎台,度居庸關。

    關下人馬辏集,僅容駕過。

    如是者凡數處。

    晚次永安甸,大風,未幾陰晦,須臾大雪。

    少頃,雪霁,天宇澄淨,雲霞五彩,爛然照耀山谷。

    西南諸山無雲,岩壑積雪如銀台、玉阙;東北諸山雲掩其半,露出峰頂,四顧皆奇觀。

    上立帳殿前,面東北諸山,命某等西立觀山。

    上曰:“雪後看山,止此景最佳。

    雖有善畫者,莫能圖其仿佛也。

    ” 十四日早,發永安甸,大風甚寒,且行且獵。

    幼孜觀騎逐兔,不覺上馬過前,上笑呼幼孜三人,曰:“到此看山,又是一種奇特也。

    ”蓋諸山雪霁,千岩萬睿,聳列霄漢,瓊瑤璀璨,光輝奪目,真奇觀也。

    午後,次懷來。

     十五日早,發懷來,午次鎮安驿。

     十六日早,發鎮安驿,行數裡,道邊有土垣宛如一小城。

    問人,曰:“此元時官酒務,每歲駕幸上都,于此取酒。

    ”午次雞鳴山。

    相傳起于唐太宗征高麗至此,登山雞鳴,由是得名。

    上指示幼孜三人曰:“此即雞鳴山。

    昔順帝北遁,其山忽崩有聲如雷。

    其崩處汝等明日過時見之。

    ” 十七日,發雞鳴山。

    山甚峭,上有斥堠,下有故永甯寺基,有歐陽玄所撰碑尚存。

    其西北崩處,土石猶新。

    其下即渾河,流出盧溝橋,有石柱數十根陷于泥間,其半出地上。

    俗傳以為魯班造橋未成而廢,但無紀載可考,竊以為遼金時所造者。

    行裡餘,路甚窄,僅可容兩馬。

    人馬辏集,危迫殊甚。

    又行三四裡,度橋,山下有土垣,乃元時花園,有舊柳數株尚存。

    更行二十餘裡,過坳兒山,路險如雞鳴。

    山石巉然下壓,下臨河水,路陡絕,旁有積雪,凝附于岸。

    雪上亦可行,但坼裂可畏。

    車行馬驟,毛發栗然。

    過此山漸平。

    上勒馬登高岡,召幼孜等,指諸山曰:“此天之所以限南北也。

    ”且行且語。

    上下馬少坐于山岡之上,賜酒肴。

    午次泥河。

     十八日發泥河,午次宣府。

    上閱武營内。

    夜雨。

     十九日,微雨。

    駐跸宣府,閱武營内。

     二十日駐跸宣府。

     二十一日,發宣府,晚至宣平。

    召幼孜等謂曰:“今滅此殘虜,惟守開平、興和、甯夏、甘肅、大甯、遼東,則邊境可永無事矣。

    ” 二十四日早,發宣平。

    行數裡,渡一河,水迅疾及馬腹。

    近岸,冰未解。

    水從下流,人馬從冰上渡。

    間有缺處,下見水流,而薄處僅盈寸,渡此甚戰栗。

    更行數裡,入山峽中。

    行又數裡,上登山而行。

    過山,下平陸,次萬全。

    大風寒,下微雪。

     二十五日,大風寒,發萬全。

    行數裡,至城下。

    上謂幼孜三人曰:“此城朕所築。

    ”過城北,見城西諸山積雪。

    上曰:“此亦西山晴雪也。

    ”過城北,入德勝口。

    上指關口曰:“如此險,人馬安能渡?”山皆碎石,若堆粟然。

    入關,兩峽石壁崎峭如削。

    時車馬辏集,拆關垣以度。

    過關,由山峽中行,地凍冰滑,馬蹄時踣。

    間度澗,積雪未消,從冰梁上行。

    大風甚寒,下馬便旋,靴底沾雪,凝凍滑甚。

    上馬尤難,兩手攀鞍,皆凍不能屈伸。

    行二十餘裡,上野狐嶺,上指東南諸峰曰:“至此看山,則盡在下矣。

    ”時風沙眯目,小石擊面,面為風所吹皆紫黑。

    下山頂,度關,關門為車所塞。

    從土堤而下,地滑,馬多仆者。

    午後至興和城北下營。

    既而上召獨光大往,上曰:“足寒時不要即附火,隻頻行足自暖。

    ”又曰:“金幼孜何在?恐凍傷其足。

    ”光大曰:“适同至,仆者未到,在彼控馬。

    ” 二十六日,駐跸興和。

    上祭所過名山大川。

    上駐馬于營前,召幼孜等謂曰:“汝觀地勢,遠見似高阜,至即又平也,此即陰山脊,故寒,過此又暖。

    爾等昨日過關,始見山險,若因山為塹,因壑為池,守此誰能輕度?”幼孜等頓首曰:“誠如聖谕。

    ” 二十七日,駐跸興和,上閱武營外。

    時天晴,大風。

    上曰:“爾等今日始知朔方風氣。

    ”忽天陰,上曰:“雪且至。

    ”命亟回,至營門,雪下,已而大風,複晴。

     二十八日,風寒。

    駐跸興和,上閱武營外。

     二十九日,獵者得黃羊至,上召幼孜等三人觀之,遂立語于帳殿前,至二鼓乃退。

     三月初一日晚,上召至帳殿,語至二鼓。

    上曰:“夜已深,汝等且休息,庶明日有精神。

    ”歸帳房已三鼓矣。

    自是每宵或漏下、或二更始出。

     初二日,駐跸興和。

    賜食黃羊。

     初七日早,發興和。

    行數裡,過封王陀,今名鳳凰山。

    山西南有故城名沙城,西北有海子,鴽、鵝、鴻、雁之類滿其中,遠望如人,立者、坐者、行者、聲欬者;白者如雪,黑者如墨,或馳騎逐之即飛起,人去旋下,翩跹回翔于水次。

    過此海子,又度數山岡。

    午次鳴銮戍。

    上指雲山謂幼孜三人曰:“此大伯顔山,其西北有小伯顔山。

    ”指其東北曰:“由此去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