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脫。
與申涵光相唱和;以遭亂,崎岖轉徙于江、漢、淮、海之間,故詩多幽憂語。
有「積書岩集」及「漫興稿」。
同時有趙湛者,字秋水,邯鄲人;亦工詩,與逢源齊名:王士桢所雲「逸民」也。
萬泰字履安,其先定遠人;始祖斌,以從龍功,世襲甯波衛指揮,遂為鄞縣人。
曾祖表,官都督同知;以儒将私淑新建之學,世所稱鹿園先生也。
泰少志文學,舉崇祯丙子(一六三六)鄉試;複社中推為名宿。
時東南人士方以社會相标榜,泰獨内剛潔、外和易,諸士鹹樂就之。
魯王監國,授戶部主事,辭不受職;而任甯波勸分之饷,以給義師。
江上師潰,泰變道士服,隐居不出。
以經、史分授諸子,皆受業于黃宗羲,稱高座弟子。
友人高鬥樞、黃宗炎嘗以事系獄,皆以奇計出之;人莫測也。
初,江上師起,諸生華夏等欲殺降紳謝三賓;泰與三賓為婚,力救之,免。
及戊子(一六四八)翻城之役,諸人反為三賓所殺;泰力不能止,衆頗以是咎之。
泰亦悔甚,因自号「悔庵」。
晚遊粵東,有同年生毛汧染疫将死,同行者欲棄之;泰獨收載,親具藥餌,汧得生。
而泰以病;舟至彭澤疾革,從者問家事,不答。
時丁酉(一六五七)十月也,年六十。
泰詩多故國之思,有雲:『廣柳車中容季布,湘江澤畔問巫陽』。
至是竟客死,人以為詩谶雲。
有「寒松齋稿」。
子八人;斯選、斯大、斯同最知名。
斯選字公擇,泰第五子。
沈潛理學,躬行實踐;同裡李邺嗣嘗雲:『粹然有得、造次儒者,吾不如公擇』。
年六十,卒。
黃宗羲哭之,恸曰:『甬上從遊能振蕺山之絕學者,惟斯選一人耳』! 斯大字充宗,泰第六子。
少有志操,遭亂不事舉業。
尚書張煌言死難,棄骨荒郊;斯大與張文嘉葬之南屏山麓,春秋野祭,效西台之哭。
父友陸符,甬中所稱陸萬是也;死無後,為制服葬之。
嘗遊杭州之玉龍山,見張缙彥神主,碎之;觀者辟易。
斯大學既淹通,用思尤銳。
精于「春秋」、「三禮」,排纂說禮之言,持論精核,多發明前人所未發;李邺嗣有曰:『說經無雙、名擅八龍,昔有慈明,今見充宗』。
其推服者至矣。
卒年五十一。
有「學禮質疑」、「周官辨非」、「儀禮商」、「禮記偶箋」諸書。
斯同字季野,泰第八子。
少跅弛不羁,父閉之空室中;窺架上有明史料數十冊,讀之數日而畢。
其兄斯年察知之,請于父,使受業于黃宗羲,與聞蕺山劉氏之學;遂博涉史籍,尤熟于勝國掌故。
康熙戊午(一六七八)舉博學鴻詞;力辭,免。
明年,開局修「明史」,大學士徐元文延至京師,請授以七品俸,稱纂修官;辭不受。
乃主元文家;諸纂修以稿至,主者皆送斯同覆審。
「明史稿」五百卷,斯同手定也。
故督師楊嗣昌之姻人方居津要,乞史館于督師少寬假;斯同曆數其罪以告之。
有運饷官以棄運走,道死;其孫以賂,乞入死事列。
斯同曰:『将陳壽我乎』?斥之。
其狷介如此。
卒以布衣終老。
論者謂斯同以遺民自居,而即任故國之史事以報故國;其心事類元遺山,其潔身非遺山所及雲。
所著「補曆代史表」諸書,約十餘種。
柴紹炳字虎臣,仁和諸生。
父應權,以明經為興化學博,卒官;紹炳迎柩歸葬,躬自負土成墳。
時節祭奠,涕淚迸湧,松草為之萎絕。
既除喪,而猶哭;友問『禮有「卒哭」謂何』?答曰:『謂不設行哭,禮耳。
哀至,則哭豈能忍哉』!裡中有避父笞出亡者,紹炳遇之,曰:『爾有父笞,非苦;我無父笞,乃苦耳』!為賦「遊子遇孤兒行」。
其人垂泣,卒為孝子。
夜有偷兒入室,覺其為鄰人也,默不言;撄及衣被,徐曰:『汝獨不能留此為吾禦寒地邪』?偷兒驚絕。
乃慰谕之,且勸其改行;其人泣而去。
素為海甯吳麟征、山陰劉宗周、蕭山倪元璐、漳浦黃道周所器;及諸人先後殉難,依宋子俊遇郭有道故事,服心喪期年。
遂隐居南屏山,授徒、賣藥自給;有饋饷,辄麾去。
康熙己酉(一六六九),诏舉山林隐逸之士;巡撫範承谟欲以紹炳應薦,固辭。
又請刊行所著書,亦卻之;承谟歎息而止。
紹炳于象緯律曆、輿地禮制、農田水利、兵戎賦役,莫不研究;治古文精,力于九經、諸史以及漢、魏、六朝諸家文,不及唐以後也。
與陸圻、吳百朋、丁澎、張綱孫、陳廷會、孫治、毛先舒、沈謙結社賦詩,稱西冷十子;而紹炳文名最着。
又治音韻之學,着有「古韻通」六卷。
嘗以昆山顧炎武書多可疵谪,遺書糾正;炎武無以難也。
年五十五,卒。
有「經史通考」、「考古類編」、「通考纂略」、「切韻複古編」、「白石軒雜稿」、「省軒文鈔」諸書。
毛先舒字稚黃,仁和人。
父殁,棄諸生,不求聞達。
年十八,着「白榆堂詩」;陳子龍見而咨賞,因師之。
又嘗從劉宗周講性命之學。
其詩音節浏亮,有七子餘風。
家貧甚,嘗欲賣田刻所著書,意未決;友人諸匡鼎曰:『産去則免役,紙貴可操赢;有兩得,無兩失也』。
先舒然之。
卒年六十九。
有「聲韻叢說」、「韻學通指」、「韻白匡林」、「潠書」、「聖學真語」、「小匡文鈔」、「螺蜂說錄」、「東苑文鈔」、「蕊雲晚唱」諸集。
諸匡鼎者,字虎男
與申涵光相唱和;以遭亂,崎岖轉徙于江、漢、淮、海之間,故詩多幽憂語。
有「積書岩集」及「漫興稿」。
同時有趙湛者,字秋水,邯鄲人;亦工詩,與逢源齊名:王士桢所雲「逸民」也。
萬泰字履安,其先定遠人;始祖斌,以從龍功,世襲甯波衛指揮,遂為鄞縣人。
曾祖表,官都督同知;以儒将私淑新建之學,世所稱鹿園先生也。
泰少志文學,舉崇祯丙子(一六三六)鄉試;複社中推為名宿。
時東南人士方以社會相标榜,泰獨内剛潔、外和易,諸士鹹樂就之。
魯王監國,授戶部主事,辭不受職;而任甯波勸分之饷,以給義師。
江上師潰,泰變道士服,隐居不出。
以經、史分授諸子,皆受業于黃宗羲,稱高座弟子。
友人高鬥樞、黃宗炎嘗以事系獄,皆以奇計出之;人莫測也。
初,江上師起,諸生華夏等欲殺降紳謝三賓;泰與三賓為婚,力救之,免。
及戊子(一六四八)翻城之役,諸人反為三賓所殺;泰力不能止,衆頗以是咎之。
泰亦悔甚,因自号「悔庵」。
晚遊粵東,有同年生毛汧染疫将死,同行者欲棄之;泰獨收載,親具藥餌,汧得生。
而泰以病;舟至彭澤疾革,從者問家事,不答。
時丁酉(一六五七)十月也,年六十。
泰詩多故國之思,有雲:『廣柳車中容季布,湘江澤畔問巫陽』。
至是竟客死,人以為詩谶雲。
有「寒松齋稿」。
子八人;斯選、斯大、斯同最知名。
斯選字公擇,泰第五子。
沈潛理學,躬行實踐;同裡李邺嗣嘗雲:『粹然有得、造次儒者,吾不如公擇』。
年六十,卒。
黃宗羲哭之,恸曰:『甬上從遊能振蕺山之絕學者,惟斯選一人耳』! 斯大字充宗,泰第六子。
少有志操,遭亂不事舉業。
尚書張煌言死難,棄骨荒郊;斯大與張文嘉葬之南屏山麓,春秋野祭,效西台之哭。
父友陸符,甬中所稱陸萬是也;死無後,為制服葬之。
嘗遊杭州之玉龍山,見張缙彥神主,碎之;觀者辟易。
斯大學既淹通,用思尤銳。
精于「春秋」、「三禮」,排纂說禮之言,持論精核,多發明前人所未發;李邺嗣有曰:『說經無雙、名擅八龍,昔有慈明,今見充宗』。
其推服者至矣。
卒年五十一。
有「學禮質疑」、「周官辨非」、「儀禮商」、「禮記偶箋」諸書。
斯同字季野,泰第八子。
少跅弛不羁,父閉之空室中;窺架上有明史料數十冊,讀之數日而畢。
其兄斯年察知之,請于父,使受業于黃宗羲,與聞蕺山劉氏之學;遂博涉史籍,尤熟于勝國掌故。
康熙戊午(一六七八)舉博學鴻詞;力辭,免。
明年,開局修「明史」,大學士徐元文延至京師,請授以七品俸,稱纂修官;辭不受。
乃主元文家;諸纂修以稿至,主者皆送斯同覆審。
「明史稿」五百卷,斯同手定也。
故督師楊嗣昌之姻人方居津要,乞史館于督師少寬假;斯同曆數其罪以告之。
有運饷官以棄運走,道死;其孫以賂,乞入死事列。
斯同曰:『将陳壽我乎』?斥之。
其狷介如此。
卒以布衣終老。
論者謂斯同以遺民自居,而即任故國之史事以報故國;其心事類元遺山,其潔身非遺山所及雲。
所著「補曆代史表」諸書,約十餘種。
柴紹炳字虎臣,仁和諸生。
父應權,以明經為興化學博,卒官;紹炳迎柩歸葬,躬自負土成墳。
時節祭奠,涕淚迸湧,松草為之萎絕。
既除喪,而猶哭;友問『禮有「卒哭」謂何』?答曰:『謂不設行哭,禮耳。
哀至,則哭豈能忍哉』!裡中有避父笞出亡者,紹炳遇之,曰:『爾有父笞,非苦;我無父笞,乃苦耳』!為賦「遊子遇孤兒行」。
其人垂泣,卒為孝子。
夜有偷兒入室,覺其為鄰人也,默不言;撄及衣被,徐曰:『汝獨不能留此為吾禦寒地邪』?偷兒驚絕。
乃慰谕之,且勸其改行;其人泣而去。
素為海甯吳麟征、山陰劉宗周、蕭山倪元璐、漳浦黃道周所器;及諸人先後殉難,依宋子俊遇郭有道故事,服心喪期年。
遂隐居南屏山,授徒、賣藥自給;有饋饷,辄麾去。
康熙己酉(一六六九),诏舉山林隐逸之士;巡撫範承谟欲以紹炳應薦,固辭。
又請刊行所著書,亦卻之;承谟歎息而止。
紹炳于象緯律曆、輿地禮制、農田水利、兵戎賦役,莫不研究;治古文精,力于九經、諸史以及漢、魏、六朝諸家文,不及唐以後也。
與陸圻、吳百朋、丁澎、張綱孫、陳廷會、孫治、毛先舒、沈謙結社賦詩,稱西冷十子;而紹炳文名最着。
又治音韻之學,着有「古韻通」六卷。
嘗以昆山顧炎武書多可疵谪,遺書糾正;炎武無以難也。
年五十五,卒。
有「經史通考」、「考古類編」、「通考纂略」、「切韻複古編」、「白石軒雜稿」、「省軒文鈔」諸書。
毛先舒字稚黃,仁和人。
父殁,棄諸生,不求聞達。
年十八,着「白榆堂詩」;陳子龍見而咨賞,因師之。
又嘗從劉宗周講性命之學。
其詩音節浏亮,有七子餘風。
家貧甚,嘗欲賣田刻所著書,意未決;友人諸匡鼎曰:『産去則免役,紙貴可操赢;有兩得,無兩失也』。
先舒然之。
卒年六十九。
有「聲韻叢說」、「韻學通指」、「韻白匡林」、「潠書」、「聖學真語」、「小匡文鈔」、「螺蜂說錄」、「東苑文鈔」、「蕊雲晚唱」諸集。
諸匡鼎者,字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