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錢塘人。
與兄九鼎并有文名,時人比之機雲、轼轍也。
顧景星字黃公,蕲州人。
生之夕,父夢星降于庭,形如半月;因以名焉。
六歲能詩;八、九歲遍讀經史,目數行下,時稱神童。
旋補諸生。
先是,總督熊文燦挈降賊過蕲,諸賊中獻賊最黠;荊王止飲,令走馬後宮,與寵姬觀之為戲。
景星年十六,聞之曰:『熊公不得死所矣』!明年,獻賊果焚榖城叛,屠蕲、黃;展轉避亂之昆山,居焉。
南都立,授推官;馬士英使人密招,卻之去。
遊黃山、白嶽歸,過錢塘,因浮家澱湖,為長隐計。
順治庚子(一六六○),诏征天下山林隐佚之士;大吏強之,不起。
康熙戊午(一六七八),又以博學鴻儒征;有司敦迫就道,辭不赴試。
以老病乞歸,杜門息影,翛然遺世;顔其堂曰「白茅」,取「易」「旡咎」之義也。
踰九年卒,年六十七。
景星記誦淹博,才氣尤縱橫不羁;詩文雄瞻,稱霸才。
有「讀史集論」九卷、「贉池錄」一百十八卷、「南渡集」、「來耕集」共七十三卷。
杜浚字于皇,号茶村,黃岡人;副榜貢生。
啟、祯之間,楚人言詩者多效法锺、譚,浚獨以少陵為師;以此名聞天下。
亂後,僑寓金陵,屢甚;南昌王猷定嘗問『窮愁何似』?答曰:『往日之窮,以不舉火為奇;近日之窮,以舉火為奇』。
猷定笑曰:『君言抑何隽也』!周亮工偶集諸名士觀燈船于秦淮,出百金置席上為釆,睹鼓吹詞;浚遽起攫之雲:『鮑叔知我貧也』!就吟席振筆直書,立成長韻一百七十四句;一座為之傾倒。
求詩者踵至,多謝絕。
錢謙益嘗造訪,至閉門不與通;惟故舊或守土吏徒步到門,則偶接焉。
及功令有排門之役,有司注籍優免;浚曰:『是吾所服也』。
躬雜厮輿,夜巡綽,衆莫能止。
晚年貧益甚,竟扼窮以死;年七十七,卒于揚州。
生平論詩最嚴,于時人多所诋诃。
有富者重價購其集,焚之。
鄉人某搜得遺稿刊以行世,即「變雅堂集」;蓋不及十之三雲。
弟芥字蒼略,亦諸生;與兄避亂,同居金陵。
兄弟行略同而趣各異:浚廉隅,孤特自遂。
遇名貴人,必以氣折之;于衆人,未嘗接言語。
用此,叢忌嫉。
然名在天下;詩每出,遠近争傳誦之。
芥則退然,自同于衆人。
所著詩歌、古文,雖子弟弗示也。
方壯喪偶,遂不複娶。
所居室漏且穿,木榻、敝帷數十年未嘗易。
每日中不得食,兒女啼号;客至無酒漿,意色間無幾微不自适者。
後浚七年卒,年亦七十七。
有「些山集」。
董說字雨若,号俟庵,烏程人;尚書份曾孫也。
負異才;年十七為諸生,撰「夕惕篇」以自勵。
嘗受「三易」之學于黃道周。
國變後,祝發為僧,名南潛,字寶雲;從南嶽和尚退翁者受佛戒,盡焚其少作。
辛卯(一六五一)退翁以海上事連染,幾及禍;徒衆星散,說獨負書杖策相從不去。
以是,尤為時所重。
說經學極博,癖嗜文字,老益笃;相與賞析者,若江夏黃周星、吳中徐枋、金俊明、顧苓、吳江顧有孝、徐崧、烏程韓曾駒、嘉興巢鳴盛、桐鄉張履祥,皆遺民也。
其後,居堯峰以終。
所著書有「易發」八卷、「河圖挂版」、「詩律表」各一卷、「周禮緯」、「律呂考」、「歲差考」、「分野發」、「六書發」、「甲申野語」、「補船長語」、「夢史」、「殘雪錄」、「掃葉錄」、「西荒詩」、「拂煙集」、「豐草庵」、「寶雲」諸集,凡三十餘種;合題曰「補樵書」(補樵,亦說自号也)。
詩清淡荒遠,草書尤奇逸;其「首陽詠」曰:『草笠古須眉,首陽一樵子;擔柴入都城,閑話青峰裡。
雲有兩男兒,饑死西山趾;白發齊太公,淚滴青蘋水。
還顧召公言,釆薇人已矣』!讀者可以知其寄托焉。
又夏古丹,不詳何處人。
或雲越人,胡姓;析姓為名。
往來吳興、■〈石隸〉山,卒葬龍興橋畔。
有「葫蘆藏稿」。
周篔初名筠,字青士,别字篔谷;嘉興人。
少孤,事母以孝聞。
遭亂,棄舉子業,受廛賣米。
嘗購故家遺書一船;筐筥、鬥斛、權衡與卷軸錯陳之,吚唔自若也。
一日,遊嘉善,借宿柯氏園。
有郡丞行署與園鄰,篔吟誦達旦,丞不能寐,恚甚;遣吏勾攝,将抶之。
有士夫解而免。
其為詩超俊拔俗,不襲前人一語;時同裡王翃、範路、李麟友、海甯朱一是皆相與唱和。
性好施與;人有匮乏,傾囊給之。
歲潦,率私錢散米以食餓者:生計遂漸窘。
乃浪遊,不複問家人産。
嘗遊徑山,日昏暮,踏雪走二十裡就僧舍;僧曰:『山多虎;居士遠來,得不動心否』?曰:『吾行不失道;一動心,則飽虎口矣』。
客京師二年,未嘗投貴人一刺。
尚書徐幹學好延攬海内士,諸生徐善主其家,篔嘗就善同卧起;幹學欲見之,終不可得。
其歸也,給事中某削三緘贈行曰:『挾此可得百金』!笑卻之。
歸舟抵宿遷,卒;年六十五。
着「釆山堂集」二十四卷、「詞緯」三十卷、「今詞綜」十卷、「析津日記」三卷、「投壺譜」一卷。
李麟友字振公,嘉興人;揚州訓導自明次子也。
揚州破,自明自缢學宮;麟友求父骨不得,痛哭返。
遂棄舉子業,以布衣終。
其詩恣肆激昂,不落凡近。
着有「醒齊吟草」。
與兄九鼎并有文名,時人比之機雲、轼轍也。
顧景星字黃公,蕲州人。
生之夕,父夢星降于庭,形如半月;因以名焉。
六歲能詩;八、九歲遍讀經史,目數行下,時稱神童。
旋補諸生。
先是,總督熊文燦挈降賊過蕲,諸賊中獻賊最黠;荊王止飲,令走馬後宮,與寵姬觀之為戲。
景星年十六,聞之曰:『熊公不得死所矣』!明年,獻賊果焚榖城叛,屠蕲、黃;展轉避亂之昆山,居焉。
南都立,授推官;馬士英使人密招,卻之去。
遊黃山、白嶽歸,過錢塘,因浮家澱湖,為長隐計。
順治庚子(一六六○),诏征天下山林隐佚之士;大吏強之,不起。
康熙戊午(一六七八),又以博學鴻儒征;有司敦迫就道,辭不赴試。
以老病乞歸,杜門息影,翛然遺世;顔其堂曰「白茅」,取「易」「旡咎」之義也。
踰九年卒,年六十七。
景星記誦淹博,才氣尤縱橫不羁;詩文雄瞻,稱霸才。
有「讀史集論」九卷、「贉池錄」一百十八卷、「南渡集」、「來耕集」共七十三卷。
杜浚字于皇,号茶村,黃岡人;副榜貢生。
啟、祯之間,楚人言詩者多效法锺、譚,浚獨以少陵為師;以此名聞天下。
亂後,僑寓金陵,屢甚;南昌王猷定嘗問『窮愁何似』?答曰:『往日之窮,以不舉火為奇;近日之窮,以舉火為奇』。
猷定笑曰:『君言抑何隽也』!周亮工偶集諸名士觀燈船于秦淮,出百金置席上為釆,睹鼓吹詞;浚遽起攫之雲:『鮑叔知我貧也』!就吟席振筆直書,立成長韻一百七十四句;一座為之傾倒。
求詩者踵至,多謝絕。
錢謙益嘗造訪,至閉門不與通;惟故舊或守土吏徒步到門,則偶接焉。
及功令有排門之役,有司注籍優免;浚曰:『是吾所服也』。
躬雜厮輿,夜巡綽,衆莫能止。
晚年貧益甚,竟扼窮以死;年七十七,卒于揚州。
生平論詩最嚴,于時人多所诋诃。
有富者重價購其集,焚之。
鄉人某搜得遺稿刊以行世,即「變雅堂集」;蓋不及十之三雲。
弟芥字蒼略,亦諸生;與兄避亂,同居金陵。
兄弟行略同而趣各異:浚廉隅,孤特自遂。
遇名貴人,必以氣折之;于衆人,未嘗接言語。
用此,叢忌嫉。
然名在天下;詩每出,遠近争傳誦之。
芥則退然,自同于衆人。
所著詩歌、古文,雖子弟弗示也。
方壯喪偶,遂不複娶。
所居室漏且穿,木榻、敝帷數十年未嘗易。
每日中不得食,兒女啼号;客至無酒漿,意色間無幾微不自适者。
後浚七年卒,年亦七十七。
有「些山集」。
董說字雨若,号俟庵,烏程人;尚書份曾孫也。
負異才;年十七為諸生,撰「夕惕篇」以自勵。
嘗受「三易」之學于黃道周。
國變後,祝發為僧,名南潛,字寶雲;從南嶽和尚退翁者受佛戒,盡焚其少作。
辛卯(一六五一)退翁以海上事連染,幾及禍;徒衆星散,說獨負書杖策相從不去。
以是,尤為時所重。
說經學極博,癖嗜文字,老益笃;相與賞析者,若江夏黃周星、吳中徐枋、金俊明、顧苓、吳江顧有孝、徐崧、烏程韓曾駒、嘉興巢鳴盛、桐鄉張履祥,皆遺民也。
其後,居堯峰以終。
所著書有「易發」八卷、「河圖挂版」、「詩律表」各一卷、「周禮緯」、「律呂考」、「歲差考」、「分野發」、「六書發」、「甲申野語」、「補船長語」、「夢史」、「殘雪錄」、「掃葉錄」、「西荒詩」、「拂煙集」、「豐草庵」、「寶雲」諸集,凡三十餘種;合題曰「補樵書」(補樵,亦說自号也)。
詩清淡荒遠,草書尤奇逸;其「首陽詠」曰:『草笠古須眉,首陽一樵子;擔柴入都城,閑話青峰裡。
雲有兩男兒,饑死西山趾;白發齊太公,淚滴青蘋水。
還顧召公言,釆薇人已矣』!讀者可以知其寄托焉。
又夏古丹,不詳何處人。
或雲越人,胡姓;析姓為名。
往來吳興、■〈石隸〉山,卒葬龍興橋畔。
有「葫蘆藏稿」。
周篔初名筠,字青士,别字篔谷;嘉興人。
少孤,事母以孝聞。
遭亂,棄舉子業,受廛賣米。
嘗購故家遺書一船;筐筥、鬥斛、權衡與卷軸錯陳之,吚唔自若也。
一日,遊嘉善,借宿柯氏園。
有郡丞行署與園鄰,篔吟誦達旦,丞不能寐,恚甚;遣吏勾攝,将抶之。
有士夫解而免。
其為詩超俊拔俗,不襲前人一語;時同裡王翃、範路、李麟友、海甯朱一是皆相與唱和。
性好施與;人有匮乏,傾囊給之。
歲潦,率私錢散米以食餓者:生計遂漸窘。
乃浪遊,不複問家人産。
嘗遊徑山,日昏暮,踏雪走二十裡就僧舍;僧曰:『山多虎;居士遠來,得不動心否』?曰:『吾行不失道;一動心,則飽虎口矣』。
客京師二年,未嘗投貴人一刺。
尚書徐幹學好延攬海内士,諸生徐善主其家,篔嘗就善同卧起;幹學欲見之,終不可得。
其歸也,給事中某削三緘贈行曰:『挾此可得百金』!笑卻之。
歸舟抵宿遷,卒;年六十五。
着「釆山堂集」二十四卷、「詞緯」三十卷、「今詞綜」十卷、「析津日記」三卷、「投壺譜」一卷。
李麟友字振公,嘉興人;揚州訓導自明次子也。
揚州破,自明自缢學宮;麟友求父骨不得,痛哭返。
遂棄舉子業,以布衣終。
其詩恣肆激昂,不落凡近。
着有「醒齊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