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肅樂軍中多魁士,如都督江漢、王征南某,皆百夫之特;而肅繡以兄弟尤勤護衛,幾如魏武之有許褚也。
顧肅樂時時憤諸營濫邀爵賞,為偏裨樹恩澤;故肅繡在行間,積功多而官止參将。
事敗後,窮老桑麻間,掩關不輕出,而日飲亦就減。
無何,郁郁死。
光繡字聖月,号蟄庵;肅樂從弟。
少負異才。
既盡交浙西、江左諸名士,而四方豪傑遊江、浙者因得盡交之;故年甫冠而時譽甚重。
流寇逼京師,上書南樞史可法,請急引兵勤王以救京師之困;而先以飛騎追還漕艘,勿赍盜糧;可法答以『具曉忠懷,即圖進發』。
弘光時,累言于當道,深以立馬量江為憂。
陳潛夫按河南,檄光繡知舞陽縣;以親老辭。
乙酉(一六四五)夏六月,肅樂舉兵江上,光繡獨居硖石,竟不赴;吳中起義,硖中人舉兵應之,光肅亦不豫:蓋逆知事之不可為也。
既肅樂被籍,光繡欲為纾難,往見招撫嚴我公。
嚴因召以贊畫,且薦之修「玉牒」;因辭絕焉。
肅樂既殉,光繡操文緻祭,凄感行路。
從兄肅凱向有隙,以江甯推官罹刑;懼家門不保,托以幼子,竟力任之。
時吳越諸野老多以不仕養高,而牧守幹谒仍不廢;因作長謠諷之雲:『昔日夷、齊以餓死,今日夷、齊以飽死;隻有吾鄉夷、齊猶昔日、何怪枵腹死今日』!聞者惕然。
平居蘊藉性成,困阨不少減。
丙戌(一六四六)以後,生平師友,所在有山陽之痛;乃頹然自放,以佞佛晦之,則署号曰「寒灰道人」。
而情所不禁,呈露本色;辄又旦旦啖鼋羹、炙牛心,飲醇酒不置。
久之,感懷家國憔悴,竟成心疾;以自裁死。
沈宸荃号彤庵,慈溪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授行人;奉使旋裡。
弘光時,擢山西道禦史。
疏言五事,曰破方隅以立臣表、端品望以立臣模、砺廉潔以清臣操、殚心力以供臣職、息淩躁以安臣分;皆切時病。
又言:『疆場之情形日變,臣下之洩沓日深。
儀文興作,粉飾太平;黨邪醜正,喜譽惡直:幾不知宗社孔棘、國事阽危也。
饷入六百餘萬,而淮、徐四鎮及督師歲計已需二百四十餘萬,江楚藩鎮督撫各标、京營京口浦口各鎮,其所需又豈淮、徐比哉!即小民賣男鬻女、有司敲骨剝髓,亦不能足;非陛下卧薪嘗膽時邪?且北望山陵,麥飯無展;中原河北,淪為異域。
今西北風塵,尚有東南托足;倘東南複起烽火,則将稅駕何方!觸目心悲,又何暇計及服禦、儀文之間乎』!又言:『經略山東、河南者,王永吉、張缙彥也。
王永吉失機之将,先帝拔為總督,貸其罪、隆其任,恩亦渥矣;乃擁兵近甸,不救國危,奉身先竄。
缙彥以部曹驟典中樞;乃不念先帝特達之知,而率先從賊,視息偷生。
此二人者,即加以赤誅,亦不為過。
陛下以封疆故,屈法用之。
自宜奮力圖功,洗滌前恥;而逡巡觀望,逗遛淮、海間,至今未聞荷戈先驅也。
死何以見先帝,生何以對陛下!昌平巡撫何謙失陷諸陵,罪不容赦。
至都城既陷,先帝賓天,守土臣皆宜砺兵秣馬,俟新君複雠;賊塵未揚,顧先去以為民望。
如河道總督黃希憲、山東巡撫邱祖德、魯化龍等,尚可容偃卧家園乎』?疏入,命俱逮治。
冬至日郊天,中旨改期。
宸荃引「洪範」天人感應之理及體元行政之事,以明祀天之必不可緩;不聽。
俄又陳禦敵實策;下所司議。
是時朝政大亂,宸荃獨持正;群小恨之,掌道張孫振尤甚。
明年,以年例,出為蘇松兵備佥事。
宸荃之初入考選也,有鄉人語之雲:『公以千金贽,省中可得也』。
宸荃曰:『吾豈賄進哉』!已複雲:『不須金矣;貴陽方收人望,稱門下士可也』。
曰:『掃門求仕,吾亦恥之』!至是,吏複以千金要之,言『部疏上,從否惟内閣得以轉移』。
或又轉以告;宸荃曰:『誠如吏言,我将為吏用矣』! 南都亡,舉兵邑中;魯監國擢為佥都禦史。
從至閩,晉工部尚書。
戊子(一六四八)冬,與劉沂春并進東閣大學士,從之舟山。
壬辰(一六五二),又從之泛海,抵中左所及金門。
後舣舟南日山,遭風失維,不知所之。
當宸荃從亡時,其父家居,當事者每齮龁之;父亦強直,莫能加害。
宸荃思其親,辄吟詩恸哭;聞者憐之。
我朝賜通谥,曰「忠節」。
張肯堂字載甯,号鲲淵;松江華亭人。
天啟乙醜(一六二五)進士;知浚縣,弭盜安民,大着聲績。
崇祯七年(一六三四),擢禦史。
流賊陷鳳陽,皇陵震驚;疏劾閣臣,條上滅賊方略。
尋出按福建;時巡撫沈猶龍亦松産,同心剿撫,寇氛少戢。
還朝,掌河南道;條奏時事,帝多嘉納(事詳「明史」)。
十五年(一六四二),遷大理寺丞。
頃之,以右佥都禦史巡撫福建。
漳南大盜鄭芝龍以受撫官至總兵,私招盜五十餘人,報肯堂請留标下;肯堂曰:『剿盜,元戎職也;未有朝命而擅受降,不可』。
具疏入告。
得嚴旨,悉論斬;芝龍以此銜之。
南都立,選兵三千入衛;玺書褒美。
時汀、漳間有賊數萬,出沒剽掠;肯堂剿撫并用,逾年悉平。
南都亡,芝龍弟鴻逵奉唐王至水口驿,肯堂具啟迎王;王複以書,言『兩京淪沒,陵寝暴露,懷枕戈複雠之志而無其地。
流離蹈海,幾作波臣。
惟天南一片土,先生保障,以待中興。
高皇在天之靈,實式憑之』!會尚書黃道周自浙馳至,議奉王監國;芝龍意猶豫而以弟鴻逵所迎,勉就約。
秋七月,王稱制,進兵部尚書。
尋改左都禦史,掌都察院事。
面陳恢複大計,言『江幹之禍,皆由罪輔馬士英;又加以棄主而逃,法所不赦』。
以故上登極诏中,即發其罪;士英叩關自理七疏,皆不納。
而芝龍力為之請,诏令恢複杭州始申雪;芝龍益恨。
旋以曾後參與政事,具疏谏;後恚,肯堂以是見疏。
時芝龍無意恢複,亦惡肯堂日以親征進勸、用其私人郭必昌代為巡撫,奪其兵。
猶以翊戴功,晉太子少師;令總理留務,造器轉饷。
八月,命監臨福京鄉試;蓋外之也。
已而故尚書曾櫻至;诏肯堂以冢宰專掌院事,而以铨事屬之櫻。
丙戌(一六四七)正月,累疏請兵。
诏加少保兼戶、工二部尚書,總制北征;賜尚方劍,專理兵馬糧饷,撫、鎮以下許便宜從事。
其實,皆空言也。
孫茂滋方家居,遣部下汝應元歸省之。
會吳淞兵起,主之者夏允彜、陳子龍也;應元固雄俊人,即以肯堂命奉茂滋發家财助軍,上授應元為禦旗牌總兵官。
未幾兵敗,徐孚遠浮海來,茂滋亦與應元至;為言『吳淞事雖無濟,而猶保聚相觀望。
倘有招者,可一呼集』。
遂上水師合戰之議,請上親征,由浙東;而己以舟師由海道抵吳淞,招諸軍為犄角。
部臣曹學佺力贊之謂『徼天之幸,在此一舉;當乘風疾發』。
即自捐饷一萬速其行。
肯堂請以太常卿朱永佑及趙玉成、徐孚遠參其軍。
有周之夔者,故蘇州推官,舊與東林有隙,至是起兵于家報國,甚勇且熟海道;亦用之。
以平海将軍周鶴芝将前軍、定洋将軍辛一根将中軍、樓船将軍林習将後軍。
诏晉肯堂大學士。
行有日矣,而芝龍密疏止之,以郭必昌将步卒先發;必昌受命不出三關一步,令肯堂待命島上。
逾半載,朝事不複相聞,郵筒亦隔絕。
六月,複下督師之命;然軍資、器械并饷三萬盡為芝龍所取,于是自募得六千人屯鹭門。
是秋七月,聞上親戎出延平,且幸贛州。
方引領望消息,而芝龍已降,上殂汀州;乃痛哭,誓不欲生。
會鶴芝軍至,勸之,以為『封疆之臣,封疆失則死之。
今公奉使北伐,非封疆也;不如振旅以為後圖』!肯堂因入其軍。
鶴芝亦以盜起海上至大将,然忠順非芝龍比。
芝龍将降,以書招鶴芝計事;道與肯堂遇,止之,不信。
既知其降已決,遂與肯堂謀出師破海口諸城。
大兵勢盛,鶴芝度不能抗
顧肅樂時時憤諸營濫邀爵賞,為偏裨樹恩澤;故肅繡在行間,積功多而官止參将。
事敗後,窮老桑麻間,掩關不輕出,而日飲亦就減。
無何,郁郁死。
光繡字聖月,号蟄庵;肅樂從弟。
少負異才。
既盡交浙西、江左諸名士,而四方豪傑遊江、浙者因得盡交之;故年甫冠而時譽甚重。
流寇逼京師,上書南樞史可法,請急引兵勤王以救京師之困;而先以飛騎追還漕艘,勿赍盜糧;可法答以『具曉忠懷,即圖進發』。
弘光時,累言于當道,深以立馬量江為憂。
陳潛夫按河南,檄光繡知舞陽縣;以親老辭。
乙酉(一六四五)夏六月,肅樂舉兵江上,光繡獨居硖石,竟不赴;吳中起義,硖中人舉兵應之,光肅亦不豫:蓋逆知事之不可為也。
既肅樂被籍,光繡欲為纾難,往見招撫嚴我公。
嚴因召以贊畫,且薦之修「玉牒」;因辭絕焉。
肅樂既殉,光繡操文緻祭,凄感行路。
從兄肅凱向有隙,以江甯推官罹刑;懼家門不保,托以幼子,竟力任之。
時吳越諸野老多以不仕養高,而牧守幹谒仍不廢;因作長謠諷之雲:『昔日夷、齊以餓死,今日夷、齊以飽死;隻有吾鄉夷、齊猶昔日、何怪枵腹死今日』!聞者惕然。
平居蘊藉性成,困阨不少減。
丙戌(一六四六)以後,生平師友,所在有山陽之痛;乃頹然自放,以佞佛晦之,則署号曰「寒灰道人」。
而情所不禁,呈露本色;辄又旦旦啖鼋羹、炙牛心,飲醇酒不置。
久之,感懷家國憔悴,竟成心疾;以自裁死。
沈宸荃号彤庵,慈溪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授行人;奉使旋裡。
弘光時,擢山西道禦史。
疏言五事,曰破方隅以立臣表、端品望以立臣模、砺廉潔以清臣操、殚心力以供臣職、息淩躁以安臣分;皆切時病。
又言:『疆場之情形日變,臣下之洩沓日深。
儀文興作,粉飾太平;黨邪醜正,喜譽惡直:幾不知宗社孔棘、國事阽危也。
饷入六百餘萬,而淮、徐四鎮及督師歲計已需二百四十餘萬,江楚藩鎮督撫各标、京營京口浦口各鎮,其所需又豈淮、徐比哉!即小民賣男鬻女、有司敲骨剝髓,亦不能足;非陛下卧薪嘗膽時邪?且北望山陵,麥飯無展;中原河北,淪為異域。
今西北風塵,尚有東南托足;倘東南複起烽火,則将稅駕何方!觸目心悲,又何暇計及服禦、儀文之間乎』!又言:『經略山東、河南者,王永吉、張缙彥也。
王永吉失機之将,先帝拔為總督,貸其罪、隆其任,恩亦渥矣;乃擁兵近甸,不救國危,奉身先竄。
缙彥以部曹驟典中樞;乃不念先帝特達之知,而率先從賊,視息偷生。
此二人者,即加以赤誅,亦不為過。
陛下以封疆故,屈法用之。
自宜奮力圖功,洗滌前恥;而逡巡觀望,逗遛淮、海間,至今未聞荷戈先驅也。
死何以見先帝,生何以對陛下!昌平巡撫何謙失陷諸陵,罪不容赦。
至都城既陷,先帝賓天,守土臣皆宜砺兵秣馬,俟新君複雠;賊塵未揚,顧先去以為民望。
如河道總督黃希憲、山東巡撫邱祖德、魯化龍等,尚可容偃卧家園乎』?疏入,命俱逮治。
冬至日郊天,中旨改期。
宸荃引「洪範」天人感應之理及體元行政之事,以明祀天之必不可緩;不聽。
俄又陳禦敵實策;下所司議。
是時朝政大亂,宸荃獨持正;群小恨之,掌道張孫振尤甚。
明年,以年例,出為蘇松兵備佥事。
宸荃之初入考選也,有鄉人語之雲:『公以千金贽,省中可得也』。
宸荃曰:『吾豈賄進哉』!已複雲:『不須金矣;貴陽方收人望,稱門下士可也』。
曰:『掃門求仕,吾亦恥之』!至是,吏複以千金要之,言『部疏上,從否惟内閣得以轉移』。
或又轉以告;宸荃曰:『誠如吏言,我将為吏用矣』! 南都亡,舉兵邑中;魯監國擢為佥都禦史。
從至閩,晉工部尚書。
戊子(一六四八)冬,與劉沂春并進東閣大學士,從之舟山。
壬辰(一六五二),又從之泛海,抵中左所及金門。
後舣舟南日山,遭風失維,不知所之。
當宸荃從亡時,其父家居,當事者每齮龁之;父亦強直,莫能加害。
宸荃思其親,辄吟詩恸哭;聞者憐之。
我朝賜通谥,曰「忠節」。
張肯堂字載甯,号鲲淵;松江華亭人。
天啟乙醜(一六二五)進士;知浚縣,弭盜安民,大着聲績。
崇祯七年(一六三四),擢禦史。
流賊陷鳳陽,皇陵震驚;疏劾閣臣,條上滅賊方略。
尋出按福建;時巡撫沈猶龍亦松産,同心剿撫,寇氛少戢。
還朝,掌河南道;條奏時事,帝多嘉納(事詳「明史」)。
十五年(一六四二),遷大理寺丞。
頃之,以右佥都禦史巡撫福建。
漳南大盜鄭芝龍以受撫官至總兵,私招盜五十餘人,報肯堂請留标下;肯堂曰:『剿盜,元戎職也;未有朝命而擅受降,不可』。
具疏入告。
得嚴旨,悉論斬;芝龍以此銜之。
南都立,選兵三千入衛;玺書褒美。
時汀、漳間有賊數萬,出沒剽掠;肯堂剿撫并用,逾年悉平。
南都亡,芝龍弟鴻逵奉唐王至水口驿,肯堂具啟迎王;王複以書,言『兩京淪沒,陵寝暴露,懷枕戈複雠之志而無其地。
流離蹈海,幾作波臣。
惟天南一片土,先生保障,以待中興。
高皇在天之靈,實式憑之』!會尚書黃道周自浙馳至,議奉王監國;芝龍意猶豫而以弟鴻逵所迎,勉就約。
秋七月,王稱制,進兵部尚書。
尋改左都禦史,掌都察院事。
面陳恢複大計,言『江幹之禍,皆由罪輔馬士英;又加以棄主而逃,法所不赦』。
以故上登極诏中,即發其罪;士英叩關自理七疏,皆不納。
而芝龍力為之請,诏令恢複杭州始申雪;芝龍益恨。
旋以曾後參與政事,具疏谏;後恚,肯堂以是見疏。
時芝龍無意恢複,亦惡肯堂日以親征進勸、用其私人郭必昌代為巡撫,奪其兵。
猶以翊戴功,晉太子少師;令總理留務,造器轉饷。
八月,命監臨福京鄉試;蓋外之也。
已而故尚書曾櫻至;诏肯堂以冢宰專掌院事,而以铨事屬之櫻。
丙戌(一六四七)正月,累疏請兵。
诏加少保兼戶、工二部尚書,總制北征;賜尚方劍,專理兵馬糧饷,撫、鎮以下許便宜從事。
其實,皆空言也。
孫茂滋方家居,遣部下汝應元歸省之。
會吳淞兵起,主之者夏允彜、陳子龍也;應元固雄俊人,即以肯堂命奉茂滋發家财助軍,上授應元為禦旗牌總兵官。
未幾兵敗,徐孚遠浮海來,茂滋亦與應元至;為言『吳淞事雖無濟,而猶保聚相觀望。
倘有招者,可一呼集』。
遂上水師合戰之議,請上親征,由浙東;而己以舟師由海道抵吳淞,招諸軍為犄角。
部臣曹學佺力贊之謂『徼天之幸,在此一舉;當乘風疾發』。
即自捐饷一萬速其行。
肯堂請以太常卿朱永佑及趙玉成、徐孚遠參其軍。
有周之夔者,故蘇州推官,舊與東林有隙,至是起兵于家報國,甚勇且熟海道;亦用之。
以平海将軍周鶴芝将前軍、定洋将軍辛一根将中軍、樓船将軍林習将後軍。
诏晉肯堂大學士。
行有日矣,而芝龍密疏止之,以郭必昌将步卒先發;必昌受命不出三關一步,令肯堂待命島上。
逾半載,朝事不複相聞,郵筒亦隔絕。
六月,複下督師之命;然軍資、器械并饷三萬盡為芝龍所取,于是自募得六千人屯鹭門。
是秋七月,聞上親戎出延平,且幸贛州。
方引領望消息,而芝龍已降,上殂汀州;乃痛哭,誓不欲生。
會鶴芝軍至,勸之,以為『封疆之臣,封疆失則死之。
今公奉使北伐,非封疆也;不如振旅以為後圖』!肯堂因入其軍。
鶴芝亦以盜起海上至大将,然忠順非芝龍比。
芝龍将降,以書招鶴芝計事;道與肯堂遇,止之,不信。
既知其降已決,遂與肯堂謀出師破海口諸城。
大兵勢盛,鶴芝度不能抗